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呦呦 食野之蒿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dongw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最早的诗歌圣典《诗经》有一句“鹿鸣呦呦食野之蒿”广为国学界传诵。谁也没有料到,这句诗预言了中国科学界的一项顶尖成果。
  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0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85岁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身着一袭紫红色套装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了获奖证书。
  这一举世瞩目的场景,无疑给屠呦呦本人和所有正准备辞旧迎新的国人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和震撼!屠呦呦——青蒿素,又似乎从玄学的角度印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青蒿,一种常见的普通植物,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名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也倍感创造之路的艰辛。
  临危受命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作为一名生药专业学生,屠呦呦与北大医学院植物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她进人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除进人为期两年半的“西医去职进修中医班”外,她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旁的那栋小楼。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当时越南正处于战争期间,疟疾肆意横行。那时,针对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世界医药界都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新药来解决老药的抗药性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但一时难有成果。当时的北越政府无能为力,只能求助于中国。为了研究出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经毛主席批准,中國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组建攻关小组.1969年1月,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的屠呦呦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该研究所参与这项任务的小组组长,时年39岁。小组聚集了当时几乎全国所有药学专业的专家,有数百人参加,时称“523任务”。
  身试青蒿
  在研究的最初阶段,屠呦呦从一些疟疾单秘验方中集中筛选了一些药物,开始主要关注胡椒,但因效果不够好而最终放弃了。之后,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又以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汇编的《疟疾专辑》为蓝本,对上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屠呦呦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终于从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抗疟的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敏锐地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应当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猴子时,有效率高达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当时的科研条件十分简陋,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为此还得了中毒性肝炎。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遂带领她的课题组深入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患者身上试用之后,他们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年,他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就这样,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效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经专家们的日夜奋战,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终于被研制出来,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由中国人研制的化学一类药。
  战胜偏见
  科学总在与各种世俗和偏见的斗争中前行,甚至要在国外权威的惯性思维中突破。屠呦呦的青蒿素就经历过这样的历程。
  中国研制的青蒿素造福人类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1994年,蔓延泰国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对所有奎宁类药物都具有抗药性,WHO(世界卫生组织)考虑试用青蒿酯,与一种奎宁类药物mefloquine配合使用。但西方医学界权威却不以为然,认为中医没有科学根据。
  此时,屠呦呦青蒿素小组表示,科学只有靠实验才能证明,目前虽没找出青蒿素的详细活性物质化学结构分子式,但疗效明显摆在面前。后来,在屠呦呦和青蒿素小组的坚持下,泰国推广了青蒿素的临床运用。据说这种药的口服疗效竟然接近100%。青蒿素在被西方权威医药机构出于对中药疗效的怀疑而半推半就耽搁了5年之后的一天,非洲爆发了疟疾。这时候,WHO无计可施,终于正式表态支持,让一种以青蒿素为主要成分的药品在非洲分发。
  西方医学界开始羞答答地放弃偏见,重新审视中医中药的价值了。如今,青蒿素的研究更进了一步。研究发现,青蒿素对乳癌细胞、白血症和骨癌有很好的疗效,2004年,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斥资4260万美元给总部位于旧金山的非盈利性药物公司普世健康(One World Health),用以研究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过去,西方科学家无法理解一些非常有效的中医中药的作用机理。例如针灸,即使西方科学界不再怀疑其减轻疼痛和降血压的功效,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来阐明它的作用机理。就像在电影《刮痧》中反映的一样,把中国母亲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为孩子散毒退烧的科学方法诉诸于虐待儿童之罪,令人啼笑皆非。西方医学思维没能看到这种古老医疗方法的核心原理:把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整体进行辩证治疗,而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疾病的单一靶向治疗,因此.WHO要求中国中医学家解构复杂的药方,分离出治疗单一疾病的单一活性成分化合物才予认可,是不现实的。   在屠呦呦的青蒿素面前.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也降低了门槛,考虑到中药的特殊性,制定了新的政策和规定,其中有些标准专门针对植物药包括中药。10多年前,FDA开始起草植物药品指南,2004年6月发布了最后版本。该指南显示FDA对草药采用了更低的标准,放松了对草药的申请要求,最主要的是:不要求草药像化学药物那样提纯活性成分,也不要求知道其药理,甚至不必鉴定出活性成分(但是必须用科学方法通过有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2007年2月,FDA发布了另一份指导性文件《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初稿)》。FDA甚至还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植物药审评小组”(Bontanicals Review Team,简称BRD来受理这类申请,并聘请了接受过草药学教育的专家来充实这一机构。
  就这样.中国的中医国药,开始名至实归地走向世界,这与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研究青蒿素的成功是分不开的。
  申请诺奖
  由于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研究出青蒿素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成果的归属并没有引起重视。20世纪80年代,国人逐渐有了成果意识,有人提议,既然青蒿素的药学意义这么大,应该像盘尼西林一样,申请诺贝尔奖。可是申请报告却被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退了回来.理由是,一个奖项最多只能有3人并列申请,不授予集体。当年“523任务”的主要参与者又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认为最大贡献者为4个人,缺一不可。以4人并列重新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申报,结果还是由于不符合要求被退回。接下来的许多年,这4个人分别多次申报院士,结果都未获成功,原因是,4个人中不管谁申报,另外3人都会举报他,认为自己才是青蒿素的最大贡献者。这4个人如果有一个人获得院士,或国家大奖,那就意味着另外3个人处于青蒿素发明者的次要地位。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最终,这个难题被美国人解决了,方法非常简单。2011年,素有美国医药届诺贝尔奖称号的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来到了中国,了解青蒿素发明者情况,同样遇到了4个人争执不下的情况。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给4个人提出兩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谁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如果你不能获得拉斯克奖,你认为其他3个人中谁最应该获得?结果出来了:第一个问题毫无疑问,4人都认为自己最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有3个人都写的屠呦呦。结果,这一年的拉斯克奖给予了青蒿素发明者之一的中国专家屠呦呦。这个被称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从而开创了中国申诺道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满怀感恩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也体现了中国学者传统的高风亮节。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屠呦呦说,“那时大家对这项研究都很尽力。当时报酬挺低的,但个人也不会计较这些,都自觉自愿地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研究。”
  “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研究员这种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
  2015年12月6日,屠呦呦出席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新闻发布会,并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展现了她淡泊名利的崇高风格和充满感恩的中国学者博大胸怀。
  感恩科学。屠呦呦说: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
  感恩祖国。屠呦呦说,在此我一并对国家的信任表示感谢,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任务”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作为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
  感恩中医。屠呦呦强调了中国传统中医药的价值。屠呦呦引用毛泽东的话——“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她说,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她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感恩师友。演讲中,屠呦呦播放了20世纪50年代她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时,跟随实习老师楼之岑副教授学习辨别中药的幻灯片,以示感谢恩师之情。她还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任务”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感谢全国“523任务”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她真诚地说:“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其他文献
在南方,一个又一个村庄的村口,你总能看见一两棵傲然挺立的大樟树,它们经历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风雨剥蚀.整个躯干早已染上了一层层古铜色,表面还积淀着数不清的“疙瘩”,的确已有几分老态。然而,老树依然身体壮硕,需要数人才能合抱围住,村民们无一例外地把村前的古樟当作自己乡村的象征和骄傲,以致对树致敬、膜拜的习俗世代相传。这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敬重,传承着一种美好、高尚的情愫。  由树想到人。“人生一
期刊
多次在邮政网点办事,我总会看到有老人给一些所谓的组委会寄钱。我感到好奇,便询问他们这是参加什么活动,老人们便将“组委会”寄给他们的信函给我看。什么“最美劳动者”评选委员会、“中华英杰”评选委员会,等等。这些信函我也曾收到过多次,基本内容是:某某(点名道姓),根据你的非凡业绩和社会的知名度……,被评为“最美劳动者”或者是被选为“中华英杰”人物,现在要出书载入史册,制作奖牌,请将你的事迹自书,用A4纸
期刊
【编者按】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全省老同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习总书记讲话中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殷切期望,深深地打动了本刊顾问、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许勤。他作为江西山江湖工程曾经的领导者和亲历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山江湖开发治理的艰辛历程。  习总书记到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除了鼓励老区加快发展之外,重点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总书记强调:环境
期刊
初春的太阳爬上湘江岸边的柳树梢,气温慢慢回升,暖融融的,数十名精神矍铄的老年人陆续来到湘江大桥下侧的歌台上。歌台上方挂着一条横幅“我唱歌、我快乐、我健康”,钢琴、扬琴、笛子、二胡、古筝、军号等乐器整齐排列着,七位老“乐师”已经正襟危坐……伴随着乐曲声,老人们放开了喉咙,歌声在会昌县城沿江路上空飞扬。  这支名叫“金秋合唱团”的老年歌唱队成立于2013年11月,参与人数从成立初期的30多人,发展到现
期刊
红豆双皮奶  材料:纯牛奶210毫升,蛋清1个,细砂糖2勺,熟红豆馅(可自制)适量。  做法:  1 牛奶放入奶锅中煮到接近沸腾状态;  2 把牛奶倒入碗中,用小勺挑出气泡;  3 待碗中的牛奶表面结成奶皮后,挑开奶皮一角,倒出牛奶,奶皮留在碗中,可以留少许牛奶在碗中,防止奶皮沾底;  4 将鸡蛋清打至起泡,倒进牛奶里,放入2勺糖,混匀,滤去表面泡沫;  5 把混合后的牛奶沿碗边缓缓倒回留有奶皮的
期刊
墨荷图(国画)
期刊
四季海棠对阳光十分敏感,一进入夏季,要及时调整光照时间,创造适应其生长的环境。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的10~16时和6月中旬至8月下旬的8~18时,要对其进行遮阳处理。室内栽培的植株,应放在有散射光且空气流通的地方,晚上须打开窗户,通风换气。  1 适度浇水。四季海棠喜欢湿润的环境,但在炎热的夏季则以盆土稍湿润为宜。浇水不需要固定一天浇几次或几天浇一次,而要随时注意观察盆土的干湿状况,见到盆土发白
期刊
“认真打好每一杆球”是对门球爱好者的基本要求,也是门球人严谨、务实、求精、奋进精神的完美体现。无论是初习门球者,还是具有一定球龄的老球友,“认真打好每一杆球”都是有一定难度的。  从个人平时练球的角度讲,认真与否的区别就在于练习者是用“槌头”打球,还是用“脑子”打球。要想提高个人球技,平时练习中就必须多用、勤用、善用脑子,按照“五步法”,即“设想-观察-检验-琢磨-重打”,稳扎稳打。  第一步,击
期刊
小苹果 王太利词曲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我国已被公开、并被证实已经泄漏的个人信息多达11.27亿条。我们的姓名、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正被有意或无意泄露,甚至成为一种商品,被人出售、利用、非法牟取利益。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我们的个人信息已经处于一种最危险的状态。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且迫切的问题,完善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触目惊心  人民网4月27日的文章《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中国个人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