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创作边思考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zx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斯·奈特(Garth Knight)是用双手实践的哲学家。他的作品灵感源自美国作家理查德·森尼特所谓的“边创作边思考”(making as thinking)。这是技艺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从自身出发创造出好作品。也许一个人要获得一个概念或想法只需几秒的时间,但要使之成熟,还必须花时间边创作边思考。
  加斯·奈特将他对禅学理念、异教神话及“紧缚”(Kinbaku)传统的兴趣,与植物盆景、不规则碎片,以及他的工程师教育结合,创造出的影像探索着一些“大问题”:生与死的轮回、秩序与混乱的和谐、酝酿于约束的超越。
  在他最近的数量庞大的系列影像“魔法森林”(The Enchanted Forest)中,他使用绳子、石头和人体,组建了一系列蕴含寓意的装置,然后加以拍摄。画面的核心构思是一棵“树”,逐渐显现面貌并向外延伸。“树”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束缚着一个躯体,而这些不同的个人都是寓意的表达主体。随着“树”的生长,每个阶段中束缚着躯体的绳子都不断成为下一阶段的创作原型。绳子所承担的拉力在创作者的谨慎构造下,分散在绳子结构的各处,其中的躯体和石块,在“树”的怀抱中摇曳。
  哲学与捆绑似乎是个不搭界的组合,而民间传说也总是长篇宣道和质朴讲述的结合。这些躯体栖身于、囚禁于,抑或是诞生于“树”中所传达出的寓意,在很多文化和历史时期中都能找到。今天,我们也许不会赋予树木如此的拟人形象,但我们已经理解了生态的互相联系性,例如我们通过呼吸,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在另外一组作品中,加斯·奈特利用数码技术建造了一本中世纪动物寓言集。一只用马赛克图案组成的昆虫,也许是由数千块小的“捆绑”照片的碎片组成;一株曼陀罗花或许是由动物骨头的数字照片组成。许多这样的照片都是摄影师借助软件,经过重复操作,创作出碎片般的漩涡图案的。这些图像都是由不规则碎片状的素材组成,呈现大图套小图的复合结构;而小图同样还由更小的图组成。这样,当观者仔细观察画面,他们会发现自己掉入了一个图片碎片的漩涡之中。
  在“珠饰生物”(Jewelled Creatures)作品中,影像素材来自Lorenz Baumer设计并制作的珠宝。这些珠宝的最初面貌在视觉层面上得到了解体和重生,它让巴黎时尚界的日常奢华成为了想象力的永恒世界。
  在某种意义上,加斯·奈特可以被称作是“外围艺术家”(Outsider artist),因为他创作了许多对“艺术圈”来讲属于非主流的作品。当然,他是一个遵循着自己的创意和哲学道路的独创者。他的独立也使他同时扮演了自己的推广者、商人和出版人的身份,这种策略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成功。他在澳大利亚国内外都具有知名度。他的作品也曾在众多场合展出,最近还出现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霍巴特的MONA(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博物馆。该馆作为澳大利亚最非传统的博物馆,在对传统艺术提出“挑衅”的同时,也承担着满足那些有挑战精神的澳大利亚公众及年轻人需求的责任。
  讲讲你最近的系列作品“魔法森林”吧。
  这是我创作的一组装置摄影作品。我利用绳子、石块和躯体打造了一棵“树”的形象。每个步骤搭建完成后都还需要保持一段时间以便拍摄。这些影像经过的数码修改都极少,甚至没有。这些树的形象在人类的认知中包含着一种暗喻,生根于人类的群体意识,以此为基础,形成个人意识,后者再反作用于群体意识,并如此循环反复。
  在“魔法森林”中,对树的“生长”过程的创作有什么故事?
  一开始,我用绳子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树”的结构,吊一块石头在下面。然后我让一个模特进入其中,并将他/她捆绑在内(过程需要数小时),然后拍摄。在我把模特放出来后,我会保持当时绳子的状态和结构,并在其基础上进入下一阶段的创作——再绑一个人和一块石头在上面。就这样,这棵“绳子树”是真的像一棵树一样,拥有一个真实的生长过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生长,不断吸收新的养分;这些绳子都承载着一种真实的物理意义上的联系,将“树”前后的每一个“成长”过程连结在一起。整个过程会用5到8个模特;每一个步骤中都会新加入一根绳子,这样会改变下一个步骤中绳子的排列。我从来都无法预测每个步骤完成后的样子,但最后的“树”总是给我惊喜!
  照片中的模特也参与了创作吗?
  我拍摄的这些人都是美神的代言人,也是我的合作者。他们与“树”的互动,以及他们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看法,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这些影像是我们共同完成的工作的瞬间记录。
  你所说的“捆绑”有何含义?你为何对这种借助身体的表达方式感兴趣?
  捆绑是一种人类捆绑和束缚的实践,常使用的道具是绳子。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种。它可以将人带入冥思的状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亲近感;它还可以按照一些严格的方式进行,例如日本文化中的“紧缚”,也可以采用更加自由的实验方法。最初我被它吸引的原因,是它的美与趣味性。但随着我越来越多地实践它,我越来越深地被它产生的心理层面的意义所吸引;捆绑所带来的局限感能引发精神和情绪状态上的变化。
  你曾将你的作品比作盆景?
  是的。我的许多作品都与沉思和冥想有关,同时关乎制作的过程和作品本身。我的作品以场面构建的形式出现。在盆景文化中,人们将原本野生的景观局限在小范围内,并不断尝试赋予它们最完美的外形,为的就是给人以小见大的想象空间。
  你也用数码技术将碎片建造成作品,如“生-死-复活”系列。这样的工作方式从何而来?
  与我的其他工作一样,它来自制作的过程。我总是在看似随机、混乱的形式中找寻图画和图案。电脑让我能够用一些随机的“碎片”建造出二维的“雕塑”,做比例的游戏,探索相似性和片段重复的概念。通过制作的过程,我发现了自己驾驭秩序与混乱之间互动关系的能力。
  给我讲讲“珠饰生物”的制作过程。   一个巴黎的珠宝商曾收藏过我之前数码创作的作品,他建议我试试以他的珠宝为素材进行创作。这是一个有趣的挑战,最后成了整个系列的作品。我发现经过切割的石头那精细且多切面的属性让人不可抗拒,也非常适合我的创作方式。
  你觉得你利用数字技术创作的影像与你的“捆绑”类作品(“魔法森林”)是截然不同的吗?
  它们也许看起来非常不同,但我绝对认为它们是一个范畴里的。它们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满足了我的不同需求:在现实世界中用我的双手进行创作;同时也在数码这个不尽真实的世界中创作。
  你不同系列的作品涉及了一些不同的元素,如曼陀罗、不规则碎片、民间传说、时间的本质、控制与屈服的变换。在你的创作中,有多少想法是来自哲学、神话和心理学,它们又通向何方?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经常思考!这些想法肯定都融入我的作品中。但我也喜欢跟随自己的直觉工作,不想太多。然而,不论是我创作的作品,还是哲学和神话的思想理念,我认为它们都通往一个出口,那就是精神的驱动力。
  是什么吸引你接触摄影这种媒介的?包括你用绳子进行的行为艺术的摄影,也包括数码合成方面的摄影。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似乎必须从艺术与科学中选择其一。而在摄影中,我找到了两者的美妙结合。我也借摄影探讨了有关真实和想象之间关系的哲学话题。我一直对混乱与秩序、阴和阳、事物的存在,或者说两个相对立的理念碰撞产生的结果感兴趣。
  你最初受过工程师教育,那对你后来成为艺术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工程师教育对我艺术生涯的影响是绝对存在的。我的许多摄影实践都需要工程学的技术支持。安全吊起几百公斤重的石块和人类躯体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到的!在数码合成的创作中,计算机知识也被证明是有益的。我当时编写了复杂的计算程序让电脑可以自动进行重复的工作。而从另一方面讲,数字分析的思维也一定会阻碍你创意地解决问题,于是我一直不断尝试采用“旁敲侧击”的思维方法,避免工程学教育对我思维的侵袭。
  你曾被看作是“圈外艺术家”,这对你是困扰还是优势,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猜这个说法是对的。它的劣势是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定义或形容我,或者说我不“属于”任何类别,或我的创作主题让一些人不舒服。这样会让“敲门”的过程变得困难。当然,劣势也能转化为一个人最大的优势:由于没有定义的束缚,我是自由的;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工作。我曾经想过,对于一位艺术家最大的挑战就是靠艺术过活。而我现在已经开始做到这一点了,我意识到更大的挑战是仍然能忠于自己最初的梦想。这时你面临的危险是被“重新塑造”成为别人口中定义的人。
  你在艺术事业上一直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这给你带来了哪些益处?
  我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还有个人的Facebook,独立出版了几本书,通过网站售卖。这些书都是按需印刷的,所以不需要什么大的前期经济投入。我卖书不赚钱,但这样能将我的作品结集成册。我参加过许多作品联展,每一两年也会租一间画廊进行个展。我直接将作品卖给收藏者,大部分通过展览卖出,也有通过网站卖给外国买家的。有多种渠道很重要,尽管运营管理这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经营策略综合在一起,就能确保我的作品可以被更广泛的人群看到,因而获得更多不同的机会。
  就你自己的经验,你有什么建议给刚起步的年轻摄影师吗?
  让你的弱点变成优点,因为它们才是定义你的关键。
其他文献
“可爱而美丽的东西。只是看一眼就让人内心充满了天真情感的东西,不可思议的东西。尽管随处可见,却隐藏着某种神秘感的东西。”  ——【日】四方田犬彦《论可爱》  在远离自然的城市环境和焦虑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小动物们温柔、乖巧的影像,成为很多“压力山大”的都市人心灵上的一剂抚慰良药。  2006年2月,日本岩手县的一位农场主为爱猫“大白”开设博客“篮子”,发表了第一篇图文日志《耶!》。从此,这只胖猫凭借
期刊
在中国的版图上,四川雄踞西南的腹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称“天府之国”;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远古还是近代,四川都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宝敦遗址迄今已有5000年,世人惊异的三星堆、金沙遗址更是享誉海内外;其实在中国摄影史上,四川也是不可或缺的,有孙明经最早系列记录四川的影像,有现代最美的风光摄影作品,也有最朴实的纪实摄影作品,与许多四川籍文学巨匠并肩齐晖,川军的摄影队伍也是灿若星河,光照中国乃至
期刊
位于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卡塞塔省的的沃尔图诺堡镇(Castel Volturno)仿佛是一条由黑色沥青铺就的直线和一块被地中海砂砾蚀锈的钢铁。海边空气或甜或咸,海岸线曲折多变。纯净的植物与河流掩饰了这偏僻之地的萧条。  要深入了解这个错综复杂的地方,首先要了解的则是库迈考古遗址。在这里,摄影师乔瓦尼·伊佐多年来驻足于安吉纳河口末端的河滩,目睹了朝朝暮暮的景色与变迁。  这里曾是风拂小丘和松林成阴的梦
期刊
“治愈系”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是日本人将其比作奇幻世界里的“治愈系魔法”而成的生造词汇。而现在,这个新鲜词汇早已跨出日本国门,成为有着共通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比较常见的有治愈系音乐、治愈系动漫、治愈系小说、治愈系电影、治愈系插图,乃至治愈系明星,当然还有治愈系影像。  治愈系的流行与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面临的种种压力成正相关。平复躁动不安的情绪,纾解紧张抑郁的神经,这大概是人们追求治愈
期刊
“治愈系”照片除了在拍摄题材上给人以心灵的抚慰之外,很多影像也力求在色调、构图上给人以清新、温暖的感受。帆布鞋、格子衬衫、棉布长裙等都是“小清新”钟爱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像歌手陈绮贞干净、清澈的声音,吟唱着自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对于摄影而言,素雅的色彩、简洁的背景、特殊的色调、浅景深效果及略带过曝的画面表达方式,都像是青春期的小情绪,将我们引入一个淡淡的世界中。  构图、取景及拍摄角度  主流
期刊
成功拍摄闪光灯创意人像  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议论:闪光灯是摄影师难对付的一种拍摄配件。闪光灯会破坏环境氛围,环式闪光灯使用太复杂。使用闪光灯是给自己徒增烦恼……这些都是错误的!摄影师Ed Godden为你驱散迷雾,向大家展示使用闪光灯配合单反相机拍摄好的肖像照片其实很容易,他将引导读者走出4个关于闪光灯的误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闪光灯各部分的功用,闪光灯的LED屏通常会显示闪光灯的输出内容,
期刊
“这些照片对我自己来讲,是一种回忆,一种自省,一种激励。”作为一位父亲,肉腾腾这样解释他拍这些照片的意义。可能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照片也鼓励了很多点开这个相册的网友。看着照片中的多多,也许很多人都会轻问自己的心底:“这里是否也住着这样一个天真的小男孩……”  肉腾腾在豆瓣网上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作“肉叔”。他于2010年3月创建相册《一直在长大的多多》,至今已发表了276张照片,并且每隔一两天还会继续
期刊
什么是幸福?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样?在一本名为《家庭日记》的图文书中,住在日本福冈县的一位父亲写下了自己对幸福的看法:“对于我来说,幸福应该就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吧。完全不喜欢外出的我,衷心希望能够在家里悠闲自在地度过平淡而充实的每一天……希望我所热爱的每一个人都很普通但又都很努力,而我能够用脖子上挂着的相机随时拍下大家的灿烂笑容!”  这位父亲名叫森友治,从2002年开始拍摄自己的家人、宠物以及屋里屋外
期刊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新华社还记得我,还能把我的照片找出来并让我来签字。我离开新华社已经50年啦!这中间几乎没有新华社的同志从北京过来看我。我这两天太激动了……(老伴托乎提·巴克插话:“上次你们走后,她抱着你们从北京带来的照片哭了一中午!还给所有的孩子打了电话,告诉他们:新华社来人看我啦!”)    党给了我有活力的生命,枯木逢春  我1932年生在新疆喀什疏附县。我的名字直译:塔吉——桂冠,古勒——花
期刊
1942年2月,18岁的河北农村青年袁苓参了军。恰逢那时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负责摄影工作的石少华举办第四期摄影训练班,招收有抗日思想、有政治觉悟、有文化的青年。袁苓各项条件都符合,便被招收了进去。训练班设在沱河南岸安平县北郝村。条件相当艰苦,老乡家的炕头就是教室,门板就是黑板。  当时在训练班上,袁苓、梁明双和董清组成三人小组,负责课堂记录。每讲完一课,三人就互相核对笔记,整理出一份教材,交石少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