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追求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8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上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对文体要求也逐渐弱化;内容上由国家政治领域,到社会人生领域,到学校生活领域,再到学生精神领域,一步步由外在世界转向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对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嬗变;内容演义;人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3-0069-03
  
  1近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嬗变
  命题作文[1]是一种传统的作文命题类型。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命题作文出现过4次,分别是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习惯》,1991年《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和1994年《尝试》。命题作文作为我国写作命题的传统题型,其优点是语文教师能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进行有计划地指导,在考试中能根据命题者的意图比较好地检测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但是,其过多的限制和要求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捆绑考生手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所以90年代后,它几乎退出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舞台。
  材料作文。从1978年到1998年这二十年间,除了四次命题作文以外,其余都是材料作文,而且文字类材料作文占了绝大多数(1983年、1993年以及1996年是图画材料)。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没有提示语和导引语,也没有提相关的要求和限制,学生写作的自由度变大了,且作文的立意往往蕴藏于材料之中,要求考生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中归纳,并作为文章的中心,更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判断思维能力等。然而,材料作文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受材料本身的影响,考生不仅立意、选材的自由被剥夺,而且从文体上来讲,尽管材料中并没有标明文体要求,但学生写作的还是议论文,也只有议论文才符合写作要求。文章构思也是大同小异,从主题,到材料引用,到论证分析,再到得出结论,学生也只能画地为牢,把自己的写作才华局限在狭小的天地,个性和独创性得不到发挥。
  1999 年,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在高考中闪亮登场,十年来,日趋完善,并逐渐取代材料作文而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三自一不”(“三自”即“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一不”即对作文篇幅的要求)是话题作文的特质。这一特质实现了开放与限制地有效结合。它的出现使大多数考生能较好地发挥真实的写作水平,体现了高考选拔的公平性原则。其开放的话题,给考生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考生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地展示个性,进行创新性写作。话题作文的话题固然宽泛,但也并非宽大无边,一定的限制也是必要的,这也是为防止作文抄袭、宿构现象的出现。总的来说,这种作文形式能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品位生活,学生作文时能充分调动日常积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素材,激活联想和想象,写出真情实感来。
  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高考作文的限制和要求越来越少,考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广大,尤其是話题作文的出现,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把作文的话语权交给了学生,这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对人性、人情的无限关怀,学生在作文中越来越感受到“我”的存在、“我”的感受、“我”的体验,文中有“我”,“我”中含文,真正实现了“人”“文”的有机融合,是人文精神、人文价值的充分展现[2]。因此,命题类型的演变,说明了我国高考作文命题正朝着人文性的方向前进!
  中小学常见的写作文体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它们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大的几种文体,因此,也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考查对象。恢复高考以来的近三十年,高考写作也主要是在这四种文体上下工夫,见表1。
  
  此外,特别是1998年后,写作文体已基本不限(诗歌除外)。对文体的要求开始弱化,限制和要求放宽,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大,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最拿手的文体,将自己的优势展示给阅卷老师,这可以说是将作文的主动权返还给了学生,是对人情、人性的真正追求。
  2近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演义
  2.1国家政治领域
  历代的文章考试都会把国家政治作为写作内容的中心和主题,文学为政治服务。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以后这种政治意味依然很浓。1977年分省命题的高考作文试题,如北京卷“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上海卷“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广东卷“大治之年气象新”、山西卷“为四个现代化作贡献”、河南卷“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等,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1978年国家统一考试命题,全国卷“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采用的是一篇“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的讲话稿。从这些命题可以看出,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上下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殷切希望,对经济腾飞的无限渴求,同时也希望有一个安定祥和的政治环境。作文命题的这种浓烈的政治气息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反映。
  2.2社会人生领域
  八九十年代,高考作文命题逐渐由国家政治领域转入社会人生领域。与前期相比,此时的高考作文试题更加关心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通过它们来反映社会面貌和人生百态,从而揭示深刻的哲学道理。如1981年的根据《毁树容易种树难》写读后感,1983年根据漫画《挖井》写一篇议论文,1985年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谈环境污染问题,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1987年“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等,命题人的视角都放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旨在让学生关心时事,心系百姓。九十年代的高考作文试题,更侧重学生对社会人生事态的态度和看法,如1992年“中国人的公德心”,1993年“对要不要报酬的看法”, 1995年寓言诗《鸟的评说》,1996年“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1997年对“乐于助人”和“悄悄走开”的看法等等,这些命题无不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将目光由国家政治领域引入社会人生领域,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变革在教育领域的辐射,是教育思想大解放的结果。但如果仅仅只停留在此层面,这样的写作也是肤浅的、不深刻的。
  2.3学校生活领域
  学校生活是社会人生的一个小缩影,高考作文命题转入该领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贴得更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涉及到学生学校生活领域的高考作文命题不多,如1984年“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1988年的“习惯”,1989年“致青年朋友的一封信——谈高考志愿的选择”和1994年的“尝试”,确实给命题者不小的尝试,也给研究者带来无尽的思索。笔者认为命题只有贴近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特别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他们才能感同身受,写出有个性、新颖的文章来。反过来,这样的命题多了,也会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研究自己的小生活里透射出的大智慧。
  2.4学生精神领域
  20世纪末,素质教育的提倡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显现,学生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成为命题的主流。心灵情感、道德价值、哲理思辨一应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语文素养乃至写作素养考查的重心和焦点[3]。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成为开始涉足此领域的标志,且一度受到褒奖。之后,像“诚信”、“心灵的选择”、“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铭记与忘记”等作文命题,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精神世界的机遇,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想象,多元思考,在与内心矛盾的激烈斗争中,在不断地对社会和人生的反省中,突出对道德理性、思维品质、文化修养的反思与自悟。随着高考命题权的下放,各省的高考作文命题更是异彩纷呈,且大都在学生精神领域下功夫。如2006年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卷的“愿景”、湖北卷的“关于带‘三’的词语的思考”,2007年全国卷I“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北京卷“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2008年全国卷Ⅱ“海龟与老鹰的材料作文”、四川卷“坚强”、天津卷“人之常情”,2009年全国卷Ⅰ“小动物学游泳材料作文”、重庆卷“我与故事”等等,都旨在引导考生理解、品味、思索、感悟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作文命题能够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挖掘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并激发他们去思考,这是对人性的诠释,对人情的关照。笔者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也势必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3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旨归
  3.1命题形式上,由单一走向多元
  从类型上看,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限制越来越少,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广;对写作文体要求的弱化,也让学生在创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多元化的命题格局,是真正将创作的主动权返还给了学生,是对人情人性的无限关怀,这也是对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4]。
  3.2命題内容上,实现“人”“文”融合
  命题内容上,由国家政治领域,到社会人生领域,到学校生活领域,再到学生精神领域,一步步由外在世界转向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文中有“我”,“我”中含文,文“我”合一。实现“人”“文”融合,历来是写作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在过去政治目的的淫威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一度被扭曲的文化背景中,我们究竟离它还有多远?在现如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确实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写作过程也是学会如何做人的过程,其间产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为健全人格、培育精神提供很好的养料。育人的目的也就是在“人”“文”融合的过程中实现的[5]。
  3.3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
  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6],是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对人文价值的不断追求。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作文命题把“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呼唤写作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地位的回归。从近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嬗变和内容演义中,不难发现,本着对人的地位的提升,对人性的关怀与尊重,命题人将越来越民主,越来越开放的试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发表独立见解,从而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创作信心。学生将作文的过程视作涵养道德情感,升华思想境界,提升文化品位,接受心灵洗礼的过程,将写作看成是追求人生真谛的伊甸园。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命题高考作文日薄西山——高考作文题综述[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10):31-34.
  [2]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7-58.
  [3]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8-36.
  [4]葛云杰.二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1998,(2):46-53.
  [5]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323-347.
  [6]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5-174.
其他文献
区域差异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战略的改变旨在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迅速扩
中央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喜庆农家》《福星临门》等成为央视新“风向标”,描绘出了一幅幅建设新农村的优美画卷。它们以鲜明的时代主题、深刻的思
金融危机后中国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大量农民工因结构性失业而返乡,给农村就业带来巨大压力,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低碳化发展,正需要大批农民工去创业。引导农民工创
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干课程《塑料成型模具设计》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了探讨,将多媒体技术和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从而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突出
<正>~~
期刊
老子说“势成之”,毕达格拉斯说“万物皆比例”,两个东西方文明大师毫不相干的坦言在势科学的概念下得到了统一。势=差别&#215;联系=差别+距离,所以,势=梯度=斜率;导数=比例。势科
[摘要]教学内容是制约师专心理学课程改革及其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课程内容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标指向性不强,定位不鲜明,发展的适宜性不够,课程特色没有充分显现。结合师专实际,应着眼于心理学知识的启蒙性、方法性和工具性,以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精选教学内容,凸现心理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教学内容建构的缺失;教学内容体系;公共心理学课程;心理学教材;师
记者的直觉就是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特征、状态,直接、完整、快速地作出反应,揭示其藏匿的新闻价值的一种心理活动能力。它是新闻采写中主客体互相联系的一种特殊
1、燕麦早晨可以选择吃一碗燕麦作为早餐,它所富含的欧米茄-3脂肪酸、叶酸和钾对心脏都很有好处。同时,燕麦还是一种纤维含量非常高的食品,能很好地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胥白胆
高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越来越重视项目支出的预算管理,特别是发展性项目支出的预算管理,其离不开高校的内涵发展,高校注重以人为本,内涵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发展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