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用意识在小说会话中的体现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ir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拟通过语用策略、元语用意识、目的-意图原则等,对《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第二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进行语用分析,以此反映具有语用意识的对话设计有助于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
  【关键词】目的 意图 策略 元语用意识
  
  一.前言
  
  虽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是一部演义历史小说,其作为历史考证的价值远比不上正史《三国志》,但其妙趣横生的通俗化的描写令人爱不释手。根据其改编的舞台剧和影视剧让观众百看不厌,这一点不得不令人叹服。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罗贯中在处理人物语言时独具匠心,人物的语言精炼简洁,涵义丰富,折射出说话人的思想与智谋,令人回味。
  有人说,语言就是世界,人类的历史就是语言的历史,人类的活动就是语言交流。而众所周知,这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智谋、用心与用计的作品。而人物的思想与心理通常是通过他们的语言折射出来、表达出来,而与外界发生关系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三》就是研究其中人物语言的语用策略的过程。元语用意识(metapragmatic awareness)是语用顺应理论的重要概念。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于1999年提出的,他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使用者之所以能够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选择过程实际上是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动态顺应过程。在交际中,人们作出语言选择和对语境顺应要涉及认知心理因素,即意识程度;而交际者在选择语言、作出顺应当时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反应则是元语用意识。在这部著作中,人物运用语言策略最终达到自己目的的例子多处可见。
  
  二.《三》第四十六回第二自然段会话的语用分析
  
  《三》第四十六回的“草船借箭”是童叟皆知的经典选段,我们要讨论的是在此之前发生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一席对话,在这段对话的最后,诸葛亮接下三天完成监造十万枝箭的重任。本文欲通过运用语用策划、语用策略以及目的——意图等对这段对话进行语用分析。请看下面的对话:
  周瑜:“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
  孔明:“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
  周瑜:“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
  孔明: “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
  周瑜:“十日之内,可办完否?”
  孔明:“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
  周瑜:“先生料几日可办完? ”
  孔明:“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只箭。”
  周瑜:“军中无戏言。”
  孔明:“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
  我们知道,在对话的最后,诸葛亮签下了军令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结果是他们二人都期待的。但是二人的目的意图不能说是一样的。对话中,二人的语言相当明显的受各自目的、意图的制约。我们先来看清两人各自想通过对话达到的目的。我们知道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于他,但身为吴军大都督的他也不能随便草菅人命。周瑜的这一目的意图可从在这之前他与鲁肃的对话中看出:
  周瑜:“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
  鲁肃:“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
  周瑜:“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见罗贯中:242)1
  可见,在周瑜一方,他是想通过刁难诸葛亮而以军法相要挟,他谈话的总目的是逼迫诸葛亮接受一项几乎难以完成的任务。而在诸葛亮一方,他正好有一妙计,而且也算准了近日内的天气,出于对自己的保护而不能急于把自己早已胸有成竹的想法表现出来,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这一点也可从他对鲁肃说的一句话中看出:“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其总目的是既要接下这一任务,同时又不显山露水。
  “有了交际的总目的,就会在说话中将目的分解成一个个的说话意图贯彻到话语中去,交际就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没有交谈的总目的,就不可能在每一个话轮中将目的分解成意图,于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就无法开始或者中途失败。这样就必须把目的——意图驱动过程作为原则来遵守。这便是目的——意图原则。”因为这一席对话只是为后面的“草船借箭”做一前因的交代,所以笔墨毋须过多。正是由于遵循了目的-意图这一原则,二人简短的对话也并未显得欠饱满,反而给人以简洁明快、一气呵成的感觉,人物的个性形象跃然纸上。节奏明快的对话的结束使读者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使他们急于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二人是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在对话中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目标的。在这段对话中找不到一句多余的话,人物的每一句话都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的、意图。“交际者在一定的语境里的每一个话轮里要说什么,怎么说,要达到什么语境效果等等问题,都是他要策划的。”(侯国金2004)于是我们把二人在每一个话轮里的语言及隐藏其后的目的、意图逐一分析如下:
  这次谈话中,周瑜的目的意图的实现过程可分解为周 1-5。周1提出问题,征求意见,表面上是与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与宏观的谈话场合是吻合的:“次日,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周2比较复杂,由笔者进一步分解成①、②、③。①对诸1的回答立即表示赞同,为②的进一步提出要求做好准备,③以公事压制使人不便推诿。再来看周3,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让人在十日之内完成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命令是相当不礼貌的。周3使用了一问句,同时实施了命令与询问的功能,此句句式的礼貌掩饰了内容的不礼貌。前面的 “十日之内”其实就是命令, “可否办完?”这一询问只是出于礼貌,后来加上的,以掩盖前面命令的不礼貌。由于诸3主动对时间问题提出商榷,于是周4对此提出询问。在对诸4的回答(“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只箭。”)中,周5并不关心时间是否够用,而是马上亮出谈话场合的严肃性:“军中无戏言。”,意即“就这么说定了”,急于置诸葛亮于无法回旋的地步,可见他真正的目的意图绝非表面上的商议军事,而确实是欲置诸葛亮于死地。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看出,周瑜的每一句话都是受其意图牵制的,每一句都步步向其目的靠近,就满足他自己的交际意图而言,文中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
  而在这段对话中,诸葛亮的交际意图的实现相应的被分解成诸葛1-5。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他的语言主要是在迎合周瑜的要求和问题,或者说顺水推舟,因为他早已心怀妙计,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上面有过相关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策略。因为他胸有成竹,不需要在使用何种兵器上绕弯子,于是在第一个话轮中,诸1的回答直切要点。在周瑜提出监造十万枝箭的要求后,他也欣然承命,但是在下面他的语言策略值得注意,他的策略主要在于不过于明显的表露自己的想法。诸2也由笔者分解成两部分,“都督见委,自当效劳。”让人觉得既然大都督下令,诸葛亮应命也是迫不得已。而他就想三天之内办完却问周瑜 “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把对时间问题的敲定留到下一个话轮。因为他有把握在三天之内将出现的大雾会助己完成重任,于是在第三个话轮中,诸葛亮对时间问题提出进一步的商榷,当然 “理由”是“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这样提出缩短时限就显得在情理之中。在第四个话轮中,诸葛亮才就时限问题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在最后一个话轮中,周瑜恐怕诸葛亮说笑,严肃地说到:“军中无戏言”。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涉及到策划的问题。策划不只是发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也会发生。打个比方,如果是鲁肃,或者是刘备说出这句话,诸葛亮会认为这是忠告或提醒,会把它理解成“你要三思啊,可不要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啊!”而在当前的语境中,既然是欲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的大都督周瑜,其意当然应该理解成“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这么说定了!”而诸5中的“怎敢戏都督!”这一反问句实际上实施的是阐述类句子的功能,其意相当于“我并非开玩笑,我是说真的。”“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这一句话实施了承诺类句子的功能,最终以接受重任敲定谈话结果。
  这段对话设计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而正是由于它遵循了目的-意图原则,蕴含在话语中的语用策略使得人物的语言恰当得体。周瑜身为江东大都督,他的语言有命令的口吻,咄咄逼人,同时又考虑到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又德高望众,语气措词也偶有委婉之处。诸葛亮的语言既对自己的想法稍加掩饰,又不拖泥带水,因为时间紧迫:“三日之内江上必有大雾”,而且“操军即日将至”。对话中多处用到情态动词和敬称“大都督”, 作为暂居江东,身居虎口的“客座军师”处处做到小心谨慎、言语礼貌是相当得体的。气量狭小的周瑜一直对他耿耿于怀,当时独自身处江东的诸葛亮不得不故作懵懂,虽胸怀妙计,也不得急于表露。在这段对话结束之时,二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交际意图,并符合那时那景和身份地位。
  
  三.结语
  
  这只是《三国演义》丰富的人物语言中小小的一例。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周瑜、诸葛亮都相当具有元语用意识,并善于使用语言策略,或者说作者罗贯中非常具有语用意识,这才下笔如有神,创作出如此脍炙人口的对话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具有语用意识的对话设计有助于增强对话的可信度与可行性,有助于刻画与塑造鲜明的个性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侯国金,元语用意识与策划[J],四川外语学院,2003,(6)
  2.何自然,非真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2004,(6):25-31.
  3.何兆熊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钱冠连,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J],《外国语》,1996,(6)
  (作者通联:445700湖北省来凤县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现代社会中全符合“健康十条”的人群仅占人口总数的15%。学者们称这些健康人是“第一状态”;被确诊患有疾病属于不健康的人群也占15%左右,称之为“第二状态”;而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人群占70%,既非疾病也非健康的状态的“第三状态”,这个“第三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    1.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形成    1.1教师亚健康现状  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
期刊
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写作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英语写作日趋重要,然而它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出现了许多错误。   实践证明,学生英语学习的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关。首先,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认
期刊
备课既“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其内容一般包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研究,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法的设计,对学法的指导,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教学资源的开发等范畴。传统的备课一般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教师备课的目的是应付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检查。2、备课其实是一种形式,做着“不动脑”的复制网络资源,抄写现成教辅资料。3、教师在备课中更多关注教材、关注知识点、注重结果,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能力和创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的一条“新轨道”。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造就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图书室在素质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需要一个健全的学校图书室。  【关键词】素质教育 图书室 地位 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一条“新轨道”。学校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甚至已有人呼吁把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核心,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也深有同感。    一.什么是语感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
期刊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的困惑
期刊
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发表的《创造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大量实际观察表明,儿童拥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儿童的创造力几乎表现在他所有的活动之中,而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构成了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游戏是创新教育的“天赐良机”。    一.抓住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意
期刊
提笔写文章,写篇好文章,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我们初涉写作的小学生呢?他们从大量的识字阶段初步接触作文,感觉到有些茫然、吃力且不知所措,这是一种极正常的现象。这时候,如果我们给这些初涉习作的小学生讲作文的章法和技巧,他们很有可能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么,究竟如何让初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尽快和作文牵手,我觉得让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从课外书中感受不同文章的
期刊
新课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是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