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卧巨波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佳日,你若有幸来到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兰州,漫步在悠悠白塔山下、滔滔黄河岸边,蓦然,那气势恢弘、巍峨壮观的“天下黄河第一 桥”——兰州黄河铁桥,宛如长虹卧波,定会映入你的眼帘,引你徘徊游赏。当夜幕降临目睹滨河路上华灯璀璨、火树银花、星桥铁锁,恍觉置身人间仙境,更会使你流连忘返。
   如今,这座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像一位走过漫长风雨历程的世纪老人,依旧神采别具,向人们描绘着兰州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为历史沧桑的见证,她已成为兰州40公里黄河风情旅游线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成为古老金城引以为豪的象征。
   兰州黄河铁桥,在晚清实行“新政”、举办实业的历史背景下修建而成,是近代甘肃走向对外开放,并认识、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硕果。她曾极大地便利了西北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政治、文化及经济贸易的发展,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早在黄河铁桥建成之前,人们只靠冰桥、浮桥、羊皮筏子,以通往来。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兰州黄河结冰以夜,其开亦以夜,冰既坚,状如积雪填于巨壑,嶙峋参差,不复知有河形,处处可通车马,俗名冰桥。”清人王光晟曾吟诗作过这样精美的描绘:“一夜河凝骇神异,碎玉零琼谁委积。错落元冰大壑填,经过漫水如平地。”其实冰桥并不安全,特别是在冰桥初结和消融之时,人们为防不测,过河时每在腰间横扎竹竿,藉免踩破冰层掉进河里,所谓“黄河滩上看春冰,人在未消冰上行。猿臂长杆如打桨,怅惘失足一心惊”。正是其写照,艰难和冒险情景概可想见。浮桥之设,远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在今兰州河口架设广武梁。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收复兰州,重修金城关,并于其下架设浮桥。明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奉命西征,派守御指挥 事赵祥在兰州城西7里处搭建浮桥,以利济师,“师还,遂撤弗用”。洪武八年(1375),卫国公邓愈挥师平定河西,又在城西10里处修造浮桥,取名“镇远桥”。但因河流湍急,堤防不固,历时未久。至洪武十八年(1384),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又将浮桥移置于河水少缓的城北通济门外白塔山下,即今天的中山铁桥处。据明人徐兰《河桥记》记载,当时“造舟二十有八,常用二十有五,河涨则用其余以广之”。每舟相距1丈5尺,上游各下碇石,以固定舟身位置,舟上铺木板,两旁围设栏杆。南北两岸各立铁柱(即将军柱)两根,并以木桩、铁索、大绳固定桥身,冬撤春设。清康熙年间,甘肃巡抚齐世武在《天下第一桥记》一文中写道:“黄河历雍豫以至于海,皆无梁,惟皋兰有,绵亘黄河上游,其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无疑。”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也说:“历史上在黄河修建过的不少著名的浮桥,到清代只剩下了镇远浮桥一座,虽然规模远不如蒲津桥,但是还称为天下第一桥。”镇远浮桥即是后来所建兰州黄河铁桥的前身。
  
   清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奉命麾师西征,深受黄河天堑困扰,曾提议借用外资在兰州修建一座铁桥,但因外商索价过巨,只作罢论。光绪三十一年(1905)德商泰来洋行驻天津经理喀佑斯,自天津来兰旅游,时逢彭英甲以兰州道之名举办甘肃洋务局,大兴新政之际,遂复议建桥之事,以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经与喀佑斯商议,德商泰来洋行愿承修兰州黄河铁桥,并由陕甘总督升允报请清政府准奏,饬令甘肃布政使丰审泰、署按察使白遇道、总办洋务局兰州道彭英甲同喀佑斯谈判,最后于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一日(1906年10月28日)正式签订了《包修兰州黄河铁桥合同》。其中规定:“黄河两岸均是石岸,修盖铁桥须长过南北两岸石岸。南岸至北岸共长中国七百尺左右,合德国三百左右密达,德国一密达合中国广尺二尺八寸。然铁桥尺寸不必拘定,务必长过两岸石岸,修得便于上下行人,往来车马。临修时,须由甘肃洋务总局允准洽心,方算合法。”“桥上面用加厚铁托板条。托板条上或铺木板,或铺石头子,泰来行遵甘肃吩示,办理齐全。桥两头由桥底算起,高于两岸一密达。至桥上如铺石头子,常年收拾,归甘肃自办。”“议定包做此桥,照外洋优等章程,尚有八十年保险在内,不准有丝毫差错。最要者,不准偷工减料,违者认罚。”“保固八十年限期之内,无论冬夏,倘因起蛟,河水涨发,水势过大,水已进城,因蛟水神力将桥冲坏,与泰来行无干。除起蛟外,桥有损坏,泰来一定赔修。”“所有修桥材料由德国运至天津,水脚保险及洋工华匠来往工作,无论有何事故,统归泰来行保管,不与甘肃相干。”“由天津运至甘肃,归甘肃自运。”
   铁桥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其上部结构为穿式钢桁架,计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全长233.5米,总宽8.36米,其中车行道宽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左右。南北两岸桥台为水泥沙浆砌条石,桥墩为高强度快凝水泥砌料石重力式结构,沉井基础开挖至岩层。
   建桥所用料件、器材、机具设备等,均由泰来行从德国购置,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全部运抵天津,再经京奉、京汉铁路运至河南郑州,然后用大车运输。先后动用旧式大车40辆,六轮、四轮大车6辆,备历艰辛,方将2 000余吨桥料、设备、机具等安全运至兰州。铁桥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开工,宣统元年(1909)六月竣工,验收通车。
   铁桥建成后,从此成为黄河南北两岸最重要的交通枢纽。铁桥两端曾建有牌厦,其上悬挂“第一桥”、“九曲安澜”、“三边利济”的牌匾,与铁桥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后因故拆除。民国十七年(1928),为了纪念孙中先生,更名为“中山桥”,沿用至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铁桥曾先后数次遭到日寇和国民党军的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出专款,组织人力对铁桥进行了维修。1954年6月经过加固维修,在铁桥原来钢桁架的水平肢体上加设了弧形钢梁拱架,不仅提高了桥的刚度,且使其外形更显壮观。
  
其他文献
        
期刊
普氏原羚大多栖息在半荒漠的草原地带,因奔跑速度极快,被誉为“高原舞者”。过去曾频频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和内蒙等地。可近年来由于人类捕杀、狼群的攻击及围栏的阻截等,失去家园的普氏原羚已面临生存绝迹,成了比大熊猫更加濒危的物种。    走进高原    普氏原羚是中国的特有动物,由19世纪俄国著名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首先发现,故称“普氏原羚”。普氏原羚比藏原羚个头大,成
期刊
在祖国雄伟的西北高原,有一座小小的城池。   东西横亘千里的祁连山拱卫着这座城池,浩瀚绵延五百里巴丹吉林沙漠依偎着这座城池。   酒泉---或许只能称作这座城池的"代号",因为它离那块汉代即设郡县的绿洲遥距数百里。几十年了,这个无论在空间和时间都给人类带来遥远理想的名字,告诉人类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这里,矗立着炎黄子孙走向太空的第一块基石,这里是中国的"航天第一港"。 
期刊
2003年7月18日,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第一趟专列按计划驶往载人航天发射场,专列在离开兰新线上的清水站后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军管铁路线。这是全国惟一的一条由部队管理的铁路,承载着发射场大部分试验产品的运输任务,铁路线穿越茫茫的戈壁大漠。恶劣的环境,异常的气候,常常造成种种意想不到的险情。这次专列进场时,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沙尘暴的袭击,最后惊险穿越235公里铁路线。   位于
期刊
2003年10月12日,由杨利伟、翟志刚和聂海胜组成的首飞航天员梯队在北京航天城告别了亲人和航天员大队,乘专机来到发射场。国庆节期间,他们三人回家度过了难忘的三天国庆假日,之后就在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封闭式训练,一直到当天早上。他们将在发射场度过三天的时间,做出征前的最后准备。航天员在发射场的行动十分保密,欢迎仪式也不怎么热烈,只有工程指挥部领导前去迎接。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北京刚刚举行了隆重的
期刊
长征是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也是深远影响20世纪世界命运的重大事件之一。  长征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被人们称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中国共产主义求生存的史诗”、“军事上的伟大业绩”,始终受到国内外广大记者、学者、作家的青睐,先后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资料。在这些书籍中,最早向世界和中国人民介绍长征的,是我们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的卓越领导人陈云1935年在莫斯科写的记述中国红军长征经历的《
期刊
2003年10月15日早晨,中国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空晴朗,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天蓝色的发射塔架,在大漠中冉冉升起的朝阳照耀下,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熠熠生辉。    辉煌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末,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共和国领袖们做出了发展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和航天事业的英明决策。195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汇同特种工程部队和从各军兵种,地方建
期刊
从我躺在阿扎睡了四十年的青羊皮褥子上被自己鲜红的初潮吓哭的那个早晨起,我就固执地认为:   草原---是母性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指我的家乡八个家,而是指所有的草原。草原上生长着青草,青草养育着牛羊,牛羊繁衍着自己的后代。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是伟大草原母亲的恩赐吗?   山和石头是男人的象征。当山峰披上了青草绿树的盛装,所有的阳光就被隐藏起来被滚滚绿色淹没
期刊
甘肃省陇剧院拥有众多的老一辈陇剧艺术家和一大批很有作为的中青年艺术人才,40多年来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足迹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并先后两次赴中南海怀仁堂和全国双协礼堂演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彭真、胡耀邦、王震、宋平、邓立群、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观看过陇剧《枫洛池》等剧目的演出。2001年6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在曾庆红、王刚等中央领
期刊
要创建有品牌的兰州文化,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其突破口和切入点就是:打造一个品牌的兰州文化,“咬定青山不放松”。比如丝绸之路,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重镇,是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其优势显而易见。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但人们提起它时总有“周秦汉唐”的印象;新疆也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但它总被多民族风情所包容。因此,只有兰州这座城市才能真正高举丝绸之路的大旗。以甘肃为大背景和依托,紧紧咬住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