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什么学校教育那么无聊?因为学校教育陷入了完全竞争。这又是因为“教学大纲”的存在。但是,这样的感觉一定对吗?完全竞争是难以建立的,学生是要理解世界的群体。其实,有限的任务是创造力和上层建筑的基础,学校教育的无聊是为了给青少年更丰富的生活。并且,完全竞争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
关键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无聊
在学校里生活,你(或者是某些人)難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学校教育这么无聊?”从经济学角度说,这是学校教育陷入了完全竞争状态的结果。
“无聊感是个体面对贫乏的环境刺激时,无法体验充分的需求满足,从而产生的冷漠与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被看作是一种不愉快体验、缺乏刺激和低度生理唤醒的情绪状态。”
每当同学问到老师:“为什么不多讲一点?为什么不接着往下讲呢?”老师就要回答:“我们老师都有一个教学大纲,我们必须把教学大纲上的内容讲完。”这个“教学大纲”让整个地区的教育都陷入了一种同质化现象。如此一来,学生们所能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就只有课本上的那一点。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三年的课本摊在桌子上,不管多少,都是有限的。这时候,学生才不会想着“有那么多知识可以学呢”,而是会觉得探索的欲望受到限制,因不能突破限制而感觉到无力和无聊。
“无聊感总分与内控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呈显著正相关;无聊感与无动机、外在规范呈显著正相关。”所以,如果你也(曾经)感觉到“学校教育很无聊”,那么你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是因为没有信心把课本上的内容学好而造成的焦虑和恐惧,却不属于这里要讨论的范畴。
因为有“教学大纲”的存在,所有人学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状况正如“完全竞争市场”的状况:所有人以同样的方式提供同质化的商品。这样的竞争必然是无聊的。
我们先设定一个大前提:接受学校教育是为了通过考试(尤其是中考和高考这样的大考)。那么,我们再来看,正是因为中考和高考这样的大考给了标准化的试卷。并且,这些试卷都有标准答案。为了得出必要的标准答案,学生就必须接受标准化的教育,即“完全竞争市场”。那么,在这个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同学都深知自己提供的是和其他人(绝对)同质的商品(即技能),那么,同学们就深知自己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改变。
但是,“标准化的教育”真的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吗?换句话说,“标准答案”意味着“完全竞争”吗?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标准答案”,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答案做出来。当我们在说“完全竞争市场”时隐含了一个前提:每一个竞争者都能够生产出相应的产品。诚然,要是中考或高考每一人都能够把每一道题做出来(然后我们来比速度?),那真就是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但事实上并没有这样啊,有标准答案,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出来的,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处于松懈状态的,这正是能够依靠自己努力而跨越阶层的人的好机会。那么这个“市场”竞争什么呢?竞争的是每一个人的能力。分数就体现了每个人能力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个能力只体现在分数上,所以你可以选择:我是只注重这个分数,相信只要得到分数就能胜过别人一筹;还是把这个分数当作自己修炼的进度条,以自己的能力为根本,注重进步多于分数。这样的选择有很多种,选择不同的方式度过学校时光就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能力,走出学校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区别就大了,这就是书呆子理工男和硅谷的创新型人才的区别。如果你知道扎克伯格的故事,你就会发现他至少要会搭建网站和商业运作两个领域的能力。
为什么学校教育那么无聊?也许是他故意这样的。当你跟着老师的进程学习完当前的内容的时候,你就可以自己钻研更有难度的题;当你学习任务完成的非常轻松时,你便可以参加额外的补习,去参加一些学科的竞赛,竞赛中的奖项对于“自主招生”很有帮助;当然,你在学习之余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是很有天赋那么毕业之后可能就成了一代宗师了。
正是学校里面安排了有限的课程,给了学生有限的课本,考试又一个确定的答案,使得同学在学习任务完成后能够有大把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把业余时间花在哪里,他的成就在哪里。”正是这些大把的“多余时间”给了青少年们广阔的天地,使学校时光成为青春最美好的时光。
所以,问题并不出在学校这个制度或体系身上,而是出在学生身上。要知道现在讨论的人群“学生”并不是有着足够理性的经济人,“学生”正是那些需要被教育的人。问题正是在于这些学生没有理解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其实这样的状况在市场中也是如此。原因便在于这样的人的视野不够。
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也非常容易,学校要让学生认清这个环境的事实,这个时代的真相。关键让学生们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命运,他们所处的竞争环境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环境,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它违反了经济学的根本:不确定性。因为“任何产品其实都是服务”,所以即使市场中的产品都是相同的,每个商家所提供的服务却可以是千差万别的。甚至于,在未来不仅“所有产品都是服务”,“所有的服务都可以是‘第四产业’”,因为谁知道未来什么会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呢?也许再怎么服务都满足不了消费者了,便出现了‘第四产业’啊。“完全竞争”只能作为一个理想的状态,一个程度的代表。
完全竞争在现实中也比不过不完全竞争,因为消费者都在追求个性化。智能手机市场百家争鸣,科技和经济的繁荣也正是因为各大科技公司各开脑洞、各出奇招,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各获租金的结果。
“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的演变,是一个依赖于路径逐步渐变的结果,是开放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追求完全竞争市场”的想法是很无聊的。因为完全竞争市场本身就是无聊的。因为要追物完全竞争市场的话,就需要要求每个竞争者都提供同质化的商品,竞争者便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完全竞争市场其实是一个寻租成本很高的市场。因为竞争者们无法通过提升自己的主要商品(包括技能等商品)的质量而获得租金,但并不代表竞争者没有其他方式去寻租。
参考文献
[1]冯梦倩.高中生无聊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娄霞.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休闲动机和无聊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顾颖.竞争理论: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基于演化经济学的解释[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7(05):43-46.
关键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无聊
在学校里生活,你(或者是某些人)難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学校教育这么无聊?”从经济学角度说,这是学校教育陷入了完全竞争状态的结果。
“无聊感是个体面对贫乏的环境刺激时,无法体验充分的需求满足,从而产生的冷漠与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被看作是一种不愉快体验、缺乏刺激和低度生理唤醒的情绪状态。”
每当同学问到老师:“为什么不多讲一点?为什么不接着往下讲呢?”老师就要回答:“我们老师都有一个教学大纲,我们必须把教学大纲上的内容讲完。”这个“教学大纲”让整个地区的教育都陷入了一种同质化现象。如此一来,学生们所能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就只有课本上的那一点。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三年的课本摊在桌子上,不管多少,都是有限的。这时候,学生才不会想着“有那么多知识可以学呢”,而是会觉得探索的欲望受到限制,因不能突破限制而感觉到无力和无聊。
“无聊感总分与内控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呈显著正相关;无聊感与无动机、外在规范呈显著正相关。”所以,如果你也(曾经)感觉到“学校教育很无聊”,那么你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是因为没有信心把课本上的内容学好而造成的焦虑和恐惧,却不属于这里要讨论的范畴。
因为有“教学大纲”的存在,所有人学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状况正如“完全竞争市场”的状况:所有人以同样的方式提供同质化的商品。这样的竞争必然是无聊的。
我们先设定一个大前提:接受学校教育是为了通过考试(尤其是中考和高考这样的大考)。那么,我们再来看,正是因为中考和高考这样的大考给了标准化的试卷。并且,这些试卷都有标准答案。为了得出必要的标准答案,学生就必须接受标准化的教育,即“完全竞争市场”。那么,在这个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同学都深知自己提供的是和其他人(绝对)同质的商品(即技能),那么,同学们就深知自己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改变。
但是,“标准化的教育”真的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吗?换句话说,“标准答案”意味着“完全竞争”吗?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标准答案”,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答案做出来。当我们在说“完全竞争市场”时隐含了一个前提:每一个竞争者都能够生产出相应的产品。诚然,要是中考或高考每一人都能够把每一道题做出来(然后我们来比速度?),那真就是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但事实上并没有这样啊,有标准答案,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出来的,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处于松懈状态的,这正是能够依靠自己努力而跨越阶层的人的好机会。那么这个“市场”竞争什么呢?竞争的是每一个人的能力。分数就体现了每个人能力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个能力只体现在分数上,所以你可以选择:我是只注重这个分数,相信只要得到分数就能胜过别人一筹;还是把这个分数当作自己修炼的进度条,以自己的能力为根本,注重进步多于分数。这样的选择有很多种,选择不同的方式度过学校时光就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能力,走出学校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区别就大了,这就是书呆子理工男和硅谷的创新型人才的区别。如果你知道扎克伯格的故事,你就会发现他至少要会搭建网站和商业运作两个领域的能力。
为什么学校教育那么无聊?也许是他故意这样的。当你跟着老师的进程学习完当前的内容的时候,你就可以自己钻研更有难度的题;当你学习任务完成的非常轻松时,你便可以参加额外的补习,去参加一些学科的竞赛,竞赛中的奖项对于“自主招生”很有帮助;当然,你在学习之余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是很有天赋那么毕业之后可能就成了一代宗师了。
正是学校里面安排了有限的课程,给了学生有限的课本,考试又一个确定的答案,使得同学在学习任务完成后能够有大把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把业余时间花在哪里,他的成就在哪里。”正是这些大把的“多余时间”给了青少年们广阔的天地,使学校时光成为青春最美好的时光。
所以,问题并不出在学校这个制度或体系身上,而是出在学生身上。要知道现在讨论的人群“学生”并不是有着足够理性的经济人,“学生”正是那些需要被教育的人。问题正是在于这些学生没有理解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其实这样的状况在市场中也是如此。原因便在于这样的人的视野不够。
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也非常容易,学校要让学生认清这个环境的事实,这个时代的真相。关键让学生们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命运,他们所处的竞争环境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环境,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它违反了经济学的根本:不确定性。因为“任何产品其实都是服务”,所以即使市场中的产品都是相同的,每个商家所提供的服务却可以是千差万别的。甚至于,在未来不仅“所有产品都是服务”,“所有的服务都可以是‘第四产业’”,因为谁知道未来什么会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呢?也许再怎么服务都满足不了消费者了,便出现了‘第四产业’啊。“完全竞争”只能作为一个理想的状态,一个程度的代表。
完全竞争在现实中也比不过不完全竞争,因为消费者都在追求个性化。智能手机市场百家争鸣,科技和经济的繁荣也正是因为各大科技公司各开脑洞、各出奇招,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各获租金的结果。
“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的演变,是一个依赖于路径逐步渐变的结果,是开放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追求完全竞争市场”的想法是很无聊的。因为完全竞争市场本身就是无聊的。因为要追物完全竞争市场的话,就需要要求每个竞争者都提供同质化的商品,竞争者便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完全竞争市场其实是一个寻租成本很高的市场。因为竞争者们无法通过提升自己的主要商品(包括技能等商品)的质量而获得租金,但并不代表竞争者没有其他方式去寻租。
参考文献
[1]冯梦倩.高中生无聊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娄霞.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休闲动机和无聊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顾颖.竞争理论: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基于演化经济学的解释[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7(0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