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民族艺术类研究期刊在整个学术期刊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却支撑着民族艺术研究的平台,担负着民族艺术研究的重任,传播着民族艺术研究的成果。怎样开拓民族艺术类学术刊物的研究视野,是对民族艺术类学术期刊提出的挑战,精准确定自己的学术定位,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因为,精准的学术定位,关系到一个学术期刊的思想创意、整体结构、文化符号和模式构成等方面的内容。确定了自己刊物的学术定位,才能在目标清晰明确的前提下,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刊风格。
坚持独立的办刊风格
所谓独立的办刊风格就要有独立思辨的精神,不跟风,不流俗,不追热点,守望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风格上表现在敢于突破常规,不人云亦云。当年,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以“红楼梦研究”闻名天下,后来继续将自己的学术定位锁定在文、史、哲方面,保持了自己的领先优势,终于凭借自己准确的学术定位和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跻身“全国双十佳学报”之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点和准确的学术定位,他们将“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作为自己办刊的学术基准点,精心打造品牌栏目,终于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民族类学术研究期刊的领头羊。这些已经出名的学术期刊如此,对于其他学术类研究期刊也有启迪作用。因此,在确定自己刊物的学术定位后,适宜自己刊物的必要的栏目策划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将自己刊物的学术定位凸显出来。实际上,很好的策划过程即是刊物将自己的学术定位具体化的过程,也是刊物的重心所在。不一定所有的编辑都是策划编辑,但刊物的领军人物必须是学者型的策划大师。有了策划大师,才能确定好的选题和提出前瞻性的策划方案,才能使刊物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贯穿到具体的编辑、出版业务当中。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的学术定位,是在大量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刊物的目标方向和前景规划的,最后将自己刊物的学术定位为以弘扬以蒙古族文化艺术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的学报,将刊物打造成中国北方艺术研究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通过近10年的不断探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逐步走出了一条定位较为明确、特色较为鲜明、民族文化含量较高的民族艺术类学报的发展之路。
坚持一贯的精品意识
精品观念亦是实现学术定位的重要理念。民族艺术类的学术期刊,尤其要注重精品意识。不论从论文的选题、内容、编审、校对、形式包括印制、装帧,都要精益求精。只有不断打造精品,一个学术期刊才能树立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对于民族艺术的研究而言,还有许多尚待开发的新领域,要有意识地组织专家学者确定选题,有计划地组织稿件,反复论证,反复修改,打造更多高质量的民族艺术研究方面的精品之作。这样的选题和组稿,要有前瞻性、预见性、独特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民族艺术类学术研究刊物独立于刊物之林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刊物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所关注的重点是民族艺术研究的话题,这就需要编辑们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有透彻的了解,对某一民族艺术专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有深刻的洞察力。在此基础上,才能选择和发现那些具有理论创新的优秀稿件,特别是要善于发现那些正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成果,使刊物始终处于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如同有的研究者所言“编辑不一定是知识的创造者,但他们一定是人类智慧传承并繁荣的链条上重要的守护者”。
培育优秀的学者队伍
一个有品位的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学者队伍,这也是实现和巩固自己刊物学术定位的必要条件。要培养相应的学者队伍,特别是年轻学者的研究梯队。
优秀的稿件来源是学术类期刊的“物质基础”,作者既是学术类期刊的作者,也是学术期刊质量良莠的直接创造者。这一点,许广平在《鲁迅和青年们》一文中回忆道“鲁迅先生每编一种刊物,即留心发现投稿者中间可造之材,不惜奖掖备至,倘可录用,无不从宽。”而编辑部也从“为人作嫁”更上一层楼,到“教人作嫁”了,这是社会发展为学术期刊编辑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高度。同理,在培养作者队伍的同时,也培养读者队伍。对于学术刊物而言,它的读者群是有一定局限的,即便如此,作为一个学术刊物,也应当了解你的刊物的读者群是怎样的一个读者群,他们对于什么样的稿件内容有兴趣,恰如某学者所言的“受众对稿件内容发生兴趣的程度”是每个学术期刊学术定位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有学者提出“这种需求是可以塑造的”,这样的学术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它同样涉及一个学术刊物自身定位的问题。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对于所有的来搞,编辑部一直坚持只问稿件的质量和水平,不问资格和资历的原则,只要文章有质量,都可以采用发表。编辑要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年轻的学者。这些年轻的作者无疑是一个学术期刊学术资源的新的源泉。
打造精干的编辑团队
要使自己的团队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因为“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编辑选稿的思维定势、传统观念都会改变。编辑围绕自己刊物的学术定位,能发现具有创新价值的优秀稿件。通常的来稿中,有两种性情最容易麻痹学报的编辑,一种是大牌明星,即那些学术圈子里的名人、名家的来稿。殊不知,一流的作者也有末流的作品。在对待名家的稿件上,《纽约时报》的著名编辑卡尔•安德为了报道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有限宇宙的定义,他专门约请了一位精通爱因斯坦理论的物理学教授审稿,等他再审稿时,发现文稿上爱因斯坦写的一个公式错了,那位被邀请来的教授说,是爱因斯坦的,不可能有错。卡尔•安德坚持要找爱因斯坦搞清楚这个公式,结果爱因斯坦发现自己的这个公式在讲稿上是对的,而在黑板上抄错了。此事在当时的美国轰动一时,尤其在编辑行业中被传为美谈。另一种是“投刊物所好”、“投编辑所好”的稿件,如民族艺术类的文章,既是研究民族的,也是研究艺术的,都符合民族艺术类学报的组稿要求,但内容毫无新意。因此,要保证民族艺术类学术刊物的质量,必须严把质量关。
实际上,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每个学术刊物的读者群,也在替刊物“把关”,他们反馈回来的意见,是非常值得刊物重视的,如《现代大众传播学》一书所提到的那样“受众也是把关人,比如受众将筛选出的信息传送给好友,而好友又将向受众提供反馈信息。”
这种传播中的连锁反应,也是对研究类学术刊物无形中的一个学术定位,一种实际把关。如何有效地把好关口,筛选出质量上乘、有见地的民族艺术研究方面的佳作,是摆在每个学术类期刊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保证自己刊物学术品位、实现自己刊物定位目标的一个关键问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经常注意搜集反馈信息,注重外界评价,特别是业内人士反馈回来的意见,并加以认真的研究与总结,这对改进和提高刊物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坚持自己的办刊理念、学术定位,并一直锲而不舍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形成自己刊物的风格和特色。坚持自己的学术定位会使文稿潜在的能量,在一系列优选、充实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来,从而产生全新的活力,这是一个学术期刊精准的学术定位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主编
坚持独立的办刊风格
所谓独立的办刊风格就要有独立思辨的精神,不跟风,不流俗,不追热点,守望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风格上表现在敢于突破常规,不人云亦云。当年,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以“红楼梦研究”闻名天下,后来继续将自己的学术定位锁定在文、史、哲方面,保持了自己的领先优势,终于凭借自己准确的学术定位和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跻身“全国双十佳学报”之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点和准确的学术定位,他们将“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作为自己办刊的学术基准点,精心打造品牌栏目,终于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民族类学术研究期刊的领头羊。这些已经出名的学术期刊如此,对于其他学术类研究期刊也有启迪作用。因此,在确定自己刊物的学术定位后,适宜自己刊物的必要的栏目策划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将自己刊物的学术定位凸显出来。实际上,很好的策划过程即是刊物将自己的学术定位具体化的过程,也是刊物的重心所在。不一定所有的编辑都是策划编辑,但刊物的领军人物必须是学者型的策划大师。有了策划大师,才能确定好的选题和提出前瞻性的策划方案,才能使刊物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贯穿到具体的编辑、出版业务当中。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的学术定位,是在大量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刊物的目标方向和前景规划的,最后将自己刊物的学术定位为以弘扬以蒙古族文化艺术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的学报,将刊物打造成中国北方艺术研究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通过近10年的不断探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逐步走出了一条定位较为明确、特色较为鲜明、民族文化含量较高的民族艺术类学报的发展之路。
坚持一贯的精品意识
精品观念亦是实现学术定位的重要理念。民族艺术类的学术期刊,尤其要注重精品意识。不论从论文的选题、内容、编审、校对、形式包括印制、装帧,都要精益求精。只有不断打造精品,一个学术期刊才能树立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对于民族艺术的研究而言,还有许多尚待开发的新领域,要有意识地组织专家学者确定选题,有计划地组织稿件,反复论证,反复修改,打造更多高质量的民族艺术研究方面的精品之作。这样的选题和组稿,要有前瞻性、预见性、独特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民族艺术类学术研究刊物独立于刊物之林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刊物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所关注的重点是民族艺术研究的话题,这就需要编辑们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有透彻的了解,对某一民族艺术专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有深刻的洞察力。在此基础上,才能选择和发现那些具有理论创新的优秀稿件,特别是要善于发现那些正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成果,使刊物始终处于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如同有的研究者所言“编辑不一定是知识的创造者,但他们一定是人类智慧传承并繁荣的链条上重要的守护者”。
培育优秀的学者队伍
一个有品位的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学者队伍,这也是实现和巩固自己刊物学术定位的必要条件。要培养相应的学者队伍,特别是年轻学者的研究梯队。
优秀的稿件来源是学术类期刊的“物质基础”,作者既是学术类期刊的作者,也是学术期刊质量良莠的直接创造者。这一点,许广平在《鲁迅和青年们》一文中回忆道“鲁迅先生每编一种刊物,即留心发现投稿者中间可造之材,不惜奖掖备至,倘可录用,无不从宽。”而编辑部也从“为人作嫁”更上一层楼,到“教人作嫁”了,这是社会发展为学术期刊编辑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高度。同理,在培养作者队伍的同时,也培养读者队伍。对于学术刊物而言,它的读者群是有一定局限的,即便如此,作为一个学术刊物,也应当了解你的刊物的读者群是怎样的一个读者群,他们对于什么样的稿件内容有兴趣,恰如某学者所言的“受众对稿件内容发生兴趣的程度”是每个学术期刊学术定位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有学者提出“这种需求是可以塑造的”,这样的学术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它同样涉及一个学术刊物自身定位的问题。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对于所有的来搞,编辑部一直坚持只问稿件的质量和水平,不问资格和资历的原则,只要文章有质量,都可以采用发表。编辑要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年轻的学者。这些年轻的作者无疑是一个学术期刊学术资源的新的源泉。
打造精干的编辑团队
要使自己的团队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因为“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编辑选稿的思维定势、传统观念都会改变。编辑围绕自己刊物的学术定位,能发现具有创新价值的优秀稿件。通常的来稿中,有两种性情最容易麻痹学报的编辑,一种是大牌明星,即那些学术圈子里的名人、名家的来稿。殊不知,一流的作者也有末流的作品。在对待名家的稿件上,《纽约时报》的著名编辑卡尔•安德为了报道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有限宇宙的定义,他专门约请了一位精通爱因斯坦理论的物理学教授审稿,等他再审稿时,发现文稿上爱因斯坦写的一个公式错了,那位被邀请来的教授说,是爱因斯坦的,不可能有错。卡尔•安德坚持要找爱因斯坦搞清楚这个公式,结果爱因斯坦发现自己的这个公式在讲稿上是对的,而在黑板上抄错了。此事在当时的美国轰动一时,尤其在编辑行业中被传为美谈。另一种是“投刊物所好”、“投编辑所好”的稿件,如民族艺术类的文章,既是研究民族的,也是研究艺术的,都符合民族艺术类学报的组稿要求,但内容毫无新意。因此,要保证民族艺术类学术刊物的质量,必须严把质量关。
实际上,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每个学术刊物的读者群,也在替刊物“把关”,他们反馈回来的意见,是非常值得刊物重视的,如《现代大众传播学》一书所提到的那样“受众也是把关人,比如受众将筛选出的信息传送给好友,而好友又将向受众提供反馈信息。”
这种传播中的连锁反应,也是对研究类学术刊物无形中的一个学术定位,一种实际把关。如何有效地把好关口,筛选出质量上乘、有见地的民族艺术研究方面的佳作,是摆在每个学术类期刊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保证自己刊物学术品位、实现自己刊物定位目标的一个关键问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经常注意搜集反馈信息,注重外界评价,特别是业内人士反馈回来的意见,并加以认真的研究与总结,这对改进和提高刊物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坚持自己的办刊理念、学术定位,并一直锲而不舍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形成自己刊物的风格和特色。坚持自己的学术定位会使文稿潜在的能量,在一系列优选、充实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来,从而产生全新的活力,这是一个学术期刊精准的学术定位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