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对人类是有益的,但它的发展并非仅是建筑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更应是城市整体水平的升华。
关键字:景观 园林 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作为一件艺术品,包含了各种元素:建筑、植物、山石水体、历史文化,人们用这些来创造完美的生存环境。但若规划不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忽略对城市活动主体人的考虑,或是千城一面,缺乏灵魂和个性,都将是失败的城市。 适时适度的景观建设很好地弥补了上述缺陷。在很多西方国家,城市景观建设随着环境变迁成为社会和政治重要关注点。在政府带领下,大规模整治与改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区的开发也在生态人文的指导下谨慎开展。更有一些现代化厂房、水塔、码头等构筑物和设施,经处理成为新的城市景观。同样,中国城市也顺着这条和谐之路逐步前行。但景观到底有何意义,其作用何在呢?这需要我们(每个身居城市的人们)去深入探究,从中借鉴。
二、 国内城市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化运动过程中,“速成式”景观稳步跟进,由此大量景观建设问题浮出水面。
1. 景观设计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城市景观是我们急应摒弃的。目前国内景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模仿是不二的解决方案。很多城市开始景观复制工程。从一样的草坪、广场,到一样的街区景观、城市风貌。这种抹杀城市个性,忽略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切断城市文脉的景观规划是值得我们反省思考的。
2. 缺少“软性景观”的营建
植物作为城市景观最独特最自然的一笔,在城市景观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生态及景观效益是其他景观设施不可比拟的。而近年我国流行的大面积、不合时宜、过度的“硬质景观”正与此背道而行。
此外,多数景观建设对植物群落的营建方面缺乏考虑,几乎仅停留于机械性的“种树”工作上。尤其在一阵“草坪热”和“大树移植热”后,我国多个城市都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景观系统,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这个有机体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长期为城市服务。
3.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目前,越来越多的新景观正面临“缺少人气”的尴尬境地。这些问题景观地块上,缺乏人性化考慮的设计往往层出不穷。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城市空间内都未设残疾人专用通道。
城市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其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座椅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照顾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需要。这些都将帮助我们的新景观成为大众喜爱的城市空间。
三、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布局
城市绿化只有用不同植物配置,才能形成多效果、多空间、多层次的观赏效果。在不同季节,要有不同植物景观。例:在我国北方城市,在同一绿地可配置海棠、合欢、火炬、侧柏、龙柏,在配以低矮灌木如迎春、丁香、连翘等,以草坪为衬,可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观赏效果。
要发挥植物景观配置的良好效果,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一定要研究植物生态条件、生长习性、种植效果、地区环境、气候、土质等自然条件,选择合理的植物配置。不同的植物对环境因子(光照、土壤、温度、湿度等)要求不同。我们一定要结合本地的环境因素选择植物来塑造景观,如我们天津市大港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天气温高,光照时间长,降水少,冬天寒冷干燥,风大,昼夜温差大,而且土质盐碱,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植物时既要考虑观赏效果,又要充分考虑植物的习性与环境是否相适应,在选择树种方面要充分考虑其耐盐碱性,不要盲目选择,即造成资金的浪费,又达不到预想效果,除此以外,还可通过人工改造环境、创造环境,营造出一个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和景观布局,通过对局部的土壤更换、水质处理、温度及湿度的人工处理,使其适应南方植物的生存环境,如我区世纪广场以东、世纪大道以南这一绿地内,通过人工改造环境,引进南方树种(如榕树、椰树、杜鹃等)形成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世纪广场相呼应,在北方特有的植物景观中,打造一片具有南方风韵的景观效果,为景区布置点睛之笔。
植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是植物景观布局应研究的重要内容,合理组织植物空间,必须研究植物可感知的性状,了解其形态、质感及颜色,使植物本身的功能与人们的视觉感相协调一致。一般说,植物的树形有圆形、圆柱形、垂枝形、尖塔形、卵圆形等,在布局群体景观时,一定要注意其形态间的对比与调和,以及轮廓线、天际线的变化,才能构成最美的图画。植物的枝、叶、花、果的质感是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对象,如枝干的光滑与粗糙、叶的蜡质与绒毛、单叶与复叶、果实的坚果与浆果等,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景观的配置时都应充分考虑,不同的植物其枝、叶、花、果色泽变化很大,即使是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季节也存在差异,所以说,在植物景观中,应注意季相变化及与环境的整体统一,才是上乘。
2.净化水体:城市水体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水径流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城市中多通过管道排出,较易集中处理和净化。而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和带走了大量地表污物,其成分和水的流向难以控制,许多则渗入土壤,继续污染地下水。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比如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其水的悬浮物减少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氮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另外,草地可以大量滞留许多有害的金属,吸收地表污物;树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细菌含量。
3.净化土壤: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有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根系分布的土壤多几百倍至几千倍,故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因此,即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物,城市中一切裸露的土地,种植草坪后,不仅可以改善地上的环境卫生,也能改善地下的土壤卫生条件。
4.树木的杀菌作用: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病原菌等微生物,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时刻侵袭着人体,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绿色植物可以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分泌出具有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挥发物质,称为杀菌素。城市中绿化区域与没有绿化的街道相比,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减少85%以上。例如,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每立方米空气中有几十万个细菌,而在郊区公园只有几千个。
5.园林植物的心理功能上的影响: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镇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如果在室内外有花草树木繁茂的绿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
6.彰显城市个性: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首先是园林景观艺术的理法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参考文献
[1]周维权.园林.风景.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安东尼?奥洛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 [M]. 曾冒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张钦楠. 阅读城市[M]. 北京:三联书 店,2004.
[5]俞孔坚.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 交流[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6]宋永昌,由文辉.城市生态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俞孔坚.景观的含义[ J ] . 时代建筑, 2002,(1):14-17.
[8]褚泓阳,屈永建.园林艺术[M]. 郑州: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字:景观 园林 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作为一件艺术品,包含了各种元素:建筑、植物、山石水体、历史文化,人们用这些来创造完美的生存环境。但若规划不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忽略对城市活动主体人的考虑,或是千城一面,缺乏灵魂和个性,都将是失败的城市。 适时适度的景观建设很好地弥补了上述缺陷。在很多西方国家,城市景观建设随着环境变迁成为社会和政治重要关注点。在政府带领下,大规模整治与改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区的开发也在生态人文的指导下谨慎开展。更有一些现代化厂房、水塔、码头等构筑物和设施,经处理成为新的城市景观。同样,中国城市也顺着这条和谐之路逐步前行。但景观到底有何意义,其作用何在呢?这需要我们(每个身居城市的人们)去深入探究,从中借鉴。
二、 国内城市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化运动过程中,“速成式”景观稳步跟进,由此大量景观建设问题浮出水面。
1. 景观设计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城市景观是我们急应摒弃的。目前国内景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模仿是不二的解决方案。很多城市开始景观复制工程。从一样的草坪、广场,到一样的街区景观、城市风貌。这种抹杀城市个性,忽略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切断城市文脉的景观规划是值得我们反省思考的。
2. 缺少“软性景观”的营建
植物作为城市景观最独特最自然的一笔,在城市景观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生态及景观效益是其他景观设施不可比拟的。而近年我国流行的大面积、不合时宜、过度的“硬质景观”正与此背道而行。
此外,多数景观建设对植物群落的营建方面缺乏考虑,几乎仅停留于机械性的“种树”工作上。尤其在一阵“草坪热”和“大树移植热”后,我国多个城市都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景观系统,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这个有机体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长期为城市服务。
3.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目前,越来越多的新景观正面临“缺少人气”的尴尬境地。这些问题景观地块上,缺乏人性化考慮的设计往往层出不穷。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城市空间内都未设残疾人专用通道。
城市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其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座椅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照顾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需要。这些都将帮助我们的新景观成为大众喜爱的城市空间。
三、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布局
城市绿化只有用不同植物配置,才能形成多效果、多空间、多层次的观赏效果。在不同季节,要有不同植物景观。例:在我国北方城市,在同一绿地可配置海棠、合欢、火炬、侧柏、龙柏,在配以低矮灌木如迎春、丁香、连翘等,以草坪为衬,可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观赏效果。
要发挥植物景观配置的良好效果,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一定要研究植物生态条件、生长习性、种植效果、地区环境、气候、土质等自然条件,选择合理的植物配置。不同的植物对环境因子(光照、土壤、温度、湿度等)要求不同。我们一定要结合本地的环境因素选择植物来塑造景观,如我们天津市大港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天气温高,光照时间长,降水少,冬天寒冷干燥,风大,昼夜温差大,而且土质盐碱,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植物时既要考虑观赏效果,又要充分考虑植物的习性与环境是否相适应,在选择树种方面要充分考虑其耐盐碱性,不要盲目选择,即造成资金的浪费,又达不到预想效果,除此以外,还可通过人工改造环境、创造环境,营造出一个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和景观布局,通过对局部的土壤更换、水质处理、温度及湿度的人工处理,使其适应南方植物的生存环境,如我区世纪广场以东、世纪大道以南这一绿地内,通过人工改造环境,引进南方树种(如榕树、椰树、杜鹃等)形成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世纪广场相呼应,在北方特有的植物景观中,打造一片具有南方风韵的景观效果,为景区布置点睛之笔。
植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是植物景观布局应研究的重要内容,合理组织植物空间,必须研究植物可感知的性状,了解其形态、质感及颜色,使植物本身的功能与人们的视觉感相协调一致。一般说,植物的树形有圆形、圆柱形、垂枝形、尖塔形、卵圆形等,在布局群体景观时,一定要注意其形态间的对比与调和,以及轮廓线、天际线的变化,才能构成最美的图画。植物的枝、叶、花、果的质感是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对象,如枝干的光滑与粗糙、叶的蜡质与绒毛、单叶与复叶、果实的坚果与浆果等,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景观的配置时都应充分考虑,不同的植物其枝、叶、花、果色泽变化很大,即使是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季节也存在差异,所以说,在植物景观中,应注意季相变化及与环境的整体统一,才是上乘。
2.净化水体:城市水体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水径流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城市中多通过管道排出,较易集中处理和净化。而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和带走了大量地表污物,其成分和水的流向难以控制,许多则渗入土壤,继续污染地下水。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比如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其水的悬浮物减少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氮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另外,草地可以大量滞留许多有害的金属,吸收地表污物;树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细菌含量。
3.净化土壤: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有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根系分布的土壤多几百倍至几千倍,故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因此,即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物,城市中一切裸露的土地,种植草坪后,不仅可以改善地上的环境卫生,也能改善地下的土壤卫生条件。
4.树木的杀菌作用: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病原菌等微生物,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时刻侵袭着人体,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绿色植物可以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分泌出具有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挥发物质,称为杀菌素。城市中绿化区域与没有绿化的街道相比,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减少85%以上。例如,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每立方米空气中有几十万个细菌,而在郊区公园只有几千个。
5.园林植物的心理功能上的影响: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镇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如果在室内外有花草树木繁茂的绿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
6.彰显城市个性: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首先是园林景观艺术的理法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参考文献
[1]周维权.园林.风景.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安东尼?奥洛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 [M]. 曾冒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张钦楠. 阅读城市[M]. 北京:三联书 店,2004.
[5]俞孔坚.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 交流[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6]宋永昌,由文辉.城市生态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俞孔坚.景观的含义[ J ] . 时代建筑, 2002,(1):14-17.
[8]褚泓阳,屈永建.园林艺术[M]. 郑州: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