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三下乡”平台推进《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d3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层的农机推广机构,特别是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经历了1998年的人员精简和2004年的综合建站两次改革后,技术人员普遍减少,学非所用和挤占农技推广时间的现象严重,资产严重流失,人员工资及业务经费短缺。再加上人们对农业的偏见,学生学习《农业推广学》课程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现行的大学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性和社会影响性,未能从深层次挖掘其科研价值。纵观近年的社会实践工作,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诸表象中科技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实践内容上,课题调研类活动项目不多,与自身专业教育结合的不多;参与人数逐年减少;科技成果上,发表学术论文少,社会实践成果转化率低;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科学调查、分析方法的指导。而农业推广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学科,课程内容涉及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行政组织学、传播学、行为学和大农学类的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或枢纽,也是教会大学生如何与农民交往,让大学生“三下乡”真正做到影响和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两者相结合,是互相促进。因此,建立一种可供全国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参考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对提高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农业推广学》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多为农民出身,思维理念、知识结构、管理方法、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较差,而大学生村干部知识背景远离农村,知识结构远离农业的现状,打破传统办学理念,探索适合“懂技术、会管理、能发展”的推广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建设和整改。经过八年的建设,本课程已是校重点课程和校精品课程,并获得校网络课件比赛第二名。副主编或参编《农业推广学》教材4部,参编《农业推广学案例》一部。其中“高级推广员”证和暑假技能测试等也是《高等农艺职教体系的创建与实践》里的一项内容,后者曾获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及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主持人为刘正)。
  从2000开始就与本校团委进行密切合作,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进行支农社会实践。在课题组和团委的精心准备下,连续九年受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的表彰;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和安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给予报道。
  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平台,现将课程组经过八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获得的成果总结如下。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情况
  围绕农业推广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组教师依据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及生产实践体验,参阅其他院校农业推广学的教学体系,对本课程体系进行了整改和修订。形成了更加系统、完善的包括四大知识模块的,课堂讲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即“基本原理、基本方式与方法、基本技能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从2000年开始将此成果同时应用到“三下乡”学生的培训上,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农村科技服务期间得心应手,农民也乐于接受大学生带下去的新科技、新思想;然后把大学生“三下乡”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带回来,一方面课程组成员进行研究解决,另一面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课外研究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的模式。
  二、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探索“参与式”教学方法
  1.以“参与式”教学展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结合“三下乡”遇到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随时调整发言内容,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
  2.使用CAI课件
  让教学案例更加直观、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这项成果已获全校网络课件比赛第二名。
  3.运用网络教学资源
  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自学空间,搭建起师生交流和沟通的良好平台,本课程已成为本校的精品课程。“参与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理念,教师由原来的“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产生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效果。
  三、加强实践训练,为“三下乡”的学生打牢“业务”基础
  1.开辟训练田块,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在种植科技园开辟实践田块,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开展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实践活动。在第六学期学生进入综合训练田实践活动。每两位学生分配20平方米土地,让他们自己制订种植计划,自主选择作物种类和品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销售等全部由学生操作,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由教师指导解决。
  综合训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形式新颖,极富挑战。在综合训练田里学生不仅种植了常见的玉米、棉花、饲草、蔬菜、瓜果、药材、麻类,还种植了食用仙人掌、芦荟、台湾芳香型新菜品种,共60余种。学生们互帮互学,相互交流,每个人都在同一地点学到了多种作物的种植技术。有的学生说:“综合田不仅是我们的自留地,更是一个实践大课堂。”还有学生说:“分田单干,自由一半;培养特长,增加才干。”自己耕作、自己收获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田间管理精细,实践效果很好。不仅检验了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情况,还能锻炼学生怎样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激发从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劲头,也为大学生下乡增强了信心。
  2.打破学期限制,安排暑假培训
  7~8月的暑假是农作物生长的旺盛季节,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农作物病虫害多,农事操作任务重,为让学生把握关键的技术环节,增强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以打破学期教学的限制,在第六学期暑假中安排20天技能培训。暑期小学期安排在暑假开始和暑期结束两段时间,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中规定内容的训练。小学期技能培训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课表、有考核、有总结。学生各项技能培训成绩记入学籍档案,作为实践技能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教师暑期实践教学活动核算教学工作量,教师实践教学的表现和精力投入情况也作为系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3.强化技师培养,试行“双证”制度
  为了与国家农业就业准入制度接轨,并根据毕业生就业竞争和人才市场需求,我们主动与国家农业部安徽省农业技能鉴定站联系,2003年2月开始组织学生参加种植职业技能考核,现已有500余人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高级农技推广员职业技能证书”。
  四、深入具有代表性农村,让学生学习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转型时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识深化的过程,“观念”可能每一天都是新的。为了让学生思想观念跟上时代,课程组从2001年开始带领学生深入具有代表性农村,学习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一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对农业推广课程的学习兴趣。见表1。
  表12001—2007参观具有代表性农村
  时间 地址 学习事项
  2001年 江苏江阴华西村 学习新农村规划及其管理经验
  2002年 凤台县毛集镇 参观生态农业
  2003年 五河县屈台村 组织学生先在校内拟定好调查问卷,逐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2004年 山东省乐陵市梁锥村 参观梁希圣的乌托邦农村和他的企业“鲁西牛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 农户”先进运作模式,以及他的循环农业即采用牛粪养蚯蚓
  2005年 山东寿光全国蔬菜批发市场 参观“市场 农户”的运行机制
  2006年 淮北塌陷区后续的新农村建设 参观该村沼气工程、现代化养鸽技术、现代大棚种植技术
  2007年 阜阳国家生态园 参观现代种植及养殖技术
  
  五、参与“三下乡”岗前培训,提高“三下乡”工作成效
  运用《农业推广学》基本理论对“三下乡”队员进行岗前培训,并带队下基层。活动形式主要有走村串户、重点帮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农村致富信息广播讲座,采取通俗易懂的工作方法,有针对性、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取得工作成效主要有:拉近了农民与科技的距离,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帮助农村基层组织提高了威信和号召力;拓宽了大学生投身实践、接受教育、服务人民的成长成材渠道。
  从2001年至今,在校团委组织和课程组的培训下,已培养了347名科技副村长,组织53支“三下乡”科技服务队,免费为农民发放材料10万份,为农民解决生产上难题具不完全统计420项,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并连续八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的表彰。
  六、依托“三下乡”平台,调动学生学习“农业推广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以课堂为主要载体的学科与专业教育始终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囿于教学时间、内容、手段、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在学生喜爱与接受程度,以及知识的消化、使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而“三下乡”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充满新鲜感,其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深为当代大学生所青睐。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用知识、消化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社会考察、调研等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来思考各类问题,特别是打通专业之间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类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稳固的知识框架。同时,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形成新的认识与思考,对原有的专业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建立宽广的知识平台,调动学生学习“农业推广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七、“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一方面加强教材建设,强化课程特色,与教学方法改革有机结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手段,以学生独立实践操作为前提,做到课程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对课程内容、推广案例、实践教学进行整合,搭建农业推广教学平台。
  我校的《农业推广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运用CAI辅助教学课件、录像、光盘等声像资料为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案例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2007年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网站,网站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参考试卷等网络学习材料,为学生自学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了很大的学习灵活度。对于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八、教学效果
  我院《农业推广学》课程在学校组织的考评中成绩较好,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和“三下乡”社会相结合,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备课认真、精心负责,在授课内容及方法上具有一定前沿性,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易于理解。授课过程分为复习、授课和总结三部分,比较合理。授课前的复习有利于学生将前后知识贯通,易于消化、吸收和拓展上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针对将要进行的内容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在近三年的学生的评教结果中,农业推广学任课教师平均分为85分以上。其中,刘正教授排在院前列。课堂学习状况和学生反馈信息表明,85%以上的学生真正实现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程的转变,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能够主动思考,而且课后能够组织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大大提高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且拓展了知识面。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党章,“美丽中国”首现大会报告,这两个充满诗意的词组犹如春风拂绿暖入人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广东作为改革
【正】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的要义之一。也就是说,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技工学校的学生除了需要文化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之外,还需要"第三本学习证书"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类更是离不开阳光。太阳光能给人以温暖,尤其是冬天的太阳,如同天然的“强壮剂”。因冬季太阳位置偏南,阳光斜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中的水气、尘埃反射回去,故
经常让孩子回忆让他们感激的人和事,是教育孩子感恩的最好方法之一。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也许就不会自私地说只喜欢新玩具和美味食品了。而会想起帮助自己的小朋友和亲人们。但
影视片头在影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精彩美妙的片头设计和制作都有着特定的要素及特点,本文结合实例,从片头设计需要遵循的审美要求和设计原则方面阐述了如何更好的进行片头的设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幸福息息相关,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
美国科学家用脑部成像技术证实,受过良好教育、心智更活跃的人患早老性痴呆(AD)的风险大大低于普通人。这与早先的许多医学统计相符合。众所周知,AD是最严重的脑部疾病之一,美国目
众所周知,电喷发动机是汽车维修的重点。学生毕业后会经常从事关于电喷发动机的维修工作。如何将这一课程讲好,在学校以及实验室内学生有一个基本完整的排查故障的思路非常关键。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并结合自己以前在汽修厂工作的经验,笔者开发出了针对电喷发动机维修的授课技巧—现场模拟法。通过现场设计、模拟、排除故障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甚至,实际维修作业中的疑难杂症都可以在模拟中让学生彻底明白故障起因,为他们
1、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是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据统计,此病约85%发生在30岁之前,尤以5~15岁青少年发病率最高。其急性期主要侵犯心脏和关节,其他器官也可受累,主要病变在
睡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有29%的人存在各种睡眠问题,我国人群睡眠障碍的患病率高达42.27%。好睡眠俨然成了现代都市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