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绿岛”——六盘山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m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如果说贺兰山是驰骋在西北边塞地区的一匹黑骏马,六盘山就是栖息在黄土高原深处的一只美丽凤凰,风姿卓越,美丽诱人。
  六盘山古代称陇山,山体主要由垩纪页岩、砂岩构成,与火石寨、须弥山石窟都属于丹霞地貌,山势巍峨险峻,山路盘旋曲折,以磅礴的雄姿,逶迤200余公里,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其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两县交汇处的米岗山。纵情远眺,朝雾迷漫,云海苍茫,重峦叠嶂,层出不穷。山势突兀高耸,林海莽苍幽深,春来绿树缀花,天地清澄;夏时凉爽宜人,风光独特;秋时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冬时银装素裹,雪野铺张。景色随季节变化,山光水韵集雄、奇、险、峻、秀于一体,魅力独具,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湿岛”、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和“天然动植物园”,历来有“春去秋来无盛夏”之说。
  追溯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六盘山主脉东西延伸至黄土高原边缘的广袤地带,都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山海经·西经》中记载:
  华山西七百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
  古人很早就用美丽的诗句描写过六盘山夏秋季节的景象:“曾经夏半山犹雪,才到秋初露已霜。”1790年,清朝人胡纪漠奉命勘察泾水源头,游历六盘山后,在《泾水真源记》中赋诗曰:
  无数飞泉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
  汪洋千里无尘滓,不到高陵不受污。
  景色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六盘山以其美丽的风姿吸引着历代帝王名流。秦始皇、汉武帝曾经巡游至此,著名的丝绸之路南道也从山间穿过。至今,那些名胜古迹仍然张扬着旺盛的生命力,如有“塞北小九寨”之称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经屯兵、避暑、病陨之地的凉殿峡,有奇峰绵延、水秀山碧的二龙河,有峰幽林密、山翠水碧,素有“高峡平湖”之称的老龙潭,有秦始皇西巡时经过的荷花沟,有先于崆洞山的道家修炼场地东山白云寺,尤其是三冬洁白的雪色与夜半雷鸣般的涛声,更是耐人寻味!
  二
  “花儿”俗称山曲儿,曲调高亢,节奏明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发源地虽然在甘肃临夏,但传播的范围却遍布西北高原,并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六盘山“花儿”就是这样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流派。
  六盘山“花儿”传唱主体是回族,主要流行在宁夏南部,这片广袤高原以固原为中心,是古代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接壤地带,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早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大迁徙、大融合,人口流动非常频繁。后来,由于气候、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丝绸之路北道也与主干道一起被废弃,这片辽阔的地域逐渐形成封闭状态,因而很好地保持了民族文化传统。六盘山“花儿”便是这样的“琥珀”、“化石”。
  固原是全国最贫困的“三西”地区之一,为什么民间艺术“花儿”能在这里盛行?而且,六盘山区没有“花儿会”、“歌会”等形式,“花儿”为什么却像水和空气一样,广泛存在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与他们血肉相连,不可分割?
  因为黄土高原的荒凉与贫瘠。解放后,国务院把位于宁夏南部地带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统称“西海固”,这里山大沟深,植被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0倍。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但是,西海固人不但在这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生存下来,还在焦灼与干渴中顽韧地浇灌着“花儿”。物质生活的极端贫困,使他们把视点转向内心,“花儿”蕴含的美感就是苦水浸泡中的心灵的精神乐土,人生的艰辛、生活的痛苦,只有在这里得到片刻抚慰。这也是作为人在精神上能够得到的唯一快乐,“又受孽障又受苦,还要漫个‘花儿’呢” !
  “花儿”题材包罗万象,有爱情、自然景色、天文气候、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等内容,分为“整花”和“散花”。“整花”具有叙事、说唱的性质,形式固定,可以长篇说唱。“散花”则是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男人有愁唱一唱,女人有愁哭一场”,“‘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己)”,活泼浪漫,多用于表达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花儿”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也有齐唱。集体对唱多由四五位歌手组成对歌双方,相互展开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竞唱,场面热烈,生动活泼。唱到高亢处,穿云裂帛;唱到委婉处,则又缠绵悱恻,销魂索魄。
  历代西海固人用全部生命、全部智慧把“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浇灌成一片生长人类美好感情的肥沃土地,爱情得到了最丰富、最感人、最真实、最完美的表现。所以,六盘山“花儿”中绝大部分是情歌,反映初识、赞慕、初恋、相思、热恋、成婚、离别、破裂等各个阶段的生命情态,真实自然,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和人生,男子表现得粗犷雄强,女子表现得坚贞刚烈:“若要我俩的婚姻散,六盘山搬到四川。”“要杀把我俩都杀下,变成鬼也在一搭!”然而,在这极度险恶环境中煎熬的人们常常得不到理想中的爱情,往往以悲剧告终,这是六盘山“花儿”最显著的特色,“十股子眼泪九股子淌,一股子汪心者呢”,“尕妹妹当了尼姑了,二阿哥修了道了”。
  另外,还有很多反映“西海固”民俗文化的内容。例如六盘山地区曾经有过一种独特的婚姻关系,那就是近亲结婚,“庄子大者坐得零,不嫁侄儿再没人”,“女婿娃死了嫁人哩,嫁了个婆家的小叔”。这些风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也有些“花儿”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现状。“西海固”由于植被稀少,往往利用风干的驴粪蛋烧火,“过河爬山者点火呢,手里拿了个驴粪蛋蛋”。
  六盘山“花儿”反映生活领域如此之广,必然有很多的歌手。有人仅仅在固原县一个村庄就搜集到近千首“花儿”,而能够唱百首以上的歌手就有多人!由此可见人们对“花儿”的喜爱程度。人们在荒山秃岭的西海固用“花儿”构建了另外一个诗意的世界,因为交通闭塞,很少与外界交流,而传唱者主要是回族,所以很好地保持了强烈的阿拉伯风格。著名作家张贤亮在其小说《绿化树》中就写到了这一特色。这之前,在20世纪30年代,一位在甘肃平凉求学的回族青年向“花儿”研究专家张亚雄提供了少量的六盘山“花儿”,这是与外界交流比较早的记录。   六盘山“花儿”还与著名音乐家王洛宾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1937年的一个黄昏,王洛宾随 “西北抗敌服务团”到达六盘山脚下的车马店。夜里,从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传来一阵高亢嘹亮、穿云裂石般的古老格调。王洛宾被深深地吸引了。经打听,歌者是车马店的老板娘“五朵梅”,是远近闻名的“花儿”歌手。王洛宾被她的歌声感染,此后他们经常歌声往还。一个黄昏,雨后初晴,老板娘得知王洛宾很快就要离开,便邀请他爬上屋后的黄土高坡,面对远山上的余辉,唱起了一首当年曾在这里送别情人走西口时唱过的《六盘山令》。歌声质朴动人,王洛宾灵魂被强烈地震撼,他本来要去巴黎深造音乐,但在六盘山下听到“五朵梅”唱的民歌后,认为音乐的圣地在西北荒野。从此,他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民歌世界,并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美丽歌曲插上翅膀,飞遍五湖四海。
  可以说,是古老的六盘山“花儿”改变了王洛宾的命运,或者说,是这种深深扎根于西北高原的民歌成就了他的辉煌艺术。
  六盘山“花儿”的深厚土壤还孕育了一种新的艺术剧种——“花儿剧”。1979年,银川市文工团首次把民间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搬上舞台,从此以后,“花儿歌剧”、“花儿歌舞剧”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和银川地区。大型“花儿舞剧”《曼苏丸儿》代表宁夏区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奖。如今,“花儿”依然以其清纯自然、真挚朴实的艺术魅力绽放在鲜艳夺目的文化园林中。
  三
  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在我国境内长达1700公里以上。这条丝绸古道东段分为南、中、北三条,宁夏的南部正处在东段北道的交通要道上。这条道路从长安出发,折向西北,到瓦亭后,北上抵达原州(今固原),沿着清水河,经过石门关(今须弥山下),再到武威,汇入主干道。以这条道路为轴心,还有另外两条通道。无论走哪条线,都必须翻越六盘山。从西汉到唐宋,这条道路文化传播与交流十分繁忙,坐落在固原西北的须弥山南麓的须弥山石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著名佛教文化遗址。
  “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为什么会有这种美称?那是因为须弥山周围都是荒山秃岭,而这里却岩石嶙峋,数峰并举,布局奇特,曲径通幽,并且有古松翠柏点缀各处,是西北黄土高原上难得一见的秀丽景色。“天下名山僧占多”,风景如此别致,又处在丝绸之路上,加之北魏崇佛,须弥山石窟开凿于此,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须弥山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分布在须弥山向东南延伸的八座崖壁上,迂回曲折,绵延近2公里,场面非常壮观。这与仅开凿在一座石崖上的国内大多数石窟迥然不同。由于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现存造像仅20余窟,集中在石窟区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楼、子孙宫、园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八大区域。最早开凿的年代已无从查考。不过,从石窟形制和造像风格判断,大约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虽然稍晚于敦煌莫高窟,但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
  最能代表这种早期佛窟艺术的是集中在子孙官区崖面上的北魏石窟。这些窟室基本上是方形,塔柱四面分层开龛,显然,这是从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而来的形式。佛像造形古朴,面容丰满,与云岗、敦煌石窟早期造像一脉相承,而更有独特风格的是一佛二菩萨造像, 脸形清癯,体形修长,佛穿双领下垂的大袍,而菩萨却穿着汉式对襟袖襦,堪称北周造像雕塑精品,全国罕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服式改制,禁穿“夹领小袖”的胡服,一律改穿汉装,并亲自给群臣颁赐“冠服”。佛像造型和衣着特点正是改制后南朝汉式衣冠和“秀骨清相”艺术风格流传到北方的反映。
  北周石窟数量多、规模大、造像精美,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地位。与北魏石窟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小龛已不见,多是大龛和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突出的大型造像,厚重敦实。现存造像最多的第45窟和第49窟,有40余尊比真人还大的造像,在多种流苏、花纹的渲染中,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有的吹横笛,有的弹琵琶,还有的打羯鼓,热闹非凡。在佛窟顶部,围绕塔柱,还雕刻着一对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神态自若,表现出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这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都未加任何修饰,似乎还凝固在1500年前的佛国仙境中,悠游自在,给古老的黄土高原增添了无限生机,其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相媲美,有“宁夏敦煌”之称。
  从北朝到唐、宋,历代都在须弥山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唐代,这里佛教寺院已经发展到繁荣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塑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有相当大的规模,人称“景云寺”。唐代窟室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造像中着力刻划脚踏莲座,裙裾飘逸的菩萨形象,如第54号、第62号洞窟内的菩萨,头梳唐代贵族妇女盛行的高顶云髻,身着天衣,胸挂璎珞,腕配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充分展示了大唐时代的开放风气。
  最为引人注目、最能显示唐朝气度的,是须弥山入口处高达20.6米的弥勒大佛,足有五六层楼高,耳朵有两人高,眼窝直径1米多,这座大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19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唐代统治者提倡佛教,武则天曾下令全国各州建大寺、造大佛,这尊大佛大概是在那种崇拜佛的浪潮中建造雕刻的。
  佛虽大,但雕刻却十分精致。这座佛像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琢出来,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雄伟气魄。佛像高坐在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置身大佛脚下,眼前云雾缭绕,耳旁山泉叮咚,山石雾松组成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山水画卷,真不愧为塞上一处佛教圣地。
  到明朝正统年间,高僧绰吉汪速又建造了一座新寺,并上书皇帝,请求赐名。明英宗赐名“园光寺”,所以,后来把须弥山石窟又叫“园光寺石窟”。此后,由于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特别是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使石窟艺术遭到极大摧残。到解放时,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20余窟,主要开凿年代为北魏、北周和唐代,集中于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楼、子孙官、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五区。现存石窟中,题刻和墨迹虽然数量不算太多,但却是唐“大中三年吕中万”、宋“绍圣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收复陇干姚雄记”、“崇宁癸未”、西夏“奢单都四年”、金“大定二十一年”等。这些碑刻、题记,不仅能使我们对石窟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还为今人研究唐、宋、金、西夏各代佛教传播,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其他文献
<正> 安全管理工作点多面广,仅靠领导、安监员是不行的,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提高广大“工作负责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他们安全的责任感,使他们执
<正> 丹江电厂是我国早期建成的大型水力发电厂之一,有110kV系统出线8条,220kV系统出线6条,两开关站共有高压断路器26台,其中由西安高压开关厂70年代生产的SW_6-220型少油断
本文研究在高维情况下Cantor构造集的Hausdorff维数及测度,得到如下结果:若I~n(?)R~n(n为自然数)是R~n空间中的n维超单位立方体,则对任意一个满足0<s<n的正数s,必存在I~n中的
报道一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误诊分析及用多巴酚丁胺、血管紧胀素转换酶抑制剂、硫酸镁治疗由该病引起的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会,讨论了它们在治疗该病中的机理、地位。
目的:探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风险筛选模型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以480例接受 PD 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60例纳入分析组,余120例纳入验证
合成了2,4-二羟基苯甲醛-甘甘二肽席夫碱(K&#183;GGRS&#183;H_2O)及其Mn(Ⅱ),Co(Ⅱ),Ni(Ⅱ),Cu(Ⅱ)等4种未见报导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
讨论了在相转移催化和一定的溶剂作用下1,2,3-三氯丙烷与二甲胺的反应,发现N-取代的产率有明显的提高。该反应采用聚乙二醇400作相转移催化剂(PTC),加入了一定的溶剂和氢氧化
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参观人数不断提高,现有讲解水平已无法满足观众需求。随着二维码技术、RFID技术、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智能导览系统应运而生。智能导览系统有二维码扫描一键导览、智能语音导览、微信语音导览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