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ma3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全面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是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优化课堂教学,就要注重优化授课环境、培养创新思维、重视教学设计、注重方式方法、引导质疑发问等教学环节。
  关键词:优化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最佳方法、以高效的操作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注重情感因素的调动,努力使学习过程灵活化。
  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使学生思维保持积极状态,提高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磨练学生锲而不舍的意志,养成坚忍不拔的性格。要重视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探索、学会自我评价。教师要适时加以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激活学生的求知热情;热爱每一个学生,正视个体间的差异,建立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既愉悦又紧张的氛围中产生要学、乐学的心理,以情感投入唤起学生的真情回报。要充分认识到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识、习惯的养成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良好的设计、先进的媒体方法使用、丰富多彩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其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二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有效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数学学习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再创造的机会,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作为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目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
  三是注重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课堂提问,用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某一特定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实效原则、适时原则、梯度原则和角度原则。同时必须注重课堂提问的反馈评价环节,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恰当中肯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不仅是知识信息反馈交流的重要环节,而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必须讲究提问评价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评价学生课堂回答发言的基调应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反馈评价活动方式成为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中介,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做到沟通心理、鼓励士气、切换问题三点。
  四是注重学生质疑发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而例题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大多自然也是正确的。而学生的大胆质疑,师生的课堂互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特别是使一些优秀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共同研究、探究,将问题从朦胧中弄得水落石出,从而大大优化教学内容。从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提升学生数学思考力的角度考虑,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大胆设计开放式练习,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大胆质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要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是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真正的学习不是由教师传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同本身,这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自尝试,疑难问题暴露出来,产生思维障碍并亟待解决,主动发展的心理准备已成熟,此时“精讲”会事半功倍。精讲时要注意讲重点,讲尝试中暴露出来的疑难点,讲知识的关节点,联系线;讲解要精,不重复在尝试中已解决的简单问题;以点拨引导为主,切忌面面俱到。通过尝试学生发现了知识,由精讲点拨可让学生发现规律、方法。因为发现是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和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安全突破口。而练习又是对发现的知识、规律、方法、思想的实践,是对能力目标的实施过程,因此要有针对性,抓住问题实质精练、巧练。在尝试练习中不必要求学生将所在题目全部计算出结果,而要求学生围绕重点,抓住关键即可,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探讨体会另外的数学思想。
  总之,重视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是加快实施素质教育步伐的关键。
  参考文献
  ①夏慧贤 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
  ②郭立昌 范永利 对中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研究。
  ③邵光华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20年的分析研究与思考。
其他文献
现在有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语文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知道怎么做,不如喜欢去做;喜欢去做,不如快乐地去做。这里强调做好一件事的兴趣的重要性。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学习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的水乳交融,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和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历史和谐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第一,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平等合作的师生
期刊
摘 要:中学语文课本中编选的古代诗文,多为千锤百炼的名篇,具有厚重的人文积淀和美学价值。新课标明确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古诗文教学的创新也势在必行。  关键词:古诗文 创新 学习兴趣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古诗文阅读提出的具体目标是:“诵读古
期刊
摘 要: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学习品质差异,由于这些差异导致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而课堂式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授课方式,很难面面俱到,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提高。有必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有利于使各个层面的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本文分别研究了各种分层教育方式。  关键词: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一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新课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业务教学能力的有力鞭策。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推进课程改革有实效,正成为摆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评价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评价 高效课堂
期刊
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是每个教师不断努力的目标,因为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创新的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  一、创设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先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自由、轻松自在时,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才可能有丰富自由
期刊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一切的变化都让我们万分欣喜,然而,在这喧哗背后,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冷静下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需要的?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有所知,而且要使学生有所感,这已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本文就如何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谈了谈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促进人的情感自我哺育。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价值一直是教学所看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就实施探究性阅读总结经验如下:  一、探究性阅读中要找准探究问题  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首先得定好探究点,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所以探究点的设计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条件,一个好的探究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通过研究,笔者小结
期刊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讨论交流,一片“对话”,热热闹闹。但静心一想,这种“对话”、“热闹”缺少深度、缺少质量,“对话”成了过去“串讲串问”、“师问生答”的翻版,致使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空洞、肤浅、无效。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