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过程吊胃口,波澜起伏好文章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为“折腾”,啥是波澜
  笔者在课上用这样的故事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叙事的波澜:“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相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看客们的心被折腾七上八下,整个故事可谓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通过此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何为波澜,即要写出故事的波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心潮有起伏。
  二、为何要写出波澜
  从阅读心理来看,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文似看山不喜平”,成功的记叙文(或小说),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悲忽喜,这种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引起读者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故而文章获得成功。
  从事物本身的特性来看,无论是人生经历还是事物发展本身都是起伏变化的,例如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故而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文章贵在真,若基本的事物的客观规律都不能遵循,那显然也是不可取的。
  三、怎么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
  1.设置一点悬念
  课本案例:《驿路梨花》就是巧设悬念的典型案例。两次悬念设置很是引人入胜:第一次当我们猜测屋主人是守山护林的老人时,一位瑶族老人出现了,然而他不是主人,当老人说出是哈尼族小姑娘梨花时,就把梨花妹妹当成了主人,结果也不是。后来才知道解放军和梨花之间的故事,才将整个故事和盘托出。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个设置悬念的开头。例如学生A开篇写“那老旧的物件,一并贮藏进了枣红色的门内”,设置悬念,让人好奇是什么老物件,为什么要藏进门内。例如学生B开篇写“看着爷爷空荡荡的手臂,我的心如松针似的刺入我心”,让阅读者好奇爷爷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致使爷爷的手臂是空荡荡的。例如学生C开篇写“他每天从茶馆到家,从家到茶馆,听着戏,看着远方,没有人了解,他到底在期盼着什么”,由这样一句话引出了这个人物,他到底在期盼什么,引出了故事的发展。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学会了在开头设置悬念的方法,由此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当然设置悬念不仅仅是在开头,可以在文章的各处,《带上她的眼睛》全文各处都在设置悬念,最后才解开悬念,小姑娘是飞往地心,而且永无归来之期,让读者恍然大悟又扼腕叹息。由此案例教会学生在作文的各处使用设置悬念这一方法,如此整篇文章就会波澜起伏,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2.放置一些障碍
  课本案例:《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在月台遇到障碍,翻越月台买橘子的场景感人肺腑,如果作者不把这个父亲遇到的障碍写出来,直接就写父亲买橘子,并十分顺利买到了橘子,那么这篇文章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尝试教授学生在叙事写人的过程中设置一点障碍。学生明确这一理念之后,再给出一篇“病文”,让学生尝试增加障碍式的扩写。“病文”的大致内容是我学习小提琴,并参加表演获得了成功。学生添加障碍的方式多种多样,毕竟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如学生A:选择学习小提琴,遇到家人的反对;学生B:学习小提琴,遇到难以坚持的问题;学生C:在表演时遇到紧张或弹错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修改,不仅文章的篇幅获得了“扩张”,文章也有了动态的变化感,曲折感,这样的文章显然有意思多了。
  笔者由此设计了一堂作文课——《欲进先退巧构思,欲扬先抑好文章》,尝试让学生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文章中的障碍;要求学生写一件事情时,分成两部分来写,前一部分60%写做此事的困难、挫折,后一部分30%再写出最终获得成功,其他10%用于开头结尾,通过这样的调整让学生写出波澜。
  当然这样的讲授也有问题,学生写的文章会非常刻板,但是让学生拥有写出波折的理念确实是需要的。避免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先不要叙述非常复杂的事件,选材要简单些,例如写爬山,写学某一技能等,让学生用这样的设置障碍的方法学会叙述简单的事情,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逐渐加大难度。
  3.添置一个转折。
  课本案例:以欧亨利式结尾的文章都是转折式结尾,例如泰格特的《窗》,全文使用白描的手法,文笔似乎并不怎么优美,可是,戛然而止的结尾却让整篇文章“逆袭”。“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让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回味无穷。
  这种叙事方式,往往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在教授童话《皇帝的新装》和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我让学生进行这样的随堂练笔。《皇帝的新装》文末孩子的那句话,颠覆了整篇文章的观念,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雕像者回答:“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简直浇灭了赫尔墨斯嚣张的气焰。这两个案例,都能让读者产生一句话撬动整篇文章的感受,主要因为文章中关键的转折句。由此引导学生模仿创作,写一篇具有一句话转折掀起波澜的作文。例如学生写现代官场送礼,前文大写几位人物轮番送礼,最后一位出现时以为是大礼,打开确是锃亮的手铐。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创作的思路,也确时学会了制造波澜。
  结束语:“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廻廊,曲水萦绕,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读(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靜、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故而,“折腾”过程吊胃口,波澜起伏方是好文章。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初中的语文教育中,作文一直以来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初中语文作文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初中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善于观察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如何做好初中语文作文的教育工作,培养初中生学习和掌握作文的能力和应用,便成为初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初中语文作文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从而提高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效率,使初中生
<正>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全园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浓缩了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名胜。这项伟大的工程足足用了一百五
披阅传世经典,当我们感慨于“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唐诗时;当我们陶醉于“凄凄冷冷戚戚”的宋词时;当我们怡情于“断肠人在天涯”的元曲时,是否曾思索过作者是如何匠心独运地酿造出如此醇美的佳作,或许从唐代“苦吟派”诗人的钻研精神便可见一斑。  昔时唐代著名“苦吟诗人”贾岛因为“耽佳句”冲撞过韩愈的仪仗队,曾在月夜反复推、敲院门来斟酌诗中的字眼。或许在“野心时代”的今日看来是一件无厘头而一根筋的事。继而放眼今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颁布,教师职业道德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许多学校就教师职业道德制定了相关的师德规范。本文以江苏省部分小学为例,运用文献法和
【摘 要】在我国现代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是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学科,是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和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必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不仅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着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质量。因此,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主要根据当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延伸式的阅读教学,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
道教以天书神授,创教立说,为维护其神仙信仰,使用符策云篆等神秘的符号来表达其宗教思想。今在成都出土的北宋刘六一娘墓中一组镇墓碑,向大家展示了道教神秘的文字与咒语。本文通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定性地分析了目前三江平原出现吊泵、局部超采等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水资源系统的多目标性,建立了多目标水资源
德国诗人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小学语文教学要与美育相融合,要因势利导,凭借生动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材中入选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必要结合“互联网+”来实现教学改革。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互联网+”教学的新形势,指出了“互联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影响,然后基于教学实践提出“互联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以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新的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构建多元互动的教学课堂
利用137Cs示踪技术,研究了宁南黄土高原阳洼流域土壤137Cs的空间分布和侵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流域137Cs背景值为1966.99Bq/m2,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137Cs比活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