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气配置与布线是建筑施工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质量的好坏对建筑物的整体功效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建筑电气配置施工进行分析,阐述施工中应该遵从的原则和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数据,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施工技術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电气;电线路布置;配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5-01-01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物的舒适度有了新的要求。建筑的电气设备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因此,这就要求了研究人员不断对电气配置以及布线的施工技术不断的完善创新。电气工程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电气功能,还要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多功能化。为了实现这个新目标,施工人员在电气配管和布线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则。
1.建筑电气配管与布线施工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建筑电气配管和布线施工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材料的直来那个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必须做好材料的“把关”工作,确保每一种材料的质量指标达到标准。
其次,提高安全意识。电气的配置由于需要配合相应的电力设备进行施工,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施工之前一定要设计出全面、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来施工,如果出现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对设计方案及时进行修改。再说会用设备的同时,注意电线的分布,注意功率的变化,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选择最适合的电缆。
另外,在进行电气配管与布线施工之前,必须考虑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需要。建筑施工的设计方案本就以消费者的需要为主要参考依据,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也要根据用户的用电需要来进行配管和布线。在功率的设置方面尽量采用大功率的设备,这是为了避免在实际运用当中,同时运用多种电器设备时,而出现安全事故。
最后,提高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建筑电气配管与布线施工工作,对施工人员的整体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施工人员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而且电气配管与布线的施工与很多工程都有相同之处,有的时候需要结合其他工程共同完成工程项目,所以,为了提高施工的效率,保障工程的质量,必须顶起对施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2。配管与施工原则与要求
配线管主要是指电线电缆保护管,主要有:镀锌电线管、镀锌钢管、PVC管等。在建筑物的墙体或楼板内预埋暗管时,材料质量应符合相关电气标准。
2.1混凝土浇注和墙体砌筑
上面我们曾经说过,在建筑电气配管和布线过程中,可能会需要其他的一些工程进行配合完成,比如说与土建工程的配合。在配管之后,为了对管进行基本的固定和保护,需要对墙体进行适当的砌筑和混凝土浇注。这就需要施工人员与土建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确定铺设路线,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钢管的预埋。在预埋的时候,注意钢管在上墙时采用的设备必须是弯管机进行规范的弯曲,而不是采用焊接的方式,那样做的结果,既无法保证钢管的平整,又无法把握弯曲的正确角度。不同的钢导管必须选择不同的连接方式。比如说管熔焊连接就不适用于非镀锌钢导管。另外,钢导管的管壁和厚度最好不要超过2mm。这是为了保证钢管与墙体的紧密型和贴合性。在施工过程中墙体不容易产生破裂现象。
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加接线盒:暗管长度超过20米有一个弯曲;超过15米有2个弯曲:超过8米有3个弯曲:混凝土内的暗管要尽量减少弯曲.弯曲半径大于所敷设管径的1倍.梁内敷设位置应在梁的中轴线以上,垂直穿过梁的管径不能过大.以免影响结构安全。在墙体砌筑施工时安排相关人员跟进工作.预留管道和开关盒槽。
2.2配管布线
出于建筑内部装修美观的需求考虑.在配管布线时大多采用暗管的施工方式。在暗管与暗管的連接处.不能仅仅用胶带粘结.而应该采用套管连接的方式使两个暗管连接起来.这是为了避免在线路穿过线管时不会因暗管断开而受到影响 若采用钢管作为暗管材料.则套管与暗管之间的焊接必须要严密牢固若采用PVC管作为套管连接时.必须保证套管与暗管重合的长度大于外径的1~2倍.且需捆绑牢固.或采用专用胶水使其牯结无缝.以避免接f1处在土建施T中有混凝土或泥砂等物体的进入管内.影响以后线路的安装.
而在配管布线施工[时.首先要检验预埋的暗线配管是否完好.有无堵塞、破损等现象.并需要对管内进行清理.以方便电线通过.以及保证线路在配管内不会受到管内杂物的侵蚀或影响.
3.布线施工的注意事项
布线施工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哟组合很高的要求。在布线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一些计划之外的问题,这时候,丰富的时间经验会帮助施工人员很好的处理遇到的问题,保障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一定要选择具有丰富操作经验和准也知识技能的技术人员进行布线施工。不能因为专业人员比较少或者工资比较高等因素选择经验不足的技术人员进行不限安装。布线和暗管的数量比较多,分布也比较广,施工人员在布线安装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保证暗管以直线的形式排列分布,各个布线和暗管之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确保互相之间不会产生影响。布线时一定要遵守布线的基本原则,每种线路的颜色也有标准的规定,火线是红色,地线可以是黄色后者绿色,零线则是黑色,安装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规范,三孔插座中,左孔接入的是零线,右孔接入的是地线,上面的孔接入的是地线。
在验电时,一般要用验电工具重新检验火线、零线和地线.以保证安全二同一室内的电源、电话和电视等面板应处在同一标高.高差至少小于5毫米、照明开关也需要按图纸要求布置在同一标高.高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暗管施工后必须仔细核对预埋线管、预留7L洞有无遗漏和堵塞.避免墙体施工结束后再进行开槽等处理、
4.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4.1暗管距墙面或地面的位置出现裂缝.这是由于暗管埋设深度不足两公分.或者位置出现偏差造成
4.2穿线巾的线缆接头没有没在配电箱及接线盒处.导线排列不整齐.剥线头后的线缆头长度不同,
4.3多芯导线没有采用铜接头.在安装前不按照要求挂锡.压接的线鼻子与线缆不配套,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困是由于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范操作造成的电气施工人员在现场要及时了解以上故障的情况.对现场仔细地观察,熟练地借助于万能表、电笔、兆欧表等常用工具.进行系统地检测故障出现的部位.及时地排除故障。例如短路后.可以拆下进户配电箱上的总空开.并取下住户所有用电器的插头.用万能表电阻档测量总开关之后的相线和零线的阻值。如果阻值接近于O欧.说明该线路有短路或漏电现象。然后逐层检查干线和各分支线路。检查时可以先断开某一支路.测量断点之后的两线问阻值.确定故障所在的部位.故障点找到即可排除,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电气配管原则以及布线的方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在电气施工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参考,同时也为人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和用电环境。要保证布线的正确性就必须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同时也要注意到对施工环境的实际考察,让电气施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内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布线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立春. 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3)
[2] 胡锦修,滕风.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探讨[J]. 现代测绘. 2006(03)
[3] 吴亚锋,康战锋.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 科技信息. 2008(34)
【关键词】建筑电气;电线路布置;配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5-01-01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物的舒适度有了新的要求。建筑的电气设备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因此,这就要求了研究人员不断对电气配置以及布线的施工技术不断的完善创新。电气工程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电气功能,还要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多功能化。为了实现这个新目标,施工人员在电气配管和布线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则。
1.建筑电气配管与布线施工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建筑电气配管和布线施工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材料的直来那个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必须做好材料的“把关”工作,确保每一种材料的质量指标达到标准。
其次,提高安全意识。电气的配置由于需要配合相应的电力设备进行施工,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施工之前一定要设计出全面、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来施工,如果出现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对设计方案及时进行修改。再说会用设备的同时,注意电线的分布,注意功率的变化,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选择最适合的电缆。
另外,在进行电气配管与布线施工之前,必须考虑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需要。建筑施工的设计方案本就以消费者的需要为主要参考依据,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也要根据用户的用电需要来进行配管和布线。在功率的设置方面尽量采用大功率的设备,这是为了避免在实际运用当中,同时运用多种电器设备时,而出现安全事故。
最后,提高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建筑电气配管与布线施工工作,对施工人员的整体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施工人员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而且电气配管与布线的施工与很多工程都有相同之处,有的时候需要结合其他工程共同完成工程项目,所以,为了提高施工的效率,保障工程的质量,必须顶起对施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2。配管与施工原则与要求
配线管主要是指电线电缆保护管,主要有:镀锌电线管、镀锌钢管、PVC管等。在建筑物的墙体或楼板内预埋暗管时,材料质量应符合相关电气标准。
2.1混凝土浇注和墙体砌筑
上面我们曾经说过,在建筑电气配管和布线过程中,可能会需要其他的一些工程进行配合完成,比如说与土建工程的配合。在配管之后,为了对管进行基本的固定和保护,需要对墙体进行适当的砌筑和混凝土浇注。这就需要施工人员与土建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确定铺设路线,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钢管的预埋。在预埋的时候,注意钢管在上墙时采用的设备必须是弯管机进行规范的弯曲,而不是采用焊接的方式,那样做的结果,既无法保证钢管的平整,又无法把握弯曲的正确角度。不同的钢导管必须选择不同的连接方式。比如说管熔焊连接就不适用于非镀锌钢导管。另外,钢导管的管壁和厚度最好不要超过2mm。这是为了保证钢管与墙体的紧密型和贴合性。在施工过程中墙体不容易产生破裂现象。
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加接线盒:暗管长度超过20米有一个弯曲;超过15米有2个弯曲:超过8米有3个弯曲:混凝土内的暗管要尽量减少弯曲.弯曲半径大于所敷设管径的1倍.梁内敷设位置应在梁的中轴线以上,垂直穿过梁的管径不能过大.以免影响结构安全。在墙体砌筑施工时安排相关人员跟进工作.预留管道和开关盒槽。
2.2配管布线
出于建筑内部装修美观的需求考虑.在配管布线时大多采用暗管的施工方式。在暗管与暗管的連接处.不能仅仅用胶带粘结.而应该采用套管连接的方式使两个暗管连接起来.这是为了避免在线路穿过线管时不会因暗管断开而受到影响 若采用钢管作为暗管材料.则套管与暗管之间的焊接必须要严密牢固若采用PVC管作为套管连接时.必须保证套管与暗管重合的长度大于外径的1~2倍.且需捆绑牢固.或采用专用胶水使其牯结无缝.以避免接f1处在土建施T中有混凝土或泥砂等物体的进入管内.影响以后线路的安装.
而在配管布线施工[时.首先要检验预埋的暗线配管是否完好.有无堵塞、破损等现象.并需要对管内进行清理.以方便电线通过.以及保证线路在配管内不会受到管内杂物的侵蚀或影响.
3.布线施工的注意事项
布线施工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哟组合很高的要求。在布线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一些计划之外的问题,这时候,丰富的时间经验会帮助施工人员很好的处理遇到的问题,保障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一定要选择具有丰富操作经验和准也知识技能的技术人员进行布线施工。不能因为专业人员比较少或者工资比较高等因素选择经验不足的技术人员进行不限安装。布线和暗管的数量比较多,分布也比较广,施工人员在布线安装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保证暗管以直线的形式排列分布,各个布线和暗管之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确保互相之间不会产生影响。布线时一定要遵守布线的基本原则,每种线路的颜色也有标准的规定,火线是红色,地线可以是黄色后者绿色,零线则是黑色,安装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规范,三孔插座中,左孔接入的是零线,右孔接入的是地线,上面的孔接入的是地线。
在验电时,一般要用验电工具重新检验火线、零线和地线.以保证安全二同一室内的电源、电话和电视等面板应处在同一标高.高差至少小于5毫米、照明开关也需要按图纸要求布置在同一标高.高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暗管施工后必须仔细核对预埋线管、预留7L洞有无遗漏和堵塞.避免墙体施工结束后再进行开槽等处理、
4.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4.1暗管距墙面或地面的位置出现裂缝.这是由于暗管埋设深度不足两公分.或者位置出现偏差造成
4.2穿线巾的线缆接头没有没在配电箱及接线盒处.导线排列不整齐.剥线头后的线缆头长度不同,
4.3多芯导线没有采用铜接头.在安装前不按照要求挂锡.压接的线鼻子与线缆不配套,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困是由于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范操作造成的电气施工人员在现场要及时了解以上故障的情况.对现场仔细地观察,熟练地借助于万能表、电笔、兆欧表等常用工具.进行系统地检测故障出现的部位.及时地排除故障。例如短路后.可以拆下进户配电箱上的总空开.并取下住户所有用电器的插头.用万能表电阻档测量总开关之后的相线和零线的阻值。如果阻值接近于O欧.说明该线路有短路或漏电现象。然后逐层检查干线和各分支线路。检查时可以先断开某一支路.测量断点之后的两线问阻值.确定故障所在的部位.故障点找到即可排除,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电气配管原则以及布线的方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在电气施工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参考,同时也为人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和用电环境。要保证布线的正确性就必须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同时也要注意到对施工环境的实际考察,让电气施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内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布线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立春. 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3)
[2] 胡锦修,滕风.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探讨[J]. 现代测绘. 2006(03)
[3] 吴亚锋,康战锋.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 科技信息. 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