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工作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由于语文教材的审美性、艺术性,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处理,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内容。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在分析文章时,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讲授《日本签字投降》时,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旧社会中国的真实国情,中国人的真实生存状态。除了对文章的意义进行深刻分析,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如“日本外相重光葵登上'密苏里'号甲板,摘掉了他的高帽子,拖着他的木质假腿,步履蹒跚的走到签字台前,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手杖上,好不容易才坐下来”签字,他的手杖又“倒在了甲板上”,教师应让学生从对敌人的强烈仇恨中建立起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不能放松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更不应忽视。
  再次,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持之以恒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德育的熏陶。 将德育渗透与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我同样极其注意进行德育渗透。
  乡村学生受自身知识的限制,有一部分同学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说话,课堂发言时,就会脸红耳赤、结结巴巴,声音很小,一紧张起来,想好的问题都不知跑哪去了,或者心里明白,但不知该怎样表达出来,针对这种现象,我专门开设了“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让同学们轮着上台讲演。开始的时候,不规定内容,所见所闻,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说,但是要求所讲的话要有一个中心,并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这样,通过说见闻、谈感受,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辨别美丑、是非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由开始时的“怕上台”到后来的“爱上台”。到了后来,我就由原来的“自由说”到规定内容来说……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也让同学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道理。我还不满足于此,当同学讲演完一篇文章时,我还及时进行点拨,根据文章的内容,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对同学们提出的希望,或再强调一下文章中蕴含的哲理,使同学们的心灵得到涤荡,头脑受到启发,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训练了“说”的能力,思想也受到了教育。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而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课堂上举止言行,眉宇间神情变化都要能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发乎外以煽情,聚于内以合理。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3 《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题记  我从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作文评语虽少,却有着深蕴的艺术性,如果大家能从以下诸方面着手,或许你的作文教学会艳丽夺目,绚丽多姿。  一、富有针对性  作文评语如果求其全面,会使学生不得要领,教师在评改时,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所警示和收获,即从大处落
期刊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课,学生参与度很高,气氛非常活跃,而在另一些课上,常常有学生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即使是教师进行分组活动,也往往是活跃的学生占了主动权,另一些学生成为被动的“陪衬”。我们学校在反复的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精心设计课堂任务,优化教学环节,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经过反复的对比实践,将
期刊
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开发者。那么,这一课程资源对语文教师有哪些激励机制呢?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  二、增强教师
期刊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写作的新理念,深深地激励着我们、启迪着我们的思绪。然而,新课程的设置大多是以城市为样本的,对广大农村学生现状来说有些是超前的,相对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的生活内容与活动空间单调而狭窄,他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只是家庭、学校和一些简单的变化不多的农村社会现状。虽然大多数家庭已经普及了广播、电视等现代化的信息接受渠道,但在闭塞的寄宿学校环境中,在相对繁重的学业面前,他们又没有太多的
期刊
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标的基本特征。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客观地接受,远离了学生的社会生活,致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一、表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语文教学中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使语文教
期刊
【摘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出现,一般由2-6人组成,而且组合方式常分为同质小组(成绩接近的)、异质小组(成绩上中下搭配的),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真正体现新课改所提倡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合作学习;学
期刊
【摘要】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 人文知识;传输;培养;塑造 
期刊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阅读能量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掘。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今天,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手段应是广泛而有效的阅读,而不是做题训练。因此,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下面我对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谈几点基本认知,以就教于广大语文同仁:  一、阅读的课堂样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
期刊
打造“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就要格外重视课外阅读。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才能健步如飞。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对于课外阅读,学生要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