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法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效能思考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li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法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掌握法律职业的各项技能。深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教育教学逻辑以及法学学科与法律职业天然要求法学教育教学、专业建设要朝着应用型、实务性的方向进行理性化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有必要对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从社会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审视分析,从培养定位反思教育逻辑,从人才适应岗位需要的角度深入思考,最终进行科学构思,以符合应用型法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逻辑发展要求并提高效能。
  关键词:应用型法学教育;专业建设;法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3-0041-03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关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我国教育部也做出了相应的指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定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以后的就业行业、市场对法律这一专业学科的客观需求,探究应用型法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理性化改革创新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1]。
  一、对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需求的审思
  法学教育无论在我国还是英、美、德、日等具有先进经验的国家,往往被认定为精英教育。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是一种精英化培养,法律相关职业的从业就业门槛也颇高。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任何行业都具有纵向的层级横向的分工,法律这一行业也不例外。
  (一)法律职业分工
  从教育的出口——市场的角度,法律职业主要需要以下人才:法学专业研究型人才、法律专业实务型人才、法律专业辅助型人才、社会经济领域各类法律人才、从事的行业涉及科研院所专家、法学教育者、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裁秘书、书记员、律师助理;保险、证券、贸易、房地产、环保等 [2]。
  (二)需審视法律行业需求
  由于法律行业细分市场的现实需求,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包含通识型人才培养、精英型人才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也因此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与精英式、理论型法学人才教育的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应用型法学教育、教学方面自成体系,在教学等各方面若是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向,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法学人才,也不能满足当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治中国建设要求,也不能适应法律行业发展对法学教育需求 [3]。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审慎思考法律行业市场对应用型法学人才的需求是必要的。
  二、对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定位的反思
  由于法学教育长期被定义为精英式教育,高等院校在法学专业建设时就更为注重对学生进行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培养。伴随着我国立法水平和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育应要大力加强学生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能力,高等院校所培养的法律人才要具有应用型能力和实操技能,因为未来将“是他们来调整这个社会的社会关系, 是他们来解释这个社会的相关的法律条文,要加强专业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是他们把这一平衡的知识来应用于社会的调整过程中” [4]。
  当今社会,党和国家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律文化建设最终也是要落实到“人”的,法律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实施,“人”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主体和核心,这一要义对法学教育来讲就是进行人才培养。相关院校也要突出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法治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为国家和社会做准备,形成一支层级完备的法治队伍,只有不断扩大法治人才培养,打好法治文化建设的“地基”。因此,应用型法学教育便成为当下部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法学专业建设的新思路,并已成为众多法学专业建设规划的大趋势 [5]。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定位可以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司法辅助人才的需求,以及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对法务人员、支撑团队的需求为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建设导向。
  三、对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能力的深思
  (一)核心任务
  教育部曾经指出: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也不强,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够深入,应用型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 [5]。从学科意义上说, 法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这与实践性、应用性有着本质的联系。
  (二)高职院校方面
  但如今,法学教育的中心工作已经转移,学生不是仅靠举例子、读法条、写状子就能完成学习,因此高职院校的应用法学教育在进行专业建设规划时,应当明晰定位,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掌握法律语言沟通的能力、选择思辨的能力、运用法律思维方式思考的能力、数据化分析的能力、协作创新的能力、案卷管理与数据库建设的能力、可视化展示案情的能力以及法律实务操作的能力,运用各类科学技术手段等等。
  (三)学生自身方面
  法学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各种法律方法,法学教育专业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而各种的法律方法就可作为教育“工具”, 如比较法、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法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中能够有效地利用知识 [6]。
  四、对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教育的构思
  (一)高校责任重大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转变,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法学教育成为法治人才培育的基础,实现法治中国建设是法学教育的目的。法治队伍建设是法学教育的根本,高校担负着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育和法治队伍的建设责任,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系统构成者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法治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高校肩负的责任是不言而喻的 [7]。   (二)地方高职院校应服务地方及社会
  因此,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走分层分类的差异化发展道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和优势,为地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律职业人才,熟悉基层,扎根基层,适应地方法治及经济社会发展。
  (三)高职院校具体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应当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国家的通知精神,进行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以培养能够直接服务于法律行业各类细分市场的各种人才,严格按照层次准确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律人才为宗旨,最终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先进、优质的人才,也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制定法律行业各类岗位所需人才、修订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打造各种精品课程,积极合作开发法律行业所需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共同设计出综合化、多学科、多元化、动态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促进应用型法学专业建设更加贴近岗位、贴近行业、贴近法律市场实际需求,建设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课程,努力创建既适应法治社会发展形势,又有利于提高应用型法学教育质量的课程,努力开创应用型法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新局面 [8]。
  五、结语
  傳统的法学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被国家与行业政策所限制,更受到互联网、大数据等的不断冲击 [9]。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法律专业,是要培养出应用型、技术性的法律人才,使之与理论型、研究型的法律人才共同在法律市场上各显其能。在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引领下的法律行业,能够同时兼具基础法律知识和掌握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制作法律知识图谱等的应用型、技能型法律人才极其匮乏。因此,在专业建设上,高等职业院校应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促进应用型法学教育不断发展 [1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007- 02- 17)[2021-  03- 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0702/t20070217_79865.html.
  [2] 贺卫方. 法律教育对话录[J].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01):2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2011-12-13)[2021-03-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9/s6550/201112/t20111223_168354. html.
  [4] 汤唯,房绍坤,金福海.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J]. 中国大学教学,2012(05):41.
  [5] 黄春燕. 高校应用型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法应当体现理性精神[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3):13-20.
  [6] 钭晓东,黄秀蓉. 地方高校本科法学课程改革刍议[J]. 教育研究,2015(03):132.
  [7] 伯顿·R·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92.
  [8] 王丽娟,蒲春平,李毅,孙楠. 甘肃省高校法学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困境[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03):141-142.
  [9] 范蠡. 高校法学专业实训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 法制博览,2021(01):187-188.
  [10] 刘焱. 论法学专业教育着力点向实践教学转变[J]. 大学教育,2021(01):5-8.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基于“立德树人”的宏观教育背景和“大思政”的高校思政工作基本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通过与学生达成有效沟通来发挥教育和引导的功能。因此,教育工作中的亲和力状态就会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影响亲和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意在找到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研究可知,现代高校教育中影响思政教育亲和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了学生群体的现实需求、师生情感状态、教师综合素质三个方面,高校需要通过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增进师生感情、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新时代,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出现新特征、新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新”精神引领来指引教学方向,为高职学生成才奠定思想基础。本文阐述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的新内涵以及“新”精神引领对高职思政教育发展的意义,深入剖析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高职思政教育“新”精神引领的最佳路径,以期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入,我国高职学生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生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在这样的形势,我国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情况也越来越不容乐观,当代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话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就业指导教育,并大力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对即
摘 要:学习动机的调查是学情分析的核心内容,学习动机的迁移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围绕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本文探讨了问卷的设计方法、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调查的维度和对调查结果的解读,为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提供了指引,有助于分析教学效果,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动机;问卷调查;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3-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提升校园教学的总体水平,更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更好地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找到开展学风建设的新方向。文章从学风问题的思想根源入手,分析思政教育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学风建设的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 要:在“双创”背景下,教师的创新能力影响着“双创”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从知识积累、创新意识、福利保障、发展环境四个维度来探讨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影响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发现教学训练、亲身实践、资源保障所占权重较大,这一结论为提升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权重  中图分类号:G71
随着公众对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强烈诉求以及对传统认证机构弊端不满的凸显,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开始了新一轮变革。变革的结果是,新的教师教育认证机构——“教育工作者培养质量提升委员会”(简称AAQEP)成立,新一套认证标准的颁布;变革的新意体现在兼顾绩效问责与项目质量的持续改进、注重多方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彰显社会正义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等方面。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对构建全员育人机制、提升育人质量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本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发现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有待加强,少数学生尚未树立为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等问题。对此,文章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宏观到微观分析了政治、社会和学校自身等影响因素。
STEM教育是当前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不仅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STEM教师应具备STEM教育理解能力、STEM跨学科的理解能力,还应具有STEM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根据G省的教育现状,可以从设置省级STEM示范项目点和项目校,在校内建立STEM教育团队,增加STEM教育培训机会和领航学校参观,省内高校建立STEM教育专家团队,增强教师个人学习能力等方面应促进G省小学教师转向STEM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G省STEM教育的发展。
马克思曾在1865年4月1日写的《自白》中,把幸福解读为“斗争”,并认为与之相对的不幸便是“屈服”.马克思的斗争始于青年时期的自我觉醒,终于生命的最后一刻,渐次演变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