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习动力的激发与培养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j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和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的学习动力需要激发和培养,因为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其学习语文的动力,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每项成绩的背后都有着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这里,我主要谈谈如何激发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动力。
  其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无外乎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内部诱因,另一个是外部诱因。作为教师,则要从外部诱因来改善自己,尽自己所能去创造好的条件,再让外部诱因去促发学生自身的内部诱因。
  一、外部诱因
  在实践过程中,我觉得提供良好的外部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⒈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使教学内容充满吸引力。没有尽善尽美的教科书,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的教师,我们虽然没有多少权利去选择教材,但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还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要具备使用教材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然后才能有激情地、艺术地处理教材,让语文课变活,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课。因此,教师必须经常地、坚持不懈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始终热爱自己的事业。
  现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并非完美无缺,有些课文脱离时代,政治色彩浓厚,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或是难以接受。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接触到的范本就是教材,如果教材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使学生产生认知内驱力,提高学习欲望,引发学习动力。
  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同时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及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在平时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1)利用导言、注释、练习材料等出奇制胜。其中,课前导言的作用很关键,导言运用是一门艺术,方法、技巧有很多,但基本的任务都是利用课前导言,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兴趣。
  (2)深得真谛,教活课文。教师应把“死”的知识教“活”,把课文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有所用,从而产生理智诱因,激发学习动力。我教完每一篇课文之后,都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后在作文训练中借鉴的地方。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并且马上在课堂上用这种手法来描述一个人物形象。像这样,文章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写作技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使其自发学习向自觉学习转化。这种理解诱因是相对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较多重视。
  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中大量利用直观教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吸引、保持和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
  (1)利用课文中现成的插图。有些文章的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利用这些图像与文字互相印证,就会使教学生动形象得多,以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技术的改进,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加强教学直观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如教《一双手》这篇课文时,可使用幻灯技术在墙壁上打上一双手的图像,然后与文中的描述互相对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鲜明,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⒊通过正确的评价激励学生。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教师在评价时需要对自己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检测,以确认实现了当前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当前的检测结果,继续努力,制定下一个目标,努力带领学生去实现。在教学中,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因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研究表明,表扬对成绩差的学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批评则对聪明的学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女生易受奖励的影响;男生易受批评的影响。另外,必须指出,使用惩罚必须小心谨慎,倘若过分使用,势必引起学生极度的焦虑,这可能会导致对学习的厌恶甚至自暴自弃。
  二、内部诱因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仅有外部诱因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时,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自身的内部诱因,即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情感,明确学习目标及目的,进而使追求个人成就的动机向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动机转化。
  ⒈进行目的教育,培养使命感及责任感。教学语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要在开学初就在全班探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知道自己学习语文的目的,这就是目的教育。目标有长远的也有当前的,学习语文的当前目的有很多,如会阅读、写作、与人交流,等等。这样的当前目的教育非常实用,最能让学生接受。除了当前目的教育外,还有长远目标的教育,如使学生知道学习的意义,它要和个人成就相联系,和国家建设发展相联系,能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而这样的教育更能触动学生内心的发展,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当然,长远目标也应是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學习积极性。
  ⒉创设问题情境。课上创设问题情境非常符合学习语文的需要,当然这种问题的提出需要跟课文相关,并能串联整篇课文,问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学会思考。如教学《呼兰河传》时可以这样提问:“我真的快乐吗?”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学生能读出快乐,同时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悲哀。这样的问题就能让学生产生查明真相的动力,学会阅读和赏析。换言之,进行启发式教学,由此产生的疑惑、惊讶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愿望和意向。
  当然,除了上述的激发学习动力的方法之外,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我们从实践中去探索、总结。以上笔者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摘 要: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我们党的基本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群众史观视野下的时代坚守。本文主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这一思想放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研究,充分吸收中国共产党人群众史观的主要内容,通过自己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基本情况以及多年执政的实践经验总结而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新时代理论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成果中
一、“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  经过十多年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实践,我摸索总结出了“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所谓“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读、听、说、写、改”这五步的综合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也叫“五步教学法”。  这种作文教学法是针对当今初中生认为作文难写、怕写作文的症结,通过持续、反复地训练和强化,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文教学中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巧,并逐步在写作中有所体现,
称谓之事虽小,却是一种身份象征,有时甚至被上升到礼制与法律的高度加以认识。在日常交际中,称谓是否得当,小则关乎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大则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休戚相关。  明朝正统年间,山西大儒薛瑄很有学问,在英宗皇帝面前奏对时,理应自称“臣”,或许因为紧张的缘故,一时误称自己为“学生”,言出深感失言,不觉惭愧,只好引退。还有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崇祯皇帝召见一些地方上的推官、知县入对。面对皇帝,本
前些天听某校一位高级教师的课,讲的是“概括语段,提炼语义”,课上用到了一段材料,让学生概括,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个短语概括出美元贬值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不超过20字。  由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浮动幅度较小,美元汇率下跌,人民币兑非美元货币汇率也随之下调,这将会促进中国对非美元地区的出口。相应地,中国对美元区的出口,则因为对非美元区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而得到间接促进,美元贬值使得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微”元素推动着教育“微”时代的到来,助推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在教育革新领域,微课及微课学习正是顺应“微”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是教师们探索高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迫切要求。语文教学是整个学生求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从微课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依据、微课的设计、微课运用策略、学生阅读能力变化的评估策略以及微
怎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打造“五有课堂“,从学习目标、合作探究、学习策略、教学反馈、师生关系五方面,全面挖掘一节语文课的潜力。  一、有明确的、可检测的学习目标  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思想方法目标、创新能力目标。一堂课,目标既有常规目标,又有核心目标。常规目标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核心目标只有一个。课堂进行就是瞄准核心打靶。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年段目标——整册目标——单元
阅读是接受信息,认知世界,拓展思维,获得美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学生想要在文学素养上有所提高,阅读是最佳方法。因此各学校都在大力提倡,卖力宣传,营造氛围,但现实情况如何呢?只能说:中学生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前的中学生阅读现状存在不少的问题,现整理如下。  一、阅读认知的差异  1.观念狭隘。长年推行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要买也只买辅导书、作文书这些实用的,而优秀名著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以深度语言创设情景,激励学生;以兴趣、体验为基本内容,评价为手段,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更新理念;教学方式;网络情景;兴趣;体验与评价]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改革,“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目的,这也是广大教师形成的一个共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
近年材料作文在高考中颇为流行,但对材料的审读立意却是难点。审题立意是写作的关键环节,也是第一步。审题,侧重对作文试题的审视,它包括对材料的主旨,试题文体、字数、立意、标题等方面要求的认知;立意,则是在把握材料基本思想、核心词句的基础上,确立文章的观点、看法等。因此,二者虽然有区别,但联系还是相当密切的,有时甚至是同步进行的。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审题立意方面的一些常见问题,主
作文素材的积累,应当是多来源、多种类型的。高考作文写作,原则上是自由的,是在一定主题下的自由发挥,这种自由发挥考验的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感悟能力,对材料的组织与把握能力,以及合理的情感表达能力等等。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就等同于进行文章素材的积累。如同许多作家一样,他们往往利用一切机会积累素材,当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属于作家自己的优秀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王平之《关于高中生语文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