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就是喜与惧
人生的许多成功发展、许多新的经验、许多大事好事,都可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还可以说是以惧制喜,免于过分张扬,以喜冲惧,免于胆小怕事与悲观绝望。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篇第四》
一则是为他们的长寿而欣喜,一则是为他们的年事日高而恐惧。
有得必有失
有一得就有一失,有一长就有一短。
你想有所获得,就不能拒绝有所付出、有所延误、有所牺牲。所谓“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的人,所谓利欲熏心的人,所谓“给他小碗他不要,给他大碗他害臊”的挑来拣去的人,没有出息,更与大道差之千里!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
一个读书人,一个精英,其志在于学习把握天下的大道,至于将吃穿得不太满意、物质生活上标准还不够高当作自己的羞耻并为之焦虑,这样的人,就不配与别人讨论什么道不道、志不志的了。
遇事先从好处想
仁爱者也不是没有忧愁,他的特点是不因为对别人的恶意的过敏反应而忧愁,遇到人间诸事,他宁可从好处想,从好意上估摸自己尚未完全理解的人和事,乃至当真做到化敌意为善意,化逆境为顺境。
“仁者不忧。”
——《论语·子罕篇第九》
仁爱者不忧虑。
凡事作两手准备
用行舍藏,是中国很有名的话,特别是有志于或有机会在仕途混迹者,不是一条单行线而是双向准备,不一味求进而是两手准备,可进可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中庸,不蛮干,不轻易拼小命,考虑到不止一种可能,凡事都能胜任愉快。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论语·述而篇第七》
朝廷用咱们呢,咱们就启动做事;不用咱们呢,咱们就收拢归隐。
懂进退,人生大智慧
聪明而外露,最多是二等聪明,聪明而显出愚傻的外貌,才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人生大智慧。
原因是,聪明外露,容易被注意,被嫉妒,被提防,被众口铄金。能干外露,容易让人怀疑他是巧言令色至少不像是安分守己的样子。而面貌愚痴才显得忠顺。从古到今,大家都相信苏轼的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里有真切痛心的处世奇术,有我们的国情国人集体无意识,有金不换的做人经验,也有长久以来的、有时宝贵、有时误事的反智主义。
宁可看着傻实质精明,不要看着精明实质欠缺。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篇第二》
有时我与颜回交谈整天,他一点不同意见也不说,好像挺傻。再看看他独自的言论表现,完全是有所发展发挥拿得上台面的,颜回这人可一点都不傻呀。
以退为进,以愚为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式的有理、有利、有辙、有节的独特思路,是以退为进,以愚为智,以无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做人艺术。
事事聪明、处处争先,不是真精明,而是浅薄、幼稚、鄙俗、廉价。该灵则灵,该钝就钝,该明则明,该暗则暗,方能自保,方有原则,方有人格与光辉,但并不容易。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宁武子,遇到邦国有章法、有条理、合乎道的时候,他就显出了聪明智慧(能够参政议政了),而遇到邦国混乱,君王无道的时候呢,他就傻了(远离政事啦)。他那个聪明劲儿,别人或者能够赶得上;他那个傻劲儿,恰恰是他人望尘莫及的。
物质满足只求适当
只谈精神上的追求,而完全不考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是不行的。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保证不了,即使是君子也会受不了。
如果是靠劳动、靠工作、靠贡献而吃得好住得也好,不一定有多耻辱,很可能是比较光荣,它是社会机制并不太荒谬的表现。曹雪芹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伟大。歌德则相当养尊处优,没有人敢说歌德从而渺小。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篇第一》
一个真正的(有地位、有素质的)君子,吃饭不追求满足口腹,住房不追求安适舒泰。
求名利,不陷于名利
好人、正人君子,应该自信,应该超拔于俗务得失,永远不必因为衣不如人之类的计较而自惭形秽,永远要懂得不必嫉恨也不必追赶既得利益者。同时不应该满足于自信,还要有功业,有影响,有利
国利民直至流芳百世的成绩。
现实一点说,你混得不怎么样,
却能不嫉恨羡慕混得好的人,也并非易事。有几个人能彻底摆脱名利场的羁绊呢?社会结构实际上正是利用了人类的追名逐利心理,而形成了种种体制啊。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论语·子罕篇第九》
穿着破旧的袍褂,与穿讲究的裘皮衣装的人站在一起但并不自惭形秽的人,不正是子路吗?子路见到处境比他好的人,“不嫉恨也不)眼馋(《诗经·雄雉》),做到这一步了,还有什么会做不好呢?”
求名声,更爱惜名声
君子要立名,但这里的名与我们所常常泛批的名利不同:利是利益,名则要区分虚名、(欺世)盗名与代表事业有成、才具出众、影响巨大的美名。
一个人不应该略有浮名就翘尾巴,当然。同时一个人干了一辈子,毫无建树,毫无创见,毫无影响,只剩下自哀自叹,自恋自怜,自吹自闷,也够“疾”与病的。就以令人同情的孔乙己来说吧,他难道没有让人疾、忌(讳)、急得慌,他难道没有烦人与使你觉得不可救药的那一面吗?
考虑一下自己的名的問题有一个好处,对自我有所要求,树立标杆,保持尊严,与一切下三滥行为作风拉开距离。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君子怕的是活一辈子却得不到值得称道记下的名声。
从4件小事做起吧
从我开始,不决定于外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开始仁的修为,很容易。从说话放慢速度做起,从处世待人恭敬严谨做起,从非礼的事不做做起,从认定仁与不仁决定于自身做起。
“仁者,其言也讱。”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这个仁呀,说起话来要迟慢一些。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精进:极简论语》 作者:王蒙)
人生的许多成功发展、许多新的经验、许多大事好事,都可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还可以说是以惧制喜,免于过分张扬,以喜冲惧,免于胆小怕事与悲观绝望。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篇第四》
一则是为他们的长寿而欣喜,一则是为他们的年事日高而恐惧。
有得必有失
有一得就有一失,有一长就有一短。
你想有所获得,就不能拒绝有所付出、有所延误、有所牺牲。所谓“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的人,所谓利欲熏心的人,所谓“给他小碗他不要,给他大碗他害臊”的挑来拣去的人,没有出息,更与大道差之千里!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
一个读书人,一个精英,其志在于学习把握天下的大道,至于将吃穿得不太满意、物质生活上标准还不够高当作自己的羞耻并为之焦虑,这样的人,就不配与别人讨论什么道不道、志不志的了。
遇事先从好处想
仁爱者也不是没有忧愁,他的特点是不因为对别人的恶意的过敏反应而忧愁,遇到人间诸事,他宁可从好处想,从好意上估摸自己尚未完全理解的人和事,乃至当真做到化敌意为善意,化逆境为顺境。
“仁者不忧。”
——《论语·子罕篇第九》
仁爱者不忧虑。
凡事作两手准备
用行舍藏,是中国很有名的话,特别是有志于或有机会在仕途混迹者,不是一条单行线而是双向准备,不一味求进而是两手准备,可进可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中庸,不蛮干,不轻易拼小命,考虑到不止一种可能,凡事都能胜任愉快。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论语·述而篇第七》
朝廷用咱们呢,咱们就启动做事;不用咱们呢,咱们就收拢归隐。
懂进退,人生大智慧
聪明而外露,最多是二等聪明,聪明而显出愚傻的外貌,才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人生大智慧。
原因是,聪明外露,容易被注意,被嫉妒,被提防,被众口铄金。能干外露,容易让人怀疑他是巧言令色至少不像是安分守己的样子。而面貌愚痴才显得忠顺。从古到今,大家都相信苏轼的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里有真切痛心的处世奇术,有我们的国情国人集体无意识,有金不换的做人经验,也有长久以来的、有时宝贵、有时误事的反智主义。
宁可看着傻实质精明,不要看着精明实质欠缺。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篇第二》
有时我与颜回交谈整天,他一点不同意见也不说,好像挺傻。再看看他独自的言论表现,完全是有所发展发挥拿得上台面的,颜回这人可一点都不傻呀。
以退为进,以愚为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式的有理、有利、有辙、有节的独特思路,是以退为进,以愚为智,以无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做人艺术。
事事聪明、处处争先,不是真精明,而是浅薄、幼稚、鄙俗、廉价。该灵则灵,该钝就钝,该明则明,该暗则暗,方能自保,方有原则,方有人格与光辉,但并不容易。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宁武子,遇到邦国有章法、有条理、合乎道的时候,他就显出了聪明智慧(能够参政议政了),而遇到邦国混乱,君王无道的时候呢,他就傻了(远离政事啦)。他那个聪明劲儿,别人或者能够赶得上;他那个傻劲儿,恰恰是他人望尘莫及的。
物质满足只求适当
只谈精神上的追求,而完全不考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是不行的。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保证不了,即使是君子也会受不了。
如果是靠劳动、靠工作、靠贡献而吃得好住得也好,不一定有多耻辱,很可能是比较光荣,它是社会机制并不太荒谬的表现。曹雪芹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伟大。歌德则相当养尊处优,没有人敢说歌德从而渺小。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篇第一》
一个真正的(有地位、有素质的)君子,吃饭不追求满足口腹,住房不追求安适舒泰。
求名利,不陷于名利
好人、正人君子,应该自信,应该超拔于俗务得失,永远不必因为衣不如人之类的计较而自惭形秽,永远要懂得不必嫉恨也不必追赶既得利益者。同时不应该满足于自信,还要有功业,有影响,有利
国利民直至流芳百世的成绩。
现实一点说,你混得不怎么样,
却能不嫉恨羡慕混得好的人,也并非易事。有几个人能彻底摆脱名利场的羁绊呢?社会结构实际上正是利用了人类的追名逐利心理,而形成了种种体制啊。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论语·子罕篇第九》
穿着破旧的袍褂,与穿讲究的裘皮衣装的人站在一起但并不自惭形秽的人,不正是子路吗?子路见到处境比他好的人,“不嫉恨也不)眼馋(《诗经·雄雉》),做到这一步了,还有什么会做不好呢?”
求名声,更爱惜名声
君子要立名,但这里的名与我们所常常泛批的名利不同:利是利益,名则要区分虚名、(欺世)盗名与代表事业有成、才具出众、影响巨大的美名。
一个人不应该略有浮名就翘尾巴,当然。同时一个人干了一辈子,毫无建树,毫无创见,毫无影响,只剩下自哀自叹,自恋自怜,自吹自闷,也够“疾”与病的。就以令人同情的孔乙己来说吧,他难道没有让人疾、忌(讳)、急得慌,他难道没有烦人与使你觉得不可救药的那一面吗?
考虑一下自己的名的問题有一个好处,对自我有所要求,树立标杆,保持尊严,与一切下三滥行为作风拉开距离。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君子怕的是活一辈子却得不到值得称道记下的名声。
从4件小事做起吧
从我开始,不决定于外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开始仁的修为,很容易。从说话放慢速度做起,从处世待人恭敬严谨做起,从非礼的事不做做起,从认定仁与不仁决定于自身做起。
“仁者,其言也讱。”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这个仁呀,说起话来要迟慢一些。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精进:极简论语》 作者: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