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60年9月,陈毅元帅亲书“大余的梅山和梅关都是老革命根据地,是革命人民的故乡之一。”1936年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南方游击队发起疯狂的进攻。陈毅元帅视死如归,坚决抗战。梅山,见证了陈毅元帅三年游击战的艰辛,留下了元帅充满革命气息的代表性作品《梅岭三章》。
【关键词】:陈毅;《梅岭三章》;革命;梅岭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字仲弘,四川乐至人。八一南昌起义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团党代表。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曾任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支援了红军北上抗日。陈毅同志在大庾岭一带坚持游击战争时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诗文作品,从这些诗文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战争的血雨腥风,管窥历史,其中最有名的是《梅岭三章》。
1934年秋,由于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了江西,敌人对根据地展开了疯狂的进攻,中央苏区沦陷了。陈毅同志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没跟随主力撤离,和留下的同志一起上山打游击。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历尽艰险,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到达赣南梅岭山区时,这支队伍已是兵不满百了。他们隐蔽在深山密林之中,风餐露宿。当时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了破坏,他们与党中央完全断绝了联系。恶劣的环境,士气低落,战争也越来越残酷。但是,陈毅同志始终充满信心,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从他留下的诗作,我们能看见当时的部分场景。
《大余县志》记载到:“中华民国26年(1937)5月2日‘梅山事件’发生,陈毅在大庾梅山被围,脱险后吟《梅岭三章》。”生死存亡关头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节,《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1936年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不顾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我南方游击队发动猖狂进攻。由于叛徒出卖,梅岭被困,在几乎葬身火海之时,陈毅同志视死如归,写下了著名诗篇《梅岭三章》,慷慨高呼:“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巍峨峻拔,势如腾龙卧虎,雄踞于江西南大门。这里号称“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树木遮天蔽日,山中有洞,洞洞相连,便于部队隐蔽,保存实力。从《梅岭三章》中,可以看到当时战争的残酷以及红军战士们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梅山游击队遭到敌人围困,陈毅同志当时生病了,心想这次不能突围了,所以作诗三首,藏在衣底。不久,敌人的包围被粉碎了。视死如归的看待这次围困,心里还在想什么?革命的路上本来就是艰难多阻的。这一番去阴间召集那些为革命死去的十万多部队,一起助力抗敌。南方的战争已经持续十年了,死后应该把头悬挂在城门。同志们你们还要多多努力,希望你们打胜战,用胜利来祭奠为战争死去的同志。投身革命应该义无反顾,这样残酷的战争会有一个尽头。为了正义的事业献身,换取人间充满自由与幸福。这首诗气势磅礴,读来振奋人心。浴血奋战的红军战士,对这次战斗义无反顾,誓死保卫家国。诗中呈现了一位视死如归的红军战士形象,为了革命不惜牺牲生命,并且死后化鬼魂也要召集死去的士兵们一起抗敌,这是何等的坚决!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它的本质是对革命家内心情感的生动化形象化。借助雄伟壮美的想象,以及元帅自身临危不乱、果敢的革命精神才使他逢凶化吉摆脱困境。第一组第一句以设问形式写出了今日之战就算头断血流也要坚持到底,因为自古成就大事业都是千难万险的。接下来就是表达自己视死如归、死而后已的决心了。抱着决一死战的信念,设想自己战死后也要召集阴间死去的十万战士回来杀敌,这样的气势与决心令人震惊。第二组写出南方战事十年之久,革命者们应当视死如归。接着就是鼓励战士们奋勇杀敌,以战争的胜利为死去的革命者祭奠。第三组表达自己献身革命,四海为家之志。取义成仁就在今日,给人间送去自由安定的生活。人们可以很容易感知这首诗的磅礴气势,也可以看到革命战争时期战士们的信念与志气。《梅岭三章》不愧为陈毅元帅的代表性作品,不愧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诗篇。革命应当抱着“取义成仁今日事”之信念,革命者也应当具备“投身革命即为家”的远大报复,才不愧为革命者。
此外,在梅山的三年游击战中,还有许多的革命诗。这些诗篇充满了革命战争气息,读来令人震惊。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如1935年何梅《塘沽协定》签订时,陈毅在《登大庾岭》中感慨:“大庾岭上暮云低,欧亚风云望欲迷。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意指登上大庾岭,天边的晚霞也觉得低了,俯瞰现在的国内外形式像风云变幻不定,错综复杂,不容易分辨。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化,新的世界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国贼(指蒋介石、何应钦等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抵抗)连祖宗的一抔土都要卖尽,革命的烽火正熊熊燃烧。诗中展现了一位义愤填膺的军人形象,对于卖国贼的痛恨,以及对抗战到底的决心与信念。短短几句,把革命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对于卖国行径大胆的批判,誓死革命到底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写于1935年的《偷渡梅关》:“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该诗写作背景是“北山事件”后为摆脱国民党军的疯狂“围剿”,陈毅、项英等同志趁夜色朦朧偷渡重兵把守的梅关,转赴油山时所作。意为敌军对革命游击区的封锁碉堡就像雁阵一样上下左右排列,连天的衰草使战士行军艰难。战士们要牢记这攀藤附葛的时刻,梅关这片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经历的战争太多了。诗中呈现出当时被敌包围的紧迫画面,以及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险阻,牢记历史与苦难,抗战到底。以先辈事迹鼓励自己,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革命信念。这些写于梅岭的革命诗作,写作背景大同小异,风格大都气势磅礴,记载了老一辈革命家们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令后世敬仰。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爱国与革命气节,才会如此振奋人心,充满战斗力与感染力。在革命战争时期,正是这些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支撑了艰难的抗战岁月,充实了物质缺乏年代人们的精神食粮。他们的精神世界十分充实,抗战信念十分坚定。艰难的抗战年代,正是这一批革命家们用鲜血与生命筑起新中国重生的起点。
陈毅同志在梅山的三年游击战期间,留下了许多纪实性的诗作,充满了革命到底的战斗气息。这与诗人本身的爱国热情与抗战激情是密不可分的,研究陈毅与《梅岭三章》,是对历史的一个真实还原,也是战争的一个片段回放,他的价值对于历史与文学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大余县志编纂委员会.大余县志[Z].北京:中国·三环出版社,1990:11.
[2] 大余县委宣传部 .梅国诗选注[M].赣州:大余县委宣传部,1991:7.
【关键词】:陈毅;《梅岭三章》;革命;梅岭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字仲弘,四川乐至人。八一南昌起义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团党代表。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曾任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支援了红军北上抗日。陈毅同志在大庾岭一带坚持游击战争时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诗文作品,从这些诗文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战争的血雨腥风,管窥历史,其中最有名的是《梅岭三章》。
1934年秋,由于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了江西,敌人对根据地展开了疯狂的进攻,中央苏区沦陷了。陈毅同志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没跟随主力撤离,和留下的同志一起上山打游击。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历尽艰险,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到达赣南梅岭山区时,这支队伍已是兵不满百了。他们隐蔽在深山密林之中,风餐露宿。当时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了破坏,他们与党中央完全断绝了联系。恶劣的环境,士气低落,战争也越来越残酷。但是,陈毅同志始终充满信心,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从他留下的诗作,我们能看见当时的部分场景。
《大余县志》记载到:“中华民国26年(1937)5月2日‘梅山事件’发生,陈毅在大庾梅山被围,脱险后吟《梅岭三章》。”生死存亡关头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节,《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1936年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不顾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我南方游击队发动猖狂进攻。由于叛徒出卖,梅岭被困,在几乎葬身火海之时,陈毅同志视死如归,写下了著名诗篇《梅岭三章》,慷慨高呼:“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巍峨峻拔,势如腾龙卧虎,雄踞于江西南大门。这里号称“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树木遮天蔽日,山中有洞,洞洞相连,便于部队隐蔽,保存实力。从《梅岭三章》中,可以看到当时战争的残酷以及红军战士们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梅山游击队遭到敌人围困,陈毅同志当时生病了,心想这次不能突围了,所以作诗三首,藏在衣底。不久,敌人的包围被粉碎了。视死如归的看待这次围困,心里还在想什么?革命的路上本来就是艰难多阻的。这一番去阴间召集那些为革命死去的十万多部队,一起助力抗敌。南方的战争已经持续十年了,死后应该把头悬挂在城门。同志们你们还要多多努力,希望你们打胜战,用胜利来祭奠为战争死去的同志。投身革命应该义无反顾,这样残酷的战争会有一个尽头。为了正义的事业献身,换取人间充满自由与幸福。这首诗气势磅礴,读来振奋人心。浴血奋战的红军战士,对这次战斗义无反顾,誓死保卫家国。诗中呈现了一位视死如归的红军战士形象,为了革命不惜牺牲生命,并且死后化鬼魂也要召集死去的士兵们一起抗敌,这是何等的坚决!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它的本质是对革命家内心情感的生动化形象化。借助雄伟壮美的想象,以及元帅自身临危不乱、果敢的革命精神才使他逢凶化吉摆脱困境。第一组第一句以设问形式写出了今日之战就算头断血流也要坚持到底,因为自古成就大事业都是千难万险的。接下来就是表达自己视死如归、死而后已的决心了。抱着决一死战的信念,设想自己战死后也要召集阴间死去的十万战士回来杀敌,这样的气势与决心令人震惊。第二组写出南方战事十年之久,革命者们应当视死如归。接着就是鼓励战士们奋勇杀敌,以战争的胜利为死去的革命者祭奠。第三组表达自己献身革命,四海为家之志。取义成仁就在今日,给人间送去自由安定的生活。人们可以很容易感知这首诗的磅礴气势,也可以看到革命战争时期战士们的信念与志气。《梅岭三章》不愧为陈毅元帅的代表性作品,不愧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诗篇。革命应当抱着“取义成仁今日事”之信念,革命者也应当具备“投身革命即为家”的远大报复,才不愧为革命者。
此外,在梅山的三年游击战中,还有许多的革命诗。这些诗篇充满了革命战争气息,读来令人震惊。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如1935年何梅《塘沽协定》签订时,陈毅在《登大庾岭》中感慨:“大庾岭上暮云低,欧亚风云望欲迷。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意指登上大庾岭,天边的晚霞也觉得低了,俯瞰现在的国内外形式像风云变幻不定,错综复杂,不容易分辨。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化,新的世界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国贼(指蒋介石、何应钦等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抵抗)连祖宗的一抔土都要卖尽,革命的烽火正熊熊燃烧。诗中展现了一位义愤填膺的军人形象,对于卖国贼的痛恨,以及对抗战到底的决心与信念。短短几句,把革命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对于卖国行径大胆的批判,誓死革命到底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写于1935年的《偷渡梅关》:“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该诗写作背景是“北山事件”后为摆脱国民党军的疯狂“围剿”,陈毅、项英等同志趁夜色朦朧偷渡重兵把守的梅关,转赴油山时所作。意为敌军对革命游击区的封锁碉堡就像雁阵一样上下左右排列,连天的衰草使战士行军艰难。战士们要牢记这攀藤附葛的时刻,梅关这片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经历的战争太多了。诗中呈现出当时被敌包围的紧迫画面,以及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险阻,牢记历史与苦难,抗战到底。以先辈事迹鼓励自己,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革命信念。这些写于梅岭的革命诗作,写作背景大同小异,风格大都气势磅礴,记载了老一辈革命家们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令后世敬仰。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爱国与革命气节,才会如此振奋人心,充满战斗力与感染力。在革命战争时期,正是这些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支撑了艰难的抗战岁月,充实了物质缺乏年代人们的精神食粮。他们的精神世界十分充实,抗战信念十分坚定。艰难的抗战年代,正是这一批革命家们用鲜血与生命筑起新中国重生的起点。
陈毅同志在梅山的三年游击战期间,留下了许多纪实性的诗作,充满了革命到底的战斗气息。这与诗人本身的爱国热情与抗战激情是密不可分的,研究陈毅与《梅岭三章》,是对历史的一个真实还原,也是战争的一个片段回放,他的价值对于历史与文学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大余县志编纂委员会.大余县志[Z].北京:中国·三环出版社,1990:11.
[2] 大余县委宣传部 .梅国诗选注[M].赣州:大余县委宣传部,1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