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赤水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wer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津山多,水多,竹更多。
  慈竹、楠竹、水竹、苦竹、刺竹、罗汉竹、湘妃竹,一丛丛,一片片,一林又一林,一山又一山。
  它们或生于深山野壑,悬崖峭壁之间,博采天地之灵气,沐浴日月之光华,盘根错节,虚心向上,坚忍不拔,不向风雨低头,不向霜雪弯腰,生生不息,终成惹人眼目的竹海。这竹海,远远望去,翠色欲流,浩浩荡荡。你若置身于其中,去品味这清波翠浪,只听天籁轻扬,只觉得山风湿人衣,只觉得远离了人间烟火、尘世喧嚣。你心中先前的得意、浮躁或不平,在不经意间被荡涤得干干净净,此情此景,让人身心愉悦,竹即是人,人即是竹。
  它们或长于江边溪旁,或三五丛生,或玉带连绵,竹影清风,潇洒飘逸,似坚强的卫士,固守着水土,美化着山川。你看,小溪蜿蜒流淌,修竹摇曳疏影斑斓,这不就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的境界吗?
  它们或依村傍舍,楠竹高大挺拔,笔直坚毅;慈竹风貌雍容,婀娜多姿;苦竹若谦谦君子,灵秀亮节;湘妃竹临风玉立,楚楚动人。微风徐来,这丛丛翠竹便吟诵出飒飒竹音,如听天籁。更有小桥流水人家,晨雾与炊烟相伴,夕照与群雁为伍,一派其乐融融景象,俨然一幅幅古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画。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话高妙!
  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人与竹的不解之缘,已历悠悠数千年。
  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竹”字的符号出现。后来,由于书写的需要就有了竹简,串起来也就成为竹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书纪年》、《尚书》由竹简写成,“孔子搬家——全是书”那书,也是竹简。再后来,有了竹管乐器,有了造纸,有了各类竹艺。
  竹,未出节时便有节,乃凌云处尚虚心,严寒不凋零,贫沃不更颜,是气节的象征,历来为人们所赞誉。或入诗,或入文,或入画,无不清雅隽永,超凡脱俗。
  昔日,舜妃九嶷山下泪洒潇湘点染斑竹,那是一个关于竹的较早的凄美故事。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风神俊朗,乐观旷达,吟唱人生百年,开千古魏晋之风。韦应物有诗云“新绿初苞结,嫩气笋犹香”。那个“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的白居易喜欢吃竹笋,所以会吟出“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的诗句。黄庭坚诗云:“深根藏器时,寸存抱奇节。遭时上风云,故可傲霜雪。”说竹根基深固,力源充实,风吹不倒,雪压不垮。最值一提的,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老先生,常常以竹自喻,其《竹石图》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何等的傲骨,何等的傲气。
  竹,生于斯长于斯,奉献于斯。竹与人,凝结着万世的不解之缘。
  
  王华国云南盐津县人,现任中共镇雄县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尹马
其他文献
像桃花在开  我所渴望的生活,就是走进最密的林,守自己的小木房子,熏一支自己喜欢的香,然后梅妻鹤子,躬耕山庐。  我渴望置身山野,守一个深爱的男人,种自己的玫瑰园。每天清晨,担了花担去街市叫卖,回来天还未明,见他熟睡,就钻进厨房,为他做份早餐。再在自己的书桌面前坐下来,泡一杯茉莉花茶,写一首想写的诗。  偶或在做早餐的时候,笨手笨脚的样子被他撞到,只能窘迫的微笑的对他说,不好意思,鸡蛋又被煎糊了。
期刊
一  摇撸人摆放小船的对面,是悬崖峭壁,看上去一点肌肉也没有,全是骨头,轮廓分明。悬崖的中间深深的凹了进去,像一个被推翻的马槽。悬崖顶上,有很多石头,犹如一根根硬毛生长着。然而,在一个大石包上,有一个小石包,样子像个老头,静静地凝视着江水,仿佛要望穿江水。  摇橹人停泊的渡口和这个石头对应着,抬头就能看见。  摇撸人说,那个像老头子的石头,本身就是一个老头子,还是他把他带到那里坐着的。这太可笑了,
期刊
从永善县城溪洛渡出发,沿擐擐桥的公路蜿蜒而上,就是溪洛渡镇的玉笋村。因两个高大的石笋而得名。传说是“抛藤搭桥”爱情故事中的加娜和阿强的化身,两根并肩而立的石笋,一根像盛装的彝家女子,人们把它叫母石笋;一根像英俊潇洒的少年,身佩竹笛和弓箭,人们把它叫公石笋。石笋双峰傲然而立,相濡以沫。细细看去,在公石笋旁还有一处小石笋,也许她就是加娜和阿强的后代。早年,永善本土的文人雅士邓子琴教授,就曾留下赞美“玉
期刊
尹马,云南作家协会会员。1977年出生,已在《大家》、《诗刊》、《诗选刊》、《边疆文学》、《散文》等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若干。出版诗歌作品集《尹马诗选》(作家出版社2008年10月),现在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文联工作。    1    那天下午,我刚进入梦中,就被一阵咚咚咚的敲门声惊醒。以为妻子又忘带钥匙了,披衣下床去打开房门,却见一个社区医生装扮模样的女孩站在门口,手里捏着一封快递。见了我,女孩紧了
期刊
尽管风雨一次次的击打着历史的苍颜,却无法抹去我不泯的记忆。尽管岁月可以断绝古钟的余响,却难以断绝其亘古绵远的深神韵味。  这次,我要说说我童年时的那个巫医郎中,因为他的形象时时会印现在我记忆的网络上,使我不说不快。  那个时段应该定格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是光着三四岁的脚丫子跨进这个年代的,你说三四岁时的事儿怎么会记得呢?当然不记得啦,但老爹老妈可以告诉我呀。妈妈说我是没奶吃,全靠吃白糖水长大的,
期刊
磨磨蹭蹭的把正月初一熬完,张黎明终于决定初二一早自己一个人回乡下老家去了。说实话,大年初一这天他就实在呆不住了的,但大年初一全国人民都在放假,都在忙着过春节,都在忘情地狂欢和娱乐,开班车的常年在路上奔跑,至少也要过过春节吧。张黎明肯定不能一个人走路回去,那么远的路程。再说,虽然心里极不痛快,对乡下父母的牵挂窝在心里闷得慌,但既然年前都没回去,大年初一这么一走,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年关将近的那
期刊
沙 砾    这个日子我突然想起沙砾  天空没有阳光,也没有雨滴  沙砾从窗的缝隙中涌进我的房间  他们摆放在我的桌上  像一群没人关心的孩子  上帝从来不会可怜一群没有父母的孤儿  即使义无反顾,沙砾也永远是沙砾    我必须从头做起,在没有阳光的日子  扫除我桌上的沙砾  就像清理一群没有人要的孩子  把他们从头顶到脚底  把他们从身子到嘴唇  打磨得阳光透顶  打磨得光明锃亮  然后混着原本
期刊
刘平勇,男,汉族,1968年生于云南昭通。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多种文学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有小说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选载。小说曾获《滇池》文学奖,《边疆文学》奖,中国首届“鲲鹏文学奖”,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昭通市政府文学奖”。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昭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昭阳区作家协会主席。    01  文艺涛把头靠在老板椅上,整个身子平躺着,他左手的食
期刊
蒲公英    我看见蒲公英时 冬天的北风  已经不再肆意地刮着  在枯干而荒漠的野地里  蒲公英纤弱的身子   让我不由地想起出塞的昭君    这个冬天还没有下雪  我走在旷野上 听北风唱歌  我以一袭僧衣 抵御天寒  当我大袖飘飘 隐于尽头  我的身后 蒲公英开始飘飞    我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  错过了寂寞的花期  以后还会错过凋零的时刻  下雪的时候   我愿像蒲公英一样 弱不经风    悼
期刊
新农村    田坝村的农民  经年做着同一件事情  蘸着白水江的水  把大地当画纸  描绘着他们的新农村    青砖白墙的楼阁  有着很别致的模样  红花绿树掩映的院墙  承载着希望与梦想    一条整洁宽广的水泥路  一直通往山的那方  她的每一条毛细血管  联结着整个村庄    在那厢——  果园深处的一片空地上  正在建设农民文化广场  夕阳西下时  恬静的村庄  鸟声叽叽,虫儿啁啾  歌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