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诗、哲理诗的鉴赏技巧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写景诗鉴赏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写景诗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根据杜甫的人生经历和这首诗主体,可以确定感情基调是“哀”或“伤”:风物之伤、孤独之伤、思乡之伤、忧国之伤。
  第二步: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抓到了以下一些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风云”“丛菊”“孤舟”“寒衣”“催刀尺”“白帝城”“急暮砧”。
  第三步: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根据诗歌可知,这首诗的意境是萧森。
  第四步: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把握写景诗最关键就是把握好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感情,包括正衬(“乐”景正衬“乐”情、“哀”景正衬“哀”情)、反衬(“乐”景反衬“哀”情、“哀”景反衬“乐”情)。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总之,鉴赏写景诗,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整体把握诗歌所创设的独特意境,由此进入意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哲理诗鉴赏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事”“物”来传达哲理。由于哲理诗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同学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理趣。其实,鉴赏哲理诗,理解其中的“哲理”也有一定的门道。
  1. 借景说理,明确景物自身寄寓的哲理。这类诗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寄寓某种道理或是为说理作铺垫。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后两句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 即事说理,明确事件背后蕴含的哲理。这类哲理诗,往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定的现象,或从生活中的某种经历感受来寄寓某种道理,且这类诗常常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事件。理解哲理时,一定要从日常事件出发去联想寄予的人生哲理,阅读中注意联想、联系,就可以较容易把握诗中蕴含的道理。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解析诗中说,暗潮已然来到,常人却不知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对潮水涨落的规律都一清二楚,一些细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3. 托物说理,明确事物寄寓的哲理。这类诗往往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解析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的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从诗歌中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于能自由自在。
  另外,我们可从诗的形象(所写之景、所写之事、所写之物)的外在特点入手,进而由物到人(或到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把握诗歌所要阐述的哲理。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 请分析“春与青溪长”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在角度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试作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閱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1)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在表现技巧上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 这一句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作者将“春”与“青溪”作比,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将抽象的春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从文字中感受到草盛花繁、春意盎然的美丽。
  (2) 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性描写,用粗略的笔墨写“山路”和“溪流”,颔联又分别与“山路”“溪流”相照应,用工笔来写“青溪”,仿佛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
  (3) “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的胸怀和自得其乐的畅适。
  2. (1) 这是一首吟咏蝴蝶的词。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的情景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2) 这首咏蝴蝶的词,以拟人手法,将蝶人格化,通过何郎傅粉与韩寿偷香的典故,把蝶与人的“天赋与轻狂”、“长是为花忙”的特点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惟妙惟肖。
  (作者:蔡颖,江苏省镇江中学)
其他文献
纵观近些年高考所选的词,题材都很清楚,比较好懂,一般没有涉及艰深的字词和晦涩的典故。偶尔有(如《满江红 登金陵黄鹤楼有感》)也有补注。涉及的作者都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他们的生平经历、心路历程、创作风格都是高中教材里涉及较多的,有助于我们根据词的题材,循“象”达到“意”的梳理、“法”的归纳。所谓“象”主要是指词中包含的物、景、人、事;“意”即指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法”一般指诗歌中所用的抒情方
期刊
Ⅰ. 单项填空  1. It comes as surprise that dream of space travel will soon come true.  A. a; theB. the; theC. the; aD. a;不填  2. —Have you seen the latest drama series Legend of Zhen Huan? It seems to more
期刊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等。  二、 借詩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诗《梦游天
期刊
【典型例题】  1.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 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子·第六十四章》)  5. 夫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逍遥游》)  6. 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  7. ,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期刊
传统的诗歌鉴赏复习常常是:解读考点内容、归纳答题步骤、经典试题评析、强化专题训练。同学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记住了一些步骤,背得了一些术语,可是一到做题,往往还是一头雾水。这种速成的复习方法看似有效,实际上并没有抓住诗歌鉴赏的根本,也就无法让同学们真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为此,我们建议可以分主题来进行诗歌鉴赏的复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探寻诗人的创作情感历程,挖掘诗歌的内蕴,让同学们根据主题把
期刊
写好抒情性散文,关键在于做到“情真意切”。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集》中指出“假象尽辞,敷陈其志”,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抒情散文的创作中不妨以象传意,借助意象渲染主题,让我们来看一篇月考作文。  何处见炊烟  李小岑  目光忽然停留在一幅画作上——  画中夕阳下,小村庄上空曳着袅袅炊烟,显得宁静而安详。这生火做饭的场景透着来自遥远年代的温暖。刹那间,我仿佛嗅到了香葱嫩韭的味道,一些关于味觉的记忆蛰伏多
期刊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31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气象  刘宣  清脆昂扬的鸡啼声将我唤醒,不似闹钟表的机械,它是充满生机的,即使像我这样的“起床困难户”,也不会因为这种唤醒方式而觉得恼。这鸡啼声是从对门的菜市场传来的,虽然被禁锢在死亡的牢笼待人宰割,但一批又一批的“囚鸡”似乎都有着同样的可贵精神,多年如一日地做着村民们的天然闹钟。它们也是真猛士,不畏惧死亡,恪守天职。  向窗前移步,几尺外
期刊
命题作文虽统得死一些,但“螺蛳壳里做道场”,更可见出作者水平,特别是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然而同学们因语言运用不得法,致使文章乏味,难以提升作文水平。  其实用好语言并(取得发展分)不难,这里我仅提出两招与同学们探讨。  例文一天凉好个秋  秋雨淅淅沥沥地洒着,把心情淋得湿透。我走在路上,又想起了伫立在卷首的刺眼的分数,一滴一滴的水珠在脸颊上流淌出痛感。  进门。吃饭。出门。赶回家吃晚饭的程序简单而
期刊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读史或览古时,有感于历史上的人、事、物、象,在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中引发对国家时运、自己身世的兴衰感慨,托古讽今、寄托哀感之诗。  一、 怀古咏史诗特点  (一) 形式标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有“咏”“怀古”“咏怀”等字眼。  (二) 表现手法。常用典故、写景、对比、衬托、抑扬、讽刺等。  (三) 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写眼前衰败、荒凉、萧条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找寻生命的春意  常红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这似乎只是一首寻春的山水诗,写的只是春去的无奈以及在另一个天地里找到春色的欣喜。但是,拨开自然的春色,我们又能发现一片新的人生境界。  ②在古代诗词中,“春天”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季节,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富有生机朝气的生命的象征,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而对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