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关注了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分析了女大学生群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给出了提高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即: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女大学生更是有其独特的特质。近几年来,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让她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干,有助于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一、心理健康状态的评判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二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三是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正常的心理就是人格保持相对稳定。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意识模糊、心理紊乱等等;行为方面有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出现在当代女大学生身上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等,多数时间短、程度轻,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二、对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另一类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要求女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当学习任务、内容、方法发生变化时,女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大部分女生会感到学习有压力,若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极易导致心理疾病。在大学,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女生来说,这种变化给她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目前,在校女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女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她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
2、情感困惑和危机
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女大学生更能因恋爱而导致情感危机。女生重情,谈恋爱往往付出更多,若面临失恋的结局,女生更不能洒脱的走出,这也是诱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女生甚至因此而走向极端,造成悲剧。
3、交际困难
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关系间由原来中学时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女生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更有的女生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因此,极易产生孤独感。
4、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女大学生的主体,对她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等等是女大学生常见的外在影响。专家指出:若女生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5、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女大学生就更困难。很多行业莫须有地对招聘女生有性别歧视,这对女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使她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女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她们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女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三、解决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心理障碍问题,归根到底是素质教育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被看作是德育工作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效率,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如果轻视或漠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因此,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重视这个问题。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女大学生开着心理素质教育方面,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都要行动起来,联动互动,共同开展一系列工作。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都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女大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
在入校新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可有效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在普查时,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特别针对女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有问题倾向的女生,要主动约请她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相关的学生管理人员,如辅导员等,使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更有针对性。让女大学生在四年都能享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她们身上扎根。
有条件的女大学生,可以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如《心理学》系列等,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学校要单独考虑女大学生活动特点,经常组织女生活动专场,有益的活动要多吸引女生的广泛参与。
四、结语
关注大学生、关注女大学生、关注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全社会和高校管理者都要重视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大学生个体、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心理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女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婷 马寅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2]郝善学 张姝 刘广林等: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宋迎秋 姜峰 林媛: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青年探索;2007年06期
[4]陈学彬:心理控制源、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与医学新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吴先超 杨怀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7.
[6]辽宁省教委思想政治教育处: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人民出版社,1998.
[7]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2000.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女大学生更是有其独特的特质。近几年来,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让她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干,有助于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一、心理健康状态的评判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二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三是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正常的心理就是人格保持相对稳定。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意识模糊、心理紊乱等等;行为方面有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出现在当代女大学生身上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等,多数时间短、程度轻,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二、对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另一类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要求女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当学习任务、内容、方法发生变化时,女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大部分女生会感到学习有压力,若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极易导致心理疾病。在大学,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女生来说,这种变化给她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目前,在校女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女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她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
2、情感困惑和危机
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女大学生更能因恋爱而导致情感危机。女生重情,谈恋爱往往付出更多,若面临失恋的结局,女生更不能洒脱的走出,这也是诱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女生甚至因此而走向极端,造成悲剧。
3、交际困难
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关系间由原来中学时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女生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更有的女生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因此,极易产生孤独感。
4、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女大学生的主体,对她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等等是女大学生常见的外在影响。专家指出:若女生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5、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女大学生就更困难。很多行业莫须有地对招聘女生有性别歧视,这对女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使她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女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她们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女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三、解决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心理障碍问题,归根到底是素质教育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被看作是德育工作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效率,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如果轻视或漠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因此,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重视这个问题。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女大学生开着心理素质教育方面,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都要行动起来,联动互动,共同开展一系列工作。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都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女大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
在入校新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可有效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在普查时,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特别针对女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有问题倾向的女生,要主动约请她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相关的学生管理人员,如辅导员等,使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更有针对性。让女大学生在四年都能享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她们身上扎根。
有条件的女大学生,可以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如《心理学》系列等,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学校要单独考虑女大学生活动特点,经常组织女生活动专场,有益的活动要多吸引女生的广泛参与。
四、结语
关注大学生、关注女大学生、关注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全社会和高校管理者都要重视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大学生个体、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心理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女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婷 马寅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2]郝善学 张姝 刘广林等: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宋迎秋 姜峰 林媛: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青年探索;2007年06期
[4]陈学彬:心理控制源、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与医学新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吴先超 杨怀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7.
[6]辽宁省教委思想政治教育处: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人民出版社,1998.
[7]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