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撕书,毕业狂欢
“五一”小长假结束以后,中学便迎来了毕业季,学生和老师都很忙很紧张。珠海某中学教务处袁主任找到我,说是要请教一个棘手的问题。原来,他所在的中学这些年来出现了一种一年一度的毕业狂欢活动,即学生自发地撕碎历年来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练习试卷,然后把碎片从高处抛下,伴以狂呼尖叫,场面蔚为壮观,就像六月飞雪。有同学称之为“抛卷节”“撕书节”,老师们则形象地称之为“六月飞书”。
“这种狂欢活动影响太坏了!”袁主任说,“有同学拍下照片,有的同学录下整段视频,然后迫不及待地发在网上,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声讨,校领导压力很大。我们曾要求各班班主任事先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取消这项活动,但是无效。”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会无效呢?”
袁主任递给我一张纸,说:“这是我从学校贴吧上截屏打印下来的,您看看吧,现在的学生多么嚣张。”
我接过来看,原来是去年“六月飞书”的《号召令》,只见上面写道:
同学们,做了18年老师的乖乖,现在到发泄的时刻了!让我们来点中国高中生的疯狂吧!明天就是我校传统节日“撕书节”了!12年寒窗不堪回首,把陪伴我们的“伙伴”、折磨我们的“敌人”一起毁了吧!它占用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为了它我没时间玩耍,没时间恋爱,天天挑灯夜战到天明!为了它,我和父母反目成仇!为了它,我远离了欢声笑语!现在,到了算总账的时间了!撕毁它吧!从楼上撒下去吧,让六月飞雪!让六月飞书!校长是不是反对?你们老师是不是不支持?告诉他们,老子毕业了!老子要疯了!老子要造反!老子长大了!为以后留下疯狂的回忆!高三,苦中作乐是我们唯一的本事!亲爱的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撕书节”到了,看你们的啦!
袁主任说:“昨天学校领导开会,研究制止学生撕书的办法,可是大家一筹莫展,因为我们不清楚学生们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所以派我来请您指点迷津。”
我问:“参加撕书的有多少学生?”
袁主任想了想,说:“人数不好说。刚开始是十几个学生撕书、抛撒碎片,然后引来无数效仿者,乱哄哄的,好像每个教室的窗口都有碎片撒出,起码半数学生参与吧。要命的是,有些高二的学生也跟着起哄,好像对来年同样的情景急不可待似的。”
袁主任还告诉我,“六月飞书”活动并非个案,全国各地都有中学出现类似奇观,而且渐成习俗。比如,深圳市高级中学,就曾有数百名高三学生呼喊着把15万张试卷抛向空中,高三的走道基本被湮没,政教处老师拦都拦不住。汉中市汉台中学百名高考生在领到准考证后将课本、复习资料等撕毁的视频传到网上。这段被网友称为“疯狂行为”的视频随后被各大网站转载,并在网上引发争议。河南驻马店某中学的老师说,六月里接连三天下了三场“大雪”,雪花都是撕碎的试卷,是高三学生在庆祝毕业。
“撕书、撒碎片绝对要制止!”袁主任说,“污染环境是小事,重要的是学生们不尊重书本,也就是不尊重知识,与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老师们看了痛心。我知道学生们为了高考压抑了许多激情,需要宣泄,但完全可以用更积极的方式嘛,比如踢场球、开个联欢会。再说,要告别母校了,可以自发地打扫校园嘛,而不是相反,把校园整得跟垃圾场似的。”
无知,却也正常
学生用集体撕书、抛撒碎片来庆祝毕业,无疑是幼稚、无知的表现,但这种疯狂行为蔚然成风,背后一定有心理秘密。“让我们像剥洋葱那样一层一层剖析学生们的心理,看看他们都在想些什么。”我对袁主任说。
第一,撕书是一种暴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撕毁书本和试卷这种破坏行为是抗争心理在作祟。抗争什么呢?不是抗争纸质学习材料,而是书本和试卷所象征的学习压力,包括学校和家庭向他们长期施加的压力。换言之,书本和试卷只是象征物,或曰替罪羊。“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撕书和试卷,您应该感到庆幸,幸好学生们选择的象征物不是学校门窗桌椅,幸好不是老师和校长。”我对袁主任说,“学生撕毁书本和试卷,破坏性毕竟有限,说明学生们理智尚存。”
第二,抛撒碎片是一种宣泄和示威。如果说撕书是一种暴力抗争,那么学生们当众抛撒碎片就是一种宣泄、一种示威。我说:“如果我没猜错,参与撕书和抛撒碎片的学生中,一定有学习成绩较好的吧?”袁主任迅速点头,问:“正是。您是怎么猜到的?”我笑道:“这很简单,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承受的压力更大,更需要宣泄。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这一年,他们每天都在为分数而奋斗,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隔三岔五的考试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就像气球,吹过头了一定会炸。”
第三,学习目的不明确。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们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被迫读书,书成了压迫他们的工具,成了他们的梦魇。他们从小就知道,学习是为了考上大学,在他们的意识里,高考意味着读书的终结,所以他们潜意识里有“从此不再读书”的错误念头。既然可以不读书了,那要书还有何用?我说:“所以,学生们撕掉几本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从此不再学习!”袁主任痛心地点头,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学生们这样,真有万念俱灰的感觉!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
第四,学生有被关注的渴望。高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半段,思想意识处于半社会化阶段,他们渴望被承认,渴望被关注,所以他们热衷于拍摄撕书撒碎片的照片和视频,急不可待地发布到网上,试图引起围观。
第五,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撕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家里,而发生在学校?因为学校有大批同龄人,学校拿他们没办法。心理学上称之为“去个性化”群体心理。“去个性化”指的是,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会导致自我意识削弱、责任感丧失,进而做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更有勇气,却容易失去理智。“去个性化”行为的出现有两个外在条件:一是身份的隐匿性,即混在人群中,谁也不认识谁;二是责任的模糊性,即法不责众。由于群体能产生强烈的兴奋感,而毕业季的校园环境很嘈杂,学生们都很兴奋,情绪更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煽动,这类疯狂而又刺激的情况就很可能发生了。
“五一”小长假结束以后,中学便迎来了毕业季,学生和老师都很忙很紧张。珠海某中学教务处袁主任找到我,说是要请教一个棘手的问题。原来,他所在的中学这些年来出现了一种一年一度的毕业狂欢活动,即学生自发地撕碎历年来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练习试卷,然后把碎片从高处抛下,伴以狂呼尖叫,场面蔚为壮观,就像六月飞雪。有同学称之为“抛卷节”“撕书节”,老师们则形象地称之为“六月飞书”。
“这种狂欢活动影响太坏了!”袁主任说,“有同学拍下照片,有的同学录下整段视频,然后迫不及待地发在网上,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声讨,校领导压力很大。我们曾要求各班班主任事先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取消这项活动,但是无效。”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会无效呢?”
袁主任递给我一张纸,说:“这是我从学校贴吧上截屏打印下来的,您看看吧,现在的学生多么嚣张。”
我接过来看,原来是去年“六月飞书”的《号召令》,只见上面写道:
同学们,做了18年老师的乖乖,现在到发泄的时刻了!让我们来点中国高中生的疯狂吧!明天就是我校传统节日“撕书节”了!12年寒窗不堪回首,把陪伴我们的“伙伴”、折磨我们的“敌人”一起毁了吧!它占用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为了它我没时间玩耍,没时间恋爱,天天挑灯夜战到天明!为了它,我和父母反目成仇!为了它,我远离了欢声笑语!现在,到了算总账的时间了!撕毁它吧!从楼上撒下去吧,让六月飞雪!让六月飞书!校长是不是反对?你们老师是不是不支持?告诉他们,老子毕业了!老子要疯了!老子要造反!老子长大了!为以后留下疯狂的回忆!高三,苦中作乐是我们唯一的本事!亲爱的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撕书节”到了,看你们的啦!
袁主任说:“昨天学校领导开会,研究制止学生撕书的办法,可是大家一筹莫展,因为我们不清楚学生们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所以派我来请您指点迷津。”
我问:“参加撕书的有多少学生?”
袁主任想了想,说:“人数不好说。刚开始是十几个学生撕书、抛撒碎片,然后引来无数效仿者,乱哄哄的,好像每个教室的窗口都有碎片撒出,起码半数学生参与吧。要命的是,有些高二的学生也跟着起哄,好像对来年同样的情景急不可待似的。”
袁主任还告诉我,“六月飞书”活动并非个案,全国各地都有中学出现类似奇观,而且渐成习俗。比如,深圳市高级中学,就曾有数百名高三学生呼喊着把15万张试卷抛向空中,高三的走道基本被湮没,政教处老师拦都拦不住。汉中市汉台中学百名高考生在领到准考证后将课本、复习资料等撕毁的视频传到网上。这段被网友称为“疯狂行为”的视频随后被各大网站转载,并在网上引发争议。河南驻马店某中学的老师说,六月里接连三天下了三场“大雪”,雪花都是撕碎的试卷,是高三学生在庆祝毕业。
“撕书、撒碎片绝对要制止!”袁主任说,“污染环境是小事,重要的是学生们不尊重书本,也就是不尊重知识,与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老师们看了痛心。我知道学生们为了高考压抑了许多激情,需要宣泄,但完全可以用更积极的方式嘛,比如踢场球、开个联欢会。再说,要告别母校了,可以自发地打扫校园嘛,而不是相反,把校园整得跟垃圾场似的。”
无知,却也正常
学生用集体撕书、抛撒碎片来庆祝毕业,无疑是幼稚、无知的表现,但这种疯狂行为蔚然成风,背后一定有心理秘密。“让我们像剥洋葱那样一层一层剖析学生们的心理,看看他们都在想些什么。”我对袁主任说。
第一,撕书是一种暴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撕毁书本和试卷这种破坏行为是抗争心理在作祟。抗争什么呢?不是抗争纸质学习材料,而是书本和试卷所象征的学习压力,包括学校和家庭向他们长期施加的压力。换言之,书本和试卷只是象征物,或曰替罪羊。“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撕书和试卷,您应该感到庆幸,幸好学生们选择的象征物不是学校门窗桌椅,幸好不是老师和校长。”我对袁主任说,“学生撕毁书本和试卷,破坏性毕竟有限,说明学生们理智尚存。”
第二,抛撒碎片是一种宣泄和示威。如果说撕书是一种暴力抗争,那么学生们当众抛撒碎片就是一种宣泄、一种示威。我说:“如果我没猜错,参与撕书和抛撒碎片的学生中,一定有学习成绩较好的吧?”袁主任迅速点头,问:“正是。您是怎么猜到的?”我笑道:“这很简单,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承受的压力更大,更需要宣泄。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这一年,他们每天都在为分数而奋斗,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隔三岔五的考试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就像气球,吹过头了一定会炸。”
第三,学习目的不明确。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们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被迫读书,书成了压迫他们的工具,成了他们的梦魇。他们从小就知道,学习是为了考上大学,在他们的意识里,高考意味着读书的终结,所以他们潜意识里有“从此不再读书”的错误念头。既然可以不读书了,那要书还有何用?我说:“所以,学生们撕掉几本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从此不再学习!”袁主任痛心地点头,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学生们这样,真有万念俱灰的感觉!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
第四,学生有被关注的渴望。高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半段,思想意识处于半社会化阶段,他们渴望被承认,渴望被关注,所以他们热衷于拍摄撕书撒碎片的照片和视频,急不可待地发布到网上,试图引起围观。
第五,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撕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家里,而发生在学校?因为学校有大批同龄人,学校拿他们没办法。心理学上称之为“去个性化”群体心理。“去个性化”指的是,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会导致自我意识削弱、责任感丧失,进而做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更有勇气,却容易失去理智。“去个性化”行为的出现有两个外在条件:一是身份的隐匿性,即混在人群中,谁也不认识谁;二是责任的模糊性,即法不责众。由于群体能产生强烈的兴奋感,而毕业季的校园环境很嘈杂,学生们都很兴奋,情绪更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煽动,这类疯狂而又刺激的情况就很可能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