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竹笛吹奏中,音准问题很值得重视,本文针对该问题展开论述,从温度,竹笛的制作,演奏者的气息、口型等方面对音准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旨在为广大竹笛吹奏者在音准控制技术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演奏水平,促进竹笛事业发展。
【关键词】:竹笛音准;竹笛的制作;风门;气息
音准在任何乐器的演奏中,都至关重要,否则就无力表达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内容,音乐的艺术性也无从谈起。竹笛也不例外,随着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竹笛演奏艺术有了急速地提升,它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基于竹笛的发展以及它在乐队中的重要性,其音准问题越值得我们去重视。多年以来,众多竹笛演奏家与制作师都对此进行了探索与研究。赵松庭先生研究得出“管乐器的频率随温度变化的原因和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制作出在不同温度下使用的、音准合格的笛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保证”。[1]张国旺提出“关于竹笛音准调节的改革及其实用性”,介绍了温度对音准的影响。[2]罗海玲提出“竹笛的音准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响竹笛音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3]等。这些论述对我们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影响竹笛音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竹笛制作对音准的影响;2、温度对音准的影响;3、吹奏者气息、风门、口劲以及手指的按压幅度对音准的影响等。
1.竹笛制作对音准的影响
在竹笛的制作方面,影响音准的因素主要有打孔的距离,孔的大小、形状等。多年以来,赵松庭先生等诸多竹笛名家都对竹笛制作对音准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现代又有周林生、屠式潘等笛箫名家、制笛师也对竹笛制作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早期的竹笛制作都是匀孔笛,无法准确的吹出半音,近代制作对笛孔间距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音准得到显著改善,后来又经过赵松庭先生的细致测试,制定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制作数据,使现代竹笛制作水平显著提高。音分差一般都能控制在5~10音分。
笛箫名家、制笛师周林生先生研究指出:孔的规格对竹笛音准的影响很直接,在挖孔时应先将孔开小点,把音准初步调节好,然后通过校音,逐渐调整到满意的规格和音准。常规上,吹孔最大,膜孔最小。六个指控的大小也存在差距,一般情况下,第三孔和第六孔比其它按孔略小些。
同时要注意的是,竹子本身的内径大小会影响挖孔的难易程度。笛子的内径,因为曲风的不同,也会有差异。如演奏江南丝竹的D调笛,内径一般为17mm。而昆曲、二人台使用的均孔D调,内径则为18mm。
现在制作的两节笛(插口笛),即在中间增加了一个可转动的铜质套筒,这种笛子的诞生使调音更加方便。
2.温度对竹笛音准的影响
温度的变化对竹笛音准的影响很大,同一支笛子,温度高时,音会偏高;反之则偏低。而温度又是极不稳定的因素,就需要我们在温差的变化下对竹笛采取适当是措施。
如果有条件,最好准备几套适用于不同温度变化的笛子(这里指整节笛)。
现在吹奏中多使用两节笛,可根据实际温度情况调节音高,音高时,往长拔开一点;音低时,往回插入一点。但注意调节范围要控制在0.5厘米之内,否则也会导致音不准。
辛祥利先生提出“冬天暖之,夏天凉之”,阐述开来就是说,在进入不同温度的环境时,对笛身做不同的处理,特别是在冷的环境里,放在怀里暖一下笛身。
3.竹笛吹奏者的主观因素对竹笛音准的影响
3.1气息控制对竹笛音准的影响
竹笛属于边棱音气鸣乐器,需要吹奏者的气息灌满竹笛内壁产生振动发声。所以,掌握正确的气息控制方法,是控制好竹笛音准的重要保障。气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1气息的流速
气流过缓,音会偏低;反之偏高。我们在吹奏中,低音部分气流应放缓;中、高音部分气流应逐渐增加。可在不同音区转换时,一些吹奏者往往不能灵活转换和控制气流,导致音不准或错音的现象。所以应注重八度音的跳进练习,以训练和掌握气流的灵活转换。
3.1.2气流的角度
气息的角度与风门、口腔大小密切相关。音高上行时,气流量会逐渐减小,那么气流的角度则相应减小;下行时,气流量逐渐变大,气流角度则会變大。可得出,气息角度若增大,音会升高;气息角度变小,音则会降低。所以在不同的音区变化中,要正确掌握气息的角度,保证音准。
3.1.3气息的流量
竹笛吹奏中,常出现长音,长颤音等,这些往往要求我们做出强弱变化,而强弱改变取决于气流量,流量偏多,音会偏高;反之偏低。在演奏中,应用耳朵去听,或用校音器校准,保证在音准不变的条件下调整气息做出强弱变化。
3.2风门和口劲对竹笛音准的影响
3.2.1风门的影响
风门指在吹奏竹笛时吹奏者上唇与下唇经过气流时露开的缝隙。风门的调整在竹笛音准控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吹奏竹笛时,随着音高、强弱等的变化,需要吹奏者对口风的大、小、张、驰等做出适当调整,以保证音的准确.
吹孔方向越向外翻,风门就会越小,发音越高;反之,吹孔方向越向内翻,风门变大,发音就会越低。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还需要每位演奏者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风门来控制音准。
3.2.2口劲的影响
口劲指演奏者嘴角肌肉、面部肌肉及上下唇闭合的劲道。和风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口劲也应随着音高、音量、强弱等的变化进行适当的张、弛。
口劲越大,嘴角夹越紧,双唇之间风门变小,发音则越高;反之,发音则越低。我们在实践吹奏中,要根据具体音高适当调整口劲,保证音准。
3.3手指的按压幅度对竹笛音准的微调作用
3.3.1在竹笛吹奏过程中,手指抬起与指孔的的距离会影响音准,抬过高,音会偏高;过低,则偏低。 3.3.2在半音吹奏时,手指对指孔的按压多少对音准的影响最大。如在乐曲《秦川抒怀》,“筒音作2”,“fa”和“dol”需按半孔,手指的按压程度若是偏高,音就会偏高;反之偏低。
這一问题需要吹奏者用耳朵或调音器来做适当调整,也可以做音程练习,如“la”音,向上构小三度“dol”等,也可把“dol”带入一条简单的旋律,去吹准。“筒音作1”,“筒音作6”,“筒音作3”等不同指法的半孔音都需要多加练习,熟能生巧,灵活掌握半孔音音准。
竹笛吹奏中,音准问题非常值得重视,没有音准,谈何音乐。通过本文的浅要分析,不难看出,竹笛音准与制作、温度及演奏者的气息、风门、口劲和手指按压程度等方面密切相关。每一个因素都可能是各位竹笛吹奏者时常遇到或者忽略的问题,所以每位吹奏者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利用自身条件和校音器等外部条件认真斟酌每一个音,灵活运用各种音准控制的训练方法,以解决吹奏过程中的诸多音准问题,准确地表达出音乐的内容。作为新一代的竹笛学习者,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支撑下熟练掌握各种演奏技术,并不断大胆创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为竹笛的发展事业添砖加瓦,使我国民族乐器大放异彩!
注释:
①赵松庭《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乐器》,1978年01期
②张国旺《关于竹笛音准调节的改革与实用性》,《乐器》,2007年第1期
③罗海玲《竹笛的音准控制》,《器乐》,2007年
参考文献:
[1]赵松庭 《横笛频率计算与运用》 《乐器》1973年第2期
[2]赵松庭 《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 《乐器》1978年第1期
[3]钱国桢 《民族器乐独奏曲选》 《文艺生活》1985年
[4]胡结续 《中国竹笛演奏教程》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69年
[5]张国旺 《关于竹笛音准调节的改革与实用性》 《乐器》1997年第3期
[6]罗海玲 《竹笛的音准控制》 《器乐》2007年第1期
[7]张维良 《竹笛的艺术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1年
[8]袁静芳 《民族器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
[9]辛样利 《笛子的音准问题及解决办法》 苏州大学学报 1995年
[10]毛云岗 《怎样解决竹笛演奏中的音准问题》 《乐器》2006年第1期
[11]俞逊发 《中国竹笛》 海南出版社 2002年
[12]张学庆 《笛子演奏艺术原理》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关键词】:竹笛音准;竹笛的制作;风门;气息
音准在任何乐器的演奏中,都至关重要,否则就无力表达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内容,音乐的艺术性也无从谈起。竹笛也不例外,随着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竹笛演奏艺术有了急速地提升,它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基于竹笛的发展以及它在乐队中的重要性,其音准问题越值得我们去重视。多年以来,众多竹笛演奏家与制作师都对此进行了探索与研究。赵松庭先生研究得出“管乐器的频率随温度变化的原因和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制作出在不同温度下使用的、音准合格的笛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保证”。[1]张国旺提出“关于竹笛音准调节的改革及其实用性”,介绍了温度对音准的影响。[2]罗海玲提出“竹笛的音准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响竹笛音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3]等。这些论述对我们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影响竹笛音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竹笛制作对音准的影响;2、温度对音准的影响;3、吹奏者气息、风门、口劲以及手指的按压幅度对音准的影响等。
1.竹笛制作对音准的影响
在竹笛的制作方面,影响音准的因素主要有打孔的距离,孔的大小、形状等。多年以来,赵松庭先生等诸多竹笛名家都对竹笛制作对音准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现代又有周林生、屠式潘等笛箫名家、制笛师也对竹笛制作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早期的竹笛制作都是匀孔笛,无法准确的吹出半音,近代制作对笛孔间距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音准得到显著改善,后来又经过赵松庭先生的细致测试,制定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制作数据,使现代竹笛制作水平显著提高。音分差一般都能控制在5~10音分。
笛箫名家、制笛师周林生先生研究指出:孔的规格对竹笛音准的影响很直接,在挖孔时应先将孔开小点,把音准初步调节好,然后通过校音,逐渐调整到满意的规格和音准。常规上,吹孔最大,膜孔最小。六个指控的大小也存在差距,一般情况下,第三孔和第六孔比其它按孔略小些。
同时要注意的是,竹子本身的内径大小会影响挖孔的难易程度。笛子的内径,因为曲风的不同,也会有差异。如演奏江南丝竹的D调笛,内径一般为17mm。而昆曲、二人台使用的均孔D调,内径则为18mm。
现在制作的两节笛(插口笛),即在中间增加了一个可转动的铜质套筒,这种笛子的诞生使调音更加方便。
2.温度对竹笛音准的影响
温度的变化对竹笛音准的影响很大,同一支笛子,温度高时,音会偏高;反之则偏低。而温度又是极不稳定的因素,就需要我们在温差的变化下对竹笛采取适当是措施。
如果有条件,最好准备几套适用于不同温度变化的笛子(这里指整节笛)。
现在吹奏中多使用两节笛,可根据实际温度情况调节音高,音高时,往长拔开一点;音低时,往回插入一点。但注意调节范围要控制在0.5厘米之内,否则也会导致音不准。
辛祥利先生提出“冬天暖之,夏天凉之”,阐述开来就是说,在进入不同温度的环境时,对笛身做不同的处理,特别是在冷的环境里,放在怀里暖一下笛身。
3.竹笛吹奏者的主观因素对竹笛音准的影响
3.1气息控制对竹笛音准的影响
竹笛属于边棱音气鸣乐器,需要吹奏者的气息灌满竹笛内壁产生振动发声。所以,掌握正确的气息控制方法,是控制好竹笛音准的重要保障。气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1气息的流速
气流过缓,音会偏低;反之偏高。我们在吹奏中,低音部分气流应放缓;中、高音部分气流应逐渐增加。可在不同音区转换时,一些吹奏者往往不能灵活转换和控制气流,导致音不准或错音的现象。所以应注重八度音的跳进练习,以训练和掌握气流的灵活转换。
3.1.2气流的角度
气息的角度与风门、口腔大小密切相关。音高上行时,气流量会逐渐减小,那么气流的角度则相应减小;下行时,气流量逐渐变大,气流角度则会變大。可得出,气息角度若增大,音会升高;气息角度变小,音则会降低。所以在不同的音区变化中,要正确掌握气息的角度,保证音准。
3.1.3气息的流量
竹笛吹奏中,常出现长音,长颤音等,这些往往要求我们做出强弱变化,而强弱改变取决于气流量,流量偏多,音会偏高;反之偏低。在演奏中,应用耳朵去听,或用校音器校准,保证在音准不变的条件下调整气息做出强弱变化。
3.2风门和口劲对竹笛音准的影响
3.2.1风门的影响
风门指在吹奏竹笛时吹奏者上唇与下唇经过气流时露开的缝隙。风门的调整在竹笛音准控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吹奏竹笛时,随着音高、强弱等的变化,需要吹奏者对口风的大、小、张、驰等做出适当调整,以保证音的准确.
吹孔方向越向外翻,风门就会越小,发音越高;反之,吹孔方向越向内翻,风门变大,发音就会越低。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还需要每位演奏者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风门来控制音准。
3.2.2口劲的影响
口劲指演奏者嘴角肌肉、面部肌肉及上下唇闭合的劲道。和风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口劲也应随着音高、音量、强弱等的变化进行适当的张、弛。
口劲越大,嘴角夹越紧,双唇之间风门变小,发音则越高;反之,发音则越低。我们在实践吹奏中,要根据具体音高适当调整口劲,保证音准。
3.3手指的按压幅度对竹笛音准的微调作用
3.3.1在竹笛吹奏过程中,手指抬起与指孔的的距离会影响音准,抬过高,音会偏高;过低,则偏低。 3.3.2在半音吹奏时,手指对指孔的按压多少对音准的影响最大。如在乐曲《秦川抒怀》,“筒音作2”,“fa”和“dol”需按半孔,手指的按压程度若是偏高,音就会偏高;反之偏低。
這一问题需要吹奏者用耳朵或调音器来做适当调整,也可以做音程练习,如“la”音,向上构小三度“dol”等,也可把“dol”带入一条简单的旋律,去吹准。“筒音作1”,“筒音作6”,“筒音作3”等不同指法的半孔音都需要多加练习,熟能生巧,灵活掌握半孔音音准。
竹笛吹奏中,音准问题非常值得重视,没有音准,谈何音乐。通过本文的浅要分析,不难看出,竹笛音准与制作、温度及演奏者的气息、风门、口劲和手指按压程度等方面密切相关。每一个因素都可能是各位竹笛吹奏者时常遇到或者忽略的问题,所以每位吹奏者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利用自身条件和校音器等外部条件认真斟酌每一个音,灵活运用各种音准控制的训练方法,以解决吹奏过程中的诸多音准问题,准确地表达出音乐的内容。作为新一代的竹笛学习者,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支撑下熟练掌握各种演奏技术,并不断大胆创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为竹笛的发展事业添砖加瓦,使我国民族乐器大放异彩!
注释:
①赵松庭《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乐器》,1978年01期
②张国旺《关于竹笛音准调节的改革与实用性》,《乐器》,2007年第1期
③罗海玲《竹笛的音准控制》,《器乐》,2007年
参考文献:
[1]赵松庭 《横笛频率计算与运用》 《乐器》1973年第2期
[2]赵松庭 《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 《乐器》1978年第1期
[3]钱国桢 《民族器乐独奏曲选》 《文艺生活》1985年
[4]胡结续 《中国竹笛演奏教程》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69年
[5]张国旺 《关于竹笛音准调节的改革与实用性》 《乐器》1997年第3期
[6]罗海玲 《竹笛的音准控制》 《器乐》2007年第1期
[7]张维良 《竹笛的艺术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1年
[8]袁静芳 《民族器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
[9]辛样利 《笛子的音准问题及解决办法》 苏州大学学报 1995年
[10]毛云岗 《怎样解决竹笛演奏中的音准问题》 《乐器》2006年第1期
[11]俞逊发 《中国竹笛》 海南出版社 2002年
[12]张学庆 《笛子演奏艺术原理》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