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m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8月,我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当时,这还是一所创办才一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新的区域、新的学校、新的伙伴,给我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冲击。
  苏州工业园区创建于1994年,来自新加坡的中西合璧的思维与软件在这里融和、滋长,生出了无限的创造力,正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创新、创业、创优成为这片土地的主题词,亲商亲民亲人才和率先争先、日新月异则是这里的行走方式与生活节奏。受孕于这样的地域文化,年轻的星海自然也就特别崇尚创造。教育,在这里成为了发现与创造的艺术。我们用头脑走路,我们用双脚思考,我们在这里思进,我们在这里思新,我们努力地创造着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新生。
  其实,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对生命的创造。教育通过对生命的涵养,促进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叶澜教授所谓“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具有发展创造力的可能性,只要后天教育得法,这种可能性就能变为现实性。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隆作了一项历时五年的研究,对象是120名在各自领域里最出色、最有才华的人,如超级明星、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钢琴家、雕塑家、世界游泳冠军等,得出的结论是:只要有恰当的条件,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成为较有才华的人。人类的潜力比测出来的要高得多,有天资的儿童比我们想象的多。
  于是,我们创设了“星光灿烂、海纳百川”的办学形象,我们确立了“人人成功、人人成星”的教育理想,我们提炼了“重思考的学校、能创新的教师、会学习的学生”的美好愿景。我们围绕着人的发展,开始了我们的发现与创造的行思之旅。
  2001年,省“十五”规划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分层递进、主体性发展策略研究》让我们确立了“关注主体、科学创新”的价值观,即把创造的核心指向于人,以人为本,服务于人。2002年,《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让我们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践行我们的教育创造。10年来,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自主化、国际化、特色化等教育主张,盛行于我们的校园,应用于我们的创造。一个个辉煌在这里诞生,一串串硕果结满我们的枝头。我们的毕业生如是说:“感谢您多年的培养与教育,我很自豪自己是一个‘星海人’。”我们的家长如是说:“把孩子放在星海,是我们一辈子作出的最好选择;星海所给予我们孩子的,是能够恩泽一辈子的收获。”我们办教育,追求的就是面向未来的价值,我们希望能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我们以打造“研究型”学校为抓手,促进形成创造文化。创造的价值在于克难和超越,无论是人的成长,还是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个逐渐超越的过程。要想实现超越,首先得发现不足,找准起点,有时还需设置一个支点。所以,教育需要一双慧眼,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我们需要善于发现问题。于是,在星海,“问题”成为关键词,“让问题成为契机”成为星海教师的思维方式。我们不怕遇到问题,就怕看不到问题。我们将办学的一切行为均指向于“人的学习和成长”,从而形成了“发现——研究——创造——实践——再发现——再研究——再创造——再实践”的基本行为方式,形成了我们的学习型组织、创造型团队。
  我们以构建“精神家园”为引领,促进完善德育体系。德育的核心是培育和创造学生的生命自觉。德育工作需要深入学生的内心,用心灵呵护心灵,用情感呼唤情感,用精神塑造精神。校园应该成为师生们精神成长的家园。我们需要从这里出发,建立起精神的信念、思想的正义和行为的执着,并让它有足够的能量去滋润生命的深处和世界的远方。
  我们以实施“一二三齐步走”整体教学策略为依托,着力推进有效教学。从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始,先后进行了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再到今天的魅力课堂研究和畅游式学习研究,力求务实,提高质量。我们以学生的高效学习、快乐学习为主旨,关注课堂的情感状态、对话状态,关注师生的发现精神、创新能力,关注活动的实践价值和教育效益,努力实践“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科学的教育思想。
  我们以科技创新和国际理解为突破口,着力构建特色品牌。站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肩膀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创新型的区域和一个国际化的城市,这里有丰富的创新元素和国际元素,这里正以创新的姿态和国际的视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里也为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丰富的素材。教育既然是为未来服务的,教育就应该循着未来的方向跟上发展的步伐。所以,星海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着力打造了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大力提升星海学子的科技创新素养和国际化素养,提高教育“三个面向”的水平,让今天的教育更好地托起明天的辉煌。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我们星海人,就愿意从这样的屋檐水做起,去完成我们整个的创造。
其他文献
1  2013年3月底,安徽省蚌埠市第九中学大会堂,“安徽省艺体特色高中建设论坛”反响热烈,一场《“第二中学”的困境与崛起——兼说艺术高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的学术报告会正在进行。主席台上,一位神情自信的中年学者侃侃而谈,“成因探析、现实取向、发展路径、崛起策略……”他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的独特见解,使来自安徽40多个县、区的教育行政领导和高级中学的校长们聚精会神,听到会心处,会场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
我有些奇怪,在局机关工作时,也曾来过这里,那时怎么没发现教室的破旧、师生的无精打采?也许是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了吧。我也情不自禁地一声叹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农村小学咋还这么难?  从教育局走出来,情不自禁地又回头看了看高耸的局机关大楼。虽然有些留恋,有些不舍,但心中还是对即将要去任职的小学中心校充满了憧憬。大许镇,铜山县边远乡镇,都说那里交通不便,那里消息闭塞,那里落后寂寞,我,一个新上任的
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途径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反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知识以及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起着“向导”和“主人”的作用。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一)借助自己的回忆、教学录像带、教学档案袋、同事之间
数学课堂教学是需要小结或总结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适时、适当、适量的小结或总结,提炼出某些相应的结果或结论。传统的小结或总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形成,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领域。于是,在智慧数学的课堂里,这一不可或缺的教学过程,呈现出“智慧心语”的形式或形态。即: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机,教师刻意把知识或结论的总结,引向超
自2001年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以来,全国陆续出现了十多种语文教材,这使得环境不同的地区有了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教材的可能。纵览这些教材,基本能够看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开放性,各种教材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领域的方面做出了努力,无论是阅读、习作还是口语交际,都努力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选择性,教材的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是多样化的,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此外,对于教材呈现的趣味性,对于传统母语教育
当各色各样的幼儿园让你眼花缭乱时。当各种幼儿教育模式让你无从选择时,你是否对“幼儿园”叫法产生过好奇心,到底是谁最先启用了这种叫法?幼儿教育的思想最初有哪些特点呢?  福禄培尔这个名字便闯入我们的视线。    一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由于产业革命,出现了诸如贫儿、孤儿、流浪儿的社会问题,作为宗法制的家庭生产和教育的共同体的封建家庭形式日益解体。在当时的德国,成人与大一些的孩子不得
主持人语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它体现着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表现为教师的价值追求和教学心向,教学特色和教学风度;是教学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教学艺术的个性化;是教学积淀的结晶,是教学规律的内化,也是学术风范的表征。  尽管关于教学风格的定义,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诠释,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路径也是“八仙过海”。但综合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优秀
摘要:本文就媒体上一些改革语文教育的言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着重辨析了“儿童本位”的语文教育改革“良药”的开方过程。并就儿童本位的教育主张和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等话题。提出了语文教育改革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依据教材创生课程经验不能漠视教材本身的规定性的观点。文章反思了媒体与教育“被生病”的现象,提出教育者应审慎地表达教育理想,增强“专业性”。强调语文教育改革应缘自教育内部的目的,并注意不断优化和
主持人语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教育世界:严谨的教材,丰富的教参,名目繁多的教学手册,等等。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教育素材背后有一些看不见但却是根本的教育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课程标准。教育中的诸多素材都来源于课程标准,教育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课程标准的一种演绎和呈现。然而,也许正是现有资源的丰富遮蔽了我们对课程标准的关注,也许正是习惯的“拿来”消减了我们创造的激情,当然,也许还有其他一些
主持人语  谈到当今学生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时,我们常常感叹: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于是乎,“多读多写”成为诊治该病的一剂良方,甚或不二法门。但细想一下,这种对语文“病”的诊断和开出的药方似有问题。第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读得少写得少吗?第二,“多读多写”就真的是一剂良方吗?是否因此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了呢?实质上,教学所要追求的是少读少写,而不是多读多写,也就是说,读得少但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