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反复结构文本”的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smag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主要是指在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有意识地重复某一话语,有时是词语,有时是句子,有时是语段。在文章中运用反复的手法来表达,可以使文章读起来有韵律美,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强化文本内容,传递情感。在教材中,经常会有一些“反复结构文本”内容的出现,它们具有句式相同、结构相似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些“反复结构文本”进行分析,并采取恰当的策略,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反复结构文本”的特点
  从结构上来看,“反复结构文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指一般形式上的反复,主要是几个自然段以并列段的形式出现;二是“三段式”反复,主要是相同或者相似情节连续出现三次以上的反复;三是“循环式”反复,主要是指相同或者相似情节以链条形式的反复,周而复始,又回到了起点。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反复结构文本”中,相似的语句或者相似的故事情节反复出现,在学生看来会特别的新鲜、有趣、好玩,他们特别喜欢朗读这些部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时,这首儿歌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其中,“谁的……谁的……谁的……”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两次,并且“短、伞、弯、扁”这些词语的韵母“ɑn”押韵,读起来很有韵味。因此,在課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反复的朗读来感受押韵给句子带来的趣味,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2.渗透篇章意识
  篇章意识不仅是指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还是指一种思维的方式,以及分析综合能力。这是因为对学生来说,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字词的发展上,还表现在篇章能力的形成上,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篇章意识的渗透。
  如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四季》一文主要是以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把握这种结构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再如,在统编本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文中反复结构的文本内容每次都是以“蜘蛛卖什么,卖给了谁,结果如何”的形式展开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关注的目光由表达内容向表达形式上转变,有助于学生篇章意识的形成。
  3.促进学生语感形成
  “反复结构文本”由于其形式上的特点,会出现大量的“相同之处”,在阅读教学中,聚焦这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可以强化学生对语段的理解,积累感悟与运用,提升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
  如在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在第1~4自然段中都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构段形式进行反复的,不同之处是小猴子每到一个地方搬运水果的动作不同,主要有掰玉米、摘桃子、抱西瓜、追小兔子等。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就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品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还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提升学生迁移能力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方式对另一种学习方式产生的影响。对学生来说,“反复结构文本”自身的特点,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它给学生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这类表达的主要特点,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如统编本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首小诗以反复的结构形式为读者讲了几种在野外辨认方向的方法,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范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在野外辨认方向的方法进行写话训练,不仅可以丰富文本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写话能力的提升。
  二、“反复结构文本”的教学策略
  在“反复结构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从这类文本的特征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这类文本的语言表达规律,鼓励他们积累迁移运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1.主动发现,习得规律
  儿童是天生的发现者,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反复结构文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结构相似、内容相近,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其规律,因此,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密。
  如在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四季》一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直接让学生去文中寻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做法,而是鼓励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去发现文中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会发现这首小诗中第1~3小节的开头都是以“什么尖尖,什么圆圆,什么弯弯”为开头的,只有第4小节是以“雪人大肚子一挺”为开头,另外,在每一小节的结尾都是以“我是什么”的形式结尾。这样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可以使学生被一种惊喜感与满足感所充盈,真正感受到朗读“反复结构文本”的乐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2.举一反三,提升能力
  “反复结构文本”多是以相似段落结构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这些特点,做到重点突破,由扶到放,迁移方法。
  如在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第2自然段作为重点指导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先思考小水珠说了什么,荷叶是它的什么,小水珠做了什么动作,并学着做一做。在这一自然段教学的基础上,由于课文其他段落中的“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描写结构形式与这一自然段相似,因此,在学习其他段落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放手,并让学生以“朗读、发现、表演”的形式进行阅读,这样的举一反三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好玩、有趣,还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3.搭建支架,复述背诵
  俗话说“厚积薄发”,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反复结构文本”的教学中,富有韵律的语言,可以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背诵。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由于课文内容较长,文章中“反复结构文本”出现的地方较多,要想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很好地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背诵与复述,教师就可以从“反复结构文本”的特点出发组织教学。首先,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了解它们出场的先后顺序;其次,要知道狗熊一共发布了几次通知,每次通知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最后,特别需要学生记住的是文中反复内容出现在什么地方,一共出现了几次,掌握文本中反复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背诵或者复述文本内容,就会轻松容易多了,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与记忆能力的提升。
  4.习得方法,模仿迁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反复结构文本”具有样板与示范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子,鼓励学生学习模仿,迁移运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主要以反复的结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情景。在教学中,在学生对其他动物尾巴的功能有了一定了解与认识时,结合文本中反复结构的特点,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模仿文本中的样子续编故事,想一想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尾巴,会说些什么,结果怎样。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反复结构文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也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吸收、表达与运用的通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反复结构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真正发挥出“反复结构文本”的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长江镇车马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学校简介  美的学校位于广东顺德北江之畔,是一所现代化、高标准、小班制教学的花园式精品民办学校。学校坚持科研立校,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撬动学校内涵发展。办学以来,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申报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国学蒙读校本课程设计”,研发《国学蒙读》校本教材,形成了“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国学蒙读》校本教材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获得广东省特
教材在一些经典课文后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资料袋”,其形式既有文字介绍,又有图片展现,旨在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信息,对课文进行拓展补充,借以深化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些“资料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资源信息,而应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不能忽视这些“资料袋”的作用,要将其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在拓展学生认知视野的基础上,实现对语文资源的二度开发。  一、巧妙导入,借助“
《搭船的鸟》是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以儿童的身份,描写了在大自然中看到的景象,语言朴素、清新,充满了童真童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状物类文章来说,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描写对象的特点写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这一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应把认识物象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层阅读,掌握状物类文本的基本表达方法,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下面就以《搭船的鸟》一
家长咨询  房老师您好,我是一名5周岁孩子的妈妈,我家孩子是一名善良、内向、爱哭的小女生。很让我焦急的是她的胆小、怯弱,在学校里如被小朋友欺负,她不会跟老师说,更不会回来和我们家长提起。如被我无意看到有伤,问她怎么回事,她只会默默流眼泪,半天说不出什么来。有时老师想与她聊聊,她只会躲(老师们都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小朋友做游戏、上课举手发言,她都还是很积极、开心的。烦请老师给我一些教养指导,如何帮
写话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低年级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实践,现浅析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 造句训练,奠定写话基础  造句训练的好处有很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有利于学生认识更多的语言文字,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句子的规律、熟悉各种句式,为写话训练奠定基础。如用“急忙”造句,有学生这
【背景分析】  这是在2018年上半年“百人千节”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中我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于学生而言,这节课他们最具价值的收获应当是什么?于观课教师而言,我要传递怎样的课程新理念?哪些困惑要和同仁切磋?诸如此类的问题,我考虑的角度越多,辐射面便会越宽。用匠心送一节睿智的课是我当下的理想。  在名家名篇的教学上,帮助学生习得其中的写作手法,感受语言魅力,发现语言密码至關重要。《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以“亲
编者的话:  都说艺术是感性的,科学是理性的,可谁说艺术和科学又不可以相通呢?爱因斯坦热爱小提琴,达尔文喜欢赏画……如果没有科学与艺术的自如转换,不知道是否还有后来的爱因斯坦和达尔文。本期我们约请浙江省德清县骨干教师设计了一组游戏,试图打通艺术与科学游戏的通道,赋予艺术一些理性,科学一些感性,用全新的视角开启宝贝的另一番游戏天地,让你和宝贝快乐玩转科学、尽情享受艺术!  小班 光影组合 沈洁  影
当前,“先学后教”几乎成了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笔者百度搜索“先学”,竟出现了140万词条,在Google搜索出现了1.38亿词条,从这两个数据可见“先学”的热度。可是“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如何呢?这些问题很少有人思考。据调查,70%的教师认为“先学”是“预习课文”,读读生字,解解词语。87.6% 的学生认为“先学”是“读一读课文,记一记生字,画一画句子,想一想课后题” 。这样的“先学”是
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利用故事情节与环境的刻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人物在环境中表现的性格。人物、情节在文章中相辅相成,构成了民间故事的特色。本文以《九色鹿》一课教学为例,分析其中的故事情节,对比人物形象。  《九色鹿》是一篇感人的民间故事,主要讲的是主人公九色鹿救了落水的调达,调达对九色鹿发誓自己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调达在金钱面前
以“单元”组织教学的方式已成为当下许多教师教学采用的方式。这种组织方式突破了传统的以“篇”“课时”为单位的固化、线性教学,形成了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学习。作为教师,要对单元教学进行全盘考虑、整体设计。“整合”是实施单元教学的重要策略,它将语文知识学习、阅读方法掌握、思维能力训练及写作能力提高等进行有机整合,将课时学习目标、任务与单元学习目标有机整合,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