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来看,“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他们将子女交由其他亲属监护,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与城市儿童相比,農村“留守儿童”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我国实现教育公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希望能有效改善教育现状,促进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实现。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 学习成绩差
许多“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监督与教育,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一直较差。有的“留守儿童”因长时间无法与父母见面,思亲情绪浓重,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了学习效果,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另外,许多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漠不关心,将过多精力放在打工赚钱上,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学业进步。
2. 心理状态不好
对于孩子来讲,家庭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缺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性格忧郁、孤僻、自卑。另外,大部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因其文化水平不高,且思想观念陈旧,对孙辈的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仅无法为其提供学习辅导,还会因巨大的年龄差距导致两代人产生“代沟”,老年人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难以察觉,更无法对其进行心理教育。
3. 品行问题突出
许多家长因长期在外,对孩子怀有愧疚心理,所以用物质来弥补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孩子出现较大的品行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监督与教育,逃学、打架、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1. 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
第一,安排专门的教师值班,加强日常管理。“留守儿童”大多在校寄宿,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学校教师应加强日常管理,对发生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心与照顾,在保证其安全的同时,关注其健康成长。
第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予以疏导,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
2.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难以融入班级。因此,学校应从“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出发,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例如,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如象棋、篮球、足球、阅读、唱歌等,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兴趣小组,通过参加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丰富其校园生活。另外,应定期为“留守儿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安全教育讲座及道德法制讲座等,使其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3. 加强对外出务工家长的指导
外出务工的家长必须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性,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固然重要,但不能以耽误子女的教育为代价。家长应定期回家与子女团聚,多打电话交流,时刻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同时,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班主任的联系,通过班主任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并将自身情况向班主任说明。班主任发现“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任何问题,应及时反馈给家长,从而形成家校联合教育,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农村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当前“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方的配合,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司马懿茹.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64-69.
[2]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55-64.
[3]潘璐,叶敬忠.“大发展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3):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他们将子女交由其他亲属监护,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与城市儿童相比,農村“留守儿童”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我国实现教育公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希望能有效改善教育现状,促进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实现。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 学习成绩差
许多“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监督与教育,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一直较差。有的“留守儿童”因长时间无法与父母见面,思亲情绪浓重,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了学习效果,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另外,许多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漠不关心,将过多精力放在打工赚钱上,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学业进步。
2. 心理状态不好
对于孩子来讲,家庭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缺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性格忧郁、孤僻、自卑。另外,大部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因其文化水平不高,且思想观念陈旧,对孙辈的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仅无法为其提供学习辅导,还会因巨大的年龄差距导致两代人产生“代沟”,老年人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难以察觉,更无法对其进行心理教育。
3. 品行问题突出
许多家长因长期在外,对孩子怀有愧疚心理,所以用物质来弥补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孩子出现较大的品行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监督与教育,逃学、打架、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1. 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
第一,安排专门的教师值班,加强日常管理。“留守儿童”大多在校寄宿,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学校教师应加强日常管理,对发生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心与照顾,在保证其安全的同时,关注其健康成长。
第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予以疏导,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
2.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难以融入班级。因此,学校应从“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出发,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例如,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如象棋、篮球、足球、阅读、唱歌等,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兴趣小组,通过参加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丰富其校园生活。另外,应定期为“留守儿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安全教育讲座及道德法制讲座等,使其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3. 加强对外出务工家长的指导
外出务工的家长必须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性,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固然重要,但不能以耽误子女的教育为代价。家长应定期回家与子女团聚,多打电话交流,时刻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同时,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班主任的联系,通过班主任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并将自身情况向班主任说明。班主任发现“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任何问题,应及时反馈给家长,从而形成家校联合教育,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农村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当前“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方的配合,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司马懿茹.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64-69.
[2]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55-64.
[3]潘璐,叶敬忠.“大发展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