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之所起,诵之入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书声琅琅,我们头脑中想到的画面是什么样?朝阳初升,教室里学生手捧书本,投入地朗读着,声音清朗而响亮……这本应是再正常不过的场景,但现实未必如此,系统化、自主化的朗读学习并未出现。
  一、现状及问题
  基于前期关于E时代下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策略的课题研究,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
  1.学生习惯欠缺
  学生没有晨起而诵的意识,特别是有些班级学生来得虽早,但你会看到他们是在廊道里做游戏,却鲜见放下书包坐在座位上静心读书的身影;学生的朗读词不成句、句不成段,磕磕绊绊,声音毫无起伏、了无生气。课堂朗读中有些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得还不够深入,简单模仿范读中的语音语调,缺少自己的主观感受。长此以往,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教师重视不够
  一线教师普遍把朗读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过渡环节,缺少系统研究,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单一;平时忙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朗读的过程性材料收集和数据分析鲜有时間和精力处理;自身朗读水平有限,缺乏专业的朗读培训及实际操作,不能够给予学生有效指导。长此以往,学生愈发对朗读失去兴趣,难以获得提升。
  二、朗读兴趣的培养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读者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是对文本的理解与再创造。朗读又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默读遇到不会的字可以跳过去,也不一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朗读却需要注意字正腔圆、富有韵律、适当停顿、声情并茂等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有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摒除畏难心理,尝试朗读,掌握方法,长期坚持,形成习惯,进而爱上朗读。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内容的选择
  好奇是动机的原动力,动机诱发行动,关注学情,激发兴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绘本因其图画精美,富有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语言句式结构清晰、明快,便于学生理解。相比一般的纯文本,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获得乐趣。儿童小说因文本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其生活相关联,自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诗词歌谣因句式短小精悍、节奏韵律感强、易于记忆,对认知能力尚浅的小学生来说,诵读起来更为朗朗上口,也是朗读的好材料。
  建议教学中先由教师带头朗读,一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符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每个人能在同一时间内“听”完一本书,避免有些学生因为自身识字量少、阅读能力薄弱等因素导致半途而废。读的过程中注意声调的变换,如语速的快慢、高低音的运用、声音的轻柔与响亮、善用停顿,一开头就要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舍不得离开。
  2.环境的营造
  给学生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研究表明,当人们对周围环境感到安全时,能更好地投入做事,更快地进入状态。我们可以利用班级晨诵、午读时间,或小组结伴朗读,或教师示范朗读。组内、班群之间分享朗读、交流、互评。同时在朗读过程中营造仪式感,让学生觉得每一次的朗读都如同一场盛宴。比如,我们在诵读古诗文时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有时代感的小道具,帽子、折扇、杯盏、毛笔等皆可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参与其中,帮助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朗读者和听众。用声音传递文字,用积极的反馈表达感受,让学生体验朗读,感受朗读的魅力。实现人人会朗读,人人爱朗读,兴之所起,诵之入心。
  3.教师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内隐”学习,发挥自己的朗读示范作用。声情并茂的示范在前,学生模仿在后,直到化被动为主动,迁移到自己的朗读中,有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二是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前给予学生的方法指导要避免空泛,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要抓住文中的重点难点,有侧重地指导。比如一篇文章人物对话所占篇幅很大,在朗读中可以引导学生角色代入,揣摩对话的语言、语气、语境,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读出画面感。对文中的标点、停顿,要结合个人对内容的理解读出节奏感,注入感情色彩。三是创新朗读教学方法,尝试让朗读与戏剧、绘画、音乐、信息技术相结合,综合利用声、光、色、形等手段,多方位给学生提供产生朗读兴趣的可能。
  4.评价的跟进
  及时的评价激励很重要,对学生的朗读要给予积极的响应,既不破坏学生兴致,又能逐步增进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更加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认可和评价。故而,在评价中要讲究话语技巧,如何说、如何做能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并做出改变,这些值得我们揣摩研究。
  除传统的书面检测外,建议将朗读纳入考核项目。笔者所在年级推出的期末闯关、单项测试,就是朗读评价策略的一种优化。制订适切的评价量规,使教师在实际教学指导中有据可依,学生对朗读技能的学习也更清晰明确。在评价方式上应注意差异化、阶梯化,切不可搞“一刀切”。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时,可以设计一份“朗读周记录表”,家校协同参与记录,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积分评价,重在鼓励学生坚持朗读。教师每周一评并给予学生评价和激励,特别是那些坚持不懈、较之前有进步的学生,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
  5.活动的创设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乐、游戏的天性,其心理本能趋向于游戏精神。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与文本亲密的联系,而且能提高其朗读能力,实现学生乐而善学,教师乐而善教。
  叶圣陶先生在朗读教学中指出:“不能单从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文字上去。”我们在朗读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以角色自居,与自身生活相关联,入情入境,有感而发。比如,笔者所带班级在绘本《嘘!小声点》朗读中,学生联系中午就餐的情境,进行绘本剧表演;在朗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时,组织“我为故事配插图”的活动,鼓励学生用插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更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中;在学习“梅兰竹菊”专题古诗文时,开展“飞花令”活动。
  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譬如现今流行的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B站等,学生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充当一本有声书或一部动画剧的设计者、配音者、绘画者、制作者等多重角色,既保持了朗读的兴趣,又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不要错过各级各类活动展示平台,要善于抓住校内外朗读活动的机会,一次次磨炼,一次次成长。
  三、结语
  于永正老师曾说:“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朗读是一项基本功,是阅读的起点。
  观念的改变导致行为的改变,行为的改变导致结果的改变。朗读能力的增长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坚持训练才能逐渐见效的,而兴趣则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和家长要足够重视。选择恰当的朗读文本,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辅以具体有效的指导,及时的评价与反馈,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是本文对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策略探索与研究。只要明确目标,施以方法,持之以恒地练习,相信学生会逐渐养成习惯,爱上朗读。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我常想,语文教师有自己的专业边界吗?这似乎是个伪命题——语文教师的专业边界应划在语文课程上。其实不然,道理很简单: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语文总是与生活相等的,从这视角看,语文教师的专业应当走向“无边界”,即走向学生的生活——也许这正是语文教育的边界。   我们对学生的生活了解吗?不能说不了解,但蒙台梭利却说: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世界却不了解他、不接纳他。因而,她写下了《童年的秘密》,至今都在影响着我
教学目标:  1.借助例文学习用简洁的语言写梗概的表达样式。  2.尝试给《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写梗概,写好以后读给同学听,并对没有写清楚的地方进行修改。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1.最近,有一位同学在朋友圈里发出这样一封求助信,我们一起来看看:  江湖救急!江湖救急!最近班上要举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推荐会,我想把最喜欢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推荐给大家。哪位大神能教我怎么
摘 要: 以工科办学为主的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工科办学的定位、管理、评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工科的实践教学的办学定位、实践模式、管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了趋同化的影响,一方面推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断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索,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产生了以工科标准推行的实践教学环节,限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应给予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快速默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如何利用勾词串联的方法学习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此方法自主学习其他童话故事,并且通过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探索创编童话故事做准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爱读、爱讲、爱写反复结构的童话故
我们倡导在语文课堂中引领“儿童诗意表达”,就是要通过营造“语场”环境,把握“语旨”特质,梳理“语式”类别,来唤醒儿童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到良好的养护和培植,让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能拥有自己的言语个性和浪漫情怀,尽情地放飞想象和幻想,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和快乐,从而在言语的发展、创造中成为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自我实现”的人。  一、营造“语场”环境,呵护儿童自然表达 
摘 要: 志愿服务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 高校志愿服务”背景下,分析高校志愿服务应课程化构建志愿服务管理、项目化打造志愿服务专业品牌、多元化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新发展趋势,具体创新路径有:营造开放包容的志愿服务环境,构建网络志愿服务专题信息模块,完善志愿服务评价激励体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互联网 ” 志愿服务 创新  一
摘 要: 莫里哀的剧作《悭吝人》为读者和观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守财奴形象——阿巴公,这个人物形象几乎成为吝啬人物的代表。作者之所以能将他刻画得如此深入观众和读者的内心,其中一个原因是作者将极端化手法成功地运用到人物塑造中、将偶然性因素成功地运用到人物关系的设置中。  关键词: 《悭吝人》 极端性 偶然性 主人公性格 人物设置  《悭吝人》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的著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
想象类习作,最能体现学生言语的“创造力”。统编本教材中想象类习作共有12篇,与以往版本的教材相比,所占篇幅比重增大。以往教材,想象类习作主要分布在中年级,到了高年级寥寥无几,而统编本教材却一反常态,在高年级安排了5篇,走出了以往“动物童话”格局,明确提出了“虚构故事”,重视习作主体“我”的融入,引入科幻、历险等要素,从“编童话”走向“故事创作”,使得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充满了“创造感”。显而易见,重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强、吭”两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学习通过小标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以及按照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3.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感悟“男子汉”的天真、可爱、独立、沉着以及成长,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男子汉”  1.板书课题,提示学生在本子上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2.在你心中,“男子汉”是
统编本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优秀语文教研员、知名教师、骨干教师等,经过长期试教、研磨,按照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编写的教师教学的指导用书。是语文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参考资料,能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理解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怎样才能真正用好这套《教学用书》呢?下面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