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民族化探索的新维度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a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以来,关于油画民族化风格的探索一直是画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杨斌先生是贵州省文联美术研究院的专职画家,他将油画创作植根于贵州本土,在表现语言上致力于民族化形式的新探索,他在创作中注重由特定的民族文化场域所形成的精神空间的表达,深化了民族题材油画的表达内涵。
  关键词:贵州油画;杨斌;民族性;乡土情怀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贵州当代油画发展现状研究”(16FB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对于生活在贵州的油画家而言,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的乡土与现实是他们艺术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各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成长于此的艺术家的观察、思维和表达方式。
  1984年,杨斌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学习,接受系统的油画专业训练。1987年他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到贵州工作。在随后的艺术探索道路上,杨斌通过深入生活的创作实践,以多样化的创作手法表达对贵州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感受。他在艺术上的探索精神使他的油画创作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从注重民族风情表现的《合笙》(图1)、《鼓悦》、《踏歌》到注重画面“空间精神”表达的《正月》、《秋实》(图2),杨斌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表达了画家对于贵州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
  一、民族题材的抒情表现
  20世纪80年代,国内各种艺术思潮风起云涌,从伤痕美术到乡土写实主义、85新潮美术运动到新古典主义油画,油画艺术风格的演变涵盖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诸多艺术流派。这是一个给艺术家提供广阔空间进行艺术探索和实践的时期,而此时的杨斌在艺术创作上也面临着如何选择题材和如何表达的困惑。为此,他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艺术书籍,在不断的思考中寻找油画创作的着力点。同时,他在不断深入生活的写生和采风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化定位与创作方向。1997年,杨斌創作的油画作品《夕阳红》入选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这幅以自己的亲人为素材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启他油画创作的现实主义道路。杨斌的早期油画作品受乡土写实主义油画的影响,以贵州少数民族风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群像式的构图、多人物组合的复杂画面,营造了一种激越而热烈的氛围,同时也具有某种浪漫主义的情调。在杨斌创作于1999年的油画《合笙》一画(图1)中,画面人物被组织在一个近似三角形的构图之中,人物行进的姿态和举起的手掌形成画面统一的节奏,真切传达出了苗族节日的欢快气氛。在人物动态的处理上,通过对处于运动中的人物姿态的强调表达一种抽象性、抒情性的画面氛围。画家通过对空间的压缩和色彩的平面化处理,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杨斌通过创作一系列表现民族风情的油画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并在《畅漾山坳》《鼓悦》《踏歌》等作品中得以延续[1]。
  二、民族文化空间中的精神隐喻
  21世纪以来,杨斌的油画创作风格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他从少数民族人物画创作向意象性的风景画创作和场景式的风景人物画创作转变。人物被置于神秘而广阔的自然场所之中,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民族建筑成为他油画中重要的象征符号,同时也是他表达个人体验与民族记忆的载体。这些自然景物、人物和建筑所构成的画面空间,可以被视为一个“场所”,这里是渗透着某种精神的环境。场所代表和映射了其居住者和其他人的观点和视角,同样也包含隐喻和象征意义,这种意义比特定地形景观或建筑式样的表面形貌更为深刻。社会改造着场所,赋予其记忆、历史和符号意义,也在外观上改变着它们[2]。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最能够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空间的原始农耕文明景观正在逐渐消失,而艺术家在画面中所要表达和揭示的,正是蕴藏在这些民族自然景观、建筑样式和民族风情背后的更深层的民族精神。这既是对于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传统图景的一种追忆,又是对于图像化时代不断变幻的当代艺术思潮的一种反思。
  近年来,杨斌的油画创作主要集中于对黔东南地区侗寨风景和人物的描绘,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特征。他将南方潮湿的空气、幽静的山谷、多云的天空和灿烂的晚霞、劳作的人们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合和重构,创造出他心中理想化的精神图景,表现这个让他感到快乐、让他驻足和沉思的地方。在《秋实》一画中,巨大的禾晾和画面下方的女孩构成了画面的主要意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生的关系。在表现手法上,杨斌有意回避过于张扬的笔触和表现主义手法的描绘,运用多层综合技法通过色层的不断叠加和覆盖,在笔法上通过泼洒、刮擦、点绘等方式,很好地营造了画面的光线和空间氛围。那些围绕着建筑物的雾气、阳光,画面中正在梳妆、休息或劳作的人们,将我们带入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境地。这画面中所发生的一切,正如过去漫长的历史一样在不断地变幻和消失,画家成为这个变化的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在杨斌的油画上,地域性特征只是他用来构筑画面的基本要素,而画家真正想传达的,是他的当代意识和当代精神,饱含着画家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
  当民族元素作为视觉符号在画面中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时,由色彩和线条所构成的画面才能获得一种内在的统一性,画家用油画语言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现实因素只不过是他获取形象资源的参考而已。在《侗乡组画之九》一画(图3)中,处于空旷的山野之中的侗族建筑掩映在丛林之中,木结构房屋和自然山体的斑驳而苍茫的肌理效果在画面中形成同构,作者运用明亮的暖灰色调构筑他的画面,表达出自然亘古久远的意象。杨斌在油画语言上的探索和追求,更多地致力于拓展民族题材油画的表达维度。在画面构图和空间处理上,他运用狭长的竖构图方式,通过疏密对比、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空等手法上,以一种中国山水画中的“远观”的视点[3],将古老建筑的历史感和人们活动的痕迹融入巨大的自然空间之中,营造一种凝重而宏大的意象,传达出特有的民族文化空间中的场域精神(图4)。
  三、写意精神与乡土情怀
  中西绘画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重“写意”、西方古典绘画重“写实”的传统。近百年来,中国油画家对于西方油画的学习和借鉴也经历了从简单的外在形式的模仿到回归本民族传统审美的本土化过程。从杨斌先生油画中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来看,贵州本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是他最主要的表现对象,这成为画家表达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的载体。从画家的表现手法来看,他在创作中对于画面笔触和肌理的重视、对描绘物象过程中的“书写性”的强调以及在色彩表现上对于贵州传统民间色彩语言的借鉴、中国画墨色美的借鉴等,都是他进行民族化探索的重要手段。
  在杨斌的油画创作中,对景写生和室内创作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他作品的多样化形态。他注重油画作品的表现性,但并没有走向表现主义的夸张和变形。他的油画作品具有写实性,但在表现手法却更多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强调以形写神、意在笔先的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杨斌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贵州民族村寨的写生实践,他更偏爱这种面对自然时毫无拘束的创作状态,城市生活的图景很少出现在画家的笔端。杨斌的油画力求表达和竭力唤起的,是画家对于正在失去的故土和精神家园的怀念和依恋,同时也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这种质朴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家协会.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305-307.
  [2]罗伯森,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匡骁,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2:168.
  [3]苏立文.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M].洪再新,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7.
  作者简介:路统宽,硕士,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与创作。
其他文献
摘 要:留白作为中国美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没有因历史长河的裹挟而消失,反而历久弥新,在时间的洗礼中拓展了更多样的表现形式。留白不是空白,其具有丰富饱满的内核,于虚空中传递丰盈,是艺术形式与审美精神的有机结合,借笔墨与留白之间的虚实关系和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来引发观赏者的思考和想象,以实现对美的意境的追寻。  关键词:留白;构图;传统美学;绘画艺术  留白是中国美学中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期刊
摘 要:新时期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建设与发展新阶段对绘画艺术活动的内涵及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时代审美价值营造、美育培养、新型文化生产力的丰富、社会的文化价值实现等方面,需要绘画艺术活动内容、功能、形式上的积极配合。文章以宁夏大学城乡展览等系列活动为研究载体,探索新时期的绘画艺术活动。   关键词:绘画艺术活动;美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宁夏大学城乡展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宁夏高等学
期刊
摘 要:修拉的艺术创作,是一场精密严谨计算过的视觉幻觉。他沿着印象派的足迹继续前行,结合19世纪对色彩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创立起属于他自己的点彩画法。修拉将一个个微小的独立色点汇聚起来,利用人眼的识别局限,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关键词:新印象派;修拉;因果关系;点彩画法  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那一团黑漆漆的墨色里,也孕育着情感与层次,而最动人的一抹色彩,或许是五色墨色中的留白。大自然中的各色花
期刊
摘 要:艺术形式为艺术作品的主要元素之一,是艺术作品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若想创作出足以动人情思的艺术作品则需要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显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形式与内容总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高超的艺术家而言,他们往往能选择最独特的形式来传达出最饱含情感的内容。文章分为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国画中的形式美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论述艺术中的形式美。  关键词:艺
期刊
摘 要:国内美术院校中的艺术管理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多以培养艺术文化产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为目标,如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品投资、拍卖行或画廊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基于专业性质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这类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内实践课程为例,对课内实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面临的教学挑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内实践;艺术管理;
期刊
摘 要:中国的比德说和西方近代审美移情论都是审美学说,均是人类将自身情感转移至外物,使得该物具有同样的情感属性,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此时人类拥有了审美情感。文章结合具体艺术作品对比德说与移情论,从其异同两方面进行比较,探究其艺术文化的连接与实质上的不同。  关键词:比德说;移情论;文人画;浪漫主义;20世纪西方艺术  一、比德说与移情论释义  (一)中方思想看比德  “比德说”最早是由孔子提出
期刊
摘 要: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青山绿水,《千里江山图》卷堪称中国青绿山水之绝响。文章从图像分析角度着手,围绕画中景物,通过解析图中山水、人物、人居方面的绘画特色,揭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意蕴美,具体分析其美学思想和艺术价值,进一步阐述全景式大山大水的布局特征以及大青绿山水的色彩艺术语言,体会北宋绘画美学思想与中华民族审美观念,感知《千里江山图》卷的诗意韵味,在此基础上探析其艺术造诣,研究其对宋代
期刊
摘 要: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文章通过分析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的中国画课程教学现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问题,特别针对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师范性”这一问题探讨了教学改革策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师范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推动具备传统文化素养的美术教育者和美术专业人才培养。  关
期刊
摘 要:视觉艺术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有效且有力的沟通交流方式,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情感、审美和价值取向,与艺术心理学相关的艺术治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壮大,成为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治疗形式。美术教育受众群体在文章中是一个广义概念,泛指系统地接受过美术教育或者被潜移默化引导过的群体,因此,接受过精英教育或者单纯只从生活经验中获取信息的人群都包含其中。文章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美术教育受众群
期刊
摘 要:《徐渭手札册》,水墨纸本,十七开册页,收徐渭亲笔书信十六通。除一通由小楷书写外,其余均为行草书。此件册页递藏有序,作品不仅展示了徐渭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而且凝聚了其在文学方面的高超造诣。  关键词:徐渭;手札;收藏  《徐渭手札册》满纸云烟,信笔书写,用笔苍劲沉着,铁画银钩,行笔灵动飘逸。墨色浓淡相宜,结字癫狂偃仰,多字连绵而浑然天成。章法布置颇具节奏感,无论信文长短,均各有意趣。  全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