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互动 给力课堂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ib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本人在美术教学中具体实践“综合·探索”的一点个人经验,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以美术为媒体实现跨学科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跨学科的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原理,让学生发挥自主性,使他们的创意、设计充满个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关键词】引导;实践;综合探索;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综合·探索”学习是以美术为手段,表现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结合班级学校进行相关的创意与设计,真正以美术为媒体实现跨学科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遵循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我就岭南版教材开展了“综合·探索”的教学尝试,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学会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美术“综合·探索”不但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受、想像、创造等能力,还十分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及个性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我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让学生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因为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学识和不同的个性,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审美观点,所以上课时我时时鼓励学生用独特的视觉感受去看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阐述作品,只要学生对作品产生了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就会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阐述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判断。例如在第13册欣赏《长信宫灯》这件作品时,我首先让同学感受作品,然后让同学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这件作品的理解。同学们的表达方式五花八门:有的同学模仿宫女的动作和姿态;有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讲解自己的感受;更为甚者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现出来,而且文体形式多种多样,有抒情的散文、严谨认真的科学小论文以及浪漫的科幻故事。总的来讲,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了自由的发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审美意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而且在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文字构思等能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能运用多种手段,综合调动了多方面能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个性表现
  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呢?我上课时特别注重创设情境,启发和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发展自己个性及创造能力的空间。美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单靠老师讲,学生无法产生兴趣,只有通过学生参与,通过运用、制作、创造等活动过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美术课经常是活动课、实践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和思考。例如,我在“我为校园添色彩”一课中,就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考察,启发学生去感受、发现和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且经过学生观察、思考,进行了设计校徽、校服,绘制校园规划图等一系列活动、参与了学校的建设和美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创造和探索研究,培养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他们对校园环境的关注,从而使他们认识到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体验到探索研究的愉悦。
  三、美术与多学科融合,拓展学生视野
  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目标是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的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原理,让学生发挥自主性,使他们的创意、设计充满个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音乐,因为美术与音乐同属一家,而且我比较喜爱音乐,所以我在美术课中经常运用音乐穿插出现,让学生得到视、听的全面感受,使学生内在思想与感情得以表现,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音乐的韵律、节奏、调和同样在美术作品上也得到体现。动人的音乐、美妙的旋律、精美的图片、协调的色彩,都是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聆听自然的音乐,描绘大自然风景等,才能让学生在动感和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挖掘美的内涵。例如:在上“色彩的感觉与联想”一课中,我巧妙地利用音乐与色彩的结合,通过音乐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色彩的韵律和节奏感。同时让学生对美术和音乐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美术课程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如摄影、陶艺、计算机、语文、生物等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这样不仅仅使美术学科自身发挥作用,也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增长了见识。如,生物课在讲到《人的生殖》时,讲解到人的由来以及母亲生育孩子等知识时,我就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母亲生育小孩及抚育小孩的模拟录像,让学生为生命的奥秘感叹不已,使他们对母亲的生养之恩感激不已,这时我就适时的与美术课本做贺卡一课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三八”节时做一张贺卡,并在上面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样这堂课在教会学生制作贺卡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美的教育。
其他文献
我校是一所乡村中学,近来发现有不少学生开始在恋爱的漩涡里挣扎。早恋已成为中学生生活中的一大困惑,是学校管理中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早恋形成的原因很多:  ①从生理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发育较早,已进入青春朦胧期,伴随着生理的成熟和性意识的增强,自然会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果学生不能分清自己的生理需要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就会在盲目与冲突中滑向早恋的险境。  ②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
期刊
读鲁迅的作品《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思考良久,突然想起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在上个世纪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文学和教育也在变革中发展前进。在不胜枚举的作家和教育家中,鲁迅可谓是“一览众山小”的人物。也许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作家、思想家,并不是一个教育家,可是只要翻开他的作品,从只言片语中就可以发现他在关心着中国教育,关心着中国的孩子,关心着中国的未来。就是他指
期刊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录了从春秋到清代的六十多首古代诗词,这些厚重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对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作了丰富多彩的描绘,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诗人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不仅表现了泱泱大国的物华风貌,而且对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社会生活以及情感生活,尤其是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各种苦难作了全面、真实、精妙、形象、生动而详尽的反映,客观地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中
期刊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些要求后,部分老师片面的追求愉快学习和活跃的教学氛围,使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陷入“虚、闹、杂、碎、偏”的境地,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学生快乐了,个性张扬了,收获少了;课堂热闹了,文本冷落了,学习任务淡化了,这难道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新理念语文课吗?  崔峦教授曾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
期刊
语文课标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人认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内容。下面,就我的教学感悟来谈谈在语文高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在灵
期刊
很多教师认为教材是规范,是准绳,是不可以更改的,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其实教材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教学资源,一种教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教学实际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变革。  我曾经讲过《单项式与多项式》(青岛·泰山版)一节课。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期刊
孝道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孝道感恩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自古以来一直把孝道
期刊
课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课改的实践工作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然而,回首这些年来的成效,我们却怎么也乐不起来!频繁发生于中小学校园内外的各种自杀事件、他杀事件、打架斗殴、离家出走,因自我封闭而精神失常,畸形的爱情观,甚至弑父杀母等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出现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我们还能沾沾自喜,高呼我们的教育是人性化、个性化,充分尊重了个体的先进教育模式吗?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能有一次,如何善待生命
期刊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根据西班牙民间故事改编的一则童话,讲的是一个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多次让水而感动上帝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直白,寓意浅显,对于感情和心智正在走向成熟,渴望浪漫、惊险和刺激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缺少吸引力的。怎样浅文深教,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略显“幼稚”的童话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是我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经过反思思考,我精心设计了一节与众不同的阅
期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孩童时期生活的散文。读这篇散文时,你会感受到其间处处传达着一个儿童入学前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细微变化之心境,但不管怎样改变都改变不了儿童那种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情感态度。为了充分体现这种情感,文章采用比照的结构形式,选取了几个场景来展现。因此,在教授此文时,采用“比照”形式来解读文章,岂不更好?  比照,在这里是比较对照的意思。和常见的比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