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腾蛟龙]中国“上游”系列海防导弹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kikuk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做了战略部署,国家主席刘少奇指示:要尽快拿出海防导弹,打击敌人的海空优势。
  1966年11月,我国首批海防导弹——“上游”一号终于诞生。时值她45周岁之际,笔者来到研制生产该型号海防导弹的中航工业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洪都)采访。当年参加“上游”系列海防导弹研制的老科技工作者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研制任务:原由国家战略部署
  我国海防导弹事业创始于1959年初。当时,根据1957年中苏两国签署的新技术协定,我国引进了苏联一种岸对舰导弹和一种舰对舰导弹及生产技术,人们习惯上统称为海防导弹。
  由于飞航式导弹与飞机技术和工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央决定海防导弹的仿制任务由航空工业部门承担。前一种岸舰导弹曾安排在成都飞机厂和成都发动机厂等企业进行仿制,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停产。另一种舰舰导弹,即“冥河”型飞航式舰舰导弹,安排在洪都进行弹体制造和总装,其末制导雷达、自动驾驶仪、引信、战斗部、固体火箭助推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则由沈阳火箭发动机厂、北京航空仪表厂及电子、兵器、船舶工业等部门的企业作配套。“冥河”国内代号“5081”产品,1964年总参正式命名为“上游”一号。该型导弹是苏联1960年初刚转入批生产的产品,具有60年代世界尖端技术水平。导弹可装备于各类轻型导弹快艇、中型护卫舰和大型战斗驱逐舰,是用作海上巡逻和进攻的一种重要反舰武器。
  1960年3月24日,一机部四局正式向洪都下达了仿制任务。同年5月,第一枚“冥河”和一批资料从西伯利亚运抵南昌。导弹作为“副总理级别”的机密被送进有几道军岗的库房,所有来往文件只标上神秘的代号——“5081”。当时产品初、总装厂房已破土动工,原要求1961年二季度完成试制,后因国民经济计划调整,仿制进度推迟至1963年,计划1968年、争取1967年仿制定型。
  仿制:从反设计开始
  为做好仿制工作,洪都于1960年3月成立了包括各部门为一体的、高度保密的综合性封闭科研生产单位——40办公室。当时担任飞机设计所副所长的何文治兼任了40办公室主任。至1960年上半年,已从全厂各单位抽调约百人到40办公室,开始进行苏联原文资料的翻译、消化等仿制准备工作。在翻译复制资料中,发现了一些错误,进行了修改,还补充了技术资料1000多页,补齐了配套产品的装前测试技术条件。同年10月,完成了资料的翻译、复制工作。在此期间,工厂曾提出聘请8-10名苏联专家,但由于中苏关系的急剧恶化未能实现。因此,设计室的技术人员在消化原资料过程中,进行了反设计工作,以吃透原设计意图。如产品强度计算,是处理弹体结构生产技术问题的重要依据,苏联只给了一份静力试验任务书,且错误很多,经强度组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30多份计算报告,为仿制生产全面铺开创造了良好条件。
  1973年9月,40办公室才撤消。导弹设计部分并入飞机设计所,成立第一设计室。导弹初装、总装和机加也相应成为独立的车间。
  当时的设计室为403分室,仅21人,大部分是中专生,仅两名大学生边翻译资料边学习导弹基本概念。不用说设计导弹,他们连导弹的面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先进的系统大工程,一步一步从模拟开始,无异于幼儿学步,每一次前进都步履艰难。当他们知道“外援”已断,从此全靠自己努力时,人人犹如破釜沉舟的义勇军,勇敢地面对“科学巨人”,展开了不屈的攻坚战。
  “冥河”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精确制导武器,技术要求高,结构复杂。仿制这样一种高技术产品,在既无苏联专家指导,又无经验可借鉴的条件下,困难是相当大的。洪都刚刚从制造螺旋桨飞机转入制造喷气式飞机,无论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还是技术设备的性能,都远不能满足要求。
  40办公室成立初始,首先对未接触过导弹专业的人员补充专业知识,进而系统地消化引进资料。何文治主任提出了“总结、提高、出成果”的口号,发动大家消化资料、进行反设计,掌握原设计意图。当时处于生活困难时期,大家忍着饥饿,拖着极度消瘦的身体,日以继夜地刻苦钻研,大练基本功,努力提高设计技能。
  “雄心壮志,脚踏实地”是何文治为大练基本功提出的口号。当时上至室主任,下至描图员,全都参加了基本功训练。在消化资料阶段,规定了各类人员应达到的应知应会标准。
  在全弹强度计算完成后,又在全体设计人员中开展了学习强度计算方法的活动。在试制工作正式展开之前,科技人员有的参加三结合攻关,有的去参加米格-19飞机的试制,或到专业相近的车间、试验室参加生产实践。试制工作展开之后,则到车间或成附件厂跟产。在试制工作中期,进一步将设计、工艺合而为一,要求技术人员既是设计员,又是工艺员。
  通过上述训练,科技人员不仅提高了设计技能,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而且养成了深入实际的作风,密切了同工人的关系。
  攻关:扫清前进障碍
  在“上游”一号产品研制过程中,广大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攻克了许多关键项目,有的还填补了国内空白。如232厂在自动驾驶仪的仿制中,很多零件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他们就自制设备改进加工方法,实行“先锋”件或试验件进行摸索,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驾驶仪装配调试要经过八九个组合,对于自由陀螺斜率不稳定和不对称,以及马达发热引起漂移定向变化等问题,经反复试验分析采取措施后,保证了试制顺利进行。
  在试制工作全面展开之前,洪都综合确定了玻璃钢泡沫塑料弹头罩,铝合金挤压铸造弹翼壁板,舵面、副翼蒙皮的化学铣切等8项新工艺、新技术的攻关项目,采取设计、工艺、生产相结合,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相结合的方式,逐个突破。其中很多项目都是经过几百次、上千次的试验才攻克的,有些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弹头罩苏联只给了一张图纸,注明罩子内层为IIC-1泡沫塑料,外层为CT911-1玻璃钢。科研人员开始连CT911是什么东西都搞不清楚。聚基乙烯泡沫塑料原材料国内很缺,工厂又没有500吨大型真空抽压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成立了40人攻关小组,从弄清材料配方及技术要求入手,经过300多次试验,摸索出弹头罩的成型工艺,于1963年生产出合格产品。后来又根据飞机蜂窝机头罩的经验,于1966年生产出比泡沫塑料工艺简单、成本低,同样符合要求的玻璃钢蜂窝夹层结构弹头罩。
  弹翼壁板铝合金挤压铸造新工艺是关键中的关键。壁板外廓尺寸大壁厚仅2~3毫米,这样的大型挤铸设备,国内不但没有制造过,连资料也找不到。留苏专门去学挤铸的,在苏联学习时,连挤铸机也没看到过。经多方查询,才在国外资料上找到了一张挤铸机图片。于是,研究人员先做小挤铸机,通过小的壁板模拟件试验200多次,才初步掌握挤铸冶金工艺。至1965年7月,大型挤铸机正式制造安装完毕,经过100多次试验,解决了壁板成型、尺寸、重量、机械性能及热处理校形等问 题,于1966年生产出合格产品正式装弹使用。它填补了国内空白,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其它6项以及后来增加的一些新工艺新技术项目,都赶在试制投产之前予以突破,为导弹试制扫清了前进中的障碍,为仿制一次成功以及以后的成批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仿制生产铺开以后,又遇到了很多零件加工的难关,如滑块、引射器、舵面前缘等。引射器加工制造有5个试验项目,当时仅有流量一项满足要求。开始曾认为是试验设备问题,试验设备返修4次,仍不符合要求。后又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和光洁度,还是不行。反复试验330多次,与苏联产品对比,才发现图纸要求与苏联样机零件不一致,又经过上千次试验,终于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国产引射器。
  导弹成件测试技术是攸关导弹性能的大事,成件的有限寿命又不可能给大家提供较多的练兵机会。对此,海军试验基地给了洪都很大的帮助,派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洪都人终于掌握了全弹的测试技术。
  “上游”一号仿制生产中,突出重点、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攻关活动,不仅为仿制任务顺利地完成起到了促进和保证作用,而且在实践中大大提高了设计、工艺技术水平。同时为仿制转向改型与自行设计创造了条件。
  坚持质量第一,确保仿制一次成功
  在引进的“冥河”资料中,有许多不明晰甚至是错误之处,对此洪都通过认真分析,或通过试验验证逐项给予订正,使试制用图样及技术资料达到完整、正确、协调、统一,保证了设计的高质量。
  在产品制造方面,洪都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及质量保证措施。试制一开始,工厂就提出了以开工条件严、产品定型严、检验与验收鉴定严、超差品处理严、特殊工种考核严为内容的“五严”,制订了开工前的12项要求。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要求做到零件一个一个过关,关键零件三架份未全面定型前不得转入零批制造;装配车间一发弹一发弹定型,前一发发现的问题未处理之前,下一发不得开工,经5发弹试装全部合格后才算全面定型;对49项加工困难或几何形状复杂的零件,经车间检验合格后再提交中心计量站复验。并规定在试制中弹体零件不许有超差品,从而在职工中扎扎实实地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在实行有效的纵向指挥的同时,洪都十分注意发挥技术抓总单位的协调作用,开展横向的大协作、大联合,从而使这条导弹生产线具有极强的活力。仿制工作前期,工厂派专业人员到成附件厂跟产,一面熟悉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参加有关试验,掌握调试方法,了解试制中的技术关键和质量状况;另一方面向成附件厂的同志介绍导弹的总体设计思想和总体对分系统要求的技术依据,分系统在导弹上所处的环境,起的作用以及各分系统之间的联系。对正在组建仿制生产线的工厂,洪都则派专业人员帮助他们开展工作。成附件厂也及时向洪都介绍分系统的情况,积极主动解决试制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海军早在1961年初,即派试验基地各专业的技术骨干来厂帮助消化资料、掌握技术,并为洪都培养出第一批操作人员和技术骨干。1964年模拟弹试验之前,工厂派彭历生和其他同志到海军试验基地学习控制系统、气动计算、弹道计算,靶场试验大纲及试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加速了洪都掌握技术的进程。
  当时国内计算机技术落后,数量不足。为了完成大量的计算工作,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洪都组织20多人的会战队伍,在阎良利用603所的模拟机、630所的三轴转台、西北计算中心的104计算机,用近半年的时间完成了控制系统的数字模拟、实物模拟以及大批弹道计算,摸清了“上游”一号的战术技术性能,掌握了导弹总体设计、回路设计和弹道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试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上游”一号的仿制程序分为陆上发射模拟弹与海上发射混合模拟弹、遥测弹(利用进口成件组装)和全部国产定型弹的生产及靶场飞行试验三个研制阶段。
  1963年10月,仿制生产全面铺开。1964年6月,第一枚静力试验产品总装完毕,8月顺利完成了全弹静力试验,为仿制产品进行模拟飞行试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64年11~12月,进行了“上游”一号陆上模拟弹飞行试验,首批3枚陆上模拟弹发射试验成功,证明助推器工作正常,弹体结构完全符合要求,为艇上飞行试验提供了有关资料。1965年8~11月,6枚艇上模拟弹发射试验取得6发5中的好成绩。
  遥测弹制造难度大,技术复杂,协作面广,总装中一次成件配套有40多个单位。开始时设计人员对遥测天线匹配关系都不清楚,发射机中心频率也不知道。通过对“红旗”一号地空导弹遥测系统的了解,不断试验摸索,终于攻克了一个个难题。1966年4-7月,在海军基地进行陆对海及海对海遥测弹(混合组装弹)飞行试验,取得6发5中的好成绩。其中02批7架产品原来装苏制自动驾驶仪,为了及早考验国产成件,产品试验中临时决定,换装国产自动驾驶仪。6月26日,第一发国产遥测弹准确命中目标,打断了靶标的反射体支柱,为国产弹的正式定型试验创造了成功的条件。11月,导弹定型试验以9发8中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完全满足试验大纲规定的9发6中的要求。12月,“上游”一号导弹正式定型。
  经过3年多准备,3年的仿制生产,通过23发导弹的飞行试验,终于取得了提前1~2年一次仿制成功的圆满结果。1967年6月28日~7月1日,在北京召开了“上游”一号海防导弹定型会议,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七机部副部长钱学森等参加了会议。海军司令部向洪都发了贺信。
  “上游”一号导弹的整个仿制工作从1960年3月开始准备,到1966年11月完成定型试验,历时7年。仿制期间,很多中央领导同志到洪都视察,参观了40办公室。这对海防导弹研制的广大技术人员、工人、干部给予了很大的鼓舞与鞭策。1966年初,已届80高龄的朱德委员长来到洪都视察。他抚摸着国产“上游”一号导弹,连连称赞:“好!好!”并写下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加紧进行国防建设,反击美帝国主义侵略”的题词。先后到40办公室视察的还有贺龙、罗瑞卿、李富春、陆定一、肖华等中央领导。
  回顾“上游”一号的仿制历程,它是完全靠独立自主,不断吃透苏联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仿制、反设计及生产实践的锻炼,一支海防导弹研制技术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新的突破:成功研制“上游”一号甲
  “上游”一号导弹命中率高、质量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它使用膜盒式高度表,误差大,导弹在飞行中掉高度现象严重;二是它采用圆锥扫描雷达,抗电子干扰和抗海浪性能比较差。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洪都进行初步改进试验,使导弹正常爬高转入平飞,并精确地在一定高度飞行,直接命中活动靶标,取得3发3中的好成绩。
  1974年7月,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正式下达改型任务。内容主要是两项:一是换装厘米波单脉冲晶体化小型雷达:二是用无线电高度表代替原来的老式高度表及垂直速度传感 器。北京航空仪表厂在蒋龙潭主持下,研制出雷达高度表,并采用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设计了模拟式计算机进行控制,显著降低了导弹飞行高度,提高了低空突防能力。1975年进行低空摸底试验,5发3中,表明导弹在贴近海面的高度上可以正常跟踪和捕捉目标。
  1977~1980年,“上游”一号甲导弹先后进行了三次设计定型试验,均因出故障而未获通过。1981年2月,三机部副部长何文治主持召开了产品故障分析及协调会议。他要求确保产品质量。成件的可靠性攸关全弹试验成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可靠性与弹上环境必须综合考虑,并要求在总体上改善弹上的冲击、振动环境,严格检测成附件的安装间隙。
  会后,洪都围绕改善弹上冲击振动环境做了大量地面振动试验,并采取了有关措施。
  1982年四季度,背水一战的第四次设计定型飞行试验,在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下开始了,结果以6发4中达到了定型试验大纲的要求。
  1983年12月,“上游”一号甲导弹设计定型会在南昌召开。经12月21日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委会审议,一致同意“上游”一号甲设计定型。1984年3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了“上游”一号甲设计定型。
  “上游”一号甲的研制从1974年至1983年,历经了9年的艰辛。通过两次摸底性飞行试验和4次设计定型飞行试验,终于在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坚韧不拔、攻坚克难、大力协同的顽强拼搏中取得成功。
  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上游”一号甲实现二次降高
  洪都在研究“上游”一号甲的同时,就开始了“上游”一号甲二次降高弹的研究。所谓“二次降高”,就是导弹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先从平飞高度第一次降至较低的高度飞行:雷达捕捉目标后第二次降高至贴近海面的高度飞行,当接近目标时,导弹即直冲目标,从而实现超低空掠海飞行。1979年11月29日,“上游”一号甲两次降高弹第一次顺利地完成了二次降高飞行,并成功地命中目标。参试人员回忆说,导弹平滑地转入15米高度平飞,捕捉到目标以后又及时地转入8米高度平飞,雷达进入盲区后,导弹向2米高度俯冲,直撞目标。这在国内海防导弹研制工作上,无疑开创了良好的先例,实现了一项新的飞跃。此项试验获得成功,为发展新产品做了技术储备。
  换装电视制导:“上游”一号乙问世
  1981年5月,海军在北京召开了导弹末制导雷达抗海浪试验结果分析会,就“上游”一号换装电视制导的任务进行具体落实。会后,三、四机部、广播电视局和海军联合发文,在批复会议纪要的同时并作为正式任务下达。同年10月,在洪都召开了第一次技术协调会议,对电视头改装方案进一步进行论证、协调、落实。
  198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技术协调会,主要研究电视导引头与弹体结构安装、电气芯线联接关系、遥测参数的分配等技术协调问题。
  1983年12月,由海军主持在洪都召开了“上游”一号导弹改装电视头第三次技术协调会议。会议肯定了海防导弹采用电视导引头的必要性,要求各有关单位以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科学态度做好工作。
  会议期间,电视导引头与“上游”一号导弹初次进行了电气对接协调和总装检查,电视导引头与导弹的电气联接畅通、协调,信号极性正常。总体协调和电视导引头的过载试验均满足要求,为电视导引头正式装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次会议还正式命名改装电视导引头的“上游”一号导弹为“上游”一号乙。
  1985年6月22日和7月11日,“上游”一号乙导弹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第一发弹直接命中目标。第二发弹飞行正常,控制系统工作协调,导弹及时捕捉了目标,但在转入跟踪后,由于电视末制导的内部干扰,使导弹很快落水。整个飞行试验是成功的,达到了一发命中、一发飞行正常的试验要求。
  1985年10月,由海军导弹部、电子工业部通广局、航空工业部导弹局主持,召开了电视导引头装“上游”一号导弹技术成果鉴定会。会议认为,自1981年5月由海军、三机部、四机部、广播电视总局联合下达任务以来,“上游”一号改装电视导引头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经过四年多时间的努力,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电视制导的海军战术导弹,有效地提高了抗电子干扰能力,为海军装备更新做出了贡献。
  新的腾飞:自行研制“上游”二号舰舰导弹
  “上游”二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小型化超音速舰舰导弹,体积小,重量轻,速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装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上游”二(液)从1970年开始研制,彭历生任主管设计师。其间因“文革”影响,研制进程一再受阻。直至1975年,“上游”二(液)陆上模拟弹试验发射才获成功。1980年,又完成了陆上遥测弹发射试验。至此,“上游”二(液)的研制告一段落。对于小型化低空超音速导弹的飞行特性与品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给后来发展新型导弹积累了经验。
  1976年,根据海军对装备提出新的要求,装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上游”二(固)的研制提上了日程。1984年8月,国防科工委将“上游”二号固体导弹列入国防科技“七五”计划。8月1日,作为工程零点,“上游”二(固)设计研制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为了加强研制工作责任制,经航空部批准建立了设计师系统,彭历生任总设计师,左重、张琚、温育坤任副总设计师。1989年12月,在海军试验基地试验场,“上游”2号固体导弹以7发5中获得成功,完成了定型试验。
  1991年3月,通过了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的审查,批准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正式命名为“上游”二号(SY-2)导弹。从此,海防导弹的家族中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
  “上游”二号从1984年8月1日研制工程零点开始,至1989年12月设计定型飞行试验成功,历时5年5个月。批生产型导弹随后进入中国海军服役,并在该弹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一个包括多种型号在内的新型反舰导弹系列。
  从“上游”一号仿制成功到现在的45个春秋中,洪都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以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奋勇攀登,先后仿制、自行设计、改进改型lO多个型号的海防导弹,3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个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1个获1988年国家质量银质奖。这条中国组建最早的海防导弹研制生产线,只用极少的经费为海军提供了大量的反舰导弹,为发展和加强祖国的海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新课标为中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订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阶段目标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么这一要求在中考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划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客观地讲,“无内容”的作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作为封建帝王,建文帝是不堪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的。然而,他毕竟在中国历史舞台上饰演了四年不折不扣的君主,并实施了一些昙花一现的改革。了解建文帝其人及其所实
——一个跨越:经过民院人长期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校各族师生的矢志不移和努力不懈,2006年2月广西民族学院成功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学校的建设发展从学院时代跨入了大学时代,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办学目标从此跃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踏上了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新征程。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在各地已经制度化。地方党校是干部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县处级干部和中青后备干部班是每年各地市干部培训的“规定动作”。但是,仅这两项“规定动作”已
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应付诸行动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需要我们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不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苦差使,一种无可奈何的负担,而应看作积极生活的一部分。学习须制订
宋代的军戎装束,头上戴的叫做盔,也称兜鍪;身上披挂的叫做铠或甲。用铁做成的叫路盔、铁铠、铁甲,用皮做成的叫皮笠子、皮甲。据《宋史·兵志》记载:全副铁盔甲由1825片甲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要】北京名校跟班培训活动,令人反思,给人启迪,助人成长。作为教育人,尤其是一名校长,要努力促进每一个生命的绿色成长。这就需要打造团队引领成长;坚守课堂回归本真;尊重生命顺性而为。  【关键词】绿色成长;团队;自主课堂;尊重生命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257-01  草树知春不久归,万般红紫斗芳菲。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吐
“单车猎人”是在共享单车出现并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出现的职业。成员们都是普通的骑行爱好者,平时的职业可能是学生或上班族。他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对共享单车进行检查,一
期刊
有这样一批农民,在遭受无法抗拒的自然之力的迫害时,在受到统治政府的剥削时、在饱受战争在内的各种社会动乱在内的摧残时,为求生存而背井离乡,这样一批人,中国古籍称之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