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举措。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增长知识、调节情感,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在新教育环境下怎样体现积极作用,在體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应该思考和做好的当务之急。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和精神的培养,只注重少数学生的选拔,忽视了全体性、全面性的发展,只注重眼前短期的教学效果,忽视了学生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养成。应试教育给学校体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突出表现为降低了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为升学而强化智育,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体育课及其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的素质不能全面协调地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倡特色教育和个性发展的全新的教育观。为此,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转变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观念,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科学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达到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
二、体育教学要做到形神兼备
体育教学在“形”的方面已具有了全体性,而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神”的方面不具备全体性。这里所指的“神”的全体性一般包括:
1.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与锻炼,而不是“素质强者吃不饱,素质差者受不了”。
2.承认并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3.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不能使一部分获得乐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感到枯燥和无意义。
为实现上述“全体性”,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统一练习和因人而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法和一定范围里选择性尝试学习、修改比赛规则、改变器械场地等手段。比如:在跑的项目中根据素质水平设定了两种距离,跨栏跑则设了两种栏间距,消除了“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在投掷项目中,让学生使用不同重量的器材来完成练习;在跳箱教学中,适当降低了跳箱的高度和跳板远度;在球类教学中,选择不同的投篮方法和不同的排球网高度,以及不同人数的足球比赛。
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从而达到了全体性的目标。
三、体育教学不仅让学生“会”而且“懂、乐”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获得技术和体力,而明显缺少的是对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也就是说:在体育效应的三个方面“懂、会、乐”上,“懂”和“乐”是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我们要使体育教学做到更加全面,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
“懂”的问题关键是让学生“想”,让脑子转起来,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练习中渗透着思维,练熟了,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而且,这种习惯的养成还会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迁移”,会举一反三。对技术的“懂”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技术教学。
“乐”的问题牵扯的因素较多,比如对教材的选择,教材中的确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时就应强化其趣味性的东西、有教育意义的部分。田径中跑的项目就比较枯燥,我们在小学则充分利用场地器械进行一些游戏性的内容,在中学则结合篮球的长传快攻战术组织教学,学生“乐”起来了,奔跑的素质也就相应提高了。这样学生“乐此不疲”,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同时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
提倡主动性、创造性练习,一是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呼唤,二是让学生在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式。过去的体育教学追求健身和技术,有时容易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从而牺牲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际上来自于学习中的可选择性。可选择性一是来自于对外面的东西的选择,比如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场地器材等;另一方面是指内部的选择,即头脑中东西的选择,如问题的答案、思考的方式、价值的判断、兴趣有无等等。如果我们扼杀或否定了这些选择性,学生怎么会有主动性?
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准备活动可以让学生去组织、去活动,主体内容先让学生尝试体验,游戏甚至结束部分的放松活动也可以放手,教师注意引导、指导。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自然会调动起来,比教师单纯讲解、示范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素质教育是一项紧迫的时代工程,体育教学又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要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不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让素质教育在特色教法中体现出来,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和精神的培养,只注重少数学生的选拔,忽视了全体性、全面性的发展,只注重眼前短期的教学效果,忽视了学生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养成。应试教育给学校体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突出表现为降低了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为升学而强化智育,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体育课及其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的素质不能全面协调地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倡特色教育和个性发展的全新的教育观。为此,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转变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观念,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科学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达到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
二、体育教学要做到形神兼备
体育教学在“形”的方面已具有了全体性,而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神”的方面不具备全体性。这里所指的“神”的全体性一般包括:
1.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与锻炼,而不是“素质强者吃不饱,素质差者受不了”。
2.承认并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3.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不能使一部分获得乐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感到枯燥和无意义。
为实现上述“全体性”,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统一练习和因人而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法和一定范围里选择性尝试学习、修改比赛规则、改变器械场地等手段。比如:在跑的项目中根据素质水平设定了两种距离,跨栏跑则设了两种栏间距,消除了“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在投掷项目中,让学生使用不同重量的器材来完成练习;在跳箱教学中,适当降低了跳箱的高度和跳板远度;在球类教学中,选择不同的投篮方法和不同的排球网高度,以及不同人数的足球比赛。
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从而达到了全体性的目标。
三、体育教学不仅让学生“会”而且“懂、乐”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获得技术和体力,而明显缺少的是对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也就是说:在体育效应的三个方面“懂、会、乐”上,“懂”和“乐”是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我们要使体育教学做到更加全面,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
“懂”的问题关键是让学生“想”,让脑子转起来,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练习中渗透着思维,练熟了,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而且,这种习惯的养成还会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迁移”,会举一反三。对技术的“懂”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技术教学。
“乐”的问题牵扯的因素较多,比如对教材的选择,教材中的确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时就应强化其趣味性的东西、有教育意义的部分。田径中跑的项目就比较枯燥,我们在小学则充分利用场地器械进行一些游戏性的内容,在中学则结合篮球的长传快攻战术组织教学,学生“乐”起来了,奔跑的素质也就相应提高了。这样学生“乐此不疲”,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同时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
提倡主动性、创造性练习,一是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呼唤,二是让学生在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式。过去的体育教学追求健身和技术,有时容易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从而牺牲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际上来自于学习中的可选择性。可选择性一是来自于对外面的东西的选择,比如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场地器材等;另一方面是指内部的选择,即头脑中东西的选择,如问题的答案、思考的方式、价值的判断、兴趣有无等等。如果我们扼杀或否定了这些选择性,学生怎么会有主动性?
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准备活动可以让学生去组织、去活动,主体内容先让学生尝试体验,游戏甚至结束部分的放松活动也可以放手,教师注意引导、指导。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自然会调动起来,比教师单纯讲解、示范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素质教育是一项紧迫的时代工程,体育教学又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要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不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让素质教育在特色教法中体现出来,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