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教学法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te_je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应当“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有关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问题教学法,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并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直至解决问题。探索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探索的起点,又是探索的动力。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他们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例如,“巧用地图”中的情境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交通地图,怎样选择合适的线路。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下,从北京到杭州有多少种走法,沿线经过了哪些城市?然后比较一下,哪一种走法最合适?”这样设计的问题开放,答案又不单一,才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地图,仔细观察,精心设计并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能力得到提高。
  二、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应转变为师者尊的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三、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
  “会问”还要“会学”。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这样说:“书越学越多,越学越乱,简直是一盆糨糊。”造成这一问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在学习时进行综合分析,提取精华,即还没有学会读书的一个重要本事:由厚到薄。在整个自学过程中,“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节与节可以“接线”,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如指掌。
  这里,以“地形多样”为例加以解释。学生通过学习,对本框内容有了理性认识后,教师可出示一道表格题关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主要特征”。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指导学生将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及时查漏补缺,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学会了进行知识整理,就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就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
  四、再创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自己做得怎样,今后怎样做。
  例如:学完《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运用课本所学,像小陈那样,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报告。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促使学生课后进一步回顾所学知识、思考课堂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探讨。将思考的问题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知识的引申和知识的统一。当然教师要把握四点:一要真正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二要知道怎么做才能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达到“最近发展区”;三要知道知识引申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四要注重同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当然,四个基本的环节不一定在一堂课内完成,可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而用。
其他文献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选录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陷入困境,和唯一的亲人——弟弟苏辙(即子由)又有七年没有团聚,心情十分抑郁。因此当中秋之夜,把酒对月,种种感慨不禁涌上心头,于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  上阕写饮酒赏月 作者一开始便陡然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真是
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是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一种能力。据专家研究,在一个人必备的四种语文能力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听说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远大于读写,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这种人才竞争剧烈的形势之下,口语交际成为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建设人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农村初级中学作为我国实施九年
2007年山东省首次实行“3 X 1”的素质能力性的高考模式。新的高考模式强调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中提出了四种能力考查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针对这四种能力考查目标,本人结合自己对新《考试说明》的研究,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近几年历史教学的实践,谈谈几点想法,以抛砖
学生跨入中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生活的不断改变,他们的心理、生理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在走向学习的新阶段的同时,也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历程——青春期。这一时期非常重要,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最快速的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时,就不能只盯住他们的成绩,还要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下工夫,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
清代学者严复曾就翻译外国作品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这三原则同样可以借鉴为译好文言文的三条标准和要求。所谓“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走样,不增减,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所谓“达”,就是畅达,即要求译文的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使语言清晰流畅。所谓“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通顺、流畅,而且要尽可能地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
引导学生走进广阔而丰富的农村生活,观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砥砺思想,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语言,对于学会写作是十分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观察农村自然景色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百鸟的乐园,看林间红花绿草,听丛中百虫鸣啾。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拂面的清风。南宁市区周边农村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优势:良庆区南晓镇高峻挺拔的白鸽林,大塘镇的花
体育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多角度、多途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更具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与人文性。    一、 拓展课堂教学资源的意义    新课标给了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权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视野,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实现课程目标。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更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最优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以为:“所谓教学最优化,就是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的时间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实施既定条件下的最佳教学方案。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的每阶段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此,笔者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做法与体会。    一、诱导激发    在课堂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利用批改作业这个环节来渗透爱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呢?笔者认为在批改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号应改为“?”号    一个“√”号不能向学生传递多少温情,而一个“×”号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言意在劝告人们在为人处世时,要能够听进去那些跟自己的政见不同的话,以利于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是良药就一定得苦口吗?是忠言又何必让它逆耳呢?良药不苦,忠言顺耳岂不更好!  在这方面,邹忌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家庭琐事,巧妙设喻    邹忌身为齐相,心系国事,情在其中。面对疏于朝政的齐威王,他忧心忡忡,苦苦思索,寻找一条劝君纳谏的良策。因为批“龙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