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引领个性——激活语言表达灵感;巧妙模仿——挖掘语言表达的个性魅力;大胆想象——启迪学生语言表达入境之美三方面入手,唤起学生的个性觉悟,引领个性发展,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40-02
从语文教学本质训练来看,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语境、情境,凸显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让个性自由挥洒。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把引领个性发展放在首位,才能使得语文教学卓有成效。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领个性——激活语言表达灵感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灵感,培养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情境的积极性。首先,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特定语境、情境下的语言表述,为学生创设开口说的机会,激发学生能说、想说、敢说、会说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进入最佳表达状态。如学习童话《丑小鸭》一文,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抓主要情节和重点词语,复述课文或讲故事,分组交流,且每组推荐一名选手在班上展示。由此,学生能在自学中理解文意,会联想,有发现,巧引用,同样的材料不一样的表达味道,让人耳目一新。其次,利用丰富的语文活动给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如:诗文朗诵、读书交流、新闻大家说等活动,优化学生语言学习环境,拓宽语言空间。往往一个镜头、一个片段、一句警言都可以引发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找到构思立意的最佳突破口,更新组合原有的信息,得出相对或想反的结论。辩论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潜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能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学习《愚公移山》后,老师就移山还是搬家这个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有学生对这两种观点均不赞成,独辟蹊径,他们认为“靠山吃山,依山为宝”。该辩手从三方面立论:(1)从环保绿化、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上谈,移山违背了生态平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2)从党的惠农政策上谈退耕还林、还山林农的优越性方面反驳不应搬家。(3)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上谈“依山为宝”的广阔发展前景。辩论中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变为多维,站在社会高度,多角度、深层次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思想认识与时代的脉搏跳动合拍,表现出学生独特强烈的个性。在春游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面对美景,激活语言的灵感,学生脱口而出“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野芳发而幽香”、“柳条柔梢披风”……让学生用真情去感知美,用语言去表现美,使个性得到张扬。
二、巧妙模仿——挖掘语言表达的个性魅力
要想把语言表达得严谨优美,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好方法,模仿不是照搬,也非抄袭,而是从范文中得到启示、借鉴。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模仿,课堂上善于引导,深入捕捉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字面与隐含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写、缩写、仿句。如《夏感》中原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仿:夏之色为甜的黄,如麦浪,如鲜樱桃,浸透丰收之喜。模仿中,学生不仅学修辞、结构搭配,更重要的是在挖掘作者景与情的联系上,达到心物感应,应自己的景,吐自己的情。由模仿到创新是一个过程,在长期仿写与练习过程中,学生会以自己的方式,揣摩细品作者的写作意图,发现美文蕴含的价值观,能抓住本质的联系,从另一角度、另一方式去模仿。如学习《小桔灯》一文后,让学生跨越时空,联想几十年后小姑娘的生活、精神面貌,运用对比手法写“变”,这需要学生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精巧构思。有学生首先是仿题“再送小桔灯”,“再送”二字给读者留下悬念,将“桔灯”这吉祥之物寓意更新。其次是仿结构,先见闻,吃桔、制灯,再送灯,结尾升华主题,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文章以小见大,立意新,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处处洋溢着对社会主义新生活、新面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歌颂,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个性魅力在深度模仿中标新立异。
三、大胆想象——启迪学生语言表达入境之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缺乏想象力就难以有新的创意。”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营造驰骋想象的氛围,引领学生进入角色,把无声的语言表达得绘声、绘色、绘形、绘神。在研究教材中应努力挖掘语言表达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尝试。
1.用绘画表达语言。教学中通过文字这道桥梁进行大胆的想象,充满激情的语言就会展现在一幅幅图画上。学习《斑羚飞渡》后,让学生把飞渡前后最精彩、扣人心弦的语段用彩笔有创意地勾画出来,举办题为《斑羚飞渡》的画展,有的学生用艺术夸张的手笔把“镰刀头羊迈向老斑羚时的脚步”描绘得特别醒目;有的把镰刀头羊悲壮走向死亡的场面用背景衬托表现得栩栩如生。绘画是对文本的进一步研读,借助想象再现语言亮丽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学生把自然的、人情的、人性的美点用绘画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示,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2.用表演再现情境语言。巧妙地引导、启迪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联想的翅膀,边阅读边想象,对作品形象进行再创造。学习古词《清平乐·村居》上阕时,以“醉里吴音相媚好”为例。设想人物对酒逗趣的语言、情态。先分组讨论、构思,以小剧形式表演。这种语言表达是有难度的,因为古词蕴含信息量大,意象含蓄。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词意、意境,启发学生想象古时乡村老夫妇的语言要朴实、含蓄、风趣。在表演中有一组学生扮演一对白发翁媪坐在摆着小菜、放着酒壶的桌前,对酒畅谈:翁(略带醉意注视着媪):“你还这么好看。”媪(摸了一下脸,笑了):“头发都白了,脸皱皱巴巴的,有啥看头!”媪拿着酒壶给翁斟酒。翁(呷了一口酒):“我眼里的你,不信你看看。”(媪凑近对方睁大眼睛……)这分明是恩爱夫妇甜蜜的语言,是温馨农家、闲适、恬静生活的真实画面。学生运用表演,直观地把隐含的语言通过想象,将奇妙的事、生动的人物形象活脱脱地表达出来。学生把这种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用角色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传达真情实感,与作品人物一起快乐,达到共鸣,这就是语言表达创新的艺术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方式,尊重、欣赏、鼓励学生,多给学生创造语言学习和表达的机会;唤起人性觉悟,激发个性追求,引领个性发展,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多鼓励那些在语言表达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教会学生关注自我,解放心灵,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畅!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40-02
从语文教学本质训练来看,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语境、情境,凸显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让个性自由挥洒。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把引领个性发展放在首位,才能使得语文教学卓有成效。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领个性——激活语言表达灵感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灵感,培养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情境的积极性。首先,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特定语境、情境下的语言表述,为学生创设开口说的机会,激发学生能说、想说、敢说、会说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进入最佳表达状态。如学习童话《丑小鸭》一文,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抓主要情节和重点词语,复述课文或讲故事,分组交流,且每组推荐一名选手在班上展示。由此,学生能在自学中理解文意,会联想,有发现,巧引用,同样的材料不一样的表达味道,让人耳目一新。其次,利用丰富的语文活动给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如:诗文朗诵、读书交流、新闻大家说等活动,优化学生语言学习环境,拓宽语言空间。往往一个镜头、一个片段、一句警言都可以引发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找到构思立意的最佳突破口,更新组合原有的信息,得出相对或想反的结论。辩论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潜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能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学习《愚公移山》后,老师就移山还是搬家这个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有学生对这两种观点均不赞成,独辟蹊径,他们认为“靠山吃山,依山为宝”。该辩手从三方面立论:(1)从环保绿化、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上谈,移山违背了生态平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2)从党的惠农政策上谈退耕还林、还山林农的优越性方面反驳不应搬家。(3)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上谈“依山为宝”的广阔发展前景。辩论中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变为多维,站在社会高度,多角度、深层次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思想认识与时代的脉搏跳动合拍,表现出学生独特强烈的个性。在春游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面对美景,激活语言的灵感,学生脱口而出“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野芳发而幽香”、“柳条柔梢披风”……让学生用真情去感知美,用语言去表现美,使个性得到张扬。
二、巧妙模仿——挖掘语言表达的个性魅力
要想把语言表达得严谨优美,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好方法,模仿不是照搬,也非抄袭,而是从范文中得到启示、借鉴。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模仿,课堂上善于引导,深入捕捉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字面与隐含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写、缩写、仿句。如《夏感》中原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仿:夏之色为甜的黄,如麦浪,如鲜樱桃,浸透丰收之喜。模仿中,学生不仅学修辞、结构搭配,更重要的是在挖掘作者景与情的联系上,达到心物感应,应自己的景,吐自己的情。由模仿到创新是一个过程,在长期仿写与练习过程中,学生会以自己的方式,揣摩细品作者的写作意图,发现美文蕴含的价值观,能抓住本质的联系,从另一角度、另一方式去模仿。如学习《小桔灯》一文后,让学生跨越时空,联想几十年后小姑娘的生活、精神面貌,运用对比手法写“变”,这需要学生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精巧构思。有学生首先是仿题“再送小桔灯”,“再送”二字给读者留下悬念,将“桔灯”这吉祥之物寓意更新。其次是仿结构,先见闻,吃桔、制灯,再送灯,结尾升华主题,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文章以小见大,立意新,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处处洋溢着对社会主义新生活、新面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歌颂,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个性魅力在深度模仿中标新立异。
三、大胆想象——启迪学生语言表达入境之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缺乏想象力就难以有新的创意。”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营造驰骋想象的氛围,引领学生进入角色,把无声的语言表达得绘声、绘色、绘形、绘神。在研究教材中应努力挖掘语言表达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尝试。
1.用绘画表达语言。教学中通过文字这道桥梁进行大胆的想象,充满激情的语言就会展现在一幅幅图画上。学习《斑羚飞渡》后,让学生把飞渡前后最精彩、扣人心弦的语段用彩笔有创意地勾画出来,举办题为《斑羚飞渡》的画展,有的学生用艺术夸张的手笔把“镰刀头羊迈向老斑羚时的脚步”描绘得特别醒目;有的把镰刀头羊悲壮走向死亡的场面用背景衬托表现得栩栩如生。绘画是对文本的进一步研读,借助想象再现语言亮丽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学生把自然的、人情的、人性的美点用绘画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示,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2.用表演再现情境语言。巧妙地引导、启迪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联想的翅膀,边阅读边想象,对作品形象进行再创造。学习古词《清平乐·村居》上阕时,以“醉里吴音相媚好”为例。设想人物对酒逗趣的语言、情态。先分组讨论、构思,以小剧形式表演。这种语言表达是有难度的,因为古词蕴含信息量大,意象含蓄。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词意、意境,启发学生想象古时乡村老夫妇的语言要朴实、含蓄、风趣。在表演中有一组学生扮演一对白发翁媪坐在摆着小菜、放着酒壶的桌前,对酒畅谈:翁(略带醉意注视着媪):“你还这么好看。”媪(摸了一下脸,笑了):“头发都白了,脸皱皱巴巴的,有啥看头!”媪拿着酒壶给翁斟酒。翁(呷了一口酒):“我眼里的你,不信你看看。”(媪凑近对方睁大眼睛……)这分明是恩爱夫妇甜蜜的语言,是温馨农家、闲适、恬静生活的真实画面。学生运用表演,直观地把隐含的语言通过想象,将奇妙的事、生动的人物形象活脱脱地表达出来。学生把这种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用角色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传达真情实感,与作品人物一起快乐,达到共鸣,这就是语言表达创新的艺术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方式,尊重、欣赏、鼓励学生,多给学生创造语言学习和表达的机会;唤起人性觉悟,激发个性追求,引领个性发展,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多鼓励那些在语言表达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教会学生关注自我,解放心灵,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