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画报》年度图片特稿的诞生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位摄影专业的学生这样问我:图片编辑都是怎样看照片的?我一时回答不出,想了许久也还是无法给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因为这不仅涉及到照片的评价指标,也关系到图片编辑的工作流程与职责,以及媒体的具体业务标准。于是,我试着从具体案例中去接近问题的答案。
  《另一种观看方式》是中文版《体育画报》在2012年底推出的年度图片特稿,关注了专业性极强的体育摄影与手机新媒介融合的实践。江乐是这组报道的图片编辑。在此,我们邀请他和读者朋友分享该特稿的策划编辑过程,并不是想再次探讨和叙述手机对于当代摄影的影响,而是希望反映图片编辑在具体工作流程中的努力和思考。
  在这篇特稿之前,《体育画报》是否刊登过手机拍摄的照片?
  江乐:在《另一种观看方式》这个选题之前,美版《体育画报》已经多次刊登过手机拍摄的照片,有亮相大图,也有跨版的开篇图,中文版《体育画报》也曾在2012年第22期上用2页的版面刊登了摄影师古智超用“iPhone+Instagram”拍的第172次意大利足球甲级联系罗马同城德比大战,一共用了13张手机照片。
  作为图片编辑,您对手机摄影以及手机摄影的潮流是否有过关注或者实践?
  江乐:去年12月底,我和四个大学朋友一起去云南旅行了几天。第一天在昆明,我还用小数码相机拍照,但只能回去后才能把照片导出来,感觉很滞后。从第二天开始,我就只用iPhone 5拍摄了,它用起来方便,效果也不比小数码差,最重要的是,用手机里Instagram滤镜处理后的照片还能直接发到微博。现在我已经离不开这台iPhone 5了。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我觉得手机摄影总会不断发展,会带来更多惊喜。它和专业摄影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各自都不可替代。
  能否谈一下这期手机摄影专题的策划过程?想法由何而来?
  江乐:《体育画报》每年都会做一期《年度图片大赏》特刊,手机摄影专题就是为这个特刊准备的。当时并行的图片故事专题还有两个作为备选,分别是关于挪威极限运动的《极限四重奏》和美国拳击馆的《战争与和平》。在编辑部成员全体参加的选题讨论会上,大家都觉得用手机拍摄的体育照片可以重点关注。Instagram这一手机应用最近极为火热,我们不少同事都在使用它,经过几次讨论后,大家决定最终的切入点就是它了。
  怎样确定专题内容和图片内容?
  江乐:因为对图片库关键词搜索并不完全信任,我起初是把图片库里手机拍摄的图片都看了一遍,并不局限于体育题材,生怕有好的手机体育图片淹没在别的栏目里。看过的图片社有Getty Images、AP、AFP、EPA、Magnum、Redux、CFP、东方IC,也在PhotoShelter和Google上搜索浏览了相关图片,当然还有自由摄影师的照片。然后,我将这些照片按照赛场、现场花絮、名人社交、肖像、纪实和伦敦奥运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类。对这些照片有个大致了解和归类后,再定下初步选题思路。
  如果只是一家之言,难免观点单薄,无吸引力,于是我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征求一些业界专家和专业体育摄影师的意见。他们回复的观点,是后来整个选题最亮的部分。
  归类之后,照片能否刊发除了图片本身美观和包含的信息外,决定取舍的最重要因素其实是摄影师能否提供他是怎么拍的、为什么这么拍等背景信息,后来刊发的每组图片我都通过邮件、电话或微博采访了摄影师。
  除了杂志自己的摄影记者外,你怎样联系到其他摄影师?
  江乐:如果只用自己摄影记者和图片社已有的图片,我总感觉整个专题会缺失一部分东西。于是,我还通过邮件或微博联系了Getty Images的李锋、亚当·普瑞迪(Adam Pretty)和卡梅伦·斯宾塞(Cameron Spencer),自由摄影师蒂姆·克莱顿(Tim Clayton),郑福利,《南方都市报》贺顿,《体坛周报》尹棣等多名体育摄影师。他们的作品,让整个选题更有趣味性也更加多元化。
  采访对象当中,有一直保持合作的摄影师,有之前工作过的同事,有我一直关注和喜欢的摄影师,当然也有初次联系的,比如卡梅伦,就是通过Getty Images亚太地区的公关经理莎拉·洛希廷(Sarah Lochting)联系上的,他们还提供了四张图片供我们这个选题免费使用。
  对于版面样式以及照片排布规则,你主要有何考虑?
  江乐:这个选题的版面样式几易其稿,最早做出的版面有14P,最后的定稿只有10P。删了的2P 是Getty Images摄影师尼克·拉哈姆(Nick Laham)在去年2月27日纽约扬基队新赛季媒体日上用“iPhone+Instagram”为每名棒球运动员拍摄的肖像;另外2P是版面精简,把社交的图片放到了观点板块,奥运会的版面由2P调整为1P。整个版面最终的节奏是这样的:用多种色调和场景丰富的棒球照片做开篇;20张赛场、花絮、社交等多种类型照片点缀在百家观点之中;Instagram的前代应用,如“乐么相机”和Hipstamatic;摄影师身临其境的伦敦奥运会和美国职业棒球比赛照片;最后以5张略显厚重的黑白“纪实”照片收尾。
  从构思到完成版面用了多长时间?哪个部分花费时间最长?
  江乐:这个专题从开始策划到最终定版,大约花了一个月时间。对于选题内容和版式,与杂志主编姜轶、设计总监张艺、资深设计姜坤和摄影师古智超等讨论多次后才最终完成。最难的部分当然是满世界寻找图片和最后决定选用哪些图片的过程。为了完成这个选题,我大概看了4000多张图片吧。
  能否简单描述一下您日常工作的职责,以及对这份工作最深切的感受或者体会?
  江乐:我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每期杂志内容的图片编辑,包括:寻找和整合体育图片故事选题,取得摄影师授权,撰稿和做版;与美国《体育画报》相关人员联系,取得美版图片在中文版上的使用权;与摄影师和编辑商讨封面和内文图片的拍摄方案;根据要上版文章的内容,从图片库找图或找摄影师约图。
  我推崇《纽约客》对杂志图片的观点,一图抵万言,图片应作为艺术作品独立存在,它们不仅是文字的附属品。
  您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最烦恼的是什么?
  江乐:我们杂志有个影像栏目,去年初刚设立的。我们杂志是双周刊,开始计划每期做一个影像专题,但是和体育相关的图片故事实在少之又少,国内更是几乎没有。如今我们基本是两期能做一个故事。目前最难的就是发掘选题和找摄影师约稿。
  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江乐:男,汉族,湘籍人士,在京务工。即将迈入而立之年。足球迷,尤爱阿根廷。曾经的打口少年,如今的半吊子文艺青年。2007年初进入CFP新闻部,就此干上了图片编辑这份工作。来《体育画报》之前,在财新传媒呆过两年。
  喜欢图片编辑这份职业吗?为什么?
  江乐:挺喜欢的。图片和文字都是我感知和介入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两样我都喜欢。图片会更直接一点。私下里,我也在拍一些东西。
其他文献
1942年2月,18岁的河北农村青年袁苓参了军。恰逢那时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负责摄影工作的石少华举办第四期摄影训练班,招收有抗日思想、有政治觉悟、有文化的青年。袁苓各项条件都符合,便被招收了进去。训练班设在沱河南岸安平县北郝村。条件相当艰苦,老乡家的炕头就是教室,门板就是黑板。  当时在训练班上,袁苓、梁明双和董清组成三人小组,负责课堂记录。每讲完一课,三人就互相核对笔记,整理出一份教材,交石少华
期刊
加斯·奈特(Garth Knight)是用双手实践的哲学家。他的作品灵感源自美国作家理查德·森尼特所谓的“边创作边思考”(making as thinking)。这是技艺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从自身出发创造出好作品。也许一个人要获得一个概念或想法只需几秒的时间,但要使之成熟,还必须花时间边创作边思考。  加斯·奈特将他对禅学理念、异教神话及“紧缚”(Kinbaku)传统的兴趣,与植物盆景、不规则碎片,
期刊
一年四季,有时是好日子,有时是坏日子。在这个大时代,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其实也需要相当的智慧。  在一些人用影像来记录大时代中的各种视觉奇观时,有人则举起相机,将场景切换到小地方,拍摄自己的日常幸福。创作这些影像的大多数人,都并非是职业摄影师,但他们依靠着自己的生活美学,用一种不急不缓的情调,在网络上贡献出大量美好、温暖的生活影像。在观看这些关于小日子的影像时,好像进入了一个安静的博物馆,那些在快
期刊
在台湾,如果问摄影圈的朋友,我想买相机,去哪里呢?对方会回答你:去博爱路,那是摄影一条街。紧接着,还会说:另外要去“摄影怪兵器”,那里卖相机以外的所有东西!  走进“怪兵器”  到台湾的第二天,我上网搜到了“楔石摄影怪兵器”的地址:信义区东兴路37号,并且写在便签纸上,贴在墙上,作为我的探访目标之一。2012年12月31日,吴景腾老师带我去拍101烟火的路上,减慢了摩托车的速度,在寒风中指给我:“
期刊
《来自中东之光》:那些新人新作  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以下简称V&A),则有一个跨年度展览《来自中东之光:新摄影》(Light from the Middle East,New Photography)。这里所指的“中东”是一个“大中东”(the greater Middle East)的地理概念,包括了北非和中亚地区。此展是由V&A的词语与形象部策展人马尔塔·威斯(Marta Weiss
期刊
“如是我闻”栏目刚刚第三期,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采访这两个年轻的摄影人。想法简单而直接——希望能给真诚跋涉在摄影路途上的年轻人些许精神和世俗的安慰:我们并不孤单,行走终能到达。  采访他们,除了年龄,我没有任何心理优势。其实再一深想,年龄更谈不上是优势。从信奉“穷而后工,死而后名”到“大器晚成”,直至“成名要趁早”,人们对于成功的渴望越来越急不可待。  无论出于成熟的艺术思索还是自然的单纯喜爱,卢彦
期刊
这个项目开始于2012年春天。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北京孤独症康复协会和中间美术馆合作举办了一个场名为《天真者的画》的孤独症儿童画展。张立洁和她在残联的同事去了现场。这些绘画作品让她有些意外:“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坦诚展现,强烈的情感扑面而来……”和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之类的词汇完全联系不不到一起。她也由此认识了几位有天分的小画家,并开始策划自己的拍摄项目《天真者的像》。  将摄影题材锁定在一
期刊
摄影家杨晓宁对生态摄影情有独钟。多年来,他系统地拍过白鹭繁衍生息的过程,鸳鸯戏水逐波的欢快,天鹅迁徙生存的艰辛,还有许多野生鸟类的生活瞬间。这些写实的鸟类作品真实清晰,具象逼真,让人一目了然。而他最近一组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鸟类作品则采用了多重曝光和慢门技法拍摄,若虚若幻、朦胧曼妙,更具抽象的空灵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他把这组作品的拍摄技法进行了总结,以下内容即摘自杨晓宁先生个人撰写的文字。  
期刊
泰国考雅国家公园有曼谷后花园之称。站在公园中心,一块以泰文和英文标示工整的金属指示牌指向树林间隙中一个不足两米见方的泥坑,Ton Sai Saltlick(同赛舔盐地)。在考雅,舔盐地是一些人工挖掘的露出红色深层泥土的坑壑,能帮助野生动物补充不易获得的矿物质。我纳闷,为什么一个小土坑值得特别标示?  我匍匐在地上拍摄一群吸食盐分的蝴蝶,一只蚂蝗跳在嘴唇上亲了个正着。我噌地一下跳起身,心想着:“这可
期刊
一直以大变焦倍率见长的佳能SX系列相机近期又推出了一款更加彰显自己个性的“长炮”机型——50倍光学变焦镜头的SX50 HS,它超大的变焦倍率不仅可以拍摄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很多景物,同时其紧凑的外观设计也使得相机的便携性与高性能得到了较好的平衡。50倍的光学变焦还奠定了它在长焦DC领域中的旗舰地位,一举成为目前消费DC的光学变焦第一机。  单反的外观与专业的拍摄操作  从外观上看,佳能SX50 HS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