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独特的女性意识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c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时期杰出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纵观李清照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李清照词中独特的女性意识。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审美意识上,都具有她个人的独特魅力。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研究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探讨,结合她的生活、作品以及她对自然独特的审美来探究李清照词女性意识之独特所在。
   关键词:李清照词 女性意识 社会关怀意识 婚姻意识 审美意识
   女性意识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生出的自我意识,在对自己性别认可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备独立人格的人。而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能够独立自主地以女性独特的审美方式和思维机制,在观察、感知、认识社会的基础上,达到对女性的自我认识。
   李清照,一位才华横溢的婉约派词宗。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是一朵灿烂的奇葩。虽然她的作品很多已散佚,但这些仅存的佳作,依然为她博得了“千古第一才女”的荣名。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词人,能在狭隘的文学空间中自成一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有独特的女性意识。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状态,而正是这种独特的女性视角使其词具有独特魅力,孙艳红就评价她“呈现了从礼教的禁锢中获得解放的人性魅力”。i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ii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独特女性意识,在思想进步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李清照词独特的社会关怀意识
   “男性所自喻和认同的并不是女性的性别,而是封建文化这一性别所规定的职能。”iii在男权话语下的社会,女性没有话语权,所以很少有女性公开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在高度集权、文化繁荣、重文轻武的宋代,具有社会关怀意识的女作家,只能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以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表达对国家的深切关注,所以女性有文采逐渐成为了一种风雅而非惊世骇俗。
   身处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李清照,不能上朝堂议政、上战场杀敌,不能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她只能拿起自己的武器——纸笔,去呼喊正义,去构建安宁社会,去抵御强敌,但李清照的社会关怀意识是独具魅力的。虽有表达个人不幸的人生遭遇,但是通过她的词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她个人身世之悲,更折射出国家的危难、社会的动乱、百姓的艰苦。她的词不只是属于个人的,更是民族的、历史的。她的社会关怀意识是自成一格的。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自己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的深切忧患,奸佞当道的批判。
   靖康之难后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居无定所,以词为武器,感于时政,通过对生活的细节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对国家前途的关心等融为词中,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南歌子》中“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iv词人回忆起了旧事,因为物是人非,这里不再是词人日夜思恋的故国家园,三个意象,一个“旧”,把词人怀恋故国,感时伤事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露了出来。表面上是抒发自己的有感于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但词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将自己的社会关怀意识融入于日常生活中,描写细致而不突兀。
   李清照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关心着社会,尽自己所能辅君报国,心胸豁达,眼界开阔,虽为闺阁女子,而心在社稷。她追求着对国家对社会有利的独立价值,决不把自己当做男人的附庸,也决不局限于闺阁的相思眷恋中,这正是她社会关怀意识的独特所在。她把自己的个人命运和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叹惋自己不幸遭遇的时,也记录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精神创伤,反映出那个动荡时期逃亡百姓的共同心声,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二.李清照词独特的爱情婚姻意识
   “宋朝妇女特定的角色是妻子……一旦结婚,女人的作用主要是在于为丈夫的家庭服务,对于妻子而言,出嫁并不是建立自己的家庭而是加入一个父系的家族体系并移居到他家的居住区。”v宋代很多觉醒的女性不再满足在婚姻和家庭中仅仅作为封建婚姻传宗接代工具的牺牲品,她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爱情婚姻观。而李清照在追求婚姻自由,表达情感上也体现了其独特性。
   1.追求精神共通的爱情婚姻观
   在女性备受压制的封建社会中,女子大多为附庸或是大家族间利益的工具,然而李清照大胆地挑战“三从四德”的禁区,勇敢追求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用细腻的笔触,温柔婉约的言语,记录自己的爱情生活和真实情感。李清照注重女性敏感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塑造一个敢爱敢恨的自我形象。李清照和大多数女性一样追求相濡以沫的爱情,她的爱情婚姻观独特之处在于她追求精神共通的爱情婚姻观,她将志同道合的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并敢于用行动捍卫自己的爱情婚姻信仰。
   所幸的是李清照拥有过一段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社会里难能可贵的幸福婚姻。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之间有着“乐在声色狗马之上”的精神上的共通,这种精神共通的爱情给他们的婚姻添加了保鲜剂。如《瑞鹧鸪·双银杏》中“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词人以对生银杏并蒂而亲密无间的美好形象比喻杨玉环和李隆基之间的心心相印,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新婚幸福的状态。虽然流落异地,生活艰苦,但二人彼此珍惜,精神共通,所以依然幸福,这也是李清照爱情婚姻意识的独特所在。
   不幸的是,丈夫赵明诚离世后,李清照情感无所寄托,以为遇到一个志趣相投的人,不曾想张汝州撕下伪装的面孔,是一个极其虚伪的人。认清张汝州虚伪面孔后,李清照毅然决定离婚,并以在科举考试中作弊告发他。但按照宋朝的法律,妻子告自己的丈夫,不管輸赢、对错,都会被判坐两年牢,可李清照追求的是精神共通的婚姻爱情,绝不苟且,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做精神的奴役。李清照在当时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与封建伦理背道而驰。但她勇敢地抛开封建礼法,执着地追求精神共通的爱情婚姻观,表现了她独特的爱情婚姻意识。    2.大胆追求爱情、渴望婚姻自由
   李清照的初期的词作中,有很多内容是描写情窦初开时的少女的怀春之情的。在“言情之作,易流于秽”vi传统观念下,女性这样直接的袒露对爱情的渴望,在当时是违背封建伦理的做法。如她的《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词中描绘了一位芳心初动的少女对幸福而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词的上片中“绣面芙蓉”“斜飞宝鸭” 描写了少女闭月羞花的容貌;下片描写少女勇敢追求幸福的内心世界,少女将自己的思恋尽述在信笺上,并再定幽会之期。李清照通过对这个大胆追求自由愛情的少女形象的描写,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女性大胆追求爱情的赞成,同时也是对男权社会中对女性压抑的强烈反抗,其中蕴含了强烈而独特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独特的爱情婚姻意识又有着深厚学养,在爱情表达上,她大胆、真挚、细腻,不受封建礼教束缚,没有失去女性自我意识,没有抑制自己最真实的情感。相反,她将自己对于爱情的强烈渴望和它所带来的愉悦和幸福,毫不掩饰地挥洒出来,展现得直接而细腻,让人们同她一起分享这份情感。如她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再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生活典型细节的幸福时刻。词中借簪花以表现女词人沉浸爱河的幸福,塑造了一个为显示自己美貌而大胆率真地向情郎撒娇,让他对比自己和鲜花谁更美的娇憨纯真的少妇形象。
   三.李清照词独特的审美意识
   宋代较为开放的文化氛围,唤醒了沉睡在礼教约束中的女作家,她们开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描写礼教以外的世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安顿自己漂泊孤寂的灵魂。李清照用自己敏感的观察力、细腻的表现手法,完美地将自己的情感路程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可见可感的事物中。叶嘉莹赞誉她:“以女性之作者,使用女性之语言和女性化之文体,来叙写女性自己之情思,自然应该可以在其纯乎纯者之女性化方面,达到一种过人成就。”vii
   1.人花同神韵
   李清照的词作中,使用了很多的花意象,有梅花、桂花等。她把自己的经历、心情融入其中,展现了她对女性意识的思索。她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国破家亡所寄寓的深沉愤慨等,都委婉地表达在对花的吟咏中。李清照花意象词中巧妙地表达出了花人共命运、人花同神韵。她的写花词可分为三个阶段: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时期。
   少女时期的花的意象主要抒写闺阁少女的真挚情怀,天真烂漫就像花蕊的绽放,鲜艳娇妍。《点绛唇》中“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人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少女乍见来客时的惊慌失措的情态,临走时又借嗅青梅掩饰自己为了多看他一眼,真实生动的刻画出少女的娇羞情态。
   少妇时期李清照词中花意象是花开正艳时的花,热烈缠绵,这个时期花的意象主要表现为幸福的新婚生活以及兰闺寂寞的离情别意。如《减字木兰花》,此词作于李清照新为人妇之时,写出了李清照的美艳的容貌,也反映了他们夫妻如胶似漆的情感。一位天真活泼的少妇在卖花担上购得一枝春欲放,但却又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于是便把鲜花斜簪云鬓,要与花儿比美,希望博得郎君对自己的关注与喜爱,幸福的婚姻生活仿佛跃然纸上。
   晚年寡居时期的花意象主要抒写自己的经历之悲。南渡后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她既悲恸自己幸福的幻灭,又感伤故国的沦陷。因此,这时期李清照的心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词中的花意象更多的是凄凉、残败,倾诉的是词人飘零之苦和家国之非。如《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往昔盛开的菊花如今凋零残败,就像词人自己的人生惨境。
   2.酒意象中深蕴的情思
   在宋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活动中酒的意象非常丰富,大量的女性词人借酒来张扬自己潇洒、多情的鲜明个性,从这一角度也表现出宋代很多女作家独立觉醒的女性意识,她们借酒来调和女性个体追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展示了她们独立、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并在封建礼教束缚的阴暗中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作为酒的忠实爱好者,李清照乐酒、好酒,甚至醉酒,也善将酒融于自己的创作中。同样的酒,在她的笔下,经历了她的人生沉浮,呈现出有多种味道。
   有豆蔻年华时的无忧酒,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词是记游赏之作,记述了自己少女时期的一次日暮溪亭畅游,因为醉酒而在藕花深处迷路,于是拼命地划船找回去的路,却惊起了一滩鸥鹭。“沉醉”可以看出她醉得很深,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在喝酒,在这样的一个鲜活而生动的生活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纯真烂漫。
   有嫁为人妇的伤春酒。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词人不愿看到海棠花谢而昨夜醉酒以消愁,但因醉得很深,即使是酣睡浓甜仍难“消残酒”,写出了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已经脱去了“沉醉不知归路”的纯真烂漫,对自己人生所经历的感慨万千。词人在第二天醒来向侍女询问海棠花的情况,侍女回答“却道海棠依旧”,一个“试问”将词人既关心花的急切心情,但又怕看到残花满地的矛盾心情刻画得非常细致,其中渗透着词人惜春、伤春的微妙情思,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李清照独特的审美意识。
   李清照词有着独特的女性意识,可能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倒行逆施的,违背封建礼教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实这种独特的女性意识是进步的。她具有独特的社会关怀意识,关注国家社稷,同情黎民百姓,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尽自己所能辅君报国;具有独特的爱情婚姻意识,追求精神共通的爱情婚姻观,并且敢于追求爱情、渴望婚姻自由,在爱情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以女性的视角,细腻的笔法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是李清照词中这种独特的女性意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不可多得的靓丽风景,在我国女性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为女性意识的发展拓宽了驰骋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包莉.浅析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J].现代企业教育,2011(18).
   [2]蔡国黄.李清照[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褚斌杰,孙崇恩,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美]伊佩霞.内闱——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8]苏红霞.女性审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苏虹.李清照女性意识论[J].皖西学院学报,2007(1).
   [10]苏者聪.宋代女性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1]王菊芹.男权话语下的女性书写—论李清照词作中的女性意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2]王亚慧.巾帼亦豪情: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作家,2015(4).
   [13]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4]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5]叶嘉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张毅.宋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7]张忠纲,綦维.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文史哲,2001(5).
   [18]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9]朱淑真集注[M].冀勒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
   注 释
   i孙艳红.易安咏花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识探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4):68.
   ii褚斌杰,孙崇恩,榮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4-5.
   iii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
   iv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下文所引李清照所写的诗词皆出自此书.
   v[美]伊佩霞.内闱——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
   vi朱彝尊:词综﹒发凡[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
   vii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61.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拜月亭》又名《幽闺记》,是元代施惠所作。一直被人认为是在悲剧的时代背景下含有喜剧抒情色彩的爱情喜剧,在悲喜相生、相成的过程中,很多悲剧情节和悲剧气氛使戏剧效果得到了有效的加强。本文将以它的时代之悲、政治之悲、礼教之悲为出发点来探讨其悲剧色彩的原因和价值,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拜月亭》这部杂剧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关键词:《拜月亭》 悲剧色彩 南戏   《荆》《刘》《拜》《杀》四大南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彰显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与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感受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持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文章探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以期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
内容摘要:想要有效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水平,就要让学生掌握诗歌意象的分析方法,总结出意象形成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高职语文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利用意象来體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情感。   关键词:高职语文 古诗词教学 意象分析法 苏轼诗词 “梦”意象   在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意象分析法是高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手段,可以帮助高职学生理解和
内容摘要:《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名篇,在他的小说创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大淖记事》中水、植物、服饰这三类意象的探讨,挖掘这些意象中的深邃内涵。这三类意象作为作者的“感情符码”,其组合与交错,对呈现独特的风俗景观、书写浓厚的文化意蕴,具有别具一格的作用。同时,这些意象的内涵也体现着群体认同下个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彰显着汪曾祺所特有的一种美学观与生命观。这些意象所构成的风俗画,绵延着现代诗
内容摘要:群文阅读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同类型的文本进行对读和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之间的共性与文本自身的独特价值。初中阶段的鲁迅小说在文本主体、人物形象及叙述形式等方面有诸多共性,其中蕴含着众多可以进行对读和比较阅读的探究点。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对初中阶段的鲁迅小说开展群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关键词:叙事学 群文阅读 鲁迅小说 教学内容  
内容摘要:《庄子》作为文学史的奇葩,通过寓言的形式传达自己的哲思和感悟,超越物我的局限,突破时空的阻隔,没有生死的区别,将不同的形象和谐统一于奇特诡谲的寓言世界。本文以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五石之瓠》为例,详细探究其中“假设问答,中立全知”、“形象思维,诗性抒情”、“陌生处理,讽刺剖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独特叙事艺术,为学生提供解读《庄子》寓言的学习支架。   关键词:《庄子
内容摘要: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他关于东方主义的讨论主要聚焦于作为帝国主义主体的西洋和作为其客体的东洋两者之间的关系。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链接了中日以及西洋,文章对于三者关系的描述可以看见日本在东方主义主客体关系的转变,由此可以体现芥川龙之介的东方主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东方主义 《中国游记》 中国形象  
内容摘要:《地平线》是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巴黎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回忆往事并寻找失去之人的过程再现了人物迷惘失落的生存困境。本文以本雅明的“寓言式”批评理论作为切入点、从文本的破碎性、精神氛围的忧郁性以及救赎功能三个层面挖掘《地平线》中的寓言性特征。小说在记录人物迷惘失落的生存困境时,也把救赎的希望投射在文本之中,展现了寓言的救赎功能。   关键词:莫迪亚诺 《
内容摘要:治愈系是日本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词语,其本意是指电视上演出的女性艺人中能让人感到平静,治愈,舒畅的人,以及她们的动作。而类似让人感到治愈、舒畅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则被冠以“治愈系文学”的名头。在这浮华的世间,有一本治愈系书籍陪你度过,温暖你的心,充实灵魂是多么幸运。本文以法国畅销作家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为典型代表,浅谈当今治愈系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李维 治
内容摘要:在欧洲的西北角,有一个国家,它的文艺复兴来得有些迟,但却取得了无可替代的辉煌。而在这辉煌里,莎士比亚(1564-1616)无疑是最闪亮的一颗明星。他一生从事写剧和演剧,他对舞台如此熟悉,使得戏剧在这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是一个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是入世的,庞杂的,甚至是粗糙的,但同时又充满了活力,比其他任何文学样式都更接近当时的生活。他的笔下表现了一个广大的阶层,尤为耐人寻味的是他笔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