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信心的目的。要指导学生选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总结研究成果,促使学生形成创新品质。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批判地吸收教科书知识,不仅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超越了现有知识,而且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也得以培养。
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研究性学习活动坚持创造性的学习观,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富有创造性,是学生发挥集体智慧独创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果也有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果往往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或相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首次发现的知识。创新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语文教学要创新,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点滴做起。
一、指导学生选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对社会和生活的关心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现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例如,对废纸的回收与利用、对废旧电池的处理、如何治理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等等,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并不陌生。培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的堪查实践,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同时要与其他同学通力合作,寻找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从好奇和疑问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创新意识就是问题意识,来自学生的好奇和疑问,没有创新意识,就无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好奇、幻想、疑问甚至某一冲动、某一挫折都可以作为问题成为课题。例如,学生们提出的“香烟的毒性到底有多大?”“壁虎的尿真的有毒吗?”“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色?”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生最关心的。教师就要顺势把这些问题确立为研究的课题,成立研究小组,制订计划,加以的实施。待完成研究后,写出研究报告。这样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活动,学生兴趣浓厚,也極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3)从课本知识的学习中选择研究课题。例如,在《动物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中,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得出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就此结论向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蚯蚓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及“蚯蚓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自选一题,然后通过查阅书籍、实验、调查等活动来搜集材料,从而在亲历整个过程的体验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二、开展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在学生选定课题的基础上,成立课题合作小组,并由学生自己聘请教师、家长或校外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成立小组后制订好研究计划,按学生的特长爱好分工,通过调查、采访、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做好记录,深入开展研究活动。学生们有新奇、惊喜和赞叹,更多的则是困惑不解,这些都促使学生们不断刨根问底,探究根源。在这种研究过程中,学生们认真分析、互相讨论、认真记录、大胆实践,取得了成果。
三、总结研究成果,促使学生形成创新品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由学习的指控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选题、研究过程和结题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发现,学生们选题尽管非常丰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选题的科学性、意义性、合理性、可行性、合作性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选题加以论证,发现问题时与组员共同分析、共同完善,从而达到选题论证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在研究的开始阶段,一般都是积极主动,热情极高,而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困难的增加,研究进度放缓时,学生的热情就会降低,仅凭想象就想弄一个结果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作为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督促、指导和检查。
参考文献:
[1]史军玲.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J].大观周刊,
2012(6).
[2]马长明.例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J].考试周刊,2011(5).
[3]王淑和,庄桂珍.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空
间[J].山东教育科研,2002(8).
(黑龙江七台河技师学院)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批判地吸收教科书知识,不仅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超越了现有知识,而且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也得以培养。
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研究性学习活动坚持创造性的学习观,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富有创造性,是学生发挥集体智慧独创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果也有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果往往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或相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首次发现的知识。创新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语文教学要创新,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点滴做起。
一、指导学生选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对社会和生活的关心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现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例如,对废纸的回收与利用、对废旧电池的处理、如何治理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等等,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并不陌生。培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的堪查实践,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同时要与其他同学通力合作,寻找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从好奇和疑问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创新意识就是问题意识,来自学生的好奇和疑问,没有创新意识,就无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好奇、幻想、疑问甚至某一冲动、某一挫折都可以作为问题成为课题。例如,学生们提出的“香烟的毒性到底有多大?”“壁虎的尿真的有毒吗?”“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色?”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生最关心的。教师就要顺势把这些问题确立为研究的课题,成立研究小组,制订计划,加以的实施。待完成研究后,写出研究报告。这样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活动,学生兴趣浓厚,也極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3)从课本知识的学习中选择研究课题。例如,在《动物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中,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得出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就此结论向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蚯蚓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及“蚯蚓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自选一题,然后通过查阅书籍、实验、调查等活动来搜集材料,从而在亲历整个过程的体验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二、开展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在学生选定课题的基础上,成立课题合作小组,并由学生自己聘请教师、家长或校外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成立小组后制订好研究计划,按学生的特长爱好分工,通过调查、采访、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做好记录,深入开展研究活动。学生们有新奇、惊喜和赞叹,更多的则是困惑不解,这些都促使学生们不断刨根问底,探究根源。在这种研究过程中,学生们认真分析、互相讨论、认真记录、大胆实践,取得了成果。
三、总结研究成果,促使学生形成创新品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由学习的指控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选题、研究过程和结题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发现,学生们选题尽管非常丰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选题的科学性、意义性、合理性、可行性、合作性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选题加以论证,发现问题时与组员共同分析、共同完善,从而达到选题论证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在研究的开始阶段,一般都是积极主动,热情极高,而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困难的增加,研究进度放缓时,学生的热情就会降低,仅凭想象就想弄一个结果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作为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督促、指导和检查。
参考文献:
[1]史军玲.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J].大观周刊,
2012(6).
[2]马长明.例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J].考试周刊,2011(5).
[3]王淑和,庄桂珍.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空
间[J].山东教育科研,2002(8).
(黑龙江七台河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