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日益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区域经济学开展案例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探讨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具体的实施形式,并指出在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案例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091-02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它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中,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9世纪70年代在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对于区域经济学来讲,案例教学还很不成熟,如何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因此必须把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区域经济学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理论分析和逻辑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比如,在区域经济学中经典的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理论,不断用到抽象模型的构建模型。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载体将区域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之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教师单向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其后果是学生只是靠死记硬背学习经济理论,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则与之不同,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事实环境中,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锻炼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助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可以解决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1.3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案例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使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区域经济理论讲解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并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深刻认识。其次,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讨论的问题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做出统筹安排。此外,还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组织工作,使案例讨论或辩论能够有序进行。最后,还要通过不同形式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系统的总结,这些均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2 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
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也多种多样。形式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形式。
2.1 穿插讲授
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少,对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区域经济学某个部分的重点或难点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使用案例来分析说明深奥的区域经济学原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解释政府在区域开发中的作用时,可以拿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为例。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工程由美国联邦政府主管、综合利用田纳西河流域河水和其他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一项综合开发工程。
1933年,美国经济萧条时期,根据罗斯福总统建议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开始了有计划的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TVA的任务是规划、开发和利用流域内的各种资源。TVA的发展经历了防洪、建设火电厂、开发核能与修建水库和利用多种能源等阶段。在以上各阶段中,TVA还结合流域资源特点,经营其他多种事业,如化肥、煤矿、城市规划以及建筑工程等。TVA还通过示范、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当地居民发展农业、林业、渔业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TVA在水利工程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对老水电站进行改造,使之现代化;按新的设计洪水标准加固大坝,以策安全;改善河道水质等。
利用这种与区域经济理论紧密联系的现实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2.2 热点讨论
在某章节或某一个问题系统讲授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提出一个较为综合性的案例,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如在讲完不发达经济理论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西部大开发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讲完梯度理论之后,可以引入中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这些现实经济发展中的案例使学生了解这些经济现象的发生背景的基础上,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提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这一形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案例提供的情景是具體的、全方位的,其结论也应当是多元的、开放的,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角度和层次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要制定统一的标准答案,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
2.3 专题讲座
教师应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到其他高校、知名企业或是政府经济部门邀请一些专家、企业家或政府官员来校开展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并能够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这一形式在开展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好专家、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并最好能在讲座结束后安排学生通过提问等方式与专家直接对话和交流。
2.4 亲身实践
在搞好课堂案例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案例,即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区域政策制定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区域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到企业参观学习,以使学生能够更感性、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亟待处理的几个关系
3.1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大量术语和理论也经常出现于论述经济情况的专著或一般的新闻报道中。因此,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尽管学生对案例教学比较感兴趣,但也不能像教学那样,以案例教学为主,而应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2 正确处理经典案例与本土案例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案例并不少见,并且有许多已经达到了“经典”的地步,上述提到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便是区域经济学中一个经典的案例。诸如此类的经典案例一定要讲,力求既阐明基本的理论精华又能保持其理论原貌,但仅仅讲授这些经典案例是不够的,它们毕竟是在区域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离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必须深入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量多选择一些与现实经济密切相关的本土化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洋为中用”,使区域经济学成为一门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学科。
3.3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式教学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学生只能机械地听取教师的讲解,教与学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教学的指导者和推动者,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引导案例讨论过程并进行最终点评和总结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而学生成为了案例教学中的主角,课前好好准备,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言、热烈讨论,课后认真反思是学生的角色定位。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角色的转变,保证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教学相长。在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和重视区域经济学的案例教学,重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将区域经济学变为“致用之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霞.浅谈区域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1).
[2] 金明善.经济学家茶座[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 马爱玲.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1).
[4] 李晓西.宏观经济学案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案例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091-02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它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中,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9世纪70年代在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对于区域经济学来讲,案例教学还很不成熟,如何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因此必须把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区域经济学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理论分析和逻辑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比如,在区域经济学中经典的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理论,不断用到抽象模型的构建模型。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载体将区域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之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教师单向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其后果是学生只是靠死记硬背学习经济理论,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则与之不同,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事实环境中,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锻炼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助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可以解决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1.3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案例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使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区域经济理论讲解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并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深刻认识。其次,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讨论的问题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做出统筹安排。此外,还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组织工作,使案例讨论或辩论能够有序进行。最后,还要通过不同形式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系统的总结,这些均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2 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
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也多种多样。形式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形式。
2.1 穿插讲授
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少,对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区域经济学某个部分的重点或难点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使用案例来分析说明深奥的区域经济学原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解释政府在区域开发中的作用时,可以拿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为例。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工程由美国联邦政府主管、综合利用田纳西河流域河水和其他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一项综合开发工程。
1933年,美国经济萧条时期,根据罗斯福总统建议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开始了有计划的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TVA的任务是规划、开发和利用流域内的各种资源。TVA的发展经历了防洪、建设火电厂、开发核能与修建水库和利用多种能源等阶段。在以上各阶段中,TVA还结合流域资源特点,经营其他多种事业,如化肥、煤矿、城市规划以及建筑工程等。TVA还通过示范、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当地居民发展农业、林业、渔业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TVA在水利工程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对老水电站进行改造,使之现代化;按新的设计洪水标准加固大坝,以策安全;改善河道水质等。
利用这种与区域经济理论紧密联系的现实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2.2 热点讨论
在某章节或某一个问题系统讲授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提出一个较为综合性的案例,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如在讲完不发达经济理论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西部大开发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讲完梯度理论之后,可以引入中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这些现实经济发展中的案例使学生了解这些经济现象的发生背景的基础上,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提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这一形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案例提供的情景是具體的、全方位的,其结论也应当是多元的、开放的,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角度和层次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要制定统一的标准答案,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
2.3 专题讲座
教师应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到其他高校、知名企业或是政府经济部门邀请一些专家、企业家或政府官员来校开展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并能够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这一形式在开展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好专家、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并最好能在讲座结束后安排学生通过提问等方式与专家直接对话和交流。
2.4 亲身实践
在搞好课堂案例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案例,即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区域政策制定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区域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到企业参观学习,以使学生能够更感性、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亟待处理的几个关系
3.1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大量术语和理论也经常出现于论述经济情况的专著或一般的新闻报道中。因此,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尽管学生对案例教学比较感兴趣,但也不能像教学那样,以案例教学为主,而应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2 正确处理经典案例与本土案例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案例并不少见,并且有许多已经达到了“经典”的地步,上述提到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便是区域经济学中一个经典的案例。诸如此类的经典案例一定要讲,力求既阐明基本的理论精华又能保持其理论原貌,但仅仅讲授这些经典案例是不够的,它们毕竟是在区域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离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必须深入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量多选择一些与现实经济密切相关的本土化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洋为中用”,使区域经济学成为一门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学科。
3.3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式教学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学生只能机械地听取教师的讲解,教与学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教学的指导者和推动者,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引导案例讨论过程并进行最终点评和总结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而学生成为了案例教学中的主角,课前好好准备,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言、热烈讨论,课后认真反思是学生的角色定位。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角色的转变,保证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教学相长。在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和重视区域经济学的案例教学,重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将区域经济学变为“致用之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霞.浅谈区域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1).
[2] 金明善.经济学家茶座[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 马爱玲.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1).
[4] 李晓西.宏观经济学案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