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井荷风《江户艺术论》译后小记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AO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起来,永井荷风的名字和他的《江户艺术论》,最初都还是在周作人的文章那里读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期,我进复旦读研究生,正赶上湖南岳麓书社在小心翼翼地张罗重新刊印周作人早已断版多年的自编文集的事,主事人便是当时刚主持整理过颇引起读书界关注的《走向世界》丛书的钟叔河先生,可还没等文集出上几本,由于特殊原因只好戛然而止,后来大概一直要到九十年代的中、后期才算陆续出齐。当时我很喜欢里边周作人谈日本的文字,像《浮世绘》、《关于命运》,还有像《东京散策记》、《隅田川两岸一览》这几篇介绍同名书籍的书评,都译述有永井荷风《江户艺术论》中的文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当即记住了这个日本人的名字,也记住了他这本书的书名。
  说来也真是凑巧,1991年我第一次去日本访学,所在的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位于东京港区的三田,正是永井荷风当年待过的地方。走出JR田町驿,隔着大马路对面的庆应通,那条湫隘曲折、枝枝杈杈的老旧街巷,那两旁鳞次栉比的小酒家和小商铺,想必当年都曾见证过出入于此的永井荷风及其“三田文人”们的身影。永井荷风似乎生来就和主流格格不入。考东京帝大落榜,却熟谙汉诗文;自费放洋游学时,雅不愿意遂父亲心愿去学金融家术数,却耽读法国象征派文学;回国时已是被文坛看好的当代作家,但最痴迷的卻还是江户时代的艺文(正如小泽信男所言:“唯有在江户那里,才找得到足堪与繁花似锦的巴黎相抗衡的艺术生活。”见其《筑摩日本文学全集·永井荷风》的解说)。当年的庆应义塾,想借力后发优势,引进大牌,谋求在东京与仅次于东京帝大的早稻田比肩而立。先是问计于夏目漱石,无奈漱石已辞离东京帝大,决心加盟《朝日新闻》社作专业作家;继而想聘上田敏,但后者已就任京都大学教授;后经文坛巨擘森鸥外举荐,1910年4月起,郑重聘任三十一岁的新锐永井荷风为文科主任教授,讲授法语、法国文学和文学评论。荷风在庆应教过的学生中,以佐藤春夫、堀口大学、久保田万太郎这几个日后最为知名,而荷风奖勉学生的办法,便是将他们的作品发表在他主编的《三田文学》(森鸥外、上田敏列名编委)上,而荷风这本《江户艺术论》,大部分也都是最先刊载在这本杂志上的。1916年荷风辞去庆应教授后,索性整日木屐曳杖,游走于先哲墓地与青楼北里之间,甘以“戏作末流”自居。而百年过后,他所草创的《三田文学》依然健在,2018年的秋季号,便是他与奥野信太郎的纪念特集。
  庆应文人各具才情,而喜欢追寻往昔余绪,又似乎是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的癖性,永井荷风沉迷江户情趣,稍晚于他的奥野信太郎(《随笔北京》著者)则依恋老北京风物,此番余韵,在我去庆应时的担当教授冈晴夫先生身上仍是流风犹存。冈先生曾亲口和我说起,小时候他在香港待过,孟小冬曾点拨过他的念唱作科。2005年冈先生庆应退休,章培恒先生请他过来讲学,并命我陪他前去如皋寻访古迹,那里是冈先生深有研究的明清戏剧家、大玩家李渔的出生地。待我们看过句容郊外的六朝石兽孑遗,看过镇江的金山寺、焦山寺和北固楼,北渡过扬州后,便东折到了如皋冒辟疆、董小宛的水绘园,还去了驰名大江南北的南通狼山,一路上冈先生游兴很浓,但他跟我说,他喜欢的其实还不是江山风景,而是“人情臭い”(即“人情味”)。这一路傍近江南,明清易代之际,曾发生过不少多有才情同时又不乏铮然风骨的士夫、文人、艺妓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又因为地处偏僻,旧时故物与民风相对要比别的地方保留得多一些吧,我想。看来,冈先生骨子里终究还是个庆应文人。
  对永井憧憬江户艺文,写风俗小说,甚至沉溺花街柳巷,以便抽身退出那个动荡、黑暗的时代,日本评论界一直褒贬不一,但对他向来深恶痛绝于对内镇压、对外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却是有口皆碑。二战后期,东京遭空袭,荷风疏散到了冈山一带,《罹灾日录》1945年8月15日条,即记述有日本战败消息传来,他如何抑制不住内心欣喜、饮酒庆贺的情形。他身上所特有的文人的纯粹、正直及率性、潇洒的风神,委实令人感叹。
  荷风的小说和随笔如《濹东绮谭》、《晴天木屐》、《断肠亭日记》等,这些年来,已陆续有了谭晶华、陈德文等先生的很好的译文。只是我所喜爱的《江户艺术论》,一直仅有零星的译文,至今未见有完整的译本,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试着来做一回始作俑者,这几年间,时断时续地总算把它给译齐了。想译得像周作人那样贴切当然无有可能,对周译我唯有敬佩得五体投地。但那也只能是他的译笔,我若仿着他译,终究难免东施效颦之讥,译得再像也没有什么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觉得《世说新语》“品藻”一目里殷浩回答桓温时说的话最合我意:“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更何况,周作人也仅是留下了行文时信笔译下的几段。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畏友施小炜教授,《论狂歌》一章中的狂歌,全是借重的他的译笔。我于此道一点本钱都没有,完全不得要领。小炜专骛日本文学研究与著译,又写得一手漂亮的旧体诗词,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记得请托后,久久未见回音,让我暗生愧疚,觉得本不该轻易去清扰他,就在首鼠两端之际,短信来了,说正在推开别的档期,着手做我请托的事,还说“狂歌体,余思不宜译作诗与词,或当已散曲、小令译之”,并示以“新硎初试”一首。我不忍他太受牵扯,要他不必这么上心,只需译出大意就算阿弥陀佛。他回我说:“呵呵,打算以后收入集子,还是好好译吧。”像这样把替别人料理琐事直接看作就是自己的事,在那里尽心尽力的同时,还不忘回头宽释和安抚受助人的不安,这种颇带些古风的为友之道,如今还能上哪里去找到?
  正在东京大学读研的潘心怡(她做复旦本科的“曦园”项目时,我挂名指导老师)、将去东大做博士后的福长悠(日本东北大学博士,来复旦作高级进修生时我曾带过她),在查核资料或原文理解有疑难时,也都给过我很大的帮助,让我对教学相长的古训又添加了一份新的体验,在此一并深深致谢。
  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陈凌云先生,没有他热心的垂问和果断的拍板,这部时断时续译出的稿子,恐怕一时还不会有集中整理并付梓面世的机会。
其他文献
白煦先生少嗜书艺,性好艺文,经年不辍。其书从唐楷入手,在反复临习中,帖相转换,日久渐积,重法、韵、势的相互统一,从形到意无不悉心揣摩,在实践中体会书艺之真谛;强调技法在心法统摄下的整体性,着眼从气格、气度、气脉、气息等角度综合审视作品,使书风朝着凝重、雄浑、奔放、高古的方向发展。后觉帖易流俗,少古拙之姿,于是追溯魏晋、南北朝碑版法帖,在汉隶、碑刻上用功至深,被碑之方峻奇肆、谨严宽博所吸引,那些历经
期刊
潘玉良(1895—1977),中国现代旅法著名画家,是第一个以雕像作品走进巴黎现代美术馆的中国艺术家。她把她的生命和才华全部奉献给了人类艺术,是绘画雕塑一般优异的双艺人才。潘玉良从一个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孤儿、艺术的追求者到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驰名世界画坛的艺术家,这一系列的身份转换可谓天翻地覆。潘玉良的传奇人生固然有着一些偶然的外在因素,但她四十多年的顽强精进和不懈拼搏才是根本和关键。一  潘玉良
期刊
解读建铭的书法,须从其学书的时代背景说起。大抵五十岁左右的人可能明白,建铭的启蒙时代,仿佛又是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那时一切都被作为“工具”来使用,人如此,艺术更是如此,哪能奢谈什么艺术的本体性和人的主体性。在小县城,偏于一隅,凭借天生的心灵手巧接触一些工艺美术,无所师承,又少有交游,孤寂中即使若有所悟,也是大多数来自内心的独白与自我对话。待到人心有点苏醒,传统文化的封尘始被拂去,书法有点
期刊
在古代,关于书法的各种探索和论说,集中表现为实用与艺术的矛盾,而二者都需要美,于是彼此纠缠不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许这正是书法艺术化发展的过渡状态,或者说是刚从母体脱胎出来的一种转型的开端。这样,我们就可以以古人为参照,为当代若干风格类型的作品找到历史的依托。下面将要介绍的刘恒书法篆刻作品,即以此为出发点。    (一)    刘恒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苟同、不见异思迁,其
期刊
编者按:吉林的中国画家群体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其中不乏佼佼者。在东北地区中吉林的画家在艺术技巧上更注重传统,更倾向笔墨意识的建立,这与南方诸省的创作风格倒有许多相通之处。题材上除具厚重感和贴近生活外,亦兼顾历史题材和传统题材的表达。随着水墨人物画创作的繁荣和交流的增加,吉林的中国画家也逐步确立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和艺术语言,他们坚持艺术表现是作品的真正生命所在,不为地域性艺术观念所囿,为完善自身
期刊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说:“意者此种故事,当时载在人口者必甚多,虽或有种种书本,而失之简略,或多舛迕,于是又复有人起而荟萃取舍之,缀为巨制,使较有条理,是为后来之大部《水浒传》。”此乃不易之论。南宋末周密《癸辛杂识》载龚圣与撰《宋江三十六人赞》,大概是较早的故事归集者,后来或罗或施,进一步梳理、编纂,才形成比较完备的《水浒传》读本。  《三十六人赞》完整辑录了各人姓名字号,除个别人物,如有晁盖、
期刊
什么样的人才配与艺术为伍呢﹖苏金海可矣。  当今书法界,有些年轻人,心术不正,刚刚懂得执笔、奏刀之法,便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已而四处晃动,撞骗招摇,且与一些利令智昏者纠合一起,欺上瞒下,像个小丑,在书法艺术的边缘跳荡,伺机钻营。此乃梁上君子,不配与艺术相亲。他们的目的很赤裸,一切为了金钱。一个为金钱所累的人,怎么能献身艺术呢﹖古往今来,这样的投机者,没有一人成为大艺术家。他们将被时代的大潮淘沙一般
期刊
一  历史一词的英语是history。苏格兰哲学家兼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曾在其《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On Heroes,Hero—Worship,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一著中很有底气的说:“在我看来,整个世界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在这个世界上建立功业的大丈夫的传记,正是这些大丈夫曾在这个世界上努力才成
期刊
一、陈继儒的思想与人格     陈继儒(1558-1639)的生平经历极其简单。《墓志铭》说:“先生姓陈,讳继儒,自号空青公。不知其里居子姓,或云‘华亭人也。’先生少好读书,长长于诗歌文词,顷刻万言。晚嗜缁衣黄冠之学,悉铺其精华,已尽吐去。先生二十一补诸生,二十八裂其冠,投檄郡夺。退而结茆小昆山之阳,庙祀二陆主。”百余字已道尽一生经历。陈继儒从29岁至82岁逝世,一直隐居乡里,可以说是隐逸读
期刊
一  《独家人物》双月刊的总第一期在2019年9月面世,接着是11月出版的总第二期,两者的封面人物都是金庸。总第一期有《金庸辞世一周年》专辑,内收五篇文章;总第二期推出《百年巨匠系列之“回望查良镛”》,内收十三篇文章。总第一期的专辑内首篇文章宣布“《金学馆书系》香港面世”,插图是七本专著封面的照片,颜色不同,排起来如一道亮丽的彩虹。《独家人物》创刊七八个月后,《金学馆书系》的一套共四册的《金庸访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