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悲剧的中和之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悲剧具有中和之美。首先,悲剧的剧情在历史演变中,慢慢地倾向于中和化。其次,古典悲剧的结构在整体上,和谐匀称、平衡稳实。这与我国观众的审美心理紧密相连,深刻地体现了我国艺术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中和;结构;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
  悲剧,是戏曲的一个重要样式。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思想,而中国的古典悲剧就体现了强烈的美学色彩。我们以王季思先生在1982年主编出版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为例展开论述。
  一、对中和之美的概念梳理
  中和之美对中华民族审美观念、道德情操乃至民族性格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中国戏曲自形成之日起,可以说就置于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之下,并长期受到它的制约。”[1]“中”是指事字。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起源较早。《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律和声。人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体现了世间万物相依相克,人神和谐统一的道理。“中和”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正式提出,是在《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因此,“中和之美是指符合无过无不及的适中原则的和谐美”[4]。这种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就规定了中国文艺作品上的喜哀兼备、制乐节悲,适可而止的情感特征。
  二、中国古典悲剧中和之美的体现
  (一)从悲剧剧情的发展演变看其中和之美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收入的十出悲剧,其情节发展也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例如,历史上的王昭君在遭遇上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汉书》和《后汉书》均有详细的记载。而《昭君怨》则曲调幽咽低沉,使人不能自持。但《汉宫秋》主要描写的是元帝与昭君的爱情,这就把她埋没于深宫中不被帝王宠幸的不幸消减了,且故事结局也以圆满收场,这突出了我国古典悲剧在演变过程中向中和之美的追求。
  (二)从悲剧结构看中和之美
  元代剧作家在总结戏曲的结构时,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首要美丽,中要浩荡,尾要响亮。”[5]近年来有些学者得出结论:中国悲剧结构是:喜—悲—喜—悲—大悲—小喜;西方悲剧是:喜—悲—大悲。中国古典悲剧通过一个光亮的尾巴或悲喜交错的结构处理方式使人能在悲喜中进行自我调节,达到中和之美的要求。《窦娥冤》、《长生殿》都有一个美丽的凤尾。在某种程度上,这不仅平和了戏剧的结构,同时,也带上了中和之美的特点。
  三、我國民众对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
  戏曲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追求中和之美。他们希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据记载,某一年剧院在上演《三国》这出戏时,扮演曹操的演员把曹操的奸诈、阴险、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在他屠杀忠良时,在台下的一位木匠错把戏当成现实,义愤填膺的提着斧头上台,一斧子结果了那个演员的性命。《娇红记》在演出时,人们为申娇两人的爱情深深打动,在王父两次拒婚以后,申纯与娇娘纷纷抑郁而亡。戏剧在此结尾,观众大失所望。他们齐聚在剧院门口,要求对戏曲进行改编。剧院无法,只好在结尾安排一个《仙圆》的神话结局。这些有趣的现象正好说明了,我国观众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体现了我国民众独具的审美心理。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完美地阐释了中和之美。虽然,每一部作品都有复杂的演变过程,但从这些演变过程中发现,在保存其悲剧性的同时,体现了对平和之美的艺术追求。由此可以见出,中国古典悲剧中和之美的艺术魅力。
  注释:
  [1]宋佳良.“中和美”与中国戏曲.济宁师专学报[J].2004年第05期.
  [2]姜建设注说.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9.
  [3]实万鹏.中庸[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4.38.
  [4]刘景亮、谭静波.中和之美与大团圆[J].艺术百家.2001年第1期.
  [5]焦文彬.中国古典悲剧论[M].山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99.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了在电子屏幕前阅读了。走到街上去,随处可见的,便是各种各样拿着手机的面孔。那些面孔,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捧着不尽相同的电子产品,沉浸在毫无营养的网络快销文化中,看的如痴如醉,无法自拔,似乎没有什么能比这更有趣了。阅读古诗词,我们能从忙碌的生活中暂停出来,感受文学的悠远,穿越千年的时光,与古人秉烛长谈,疏放情绪,获得灵魂的真正宁静。这是薄弱的网络文化所
摘 要:《江边记》是张稼文先生的一本半自传体性质的成长小说。借用江边“男孩”第三人称这一故事主角,它采用一种更加平实朴素的叙事笔调及一种客观冷静的立场,以作者自己青春期在滇西澜沧江峡谷边的成长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书写的作者由少年至青年的成长蜕变。  关键词:故事;生活;非虚构  作者简介:范明娟(1979-),女,汉族,河南南阳人,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
摘 要: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品,树立了福楼拜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学术地位。《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乡下少女爱玛悲剧的一生。爱玛无视身为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期待浪漫却过于理想化的爱情。她的两度偷情最终使她债台高筑,爱情和理想都化作泡影,最终服毒自尽。  本文试从爱玛的悲剧,福楼拜的悲剧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对比中讨论福楼拜和爱玛理想主义的异同以及小说的
摘 要:《赎罪》为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二战前英国乡下一位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她是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女孩。但她说了一个谎言,指控一个无辜的少年强奸,并使他蒙冤入狱,遭受耻辱。许多年后,已经是成功作家的布列奥妮年岁已高,但却不得不再次面对她的谎言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本文将从布里奥妮内心“秩序”的毁坏和新秩序的难以重建出发讨论这部小说中的“赎罪”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赎罪;秩序
摘 要:《白马部落》是作家陈霁所著的非虚构作品,作者用人类学田野方法——参与观察、深入访谈——进行资料搜集,用文学方式还原白马地区在近一个世纪之中的变化,呈现真实的生活状态。从某种角度看,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民族志相似,也起到文化摹写的作用。《白马部落》在故事中动态地塑造人物,有记录变迁、以小见大、反映地方性知识的作用,在人物故事中展现了白马与外界的横向关联与纵向变迁。  关键词:《白马部落》;人物;
摘 要: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特点概括成三个词就是复调、纪念与苦难。复调即她的写作技巧,纪念即纪实的叙事方式,苦难即她对人类当下未来命运的核心关怀。这三个特点融合她的作品中,震撼了世界,也在文学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复调;纪实文学;对人的关怀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她的作品给
摘 要:严歌苓《女房东》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讲述了一对房客与房东之间微妙的感情经历,使故事读来质地充盈,圆润饱满。具体表现在故事情节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使用的细节审美上。男房客对女房东的情感表现,像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模棱两可的结尾,更是令人深思。  关键词:《女房东》;细节;语言  作者简介:赵倩(1993-),女,汉族,甘肃省白银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15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
摘 要:在历史的研究中我们總是力求于秉笔直书,却因为“人”作为历史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而变得十分困难,如何能做到客观、理性的还原历史,便是困扰研究者最大的问题。区域社会史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将“小历史”与“大历史”结合起来,从而在旧有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历史。  关键词:区域社会史;长时段;宗族  作者简介:尚丝丝(1990-),女,汉,陕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民族文化
摘 要:《雅会》是靳以于193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知识分子群像展览方式揭露他们的本来面目,以两种视角表现出对各色人物的不同态度,在内聚焦视角下暗示了李太太与雅会的对应关系,切换到零聚焦视角则体现出靳以对虚伪无能的旧式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讽刺。  关键词:《雅会》;视角切换;聚焦;文人批判  作者简介:左凡(1995-),女,汉,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
摘 要:本文中作者以《诗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属性演变为例,浅谈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循环关系,即小传统被大传统所征用后又反作用于小传统,概括为:小传统→大传统→小传统的过程。  关键词:大传统;小传统;诗经;互動循环  作者简介:杜鹃(199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温州大学2015级民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民俗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