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地下去看看“城市的良心”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q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0多年前,法国大文豪雨果就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每当夏季来临,暴雨倾盆,“城市的良心”便不得不经常接受考验。如今,欧洲各大城市的市政管理人员发现,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潜入下水道一探究竟。这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近年来持续火热的环保话题——公众对污水的疏导及处理方式越来越好奇。
  旅游业正朝地下拓展
   约瑟夫·戈特沙尔的大脑一度如同迷宫似的下水道般混乱。那还是在4年前,当时他刚刚成为维也纳下水道公司的公关经理,苦苦寻找推广企业形象的灵感。用他的话说,“一切都深藏地下,你的产品……实在难以说出口。”
   幸运的是,1949年拍摄的经典影片《第三个人》的高潮片段,就是在维也纳的下水道里上演的一场惊险刺激的追逐戏。受此启发,戈特沙尔推出了一项被称为下水道“第三个人之旅”的活动,果然大获成功。
   维也纳并不是惟一一个将旅游业向地下拓展的欧洲城市。2007年,英国布莱顿的商会经过投票,将当地的下水道评选为“最佳游览地”。布莱顿的下水道犹如一座展现维多利亚时代工程和建筑风貌的、鲜活的纪念馆,其得票数超过了包括约克公爵影院在内的其他名胜古迹,后者是英国最古老的电影院之一。
   同年,布鲁塞尔也翻新了该市的下水道博物馆。从外部来看,它就像一座希腊神庙。在这座博物馆地下,游客可以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沿着一条气味浓烈的隧道漫步。
   下水道旅游的鼻祖巴黎下水道博物馆,最近更计划实施彻底翻新,以迎接不断增长的客流。这儿的管理人员全都是编制内的下水道工人,他们打算扩大展览范围,主题涵盖污水处理、安全设备和意外发现。
  安全手册足有一寸厚
   欧洲各大城市的下水道,早就因维克多·雨果精彩生动的描写而闻名于世。仍然以1867年正式开放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馆为例,在那个年代,重新翻修过的下水道网络只是用来收集雨水,身穿白衣的工作人员会指引游客搭乘特殊的船只和车辆进行参观。
   “当时的下水道非常有格调,拥有漂亮的排水管道。”博物馆发言人玛丽·克丽丝婷·阿马布林表示。生活污水从1894年开始排入这个系统,但旅游热潮还是经久不衰。
   现在,几乎所有下水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宣称,他们的地下王国里游客盈门,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环境问题引发的忧虑。水务管理当局也试图借此教育大家,将油脂倒进下水道之类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按照布莱顿下水道之旅的导游斯图尔特·斯拉克的说法,“我们完全可以向公众展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有哪些东西。”
   问题在于,如果要公开展示污水,必然给策划者带来不同寻常的挑战——持续散发出的湿气和有毒化学物质会毁坏展品,暴雨会让地下通道溢满,致命的爆炸性气体可能聚集,迫使游客紧急疏散……当然,还会有耗子横冲直撞,肆虐无忌。
   由此看来,在下水道开门迎客前做好准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身为曾经的工程人员,维也纳的戈特沙尔用拇指和食指比画出一英寸的厚度说:“光安全指导手册就得这么厚。”
  “那里美得像大教堂”
   尽管如此,下水道中潜藏的危险和恶臭并没有吓退对教堂和纪念馆感到厌倦的游客。来自美国菲尼克斯的退休老人哈克勒伯斯在参观“光明之城”(指巴黎)的黑暗下水道时强调,人人都知道去凯旋门玩儿,不过年纪较大的往往对下水道更感兴趣,缘由是几十年前的一部剧集《蜜月中人》。在该剧中,下水道工人艾德·诺顿乔装打扮成他所声称的巴黎下水道的设计者,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场面。
   一些年轻人也被下水道吸引。“大约5年前,电视节目《蠢蛋搞怪秀》(专门让一群人演出各种危险、荒谬的特技和搞笑情节)的两位年轻粉丝在博物馆关门后躲在里面,并拍摄各种视频。”巴黎下水道博物馆经理利昂内尔·德凯说,“结果还是触发了警报,警察赶到后才把他们抓了出来。美国人真是勇猛无畏。”
   布莱顿本地人、房地产开发商史蒂夫·斯巴克斯也是这样的勇敢者。2010年5月,他在一个红砖砌成的排水洞内单膝跪地,向女友卡洛琳·佩恩求婚。“我真担心会不会把戒指搞丢了。”他回忆道。在运营商的配合下,42岁的斯巴克斯成功地实施了自己的计划,因为他想让这个时刻与众不同。“自从这些下水道于1870年建成,还没人在里面求过婚昵。”
   尽管感到震惊,佩恩还是接受了求婚,并在11月成为新娘。“那里确实非常美,就像大教堂。”她补充说,“不过确实有股不那么好闻的气味。”
  重温经典最好身临其境
   与斯巴克斯夫妇类似,下水道的臭气同样不能阻止《第三个人》的粉丝们追随主演奥逊-威尔斯的足迹,沿着螺旋下降的砖砌楼梯寻幽探秘。长期以来,这部涉及谋杀、走私和欺诈的黑色惊悚片,始终在吸引着狂热影迷们深入地下一探究竟。
   维也纳本地人布丽奇特·蒂默曼恩曾撰写过一部长达420页的专著《第三个人的维也纳》。近年来,她一直在积极推动以这部电影为主题的游览活动。当约瑟夫·戈特沙尔在2007年转而从事下水道旅游推广业务时,他很快与蒂默曼恩的旅游公司ViennaWalks&Talks及第三个人博物馆联手,推出了一整套方案,所有激动人心的内容都和下水道有关。
   戈特沙尔的工作包括争取获得在下水道放映电影《第三个人》片段的授权。更大的挑战是安装电灯和放映机,如果化学物质感应器侦测到危险气体(如一氧化碳、甲烷和硫酸),这些设备能够自动断电,而不会像普通的电路那样引起火花、诱发爆炸。
   如今,在维也纳的地下世界,通过一间污水过滤室墙面上的投影,游客们首先看到的是一部关于公共卫生状况以及下水道工人作业情况的纪录片。然后,在附近的一个排水洞里,他们可以重温《第三个人》的片段,片中的几个追逐场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最后,游客们鱼贯而出,进入一条通往维也纳河的拱顶隧道,它也是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取景地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第三个人》中的许多下水道场面,实际上是在干燥无异味的摄影棚内模拟出来的。旅游指南上特别强调:像威尔斯扮演的人物那样,穿越维也纳的地下世界而不弄湿擦得锃亮的皮鞋尖,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和男友一起观看了影片《第三个人》后,来自俄亥俄州的英文教师阿什丽·文泽尔最近也到此一游。她一边摘下游客必须佩戴的洞窟用头盔一边感叹道,自己享受这次下水道探险的原因,正在于“它的旅游味儿不是那么浓”。
其他文献
1   我和万姐相识,是在我怀孕的第三个月。   那一年我24岁,在一家贸易公司刚刚升职。   我宣布怀孕后,部门领导找我谈话。他说上层觉得我不重视这个职位,刚升职就要休产假。他很委婉地提示我,拖到产假结束被辞,不如现在主动离职回家。我还能说什么,没有选择。   辞职之后,我和以前的同事很少再有来往,天天窝在家里,保姆万姐成了我惟一的朋友。说起万姐,她是很勤快的人。不过,她好像没有经过保姆
期刊
纷,纷,纷,纷,纷,纷,……   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   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  
期刊
楼上的她给花浇水,水带着泥土滴在他新洗的衬衫上,他忍着怒气回去又洗了衬衫。水冰凉,手冰得有点红。楼上楼下的,忍了,他说。    楼上的她晒衣服从来不夹,内衣袜子之类的小件东西容易被风吹落。他经常红着脸将她掉在阳台上的内衣送回,挨一个大白眼。楼上楼下的,忍了,他说。    楼上的她喜欢热闹,每到周末的晚上,她家总是朋友成群响声撼天,第二天人们总会看到还要加班的他一脸的疲惫。楼上楼下的,忍了吧……
期刊
如今,石牌村也要拆了。   是在电视里看见的新闻,于是专程开了车,转了半个广州城,想最后看一眼这个村子。   那一年,我初到广州,像每一个带着梦想来的年轻人一样,既盲目乐观,又一片茫然。   石牌村是我在广州停留的第一站,我本来只想住段时间就换根据地的,谁想,这一住就是好几年。   那时候,我刚刚落脚在一个规模不大的制衣厂做缝衣工。每天的工作简单到乏味,窝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室里,看着一件件尚
期刊
我第一次约杨舒看电影时,她爽快地答应了。我说:“我打的去接你吧。”电话里,杨舒轻轻笑道:“不用了,我家路口就是812路公车的起始站,坐车很方便。”我一听乐了,真巧,我们单位宿舍就在812路公车的终点站附近。    那天晚上,我们约在电影院门口见面,两人分别乘坐的都是同一路车。杨舒也说,真巧!电影的内容我已经记不住了,只记得身边不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还有很淡很淡的香水味。我送杨舒回家,公车上,她很
期刊
安蕊让彭泽动心,是凭一手好厨艺。那时,彭泽还是单位里不起眼的小职员,住在简易房搭成的单身宿舍。    安蕊每次去探望他,就会提上一袋食材,在走廊简陋的灶台上,做一顿晚饭。有时,是一碟精工细作的东坡肉,有时,是一碗文火慢炖的香菇鸡汤。香飘四溢的傍晚,宿舍楼里的同事,就会纷纷探出鼻子,把饭盒敲得“当当”作响——    你们还让不让人吃方便面了!    彭泽坐在屋子里,听着不绝于耳的抗议声,觉得自
期刊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在露天游泳场中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故意安排不同的人溺水,然后观察有多少人会去营救他们。结果耐人寻味。在长达一年的试验中,当白发苍苍的老人“溺水”时,累计有20人进行了营救。当孩子“溺水”时,累计有32人进行了营救。而当妙龄女子“溺水”时,营救人员的数字上升到50人。  心理学家称,这个试验可以证明人性中有自私的倾向。虽然同样是救人,但他们在跳下水的那一刻,我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
期刊
女导演田沁鑫永远是个谜,她的戏,她的人,她的个性、外表以至内心,常常如同魔方的不同侧面变化万端,而每一个侧面都闪烁着,让你痴迷,让你惊喜,希望走近但又距离着……    那是第一次走进她的家,空旷的客厅顶部装置着几只大射灯,以为走进小剧场却一眼瞥到角落里的白菜萝卜和女性杂志的封面。深色的卫生间神秘而贵气,原木打造的一体橱柜质感深沉朴实。而我们的采访是在阳台上,彼此盘腿在一小块榻榻米上,头顶一只古色
期刊
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感和生存压力的焦虑感继续蔓延,全球都在勒紧裤腰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精打细算。意大利主妇绞尽脑汁用微薄的工资将生活维持到月底。富裕的美国中产都在节俭,美国还出现了传统字典上找不到的新名词“Staycation”,居家度假。即使是崇尚优雅、热爱享受的法国人也都变得异常精打细算,“零欧元生存”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一种时尚,甚至是一种战斗姿态。   “拼命挣钱——奢侈消费”的怪圈只会让人未
期刊
克里斯比卡马乔小3岁,但岁月并未给53岁的她刻上过多的痕迹。她体态轻盈、衣着时尚,看起来比卡马乔年轻许多。从机场的最初亮相开始,妻子就没有离开过身边。说起卡马乔来中国,还是克里斯拍的板。她说:“中国是个处处都充满希望的国家,为什么不去试试呢?”而据西班牙媒体透露,足球场上那个看起来有些刻板的卡马乔在家里对夫人“言听计从”,2002年卡马乔辞去西班牙国家队主帅之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克里斯不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