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横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学生是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
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 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
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
三、 积累太少,语言词汇贫乏。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分析讲解过多,不注意引导阅读和背诵,胸无点墨,何谈妙笔生花?学生的文章就只能是空洞乏味,淡如白水。
四、 脱离生活,内容空洞单调。
由于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写他们喜欢的人和事,眼睛只盯住一些大型的活动,殊不知这样的题材学生更难驾驭,很难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故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帐。
五、 有的教师由于旧的思想观念影响。
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社会上的一些"稀奇事"视之为"不健康",对于有些敢说真话,敢写真事的作文,加以扼杀,压抑,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明确改革目标
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造成的。有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一、二年级没必要加强训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要求是:(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应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步不做要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则欲速则不达。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这样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作",中年级叫"习作"。在小修订教材中,习作练习已作了修改。大修订时又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习作练习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丰富了习作训练的形式。实虚并举,既安排了记实作文,又安排了想象作文,还安排了日记,书信,读后感等常用应用文的练习。想象作文一般每册安排两次。
作文的安排尽量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以利于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为此,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基本上不搞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宽泛的内容范围和习作要求,让学生自己拟题作文。
2、 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作文,另选自己想写的内容作文。
3、 每册安排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作文。
4、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习作创造有利条件。
这样做强调了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表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好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在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教学要求,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彻底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认识、感受自由地表达,才容易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的好文章。
二、联系生活,挖掘素材,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宋朝著名诗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课外"。因此,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1、 定格"生活小镜头"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___>>,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2、 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也许有人会问:象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许多学生家庭教为困难,除了读规定的科技书外,很少能自己买课外读物阅读,那又怎样来积累词句?这就希望学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这一点我们学校做得教好,学校订了<<课堂内外>>、<<学语文>>等课外报刊,还为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准备了"读书笔记",人手一本,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指导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还有教师提供词句;在学生说话中提炼词句。
三、打破常规,形成开放式作文指导课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等老师作前指导结束,学生已失去作文的兴趣,而开放式的作文指导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再给以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学生互相帮助,以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 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作文课导入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所以教师在作文课导入时要有特点,让学生对此有兴趣。如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写<<××,我想对你说>>一文,他巧妙地出示了班上的"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从信箱中取得一封题为<<班长,我想对你说>>的信,读给大家听,创设一个说话交流的情境。
2、 拓展广泛的选材空间
现行的人教版小语教材对作文要求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给了学生更广阔的选材空间。如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在你身边有关心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有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还有工人叔叔、农民伯伯……选择一个人写一篇文章"。第八单元的作文要求是:"这次作文不出题目,也不限制内容范围,请你自由表达。写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写自己最想说的话;写自己的梦想……"这就是现行习作要求与以往习作要求的不同之处。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些作文要求,不能再强制要求,学生选择自己能写的,会写的,自由发挥。
3、 保证充分讨论时间
学生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当学生明确了作文要求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既可同桌之间,也可以是四人小组之间,还可以全班讨论,可以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对别人说的你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 的意见。你的感受,他的想法,我的认识,相互补充,产生良好的班级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 多管齐下,实行开放式作文评价与指导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有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记叙他三年级上课时玩游戏机,结果被老师没收了"玩具",课后又罚作业……这件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条有理,堪称"优秀",可惜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深仇大恨我永世难忘"。老师看后评之"有损教师形象,思想不健康"。学生因敢说真话、敢写真事而"触电",也许从此以后他作文中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教师应当从学生写出的作文中反思什么,得到什么,是鼓励引导还是扼杀、压抑?
本着"大纲"关于作文"要激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认真发挥和发展作文能力,这是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其次,反思作文中"不健康"思想。社会上有一些"稀奇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而且学生把它当成作文中的"新鲜"材料,学生尚能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却由于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视之为"不健康"而加以扼杀,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除了以上所述几点,还要注意对作文的评改。每次学生习作时,我边巡视边寻找学生习作中是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发现学生下笔有困难,耐心予以点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来批改,而是将巡视时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让大家评议,弥补不足。最后,学习自己修改誊抄。作文交上来后,我用符号指出不足,评语多以赞赏语气。这样做既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愿意改正习作中的不足。渐渐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再为难了。
总之,我认为,只要在习作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上几点,作文就再也不会是教师教学和学生习作的"拦路虎"。
一、 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学生是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
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 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
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
三、 积累太少,语言词汇贫乏。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分析讲解过多,不注意引导阅读和背诵,胸无点墨,何谈妙笔生花?学生的文章就只能是空洞乏味,淡如白水。
四、 脱离生活,内容空洞单调。
由于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写他们喜欢的人和事,眼睛只盯住一些大型的活动,殊不知这样的题材学生更难驾驭,很难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故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帐。
五、 有的教师由于旧的思想观念影响。
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社会上的一些"稀奇事"视之为"不健康",对于有些敢说真话,敢写真事的作文,加以扼杀,压抑,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明确改革目标
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造成的。有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一、二年级没必要加强训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要求是:(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应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步不做要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则欲速则不达。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这样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作",中年级叫"习作"。在小修订教材中,习作练习已作了修改。大修订时又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习作练习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丰富了习作训练的形式。实虚并举,既安排了记实作文,又安排了想象作文,还安排了日记,书信,读后感等常用应用文的练习。想象作文一般每册安排两次。
作文的安排尽量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以利于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为此,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基本上不搞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宽泛的内容范围和习作要求,让学生自己拟题作文。
2、 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作文,另选自己想写的内容作文。
3、 每册安排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作文。
4、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习作创造有利条件。
这样做强调了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表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好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在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教学要求,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彻底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认识、感受自由地表达,才容易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的好文章。
二、联系生活,挖掘素材,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宋朝著名诗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课外"。因此,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1、 定格"生活小镜头"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___>>,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2、 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也许有人会问:象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许多学生家庭教为困难,除了读规定的科技书外,很少能自己买课外读物阅读,那又怎样来积累词句?这就希望学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这一点我们学校做得教好,学校订了<<课堂内外>>、<<学语文>>等课外报刊,还为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准备了"读书笔记",人手一本,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指导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还有教师提供词句;在学生说话中提炼词句。
三、打破常规,形成开放式作文指导课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等老师作前指导结束,学生已失去作文的兴趣,而开放式的作文指导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再给以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学生互相帮助,以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 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作文课导入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所以教师在作文课导入时要有特点,让学生对此有兴趣。如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写<<××,我想对你说>>一文,他巧妙地出示了班上的"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从信箱中取得一封题为<<班长,我想对你说>>的信,读给大家听,创设一个说话交流的情境。
2、 拓展广泛的选材空间
现行的人教版小语教材对作文要求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给了学生更广阔的选材空间。如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在你身边有关心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有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还有工人叔叔、农民伯伯……选择一个人写一篇文章"。第八单元的作文要求是:"这次作文不出题目,也不限制内容范围,请你自由表达。写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写自己最想说的话;写自己的梦想……"这就是现行习作要求与以往习作要求的不同之处。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些作文要求,不能再强制要求,学生选择自己能写的,会写的,自由发挥。
3、 保证充分讨论时间
学生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当学生明确了作文要求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既可同桌之间,也可以是四人小组之间,还可以全班讨论,可以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对别人说的你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 的意见。你的感受,他的想法,我的认识,相互补充,产生良好的班级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 多管齐下,实行开放式作文评价与指导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有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记叙他三年级上课时玩游戏机,结果被老师没收了"玩具",课后又罚作业……这件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条有理,堪称"优秀",可惜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深仇大恨我永世难忘"。老师看后评之"有损教师形象,思想不健康"。学生因敢说真话、敢写真事而"触电",也许从此以后他作文中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教师应当从学生写出的作文中反思什么,得到什么,是鼓励引导还是扼杀、压抑?
本着"大纲"关于作文"要激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认真发挥和发展作文能力,这是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其次,反思作文中"不健康"思想。社会上有一些"稀奇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而且学生把它当成作文中的"新鲜"材料,学生尚能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却由于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视之为"不健康"而加以扼杀,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除了以上所述几点,还要注意对作文的评改。每次学生习作时,我边巡视边寻找学生习作中是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发现学生下笔有困难,耐心予以点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来批改,而是将巡视时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让大家评议,弥补不足。最后,学习自己修改誊抄。作文交上来后,我用符号指出不足,评语多以赞赏语气。这样做既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愿意改正习作中的不足。渐渐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再为难了。
总之,我认为,只要在习作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上几点,作文就再也不会是教师教学和学生习作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