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规划类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建设探讨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0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规划原理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课程,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众多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非规划类专业的目标定位,以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该课程要从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立教学案例库、完善考核方法等视角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2-0072-02
  一、课程目标定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规划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角色。尤其是2011年,“城乡规划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发展方向由建筑工程类迈向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立模式[1]。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不仅是作为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主干课,也逐渐成为许多专业的必修课。这些专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市规划类专业,如城市规划、村镇建设与管理等;第二类是与规划联系紧密的土木建筑类、地理类专业,如建筑设计、土木工程、风景园林、人文地理等;第三类是与规划较相关的管理类、环境类等专业,如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旅游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2]。
  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以土地利用与管理为中心,包括了土地管理理论、土地技术、土地规划和不动产管理四大板块,是技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专业。其中,《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其专业基础课,基本课程定位是:使学生认识城市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熟悉城市规划的体系、编制和实施管理,重点掌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方案评价,以及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多规合一”的规划理念,为学生今后从事土地规划、土地评估、地籍调查、城市管理等行业具有指导意义。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庞杂,讲解深度不足。目前非规划类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使用的教材大都采用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城市规划教材的经典之作。该教材5篇22章700余页,涵盖城镇化、规划思想、规划体制、规划影响因素、规划类型、空间规划、专项规划、规划管理实施等内容。然而,一般高校《城市规划原理》仅有48个学时,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容易造成泛泛而谈、疲于应付的弊端,无法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对于非规划类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来说,更是较难将规划理论知识与本专业其他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无法发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对于土地规划、土地评估、房地产开发、土地调查、城市管理的实践指导价值。
  2.规划条文过多,案例分析较少。城市规划不同于一般学科,既不像数学、物理学有公式和定理,又不像经济学、管理学有大量理论知识。城市规划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对城市“未来”的研究,是典型的“规范 判断”的学科。其中,“规范”体现在学习城市规划要熟悉大量的规范条文;“判断”体现在要求有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规划经验。这都对授课老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照本宣科讲授书本规范条文,没有合适的城市规划案例,无法使学生理解规划要领,达不到较好授课效果。
  3.时事关注不够,信息更新滞后。城市规划时事性很强,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中。具体来看:一是新的规划理念不断多元化。如“多规合一”、城市微更新、“城市双修”、海绵城市、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名词不断涌现。二是新的规划标准不断更新。如城市规划从2013年以前的小、中、大和特大城市五类,到2014年以后的小、中、大、特大和超大城市六類。三是新的规划管理部门不断演替。2010年以前规划管理部门是住建部、建设厅和规划局;2010年以来的大部制改革,使得国土资源与规划委员会、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等名称出现。2018年,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又划分到自然资源部。因此,城市规划教材无法及时更新新的变化趋势,如果授课老师不能及时关注时事,更新自身知识量,则较难把《城市规划原理》这门课讲授好。
  4.实践环节欠缺,无专业针对性。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和技术性的显著特点,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都涉及规划调研、规划设计和方案评价等内容。部分授课教师自身较少参与规划设计项目,规划经验不足,同时教学过程中也较少安排规划实践安排,导致学生热情不高,对规划的理解不深。尤其是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建筑设计、地籍测量等课程,如果没有教学实践环节的锻炼,往往无法分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差异性。
  三、课程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
  1.优化课程体系。《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庞杂,信息量较大,如何掌握课程的结构体系、明晰课程的教学主线至关重要。具体调整思路包括(表1):(1)将规划核心内容如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重点强化,突出用地分类、多规合一等知识点。(2)将概念性的、关联较弱的知识点弱化。(3)将非规划主线,与本专业关联性差或者属于其他课程的内容弱化甚至剔除。
  2.创新教学方法。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要让学生不仅会听,而且会做、会想、会论。(1)设问教学环节,设置一些时事性的热门话题,如自然资源部成立的意义,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新区开发的价值等,引起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2)课后作业环节,启发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数据去证明论题,如中国土地城镇化、空城化、用地闲置等问题。(3)实践教学环节,充分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特点,采用实地调研、访谈等手段开展教学,选题如某城市新区开发规划、某地三旧改造规划、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某居住小区规划等。
  3.建立教学案例库。各类空间体系规划、专项规划、规划管理等规划内容,在规划类专业都是需要独立开设的必修课,但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都集中在本课程中。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方案评价教学,构建教学案例库。选库原则包括:(1)地域性,如广东省高校应该选择珠三角城市群规划、广州市总体规划等本区域的规划案例。(2)时事性,应选择最新类型或者版本的规划案例。(3)针对性,必须密切结合本专业的特征选择案例。
  4.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城市规划原理》虽然教学内容很多,规范条文很多,但课程本身属于应用型课程。因此,课程考核方式不应只强调“机械记忆”,建议不要完全按照名词解释、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之类的闭卷考试进行考核。应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将最终成绩细分为上课考勤(10%)、讨论交流(10%)、规划实践与设计(20%)、期末考试(60%)几个部分展开。其中,讨论交流、规划实践要进行科学设计,重点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期末考试则灵活采用开卷或闭卷,但考试内容要弱化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点,强化理解运用的实践知识点,如设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住区规划的设计方案评价等。
  参考文献:
  [1]袁奇峰,陈世栋.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规划师,2012,28(09):5-10.
  [2]王晓.“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应用于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4):48-49 70.
其他文献
摘要: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 创意 创业”挑战赛是由教育部主办,面向全国高校(含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生竞赛项目,每年有数万支队伍参与竞争,如何在这些队伍中拔得头筹是创业者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路演的角度为项目添姿着色,为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创业竞赛;三创赛;答辩;路演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
摘要: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流体力学与流体传动》课程为例,引入“学校大班授课 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模式,从专业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三个能力层次面浅谈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探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  关键词: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学校大班授課 校企合作项目式”;流体力学与流体传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
摘要:近来,汉语语言类课程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重视,顺应这种形势,我校开设了《汉语与传统文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日常语言——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增强对汉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力,塑造健全人格,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文性得以传承。  关键词:人文性;课程;汉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7-0236-
[摘 要] 支架搭建是支架式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论文在对支架式教学基本原理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依托“地下工程监测技术”课程教学实例,采用范例讲解、问题分析、视频播放、图表讲解等支架形式,完成了支架式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迁移三个方面的支架搭建工作,并绘制了教学支架搭建图。为深入研究支架式学习提供了样本范例支持。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支架搭建;监测技术  [作
摘要: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综合学科,在审计职能日益转变的背景下,审计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和操作训练,而应主动适应变革,从提升学生反思能力的角度,为培养和造就素质精良、业务精湛的审计人员队伍贡献力量。本文结合社会捐赠资金审计教学,探讨了围绕审计安排与公开制度所开展的反思能力培养的程序与思路。  关键词:审计;教学;社会捐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精品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的精华,也是极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它不仅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课程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而且还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等特性。精品课程并不是一系列用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的汇总,而是一组完整、自我包含的网络课程资源,所以也称为精品开放课程。全面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对于降低日益增长的高等院校的教学教育成本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本文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思路,介绍本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开发的具體实践过程,并阐述课程体系的重构、具体课程内容的优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16
摘要:专硕日趋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专硕培养中的培养目标内容设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管理及建设、课题实用性以及论文的职业性专业性特色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给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235-02  专业学位硕士简称专硕,属于专业学位教育。在北美洲,专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强化职业训
摘要:地质类不同的专业方向因行业需求和课程设置差异,对《应用地球化学》课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应区别对待。本文从桂林理工大學《应用地球化学》教学实践出发,对地球化学专业和非地球化学专业的《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相关要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调整和更新建议。  关键词:教学内容;《应用地球化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
摘要:职业素养课程归属公共课程范畴,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审视职业素养课程建设,是构建延续递进、纵横衔接职业素养课程的前提和依据。当前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呈碎片状,不利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职业素养课程建设,要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基础,突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系统化提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素养;课程探索  中图分类号: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