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性格,使孩子变得更加优秀。这样的理解尽管有失简单,却也无可厚非。但是,家长们普遍反映,改变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真应了那句谚语: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为什么改变孩子这么难?是家长的初衷错了,还是方法不对头?
无可救药的习惯
顾海鹰(10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性格内向,特别胆小,上课从来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带他出门,见了生人他就躲到我身后,连打个招呼都不敢。我知道懦弱的孩子将来肯定没出息,就用心改变他。教育专家告诉我,要想改变孩子的内向性格,就得多创造机会锻炼他的胆量。我觉得专家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强制儿子报名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上台前鼓励他要勇敢。我还经常带他去朋友家做客,让他多接触生人。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孩子的性格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胆小了。比如,以前还愿意跟我出门,现在一听说要出门就躲进自己的小屋,说啥也不出来。我纳闷,为什么专家的办法不管用呢?
董志超(家庭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教授):请问顾女士,您经常当着众人讲话吗?比如在单位的联欢会上表演节目,或在孩子家长会上发言。
顾海鹰:不,我最怕当众讲话,更别说表演节目了。每年的述职,我一上讲台就紧张得浑身发抖。
董志超:那您为什么要改变儿子的内向性格呢?
顾海鹰:因为我知道性格内向的人太吃亏,儿子绝不能重蹈我的覆辙!
董志超:也就是说,改变儿子的内向性格,是您的愿望,未必是孩子的愿望。只有外因在起作用,没有内因的配合,效果当然不佳。当孩子自己想要变得更加外向,但是缺少机会的时候,您给儿子创造机会加强锻炼,能帮助他缓解紧张,积累经验,找到自信。但是,当孩子自己并没有想要变得更外向,而您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改变时,心理上没准备好的孩子在这些情境中的紧张不适,会让他更加确认这不是他想要的,甚至强化他的羞涩和内向,最终他连试都拒绝去试。
罗惠云(8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很邋遢,每次洗完脸,毛巾都揉成一团扔到水龙头上。为这事,我没少惩罚她。后来,我在一本《育儿宝典》中读到,要改变孩子的坏习惯,光惩罚不行,还应该多鼓励,这样才会有成效,于是我改变策略,只要她哪次挂好了毛巾,我就奖励她一块巧克力。女儿果然学得讲究了,毛巾挂得很妥帖。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又犯老毛病了,就举着巧克力提醒她。你们猜她怎么说?她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吃巧克力,对牙不好。”如果她哪天想吃巧克力了,就会跑去洗脸,把毛巾挂了,然后拉我去看。原来她养成好习惯只是为了要奖励!我很奇怪,明明是专家的建议,用在我家孩子身上为什么就不见效果呢?
主持人:世界上没有立竿见影、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孩子坏习惯的养成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影响源不消失,只靠奖惩措施,恐怕会徒劳无功。请董教授具体谈谈。
董志超:罗女士,我来猜一猜,您丈夫也有乱扔毛巾的坏习惯吧?
罗惠云:没错。我都没好意思说,您是怎么猜到的?
主持人:这很好猜,孩子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跟别人学来的,用毛巾的机会大多在家里,您对乱扔毛巾深恶痛绝,一定有挂好毛巾的习惯,那么影响源只能是孩子的爸爸了。
董志超:如果不好的影响源不消失,那么无论家长采取什么措施,对孩子来说都是空洞的说教,而空洞的说教总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教育不见成效。
为何要改变孩子
管月梅(14岁女孩的妈妈):我们是来讨教怎么教育孩子的,可是说来说去,问题都出在我们父母身上,好像我们没有资格做家长似的,真让人不爽!
主持人:非常理解您的感受,但我们也来试着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被父母“身教”得性格内向、不拘小节,又被父母“言传”要性格外向、行为讲究,孩子的心情爽吗?在不爽的心境中,孩子愿意改变吗?如果孩子不配合,恐怕家长更大的不爽还在后头吧?
郭恒义(12岁男孩的爸爸):我也不爽,但还能思考。我在想,为什么家长大多希望孩子成为跟自己不一样的人?而这样的希望又往往落空?我有一个侄子,从小跟我特别投缘,处处以我为榜样。他今年20岁了,学会了抽烟。他的父母让我出面,要求孩子戒烟。我找侄子谈,苦口婆心地告诉他抽烟的危害。他微笑着听,然后微笑着对我说:“三叔,您抽烟的时候显得特智慧,我从小就喜欢看您抽烟。”我大吃一惊,原来他抽烟是跟我学的!而我烟瘾甚大,戒不掉,有什么资格劝他戒烟?每次想起这事,我就非常无奈,非常不爽!
主持人:我也很困惑,为什么许多家长不希望孩子成为跟自己一样的人?我的一个朋友,是一名成功的记者,却反对孩子学文科,更不许孩子报考新闻专业。另一位朋友是中学老师,收入颇丰,却极力反对自己的孩子报考师范专业。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说讨厌自己的职业,讨厌的理由非常荒唐。我问,既然讨厌,为什么不改行?既然不改行,为什么不能试着喜欢?他们说,算了,这辈子就这样了,希望孩子别跳火坑。这是职业喜好,其他方面也如此。请问董教授,为什么会这样?
董志超:根本原因是这些家长不接纳自己,好像大家都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用自己不喜欢的价值观看待问题,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生活。既然不喜欢,又无力改变,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孩子不会接受说教,他们只会直接模仿自己的父母。我曾带队对一个夏令营的孩子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在内心深处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有些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好,特别讨厌父母的某些行为习惯,但这些令人讨厌的行为习惯却在孩子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也就是说,孩子模仿父母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而且无论孩子喜欢还是不喜欢。
郭恒义:明明不喜欢,孩子为什么还要模仿?
董志超: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模仿父母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一方面是亲缘认同,即孩子认为只有成为跟父母一样的人,才是忠于父母,才会被父母接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安全感。即使如郭先生刚才所说,孩子从小接触到其他被模仿者,成为父母之外的另一种人,他也会感到愧疚。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影响,根深蒂固,孩子只懂得如何照做,却并不擅长成为另外一个样子。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在一段时间里,会成为孩子见过的第一,也是唯一的方式。他们会把这个方式内化,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接纳自己最重要
黄建华(7岁男孩的爸爸):看来,身教比言传更直接、更管用。但是问题来了,父母总不能事事做孩子的楷模吧,比如我没有上过大学,难道我的儿子将来也要落榜?我和妻子都是工薪族,收入低,花起钱来只能精打细算,难道我的儿子将来只能小家子气?马云精明强干,成为中国首富、商业领袖,难道他的父亲是隐居的商业大佬?好像对不上号啊!
主持人:这样理解就有失片面了。我们探讨的是家长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是指结果。一代更比一代强是家长的普遍愿望,为了让孩子有更高的成就,有更幸福的人生,家长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对孩子施以积极的、正确的影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家长错误的影响会在孩子身上放大,反之,正确的影响可以帮助孩子成功。
陈亚妮(6岁女孩的妈妈):我感觉,关键不是家长成就多大、地位多高、言行多么得体、习惯多么规范,而是家长是否接纳自己。请问董教授,我的理解正确吗?
董志超:非常正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您拥有什么生活方式,您最好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身体力行地表现出这种生活方式带给您的快乐和价值,否则,您就是孩子的反面教材。也就是说,家长接纳自己的状态,才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陈亚妮:如果发现孩子有我不能接受的人生态度、行为方式或习惯,我该怎么做呢?
董志超:在您准备行动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不能接受的孩子的人生态度、行为方式或者习惯,在我身上有吗?”您会发现大部分是有的,孩子只是在照葫芦画瓢。
第二个问题:“我具备的人生态度、行为方式或者习惯,我能接受吗?”如果您接受,就不要执着地要求孩子改变。孩子也得以用放松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然后决定是否改变。
第三个问题:“我具备的人生态度、行为方式或者习惯,曾经被我的家长接纳过吗?”您会发现,有些自己深信不疑的“正确”或者“错误”并非出自自己的判断,而是被教育的结果。所以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不过是以接力棒的方式传下去而已。
主持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算是本次家长会的结束语:“每位家长都应该扪心自问:如果孩子长大以后成为跟我一样的人,我开心吗?如果答案是‘不’,那就先放下家庭教育这件事,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一个死而无憾的人、一个能配得上成为孩子榜样的人。这跟您的工作、学历、婚姻、性格是什么无关,只跟您怎么定义和评价自己的工作、学历、婚姻、性格有关。如果答案是‘是’,那么恭喜您,以后您不需要刻意做家庭教育这件事了,您只需要继续做好自己。”
【编辑:陈彤】
无可救药的习惯
顾海鹰(10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性格内向,特别胆小,上课从来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带他出门,见了生人他就躲到我身后,连打个招呼都不敢。我知道懦弱的孩子将来肯定没出息,就用心改变他。教育专家告诉我,要想改变孩子的内向性格,就得多创造机会锻炼他的胆量。我觉得专家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强制儿子报名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上台前鼓励他要勇敢。我还经常带他去朋友家做客,让他多接触生人。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孩子的性格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胆小了。比如,以前还愿意跟我出门,现在一听说要出门就躲进自己的小屋,说啥也不出来。我纳闷,为什么专家的办法不管用呢?
董志超(家庭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教授):请问顾女士,您经常当着众人讲话吗?比如在单位的联欢会上表演节目,或在孩子家长会上发言。
顾海鹰:不,我最怕当众讲话,更别说表演节目了。每年的述职,我一上讲台就紧张得浑身发抖。
董志超:那您为什么要改变儿子的内向性格呢?
顾海鹰:因为我知道性格内向的人太吃亏,儿子绝不能重蹈我的覆辙!
董志超:也就是说,改变儿子的内向性格,是您的愿望,未必是孩子的愿望。只有外因在起作用,没有内因的配合,效果当然不佳。当孩子自己想要变得更加外向,但是缺少机会的时候,您给儿子创造机会加强锻炼,能帮助他缓解紧张,积累经验,找到自信。但是,当孩子自己并没有想要变得更外向,而您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改变时,心理上没准备好的孩子在这些情境中的紧张不适,会让他更加确认这不是他想要的,甚至强化他的羞涩和内向,最终他连试都拒绝去试。
罗惠云(8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很邋遢,每次洗完脸,毛巾都揉成一团扔到水龙头上。为这事,我没少惩罚她。后来,我在一本《育儿宝典》中读到,要改变孩子的坏习惯,光惩罚不行,还应该多鼓励,这样才会有成效,于是我改变策略,只要她哪次挂好了毛巾,我就奖励她一块巧克力。女儿果然学得讲究了,毛巾挂得很妥帖。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又犯老毛病了,就举着巧克力提醒她。你们猜她怎么说?她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吃巧克力,对牙不好。”如果她哪天想吃巧克力了,就会跑去洗脸,把毛巾挂了,然后拉我去看。原来她养成好习惯只是为了要奖励!我很奇怪,明明是专家的建议,用在我家孩子身上为什么就不见效果呢?
主持人:世界上没有立竿见影、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孩子坏习惯的养成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影响源不消失,只靠奖惩措施,恐怕会徒劳无功。请董教授具体谈谈。
董志超:罗女士,我来猜一猜,您丈夫也有乱扔毛巾的坏习惯吧?
罗惠云:没错。我都没好意思说,您是怎么猜到的?
主持人:这很好猜,孩子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跟别人学来的,用毛巾的机会大多在家里,您对乱扔毛巾深恶痛绝,一定有挂好毛巾的习惯,那么影响源只能是孩子的爸爸了。
董志超:如果不好的影响源不消失,那么无论家长采取什么措施,对孩子来说都是空洞的说教,而空洞的说教总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教育不见成效。
为何要改变孩子
管月梅(14岁女孩的妈妈):我们是来讨教怎么教育孩子的,可是说来说去,问题都出在我们父母身上,好像我们没有资格做家长似的,真让人不爽!
主持人:非常理解您的感受,但我们也来试着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被父母“身教”得性格内向、不拘小节,又被父母“言传”要性格外向、行为讲究,孩子的心情爽吗?在不爽的心境中,孩子愿意改变吗?如果孩子不配合,恐怕家长更大的不爽还在后头吧?
郭恒义(12岁男孩的爸爸):我也不爽,但还能思考。我在想,为什么家长大多希望孩子成为跟自己不一样的人?而这样的希望又往往落空?我有一个侄子,从小跟我特别投缘,处处以我为榜样。他今年20岁了,学会了抽烟。他的父母让我出面,要求孩子戒烟。我找侄子谈,苦口婆心地告诉他抽烟的危害。他微笑着听,然后微笑着对我说:“三叔,您抽烟的时候显得特智慧,我从小就喜欢看您抽烟。”我大吃一惊,原来他抽烟是跟我学的!而我烟瘾甚大,戒不掉,有什么资格劝他戒烟?每次想起这事,我就非常无奈,非常不爽!
主持人:我也很困惑,为什么许多家长不希望孩子成为跟自己一样的人?我的一个朋友,是一名成功的记者,却反对孩子学文科,更不许孩子报考新闻专业。另一位朋友是中学老师,收入颇丰,却极力反对自己的孩子报考师范专业。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说讨厌自己的职业,讨厌的理由非常荒唐。我问,既然讨厌,为什么不改行?既然不改行,为什么不能试着喜欢?他们说,算了,这辈子就这样了,希望孩子别跳火坑。这是职业喜好,其他方面也如此。请问董教授,为什么会这样?
董志超:根本原因是这些家长不接纳自己,好像大家都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用自己不喜欢的价值观看待问题,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生活。既然不喜欢,又无力改变,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孩子不会接受说教,他们只会直接模仿自己的父母。我曾带队对一个夏令营的孩子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在内心深处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有些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好,特别讨厌父母的某些行为习惯,但这些令人讨厌的行为习惯却在孩子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也就是说,孩子模仿父母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而且无论孩子喜欢还是不喜欢。
郭恒义:明明不喜欢,孩子为什么还要模仿?
董志超: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模仿父母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一方面是亲缘认同,即孩子认为只有成为跟父母一样的人,才是忠于父母,才会被父母接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安全感。即使如郭先生刚才所说,孩子从小接触到其他被模仿者,成为父母之外的另一种人,他也会感到愧疚。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影响,根深蒂固,孩子只懂得如何照做,却并不擅长成为另外一个样子。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在一段时间里,会成为孩子见过的第一,也是唯一的方式。他们会把这个方式内化,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接纳自己最重要
黄建华(7岁男孩的爸爸):看来,身教比言传更直接、更管用。但是问题来了,父母总不能事事做孩子的楷模吧,比如我没有上过大学,难道我的儿子将来也要落榜?我和妻子都是工薪族,收入低,花起钱来只能精打细算,难道我的儿子将来只能小家子气?马云精明强干,成为中国首富、商业领袖,难道他的父亲是隐居的商业大佬?好像对不上号啊!
主持人:这样理解就有失片面了。我们探讨的是家长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是指结果。一代更比一代强是家长的普遍愿望,为了让孩子有更高的成就,有更幸福的人生,家长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对孩子施以积极的、正确的影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家长错误的影响会在孩子身上放大,反之,正确的影响可以帮助孩子成功。
陈亚妮(6岁女孩的妈妈):我感觉,关键不是家长成就多大、地位多高、言行多么得体、习惯多么规范,而是家长是否接纳自己。请问董教授,我的理解正确吗?
董志超:非常正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您拥有什么生活方式,您最好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身体力行地表现出这种生活方式带给您的快乐和价值,否则,您就是孩子的反面教材。也就是说,家长接纳自己的状态,才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陈亚妮:如果发现孩子有我不能接受的人生态度、行为方式或习惯,我该怎么做呢?
董志超:在您准备行动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不能接受的孩子的人生态度、行为方式或者习惯,在我身上有吗?”您会发现大部分是有的,孩子只是在照葫芦画瓢。
第二个问题:“我具备的人生态度、行为方式或者习惯,我能接受吗?”如果您接受,就不要执着地要求孩子改变。孩子也得以用放松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然后决定是否改变。
第三个问题:“我具备的人生态度、行为方式或者习惯,曾经被我的家长接纳过吗?”您会发现,有些自己深信不疑的“正确”或者“错误”并非出自自己的判断,而是被教育的结果。所以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不过是以接力棒的方式传下去而已。
主持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算是本次家长会的结束语:“每位家长都应该扪心自问:如果孩子长大以后成为跟我一样的人,我开心吗?如果答案是‘不’,那就先放下家庭教育这件事,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一个死而无憾的人、一个能配得上成为孩子榜样的人。这跟您的工作、学历、婚姻、性格是什么无关,只跟您怎么定义和评价自己的工作、学历、婚姻、性格有关。如果答案是‘是’,那么恭喜您,以后您不需要刻意做家庭教育这件事了,您只需要继续做好自己。”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