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历史 天津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杭大运河之于天津,正如河豚于水,二者之间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互相影响,互相改变。京杭大运河在天津流经很多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渡口为三岔河,天津城市的发展也以三岔河为基地,逐渐向周边延伸。本文将首先介绍京杭大运河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绍了天津城市当前的发展情况。为了能够了解天津市取得当前发展的主要原因,对三岔河以及其他的流域历史进行了研究,尝试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几个方面找到其中的原因,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天津历史。
  京杭大运河从春秋时代开挖,在隋唐时期得以应用,到元朝的时候疏通改造,最后成型于清朝时期。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因为运河资源而发展,其中最典型的城市就是天津。天津因为和北京接邻,所以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以及地理优势,同时在近代社会,列强文化不断入侵,天津成为重要的突破口,八国联军之后天津正式成为了世界性的通商港口,成为连接世界和中国的窗口,此时内部的文化传统也在逐渐走向国家化,不断交融发展。
  京杭大运河起源背景
  京杭大运河是目前全世界里程最长,工程规模最大并且最古老的人工运河。该河道从北京出发,最终流入杭州境内,途中主要经过北京以及天津两市,并且向下流经河北、江苏、山东以及浙江四个省份,并且连接了中国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等几大水系,全部长度能够达到1798千米,运河从春秋战国开始开凿直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两千年五百年的历史。在隋唐时期运河文化得以繁荣发展,在明清时期,运河被全面疏通,成为全世界最长的人工河流。京杭大运河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促进各个地方之间的交流,在一些沿河区域周围的工业、农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运河体系,京杭大运河在现代社会正在逐步开发旅游业以及养殖业,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在第三产业上每年都會产生大量的经济效益。
  天津市当前发展状况
  横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从天津市穿过,东西南北的文化在这里碰撞,思想意识在这里交融发展。天津历来都是一个具有极强包容力的城市,并且因为二战时期的港口对外开放,引来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商,具有“世界建筑之都”以及“小北京”的称号。同时该地也是中国最早工业运动的起源之地,在今天天津市已经发展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而内部的运河文化对于支撑天津长远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运河天津段根据区域可以划分为南北运河。南部从山东流入,从静海县的唐关屯入津,北运河从北京通州流入,在武清区的马家口入津。两条运河虽然起源不同但是最终在天津的三岔河汇聚,而天津市的发展始终都和三岔河流域的经济有着很大联系。
  天津境内的运河属于京杭大运河比较重要的部分,天津境内的运河从北起武清区的木厂闸,向南一直到静海县的九宣闸,总共长度170公里,占据总共运河长度的十分之一,途中流经天津运河的七个区域,南运河从南向北流动,曾经是黄河的古道,因此被称为清水,在三国时期,沿着该流域修建白沟水运,在隋朝之后改为永济渠。
  三岔河的历史发展脉络
  天津地理位置优越,历来有九河下梢的美誉,天津众多的内部河流在这里汇集然后一起流入到渤海。三岔河是天津城市发展的中心,在天津市还没有形成的时期,北运河内部含有永定河,南运河内部还有大清河以及子牙河分支,两天河在三岔河口汇聚然后流入渤海。三岔河商用地带起源于1153年,金代的漕运行业繁荣使得三岔河成为最早的贸易基地,并且随之衍生出周围的军事基地。天津市历史学家认为,从金代开始,海陵王定居北京,为了能够缓解北京市的人口问题,需要周围城市定期向北京输送粮食,如果每一次都利用陆地运粮将大部分的粮食从南方运到北京不仅影响粮食的质感,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因此为了方便运输,在北京修建了北运河,该部分疏通之后能够和隋唐时期的永济渠连接,在流入天津之后也就形成了三岔河。到了明朝之后,明成祖朱棣发动了朝廷政变,为了能够争夺皇位不惜杀害侄子朱允炆,史料记载大军一直从北京追赶明惠帝到南京,最终建立了明朝的皇权。在明成祖起兵的时候途径三岔河区域,因此后世称三岔河为天子渡口,政权稳定之后,永乐大帝为了纪念这次事变,特地封三岔口所在的城市为天津,并且以此建立了全面的军事经济基地。
  当然实际的历史事实为,在明朝之前,该地为荒蛮之地,但是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后,发现天津具有得天独厚的军事战略地位,并且如果能够和北京之间建立交通纽带将会极大程度缓解内部人口的生存压力,因此在这个地方设置了三个卫,所谓的卫在明朝是一种军事编制,一个卫的内部士兵有5000人,天津因此被后人称为天津卫。
  永乐登基继位之后,在三岔河渡口设置了专门管理的人员,并且安排相应的水利工程,将河水引到城池的四周,建立军事基地。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发现天津老城的城墙以及城楼,天津当前保留着曾经的鼓楼,当时属于天津的最高建筑,代表着当时经济以及建筑技术的进步。
  京杭大运河正式开通之后,天津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条件成为连接北京以及山东、江苏等地的经济纽带。早在明朝的后期就已经发展成为漕运繁忙的重镇,天津城内部商铺林立,货物堆积如山,其中占据最多的货物为粮食以及江南杂货,虽然明朝末年天津仍然保留卫的称号,但是此时天津已经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都会。无论是元朝还是明朝首都都是北京,因此天津成为连续几百年的国门,定时供应给北方军粮,南方的货物无论是从运河漕运还是途径海运都需要经过天津。原本草木不生、群狼四起的地方正是因为运河的流通得以发展起来,虽然到了清朝这个地方已经基本没有卫的编制,但是政府为了能够保证该地的经济发展,在下面还设置了府以及县等行政区域。
  城市结构和大运河的关系
  上文已经论述天津城市的发展主要是以码头航运为开端,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地区人类的生活习性,即使在科技以及交通手段并不是非常发达的年代,四面八方的货物依旧能够保持良好的流通状态,码头此时始终都是城市发展的枢纽地段。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中心逐渐由码头转向内部结构,在码头上劳动一天之后,大量的劳工需要找到生活的栖息地方并且还需要展开相应的娱乐活动。另外一方面并不是每天的货物都能够进行流动,少批量比较廉价的材料可能会因为无法在当天处理而转移地方。因此基于上面的两种条件,码头资源不断堆积,劳动需求不断增加,二者需要不断满足,因此逐渐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民,这些人中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势力,但是最终在天津码头定居下来的居民都是对这个地方具有需求的,随着商业社会的到来,码头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水平,因此形成了城市的最初结构。   城市形成的第一个标志为道路街道的形成。根据历史记载天津市第一条街道为1846年建立,并且从以往的图画中可以看到各个街道已经具备明确的名字,并且大部分街道都和船运河道有关。第一条真市街长度为300m,该条街道主要进行针线、铜器买卖生意,基本上一条街的名字和内部活动内容有很大的联系。因为不同街道负责的生意内容不同,因此逐渐对于商业街道进行分区管理,所以更大的街市开始出现。
  从文化环境方面来看,持续的漕运行业不仅促进了天津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因为人口的差异性,五湖四海的文化能够在这里汇集和融合,当前天津古运河两岸的各种宗教场所正是这种包容性的体现,例如建于元朝的妈祖庙,清朝的柴园以及文化妙观,民国时期的基督教堂等,都是能够代表中国不同文化流派以及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三岔口也同样是中国近代戏曲京剧的发展起源,南運河旁边的侯家大院是中国早年京剧戏班荟萃的地方,民国初年的义顺班,大吉利班等都在这个地方发展,早期北京的著名艺人也都在这个地方表演过。
  天津距离北京只有137公里,并且因为处于华北平原地带,河海流域下游,渤海区域中心,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条件,东西合璧的异域风情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比较独特的魅力,民国时期章回体小说作家通常都会记录当时人民的生活情景,大部分通俗小说在描写天津的时候都难免会涉及河流描写,足以说明运河对于天津的重要影响。
  大运河天津段的文化起源以及发展
  天津不仅是一座因为漕运而生的城市,漕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在催生出当地的文化。历史学家认为,天津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闻名的城市,不仅在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同时还和大运河本身蕴含的文化关系有关。有资料显示,公元1449年,朝鲜李氏王朝的外交官员在考察中国的途中不幸在海上经历了大风暴,最终随着风向在浙江地区登陆,该官员沿着浙江流域的运河一直北上,然后沿着北京最后重新返回到自己的国家,通过在运河沿岸的旅行,他用汉语完成了记录运河的书籍,该书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当时明朝运河沿岸的经济、人文、政治、交通灯多个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研究明朝海防、运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
  天津比较具有地标意义的九宣闸是大运河流入天津的一个重要入口,该闸口的旁边至今还树立着李鸿章的石碑。静海区至今还保留着比较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独流木桥,这也是天津市现在唯一能够正常使用的木桥,该桥建立于民国初年,长21m,宽5m,桥体采用黄花木制,下面共有5个桥墩,因为已经经历了100年之久,所以大部分的地方已经严重腐蚀,为了能够保护路上的行人安全现在已经严禁一切机动车在上面通行。
  石家大院同样也是运河流域比较显眼的建筑,这是清末民初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原世的祖宅,2006年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能够纪念曾经辉煌的运河文化,国家邮政局曾发行了一套京杭运河的邮票,选择沿线和大运河有关的7个文化遗址,其中就有三岔河的天后宫。
  到了现代社会,天津运河沿岸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2008年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到来,天津之眼、工业博物馆以及滨水公园全部在天津河沿岸建立,原本已经沉寂的三岔河又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在诸多的现代化景点中最著名的就是天津之眼摩天轮,这是现在唯一能够建立在桥梁之上的摩天轮。天津之眼坐落在红桥区的河畔,湛蓝的天空下摩天轮缓缓转动,拨动着河面上面的水波,坐在里面能够鸟瞰整个天津,每一年都会吸引大量的人流。
  在北运河区域,休闲旅游站又被分为房车露营、儿童娱乐、农家采摘以及行宫驿站等几个不同的娱乐项目。在房车体验中有专门的体验站点能够给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位于武清区的郊野公园沿着运河建设滨水而立,附带着果林观光园及农业生产观光带,并且周围还配备了专业的停车场以及生态养殖基地。在公园中种植的植物以菜叶树为主,充分体现出自然和都市结合的特点。
  天津在历史演变中的军事作用
  当前三岔河已经成为天津市的文化象征,在古代天津不仅是较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基地,同时更是军事要塞,历朝历代的地方政府都会在这里设置民政,盐运等军事基地,天津卫在明朝正式确立,并且分为左卫、右卫以及中卫,到了清朝顺治皇帝之后合并为一个军事基地。天津的军事地位在近代史中非常突出,历史上各个国家入侵中国几乎都会选择在天津登陆,并且还会选择同一个地方,天津大沽口,这个地方是天津市的门户,见证了多次列强入侵中国的事实,同样各个朝代的执政者同样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每一次都会在军事方面进行强化。
  大沽炮台最早建立于明朝的嘉靖时期,中间不断进行扩建和维护,最终到清朝形成了五台大炮、二十多个小炮的炮台群,防御体系非常完善,在抵御中华外敌的战役中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天津海关口全部设置炮台进行防御,在北边的陆地则是传统意义上的长城,现在仍然保留着比较重要的长城古道,明朝著名的抗倭首领戚继光曾经担任这个地区的总指挥,从黄崖天梯到三界碑总共长度为6公里,该段长城因为风景秀丽被评为津门十景。
  在三岔河的沿岸地区,竖立着一座中外合建的哥特式建筑,就是望海教堂,这个教堂属于基督教堂,是由当时的外国传教士组织建立,属于列强入侵中国文化的典型象征,在原本的基础上其实仍然存在一个教堂,建立于康熙时期,后来因为文化传统的改变被天主教所取代。在教堂周围还存在几所佛教堂,例如独乐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建立于唐朝初年,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被损坏,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当前我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天津大运河给后人提供的历史价值
  大运河天津部分给后人提供了充分的史料研究,首先对于天津这个城市而言,就是建立在运河周围并且逐渐发展,直到清朝成为一个区域性的运河城市,随着城市等级的不断发展,运河周边的硬件设备以及管理结构不断完善,同时和周围的城市建立着联系。因为中华文化的影响,运河周围的人民为了祈求神明的保护,纷纷在周围大规模建立庙宇,因此为后来的宗教文化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现实资料。
  在三岔河流域,居民来自五湖四海,这里建立了大规模的人类居住用地为后代的建筑规范提供相应的案例,同时各个地方的居民为了能够保护本区域的经济利益,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们还会建立自己的会馆,这些会馆比邻而居,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双方的发展。因为交通的便利性,三岔河流域吸引了清朝之后大批量的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里发展工业,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同样促进了这个城市经济的再次繁荣,三岔河流域原本的历史能够在这里更加真实、有效地发展下去。
  历史上天津运河流域发生过大大小小数十次战役。1958年,鸦片战争开始之后,英法联军以炮轰天津大沽口为开端,占领了天津的沿岸,并且在基督教堂海河楼建立了指挥结构,引发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其次,大运河沿岸也是义和团运动发展的主要轨迹,义和团传播到天津之后,在运河沿岸设置了300多个堂口,在抵御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总是会创新出一些新的事物,毁灭一些旧的事物。但是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历经三千年的风雨,不断创新出优秀的文化,并且推动着中国的文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中国的文化发源之地。天津这座城市正是因为京杭运河的繁荣而发展。纵观整个近代史,天津经历了列强入侵,同样经历了文化改革,但是运河流域的文化始终能够被有效保存下来,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居民,需要后人重视运河流域的文化,做到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
其他文献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起源十分悠久,从最初作为水路运输线到如今成为连接海河两岸的经济文化带,甚至对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文化时期,如何结合国家战略,保存这一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建设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与深远的时代意义。同时,大运河的开发建设直接影响我国河流沿岸的城市化建设、各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进展,因此,通过回顾运河的发展历史,遵循其发展的特定规律,从中寻求
期刊
作为历史上航行时间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从开始修建到封建社会结束,一直扮演着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它坐看运河两岸百姓生活的万千姿态,也以自身的能量带动周边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  大运河流域——沧州城的崛起  京杭大运河途径大大小小近百座城市,其中就属沧州段流经区域最广,里程更是达到了215公里。沧州段最早开挖于三国时期,当时又名南运河,远早于隋唐时期的隋唐大运河,而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真正地
期刊
刘震云和吴仕民两位作家,在不同的地域文学作品中都有以宗族为中心,以村民对权力崇拜为主的书写,然而作者对权力的态度上却同中有异。本文试图通过解读二者两部小说家族关系中的“权力游戏”,旨从两部小说不同的文本叙事分析来比较其隐藏在各自背后权力争斗的复杂关系,以此发掘各自小说的内心独白。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宗族文化传统极其浓郁的国家,宗族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氏族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宗族的核心
期刊
红旗渠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它的存在维系着数代人的信仰,孕育着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如今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水利工程,更是一个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红旗渠的修筑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吃苦肯干,引导我们新一代青少年走上更加伟丽的篇章。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国栋梁,本文将从今天人的思维进行深刻探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通过红旗渠的意义、功能等阐述真正的红旗渠,
期刊
台骀庙是人们祭祀汾河之神和祈求风调雨顺的主要场所,其不仅是古代人们克服自然难题的象征,也涵盖着浓浓的区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古代时期人们可以依靠自身的智慧,治理汾河常发的自然灾害,而为了祭奠汾河之神,人们在汾河的旁边建立了台骀庙。本文围绕着汾神台骀庙,分析其主要建筑风格和建设背景,积极探索其涵盖的文化内涵。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山川遍布,气候环境多变,这就使得一些河流时常发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当自然灾
期刊
城市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于旧城改造和历史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部分的历史文化古城在改造的过程中对大批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进行了拆除,使得改造后的城区失去了独有的韵味。而如果能够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物,不仅不会使历史文物影响城市发展,反而会使历史文物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促进城市的发展。  文物保护的意义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保护历史文物就是对历史文化和民族
期刊
八台山位于四川、陕西和重庆三地的交界处,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绝美的绝壁峡谷遗迹,且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本文对四川八台山绝壁峡谷遗迹的特色进行了简单阐述,并据此提出了相关保护策略,旨在为该地遗迹保护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地质遗迹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重要的科研性和观赏性,通过合理的开发,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不容小觑的。由于我国
期刊
横断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群山之一,是有科学依据的,据考证横断山脉是在喜马拉雅板块运动中产生的,距今只有有4000万年。这在世界上的群山形成历史中的确是比较年轻的了。横断山脉对于我国西南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横断山脉的特殊气候差异造就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独特的地理景观。横断山脉上的气候差异非常巨大,因为横断山脉特殊的地理走向以及深耕对于雨水气流的隔绝,导致了横断山脉上相同地区山前和山后不同天气。横
期刊
北京古运河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专家学者执迷于探究其发展历程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时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运送货物、灌溉作物、精神文明形成等重要作用。通州是古运河的起点,在几千年间,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与古运河的命运相互交织、渗透、影响,二者可谓密不可分。文章从对古运河和通州的简介出发,分别从通州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形成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北京古运河对通州的影响,旨在
期刊
文化品牌近年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天津是大运河的流经地,依托大运河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品牌建设,如今已经能够看到成效。当然在发展中仍旧有一些难题存在,但只要坚持,天津非物质文化品牌走向辉煌指日可待。  大运河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在古代的时候它就推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到了近现代大运河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依然能够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并形成沿线的文化品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