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支燃烧的蜡烛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26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学校走向学校,三尺讲台前一站就25个春秋。还能站多久?——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是蜡烛就应该站立着燃烧,就应该竖立着照耀,直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流尽自己的一腔热血……多少个炎炎夏季,多少个凄凄寒冬,我挥洒了几许汗水,耗费了几许心血,播种了几许希翼……那流淌的汗水是否会结晶,那倾注的心血是否有收获,那放飞的希翼是否会高远?——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是春蚕就应该吐丝,吐出青春的金钱,吐出生命的璎珞,直到体托尘埃魂归魄散的那当儿……”夜深了,当他收尾这篇日记时,他的学生们已然酣睡,他望着这些熟睡的孩子,不经意间眼角泛起晶莹的泪花。
  这位以日记托情、夜夜监护学生入眠的人,就是百色市西林县那劳乡斗皇村中心小学的校长王国学。
  让孩子不再哭泣
  王国学出生于百色市西林县那劳乡那劳村么红屯的一个苗族家庭。么红屯地处高寒山区,当地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全屯只有十多户人。1967年那个充满饥饿的年代,王国学就出生在么红屯一户普通人家。王国学从小在这深山的小屯里长大,他对这高山的一草一木熟稔于心,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直到有一天,有一位背着行李来教书的人来到么红屯,王国学对他充满了好奇,对读书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渴望。可王国学读到小学三年级时,来教书的老师就走了3位,么红屯的学校只能断断续续地开课,孩子们也只能断断续续地学。年幼的王国学怎么也想不通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来么红屯教书。直到1986年7月,王国学从西林职业高中毕业,回到家看到十多个苗族孩子坐在茅草盖成的学堂里相拥而泣。王国学听孩子们说,刚刚来的第6位老师又走了,学校现在没有老师给孩子们教书了。孩子瞪着天真无邪的眼睛说:“老师说这里太苦了,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餐肉……”听了孩子们的话,王国学也哭了。从那时起,王国学的心里就怀有一个梦想,回到苗山,回到么红屯,给这里的孩子永不间断的上课。
  1986年9月,王国学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那一年,西林县教育局统一招聘了一批代课老师。王国学第一个报名参加考试。最后,王国学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代课老师资格。当聘用通知书送达他手中时,王国学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因为,他知道苗山孩子的教育有希望了,苗山的孩子可以不再为没有老师而哭泣了,他们再也不用为上不了学而担心了。
  顺利拿到代课教师资格的王国学心里还有一个小算盘,他想要回到么红屯,为么红屯里那些像当年的自己一样求学若渴的孩子们教书,为孩子们坚守。于是王国学亲自到西林县教育局,要求回到自己的家乡任职。王国学为梦想执着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教育局的负责人。于是,19岁的王国学,回到了么红屯,当年那个立志要扎根教育、投身教育的小男孩回来了。站在深山里,放眼远眺这熟悉的凄凄草木,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当年那个好奇地望着来自外面世界的老师的小男孩终于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终于能够回到么红屯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梦想成真,朗朗书声在苗山回荡
  梦想现实很容易,坚守梦想却很难。么红小学的“家当”只有一间四面通风的茅草房,多年来教师们的来来去去让这间茅草房显得日渐孤寂。带着梦想归来的王国学,望着茅屋顶上的茅草因时间累积而腐朽,“教室”地面因雨水溅落而形成了一个个小窝窝的情景,眼眶里涌出了苦涩的泪水。就在王国学惆怅与心酸交织的时候,他的身后悄悄地汇集了一群孩子。他回头一看,每个孩子的胸前都挂着用苗寨土布制成的书包,书包沉甸甸的,王国学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要怎么给孩子们一个明亮宽敞的教室来完成他们的学业呢?这个难题横在了王国学的心里。
  第二天,王国学召集了么红屯的群众,合力把茅草校舍推倒。安排好相关人员冲夯墙后,他自己却到山中去砍横条。在去砍横条的第3天,王国学不小心被一条吹风蛇咬伤了。他强忍伤痛,及时快速地处理了伤口,坚持把横条扛回了学校。当他回到家时,被蛇咬过的伤口肿了老高,大家立即把他抬到医院进行抢救。幸亏救治及时,王国学脱离了危险。当一群学生站在他的病床边对他嘘寒问暖时,王国学流下了幸福的眼泪。那一刹那,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与感动,也因此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在众人的合力下,十多天的工夫,新校舍建成了,孩子们回校了,么红小学又能正常开课了,朗朗的读书声又回荡在苗山的上空……
  妻子的支持,是他最坚实的保障
  自王国学教书以来,他以校为家,视生为己出。终日忙碌于校事,极少时间兼顾家庭,因此家里的全部农活全由他的妻子包揽。时间久了,妻子也开始有了些许埋怨,别人家的农活都有男人来承担,而他们家却相反,全由女人做。每当妻子这么埋怨的时候,王国学也只是沉默。有一天,王国学看着劳累的妻子,心疼地说:“我们深山苗寨,代代都是文盲,我之所以努力读书,热爱教育事业,就是为了要改变我们的孩子,不再让苗寨的孩子们重蹈历史的覆辙,继续成为文盲……”这一席话说得妻子心服口服,从此之后,妻子再也没有埋怨过王国学。
  王国学刚开始代课的时候,工资才58元,凭着这点工资,他能养家糊口吗?眼看着全家经济陷入危机,妻子为了让王国学专注于他的教育事业,便自告奋勇当起了家中的顶梁柱。不仅学会了犁田、酿酒,还学会了做生意,做起事来像个男人一样果敢又坚决。有人曾对王国学的妻子说:“你这又何苦啊,王国学当代课老师能赚多少钱?不如让王国学别干了,你们一起做生意吧。”妻子听罢也只是一笑而过。王国学的妻子为何愿意这样支持他呢?这还得从她亲眼所见的一件事儿说起。那是10年前的一天,屯里的王亚婆拿了几只家养的鸡到街上卖,由于王亚婆不识字,算数也不太灵光,同样来赶街的王国学妻子看到王亚婆的鸡都卖光了,便问了问王亚婆这卖鸡了多少钱,这一问才知道,原来王亚婆被人骗了。原来应该是20多元的鸡,那人故意算错,才给了王亚婆15元。王国学的妻子愤愤不平,去找那人算账,并把钱找回给了王亚婆。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王国学妻子的心,也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育人的重要性。从那时起,王国学的妻子不但全心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还想加入教育队伍。   2010年9月,上级把王国学从边远的那伏村小学调到斗皇小学任教。由于他在工作和教学上的突出表现,他被任命为斗皇小学的校长。因为斗皇小学的学生大多数家住的比较远,所以学校里有很多内宿生,可学校没有工友给孩子们煮饭,这事儿急坏了王国学,孩子们住校,没人做饭不是办法,回家后他把这事儿跟妻子一说,没想到妻子认真地说,我来吧。王国学看着妻子郑重其事的样子,想到学校的状况,也只好点头答应了。虽然作出这个决定对于王国学的妻子来说很难,但是,为了能让王国学安心教书,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她还是放弃了在街上酿酒的生意,与王国学一同为孩子们服务。王国学和妻子的这件事在么红屯一直被传为佳话。
  爱是永恒的主题
  有一首诗写道“流星之爱/在凄寒的苍穹等待了几千年/只因心中充满着对爱的痴念/任岁月斗转星移/任寂寞广布其间/那无尽的等待/那长久的苦盼/虽夺去我光洁的容颜/岂能消弱我炎热的思念/当我把千年的爱化作一道彩虹/划过黑夜的天空/那绚丽的一瞬/就是我穷尽一生对爱的体现。”这首诗就是王国学的真实写照。
  王国学爱生如子的心在么红屯家喻户晓。有一次,斗皇小学一位名叫黄奕的内宿生半夜突发高烧达41度,负责看护学生的王国学半夜巡查时发现后,立刻决定将其送往医院,此时已是半夜,么红小学唯一的交通工具——王国学的摩托车,因为长期为学校奔波没钱维护,已经坏了许久。可是眼看着孩子的身体持续发烫,王国学立马想到了村里的一位青年,他有摩托车!于是王国学马不停蹄前往他家,冒着不敬敲响了他家的大门,这位青年被王国学的执着所感动,立即用摩托车连夜将黄奕送到那劳卫生院。由于黄奕的父母外出打工,黄奕的医药费只能由王国学来承担,当时的王国学根本拿不出钱来替黄奕交医药费,可他不能让黄奕治疗停止,于是王国学悄悄地把家里唯一值钱的摩托车低价卖了出去,其实摩托车稍微修一修还能再用个几年,但是王国学没有时间去想这些,匆匆拿了钱就去给黄奕交了医药费。
  像这样的故事,在王国学25年的讲台生涯中时有发生。除了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25年间,王国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不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资助这些孩子。
  曾经有人这样问过王国学:“你那点工资要支持一家老小的生计,还怎么能帮助那些上不了学困难的小孩?”王国学听罢,默默地打开他的记事本,里面清楚地记载着他每年寒假在老家种树的事。王国学说:“我现有杉木几十亩,树龄已经10年了,还有30多亩的板栗,我的孩子,以及么红小学那些贫困的孩子们上学都是靠山上的经济林果。虽然日子还是很困难,但这些困难不会影响我的工作。爱心,是我在教育路上永恒的主题。”
  王国学在讲台上整整站了25年。25年的教师生涯,9 125个日子,王国学痴情不改,无悔无怨。当笔者再次翻开他的日记时,被这样一行字所感动:“方圆九洲,三百六十行,哪一行最有出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哪一行都需要授业解惑,哪一行都不能没有授业解惑的老师,不管是猴年马月甲午日……”读到这里,笔者心中的再次升起对王国学的敬佩!
其他文献
走进来宾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来宾二中)的校园,你会看到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绿,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设备先进的实验楼、功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楼、干净卫生的学生饭堂大楼和舒适整洁的学生公寓楼,整个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完善的学习生活设施、标准的塑胶田径运动场、塑胶篮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校园大道两旁的名人雕像、宣传长廊,以及大树下的亭阁,无不彰显着来宾二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校园文化
期刊
罗崇敏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一张试卷把学生16年的学习评价了,公平么?考试评价方法,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把老师变成制造考试机器的“工程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状元”有137位,至今无一位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或国际大师。我们以这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培养出大师才是怪事。  钱理群  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
期刊
设立VIP座位与大学精神不符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报道,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近日推出了一间小型自习室,这里有空调,有电脑,还有十几个“VIP座位”。学生只要交160元,就可以在两个月内独享一桌,还能免费上网。该图书馆一位负责人称,“VIP座位”是校企联合推出的,学校提供空间,企业引进各种设备,收费是企业出于回收成本考虑,而且座位价格较低,尽量做到让多数学生能接受。  【点评】该大学混淆了
期刊
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一个来自广西的小女孩荣幸地在国家大剧院连唱3场为“两会”献礼,她就是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柳南实小)五年级学生袁可欣。让柳南实小的师生感到骄傲的还有歌星韦唯,她也是从这所小学毕业走出去的。  柳南实小的校园是美的:绿树葱笼,花草繁茂,错落有致的假山,银光闪闪的舞台,宽阔的多功能操场,五颜六色的儿童看台,构成了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艺术综合楼里展示着一幅幅稚嫩
期刊
在一间布置简朴的办公室里,柳州市柳城县教育局局长陈庆龙快言快语,用3个词概括了全县教育发展的线路:遏制、巩固、提升。“全面遏制教育质量下滑,巩固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成果,力争两年时间全面提升柳城县教育教学质量,大打翻身仗。”陈庆龙进一步解释。他略显疲惫的脸上,洋溢着对柳城教育的信心,也流露出勇于革故鼎新的气魄和胆识。上任不到3年,陈庆龙就让柳城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使柳城教育重放光彩。  决策“三
期刊
柳州地处广西中部,是工业重镇和区域交通枢纽,多民族聚居,有壮、苗、瑶、侗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80多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0%左右。北部山区有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均为国家级扶贫工作攻坚县。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柳州市的经济、社会、教育发展不平衡。2002年撤地改市以后,全市农村中小学学生占比达70%以上,教育发展不平衡更加凸显。近年来,柳州市在幸福教育理念指引下,多管齐下,力促区域义务
期刊
高中课改的“四项注意”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项贤明在3月23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高中课程改革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1.进一步增强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即在高中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2.建立一个丰富多样且适当专业化的高中课程体系,为学生将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专门知识做好准备。3.新的高中课程内容可以在专门知识方面适当深化,引导学生适应将来在大学里探究高
期刊
初次到访北流市北流镇丛义小学(以下简称丛义小学)的人会发现,这所学校没有一个垃圾桶,学生人手一个垃圾袋,定时带到学校的垃圾车或校外垃圾处理点丢弃,校园在任何时候都是干干净净的;每当傍晚打水洗澡的时候,学生排队长达几十米,但没有学生争先恐后地插队;课间学生上下楼梯,也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自2009年以来,陆续有130批(次)来自岑溪、容县、博白、陆川、北流市的教育参观团到丛义小学参观,大家对该校的
期刊
记者正在校长室里等候的时候,一个人满头大汗地跑进来,陪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就是范校长。范校长一边表示歉意,一边说,经常会有各个学校的参观团来学校参观交流,所以忙得不可开交。  藤县中学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所以区内外的兄弟学校纷纷前来“取经”,这无疑是对一所学校最好的肯定。在校长室的墙上,悬挂着这样一幅书法作品:“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这是藤县县委、县政府给予范永荣校长的赞誉,也
期刊
当你决定了方向,勇气可以带你走得更远。人只做有把握的事,又如何见识未知的能量?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尝试了怎样的人生。这里有一片天地,倾听你们的心声。互动QQ群:广西教育杂志社教研群:114795385;市县教育动态资讯群:179687145。  不知何时起,与孩子就有份特殊的情缘,这情愫能给我无限的能量,接触他们我会激动万分,感到生存的无限价值。于是我可以忘我地热衷于关于他们的一切事物,可以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