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要求之中谋求主动发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b3560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17年的教学历程,并不是一马平川,对语文教学的困惑与豁然开朗,在语文教学中遭遇的挫败与赢得的成绩,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我的生命中。就像我从事的语文教学有时难以理清头绪一样,我很难将这17年理性地进行条分缕析,更感觉自己的成长不是一条由低而高的射线,而像是江面上的一叶浮萍,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努力解决教学前行中的困扰,秉承认真、严谨的工作精神,力求在工作中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严与自信,教出更为出色的学生。但终因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出类拔萃的能力而在成绩上乏善可陈。如果不是被要求进行自我诊断,我想自己还会像以前一样跟着感觉走,有些问题还不会去强迫自己想个明白。幸运的是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机缘巧合、时代背景等等诸多因素借了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纷纷扰扰逐渐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在迷茫与探索中,征服学生,站稳课堂
  一名特级教师曾说:“一节好课不是资源的丰富多样,不是形式的花哨繁复,关键在于能够符合学科的教学规律。”而在17年前,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想的却是要在讲台上使出全身解数征服我的学生。当时我的得意在于以滔滔不绝的讲授,旁征博引的材料构建课堂、吸引学生。这个时期的课,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特别有文学味,这也特别符合我的实际情况。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满脑子还是大学教授授课的风采,行动上多多少少有效仿的痕迹。虽然多少脱离了学情,但学生也就这样被我征服了。
  不久,成绩的残酷逼迫我开始关注落实教材要求。一时间,教学也从最初追求汪洋恣肆转向扎扎实实。很多语文课都是从作家介绍开始讲起,以概括分析文章立意结束。因为当时教的是初中学生,自己又反复强调落实,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追求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同时,我从学生日渐黯淡的眼神中发现课堂少了勃勃生机。所幸先后有两次做课机会,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一是校内评优课,我讲《变色龙》;一是中语会年会上我讲《芙蕖》。我努力让自己与其他教师在教材处理上有所不同,前者我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为奥楚蔑洛夫画一幅画像,课堂从学生画作中奥楚蔑洛夫迥异的表情开始进入到对文本的分析;后者补充了以荷花为对象的另外两篇文章,在横向比较中让学生体会文体差异与作者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这两节课的成功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而教师的创造赋予了课堂鲜明的个性与蓬勃的生机。
  1997年第一次参加区评优,我讲《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在教学中使用学生习作中的语言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对这一环节,评委给予了肯定,也是在那一次我听到“学生生成”是很好的教学资源的说法。也是在那一届评选的笔试中,我撰写《纳谏与止谤》的教学设计时,独辟蹊径地从读后感写作的角度进行设计。后来消息灵通人士告诉我,能够拿一等奖,除了评优课表现不错外,那篇教学设计也立了大功。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在我意识到创造性重要的同时,这一次的成功告诉我怎么创造以及创造的必要。而这时,我工作刚满三年。忘记哪位专家说过,一名教师的成长,头三年很重要。从我自身经历看的确如此,这三年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自己的认识、思考,经历了彷徨、迷茫与尝试、努力,收获的小小成功让我开始渴望破浪前行。
  二、在学习与赛课中,丰满羽翼,认识教学
  2001年,在北师大研究生班的学习,以及2005年在北京教育学院举办的第一届骨干教师脱产培训班的学习,让我结识了很多学识渊博、才情过人的知名学者、诗人;领略了很多个性突出、才华横溢的特级教师的风采;更与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共同学习、研讨。两次学习让我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提升了自己的理论素养。课程论的学习,让我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想法得到了理论的支持与指导;专家在文本解读中的独到发现、深刻领悟深刻地影响着我的教学,我的成长。2006年,我第二次参加区双优评选,评优课我选择了《孔雀东南飞》,教案准备中几易其稿,与之前准备评优课、公开课的稚嫩不同,我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入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寻找独特的切入点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成为我重点思考的问题。当手捧一等奖载誉而归时,我知道这一次的成功是以理论知识为支撑的,我知道只有在课堂实践中践行先进的理念,才有可能实现高效教学。
  这时候的我明白了那位特级教师为什么强调学科规律了,并且能够做出自己的回答。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就是要深入解读文本,认真品味语言,反复揣摩作者的情感。语文课要上成语文课,而不是情感道德课,更不可一味追求形式活泼、花拳绣腿。就一篇文章,语文教师能说什么,在教学实践中的差别是很大的,这与教师的个人追求相关,更与教师的业务素养、知识储备、理论知识相关。
  三、在“课改”与科研中,提升认识,明确方向
  语文教学中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的相关积累帮助我在教学中收获更多的自信。进入“课改”后不久,我接受了一个任务,要在宣武区“课改”启动活动“智慧教师、生命课堂”上做展示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任务带给我很多的荣誉。这些成绩、荣誉与肯定督促我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的表现值得肯定,答案是在展示课准备的前前后后,我在解读文本、组织课堂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认识。
  一节体现“课改”精神的课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在准备这节公开课伊始时自己最大的困惑。这个问题在课标中找到了答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学习新课标让我明确两点。一是阅读是根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是根本中的根本;二是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理论认识让我的备课过程层次更为清晰。
  首先解决“讲什么”。要想准确、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找好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有所“发现”。能见他人之所未见,能把“发现”传达给学生,就是一名好教师。当反复阅读文本,大量搜集资料,参考相关文献时,我被这篇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意义所感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虽是一则新闻,但它的新闻特点并不突出,倒是文字给人很强的震撼。这种震撼所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它的新闻意义和价值。但这仅仅是我的一厢情愿的发现,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什么,他们会有怎样的发现呢?教师的发现不应该等同于或是替代学生的“发现”,要给学生发现的机会与权利,还要让课堂的推进有节奏有序列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建个性化思考与表达的平台。所以在设计时,我以带来震撼的反差作为解读文本的“抓手”,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种种反差。   进而是“怎么讲”。当学生对反差有所发现后,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品味丰富的语言、深刻的意蕴,读懂作者的情感与思考,挖掘新闻的价值与意义。为了让合作、探究不只是停留在课堂的形式上,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方法指导的示范者。于是我将需要生成的内容分成“寻找是什么”、“探究怎么样”两个层面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探究的途径。当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生之间的阐释、补充既弥补了学生思考上的不足,又成为完善、提高的过程。这样的合作探究就可以共同生成,互相启发,一起建构。这样的展示才会超出个人才智,呈现集体智慧,才会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成就感。
  这节课的实践与反思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新课改”,“新课改”也为我在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上提供了更多可行的空间。之后在本区及其他省市进行的公开课及参加其他省市进行的新课程宣讲,让我在学习、思考的同时通过实践,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同时,为响应学校的文化建设、课程开发建设,我所在的语文组开展了诗文朗诵、戏剧表演、期刊编纂等活动;开发利用地域资源、发挥教师才情禀赋的校本课程。这些活动,是对我的全能训练,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发展着自己的特长,同时,让自己能够从讲台上走进学生中,与他们零距离亲密接触。我发现学生的思考与眼光,往往与教师对他们的判断是不一样的。了解学生让我尊重他们,也让我的课堂设计能够更贴近学生。涵泳文字,细腻分析,抓住课堂进行中学生的生成,并以此为教学资源进行再创造。至此,对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自己最初的狂妄与自信荡然无存,心中更多的是对教学的敬畏之情。我崇拜特级教师的风采,仰慕他们在学科领域的霸气与发现。我知道自己的学习、思考、实践虽然没有背离语文教学的真谛,但我目前的实践、成果距离对教学游刃有余的水平还相去甚远。
  反思自己的不足,憧憬未来前进的方向,这次自我诊断让我看到在教学实践中被自己遗忘的那个角落——教科研方面缺乏主动性。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教科研当作是负担。进行课题研究往往是因为别的教研组都有,那么我们也应该有,或是为了写论文评职称。在这样的认识下,虽然在课堂研究中也收获了获奖课、获奖论文、先进个人等,但教科研始终没能和教学紧密结合,更不要提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与改变。近年来我带领教研组先后从事“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高考数据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开展活动、撰写论文;在课堂实践中调研、考证、实践,慢慢发现这些课堂研究与教学、与课堂的联系非常密切。在研究中的发现、形成的结论往往也可以促进教学的变化。现在我所认识的教科研应该是这样的路径:实践——研究——再实践。具体来说,就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形成研究的课题,进而在课题研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定的结论,之后再用来指导实践。借助教科研使我的努力不仅仅停留在体力层面,更使我灵光一现的思考变成合乎逻辑、值得推敲的方法、经验,最终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而高效。
  现在我从事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转变促使我深入思考教学本质,同时寻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发展空间。反思自己的成长,大概是循着这样一条轨迹——带着在教学中产生的困惑走进课堂,或者是想在课堂上征服学生、证明自己;进而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认识与方法。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被动接受任务的时候居多,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不太满足于一般与合格,而愿意多动脑子多思考,在实践中勤于付出,不惧挑战。这样的一种主动精神最终使自己得到了发展。梳理17年的教学之路,重品教学探索中的苦与甜,原本那个我进而越发清晰起来,未来要成就的自己也在微笑着向我招手,现在的我将更加主动前行。
  (作者单位:北京育才学校)
  (责任编辑:龚道娣)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给当前高职院校正普遍着手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供参考,我们对当前高职
期刊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决策水平,构建科学运行机制,营造管
高职自主招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招生的考核方式,本文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的招生考核方式、我国本科院校自主招生的考核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高职的自主招生应从选拔性考试向服
论述了协和医学教育的优势,并对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创新,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和发挥小道理的作用,破除虚实脱节、强制灌输的教育现象,达到以“小”见“大”,小道理升华为大道理的目的,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确保高校育人使命的完成。  关键词:小道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事业迅速发展,公共管理专业成为一门前景广阔的新兴专业,其教育的中国化十分重要且必要.公共管理教育的中国化是我国社会转型和发
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与评审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在集中受理期间,共收到各类项目申请(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除外)43 205份,比2003年全年受理申请总数增加了约22%.其
在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过程中,需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的质量观,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学风问题,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探寻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