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艺术瑰宝

来源 :中国西部·旅游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幻多变的灯光,华丽夺目的舞美,考究精致的服装,韵味悠远的歌舞,传诵千年的动人故事,以天地为台、群山为幕、日月为光,隔着拉萨河与布达拉宫默默远眺,似一场时空的对话,续写着藏汉和美的不朽史诗——这就是《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撼的文化盛宴。
  藏戏——藏民族传承至今仍然鲜活璀璨的宝贵文化遗产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带着面具表演是藏戏的一大特色,与宗教面具相比,其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它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也有独角戏。
  在《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的演出中,通篇运用蓝面具藏戏作为演出的旁白解说,这也成为了本台演出的一大亮点。藏戏历史悠久,表演讲究,服饰华丽,唱腔优美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中外,是藏民族传承至今仍然鲜活璀璨的宝贵文化遗产。
  锅庄——豪迈奔放的藏族民间舞蹈
  文成公主进入吐蕃,看到热情的吐蕃人民围在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也忍不住跟着起舞。这就是藏族最有名的民间舞蹈——锅庄,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锅庄中,男女老幼皆可随意加入跳舞队伍。锅庄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在于其不受地点、时间、人数限制,即喜庆节日、平时均可跳;农牧区、城镇、宅内和宅外也可跳;少则几个人,多则上千也可跳。这种表演形式,可以充分表达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
  在《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的演出中,有230多名演员共同表演的锅庄一下子就将观众带入到了欢快喜庆的氛围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藏族人民似火的热情 。
  打阿嘎——剧中最具震撼力的场景
  一群腰围围裙的藏族妇女,手执木夯,分成两组,在劳动时此起彼伏地唱着夯屋顶时的劳动歌。歌声统一着步调,木棒夯土的声音是节奏,一轮又一轮的合唱,这就是“打阿嘎”。
  “阿嘎”,其实就是一种风化石。它似土似石,亦土亦石,主要用来做地坪。西藏的“阿嘎”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打制特别费工费时,在旧西藏只有寺庙和一些贵族家庭才用得起,布达拉宫由于其至尊的地位,里面几乎全是“阿嘎”地面。阿嘎地的成型需要好几层的阿嘎打制,每层的用料大小和打制方式都不同。据说,阿嘎地面比水泥地面还结实,比水磨石地面还光滑。
  打阿嘎使用的工具下部是一个圆石礅,上部是一根直棍。工作时,所有人分成几个小队,小队队员的动作是统一的。这个小队有动作(边唱边捶)时,另外的小队可以休息,隔一会再相互交换。人们随着歌曲(打阿嘎专门的劳动歌)的节奏时快时慢、时重时轻地捶打地面。 边唱歌边工作,不仅可以减轻疲劳,还乐在其中。


  在拉萨八廓街老城区或者各个寺院都可能碰到打阿嘎,它的魅力有多大?有人说在《新华字典》里找不到形容它的合适词汇。总之,离得很远感觉是一种空灵,走近了就给人无法形容的感动。还有人说,在拉萨,就算你转遍每一个角落,死等也要看到、听到、感悟到。
  在《文成公主》剧中,打阿嘎这一藏族人民本土化、生活化的劳动场景,经过导演的改编成为了演出中非常震撼人心的一幕:309名身着盛装的藏族演员手持木夯一轮又一轮地合唱,木夯随着节奏在他们的手中如波浪一样起起伏伏,与地面撞击,铿锵有力;如临其境的声音效果是导演组专门请来当地的藏民带着家里的木夯模拟真实的劳动场面录音完成的。这一演出的人数之多,创下了“打阿嘎”舞台表演之最。


  舞台——世界屋脊星空奇观
  《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演出中不仅综合运用了大唐歌舞与西藏地区流传久远的藏舞、藏戏、佛号念唱等艺术形式,还以拉萨自然山水为背景,结合人工舞台,运用高科技视听技术,将戏剧、 音乐、舞蹈与现代舞美元素融为一体,构成华美乐章。
  奔驰的骏马,悠闲漫步的牦牛、羊群,威武的藏獒,当这些活生生的动物演员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一下子就将观众拉入到了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好像自己并不是在看一场演出,而是身临其境成为了剧中的一员。
  华丽多变、色彩鲜艳、做工讲究、充满民族特色的服装成为了整场演出的又一大亮点,其样式是服装组的老师们经过不断考察、采风,并仔细研究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壁画上服装特点设计完成的。对于室外的实景演出而言,多变的天气,不期而至的雨水,对演员们的服装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考验,面料必须是防雨的或者是非常容易干的,所有的服装都是通过内地定制完成的。
  文成公主从大唐一路艰辛来到吐蕃,途中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其中一段故事讲述的是:公主快要到达时路遇雪山,风雪大作,此时大型的造雪机使整个舞台上顿时就白雪纷纷飞,舞台上大面积的雪花营造出了一个冰雪的世界;观众席上方的雪花机同步运作,雪花落在观众的脸上,再度拉近了观众与舞台间的距离。
  演出中在表现拉萨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时,身着盛装的藏族少女端着满满一大盘糌粑从观众台自上而下,慢慢走过,任观众大把大把地抓起盘中的糌粑。演出即将结束时,台上台下,演员和观众同时抛洒手中的糌粑,浓浓的青稞香气弥漫在整个剧场中, 令人陶醉。
  舞台上灯光的运用也是奇幻多变,别具一格:2000多个灯光的组合凸显出大地色的吐蕃、金色的大唐、鲜艳的现代歌队,让观众从颜色中就能够一目了然地分辨出场景的转变、时空的交错,令整个演出线条流畅,脉络清晰 。金碧辉煌的大唐皇宫,洁白圣洁的布达拉宫,在灯光的映衬下,舞台上的道具、背景显得愈发真实、壮观了。
  入夜的次角林村隐藏在了一片黑暗之中,灯光骤然亮起,盛大演出如海市蜃楼般突然跃入了观众的视野;如梦似幻的舞台现场演绎出大唐盛世的爱情传奇,传唱着藏汉和美的千年赞歌。
其他文献
一张鲜红的蜡光纸在任道洪老人的面前展开,但对老人而言,这张普通的蜡光纸无疑是世间最吉祥的纸。隆冬时节,老人的双手会因制作一盏盏孔明灯而冻僵,但因为这一张张充满祈愿与祝福的纸,他仍自豪地认为,他所从事的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职业。而制作孔明灯的平乐镇阎巷街93号临街的民居,便成了这个冬天古镇最温暖的处所。  制灯:以诸葛亮的名义  冬日少有的阳光照耀着这座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我站在任道洪老人的对面,
期刊
新媒体、事件营销在海外各大旅游局的推广实践中,逐渐成为适应当前新一代旅游者的有力和成功的营销方式,并且引领着当前海外目的地推广的风潮。按照国家旅游局的统筹部署,中国驻悉尼旅游办事处紧跟趋势,因地制宜,积极实践海外社会化营销的新思路,在成功地创下第一阶段“美丽中国 古老长城”事件营销型脸书专页月粉丝从零到4万的突破后,对事件后脸书专页的第二阶段转型和运营进行积极探索,实现脸书订阅粉丝100天突破10
期刊
“人们不断旅行只为寻找到真正的自己,有的人需要一辈子,而我却只需要一次。”  她深爱着中国,她是代表非洲的世界小姐,她是中非文化大使,她就是黑珍珠——玛丽亚。从来到中国的那一刻起,对玛丽亚来说它的意义就不局限于一次比赛和旅行。留在这里,体会这里便成了玛丽亚的梦,中国梦。本期玩家带你走进玛丽亚的中国梦。  苦涩的童年里有个遥不可及的梦  来中国十年,玛丽亚用中文应付一般的交流已经没有问题。平时除了商
期刊
旅行功课  每次旅行前,我们都会提早做功课。此次和我同行的依然是我们美丽的晶晶MM,我们俩每次旅行配合得都非常默契,玩得尽兴不说,还能收获一大堆美美的照片。  关于签证:我们还是选择在淘宝上办理,去年我们办理的价格是750元/人,现在的价格只要695元/人。只需把相关材料准备好快递给旅行社。迪拜出的是电子签,签证出来后淘宝卖家直接把签证电子档发给你打印出来就OK了,非常的方便。  关于货币:迪拜通
期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诗经?蒹葭》翻译过来就是“芦苇初生色青青,深秋白露凝为霜。所恋那个心上人,在水天的另一方”。这是年轻小伙儿在湿地边思念心上人唱出的情歌,也是繁衍生灵的湿地对着天地唱出的赞歌。  湿地是诗。“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的惊蛰三候,在湿地写下万物始生的春日诗篇第一章。  湿地是仓廪。草长莺飞,鱼翔浅底,瓜果飘香,牛肥马壮。  
期刊
甘肃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而张掖黑河湿地公园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城市湿地。这一片总面积达316万亩、仅市郊就达3万亩的湿地既记录了张掖辉煌的过往,也恩赐了今天张掖围水草而居的生态人文。  一赋一历史  说及张掖湿地,没有比一篇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赋来得更为准确和详细的,赋曰:  一水抱城,平添甘州灵性;两山相揖,品评张掖秀色。天赋水韵,造就塞上江南;因势利导,疏浚湿地水脉。昔日
期刊
国家旅游局公布2014年中国旅游年主题:智慧旅游  近日,国家旅游局公布2014年中国旅游主题年宣传主题及宣传口号,“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成为2014年旅游宣传主题。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消息,2014年国内市场宣传主题和口号分别是“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美丽中国,智慧旅游”“智慧旅游,“让生活更精彩”“新科技,旅游新体验”;境外市场的宣传主题和口号分别是“Beau
期刊
山之领袖,峨眉者。  峨眉天下秀,震旦第一天。  纵观历史长河,自古以来,峨眉山的绚丽美景,便深受世人青睐,成为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名家名人的精神家园,他们都与峨眉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慕名前往峨眉山,登山时,情不自禁写下了《登峨眉山》一诗:  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期刊
我国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着喀斯特地形地貌,一般来说,喀斯特地貌地区大都是漏水、不易蓄水之地,但是在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的高原喀斯特腹地——乌蒙山脉,如今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有一片盆地却违背了这种普通常识,不但能蓄水,形成湿草地、沼泽地,甚至于湖泊,而且还是乌蒙山区的“鱼米之乡”,其景色景观形同人间仙境。它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容器,将湖泊、河流、沼泽、草地、水洼、农田等各式地面景观一网打尽,把
期刊
在我国历史上有三大古通道,即唐蕃古道、古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古道上有过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壮美传说。其中,唐蕃古道在西藏又被称为“迎佛路”,它起自长安(即今陕西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至逻些(即今西藏拉萨),全长3千余公里。是唐代以来中原地区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走的也是这条大道。  公元七世纪初,强大的唐王朝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