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大量资源和便捷的信息渠道,使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该文以省级精品课“外国文学”为案例,研究文学领域应用网络教学的情况。该课程针对文学作品的特征,通过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运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学:利用平台完善课前准备;运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和移动互联网软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网络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文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
关键词:网络;外国文学;研究性学习;精品课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程内容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与真实情景体验,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主动吸收课程内容。它突破单方面向学生输入书本知识的局限,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课程内容、积极获取和应用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不断普及,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资源。网络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亦兴起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该教学方法主要以网络为教学技术手段,采用学习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类材料解释教材,提倡学生运用网络搜集各类资源主动探索问题,达到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的目的。网络技术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网络具有提供海量资源的优势,能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类教学材料,为探索问题储备必要的资源。网络具有开放性,任何主体均能利用互联网自由地搜集所需的资源,这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便捷渠道。网络还具有交流便捷的优点,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即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学生亦能够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积极的反馈,学生之间也能够便利地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
二、外国文学课程网络平台的搭建
顺应时代需求,不同学科的教学均开始应用网络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国内外专家均指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先进的趋势,符合教育和文学的规律,信息技术在外国语言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作用。这种网络教学发展的趋势,是由外国文学课程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外国文学课程具有信息量大且复杂的特点。外国文学是高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文学、新闻等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开设于本科阶段,教学时间共120学时,至少需讲授一学年。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需系统介绍外国文学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该课程涵盖的信息量较大,教学内容也较为丰富。它包括数百个国家的作品,涉及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涵盖雨果、莎士比亚等数百位世界著名作家,涉及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因此,外国文学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规划、系统安排。受课堂时间限制,对外国文学文化介绍通常较为简短,无法全面深入。网络课件和平台能够承载海量的信息,教师能够将课程的全部内容上传或存储至网络系统,合理安排教学,突破时间限制,也使学生得以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广博的外国文学知识。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灌输外国文学知识,而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鉴赏外国文艺作品的能力,既了解外国文学的基本常识,又能够初步掌握优秀作品的思想、艺术特征。这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外国文艺作品的探索兴趣。针对外国文学课程的特征,若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大量的文本解释,则教师讲授这门课程难度较大,学生也难以完全理解课程内容,难以完成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外国文学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材料以及信息渠道,促进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地理解外国文学与文化。网络恰好提供一个资源丰富而开放的平台,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类外国文学材料,积极体验外国文化情景,培养探索外国文学与文化的能力。网络亦提供了一个互动便捷的平台,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辨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在观点碰撞中锻炼学生的研究思维。
例如,为了促进教学,四川大学搭建了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平台系统。针对课堂教学,为每间教室配备互联网设备,利用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备,建立了融合图像、声音、视频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引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打造“四川大学课程中心”“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等网络教学管理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便捷地上传或下载课程所需的各项资料,在线浏览课程教学视频,学生还可以通过留言板功能对课程进行评价、反馈。此外,教师还为学生搭建了博客、微信、QQ等网络移动平台,用以帮助同学们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互动交流。全方位网络平台构建完成之后,在外国文学课堂上,该校教师针对外国文学的特点以及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积极而灵活地采用多种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网络的外国文学研究性学习过程
(一)课前:利用平台资源,完善教学准备
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包括审美心理体验、伦理文化、道德倾向,还蕴藏着整体的人文智慧与价值,包括对社会的认识,人性的启蒙与体验等。理解文学作品,需要了解作品相应的文化背景,减少基于文化差异的误解。而外国文学涉及诸多国家的文学作品,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的外国文化知识较多,按照传统模式,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简单的文字资料,学生容易产生理解障碍。多媒体、网络等技术产生之后,外国语言文学教育领域出现结合多媒体网络环境构建研究性课堂模式的趋势,该模式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为基础,结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外语课程教学要求,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背景,为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打下坚实基础。有关专家进行的教學实验也表明,基于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文学与绘画在艺术特征上有互相阐发的功能。文学以文字为载体,是间接的、不确定的;而绘画以线条、色彩为载体,是形象的、确定的。但是,文学与绘画都需要通过想象来构造意境,因此,两者是互补的。文字是对绘画的补充说明,丰富画作的内容;绘画使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意境鲜明、突出。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文学与绘画的相互阐发作用,使用经典的绘画作品,帮助学生获得关于外国作品的直观视觉体验,加深对于外国文学的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诞生了《堂吉诃德》《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的基本特征——人本主义精神,即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神为中心。仅通过教师对文本的讲解,这些作品仍显得抽象、间接,学生难以完全体会人本主义的内涵。因此,教师选取了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来讲解审美观念的变化,帮助学生探索文艺复兴的革新意义。教师告知学生将展示一系列名画,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作品中人的形象和风貌。首先向学生展示的是中世纪名画,如《善良的牧人》《光轮中的基督》等等。紧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包括《蒙娜丽莎》《阿尔诺非尼夫妇像》等。完成展示之后,教师请同学们讨论这两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变化。经过对图画的观察比较,学生初步领悟了两组作品的基本差异,即中世纪作品主要描绘天国的宏伟与光辉,而人的现实世界被描绘地渺小、苍白;而文艺复兴时期对现实世界的人进行细致的刻画,人显得生动、富有光彩。通过两组画作的直接对比,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根据教师的提问自主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直观地理解以人为中心的抽象观念。学生带着对人本主义的基本印象阅读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将拉近与作品的审美距离,能够对作品写实风格进行深入诠释。
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发达,学生接触了大量电影,并且对电影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电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以剧本为基础,与叙事文学有诸多共通之处。相对于文本,电影具有活动的图像,能够更形象地表现叙事性文学作品。因此,许多经典文学名著都有相应的电影,以英国戏剧《哈姆雷特》为例。它在人物塑造、台词等方面均与中国戏曲有较大差异。教师在课堂上放映了由劳伦斯·奥利弗导演的经典电影版本。该版本真实地还原了原著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对话,综合运用文字、演员表演等手段营造出英国古典戏剧的整体氛围。这种审美体验并非仅仅对剧本进行阅读而可获得的。放映之后,教师从中节选出数个经典片段,請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重新表演这些片段。仅作为观众观看,这类异国作品未必能够深入内心,而作为主体去表现作品,则能使心灵与外国作品的灵魂进行沟通。学生在课堂之下组织排练,需要准确理解台词,分析文本的深层意义,更要揣摩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发掘文学作品内涵的审美能力,亦增强了参与艺术创作的自信心。
整体来说,这门精品课程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音乐、绘画、影视等媒介,启发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并且,教师在资料的选择上,坚持知识与趣味统一的教学原则。在信息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极个别学校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出现偏差,呈现娱乐化的趋势。在课堂上,教师仅选取一些流行的影视资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但是,却使得文学课堂缺乏深度,不能完成经典传承的文化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不少文学教育专家指出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文学教育,应当坚持文学性、学科性的原则,全面深入地推进文学教育改革。“外国文学”课程选取的资料基本都来自严肃的、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如经典歌剧、优秀绘画作品。这种资料选取方法,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展示经典艺术作品以及与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三)课中:基于移动网络,开展互动研讨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不断发展,出现了移动互联网。人们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利用微信、QQ等网络软件,便捷地获取互联网资源。通过移动互联网,学生可以即时获取文本、图像、视频等大量资源,得到超越课堂的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搜集课程有关的资源,拓宽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师生互动,使课堂重点由教转向学。我们在讲授外国文学的过程中,采用移动网络,选取学生较感兴趣的以及有理论价值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了多堂精彩的讨论课,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以《布登勃洛克一家》一课为例。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德国旧式资产阶级的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的历史,透过家庭的变迁达到批判社会历史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联想到日本的《源氏物语》,产生了初步的比较思想。一部分学生认为两本家族小说相似性较多,一部分则认为差异较大。学生的想法体现了积极参与教学的一面,但是,这些观点主要来自对作品的主观印象,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因此,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和移动软件组织讨论课,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为了避免学术讨论变成随意聊天,在讨论课之前,教师在网络平台做出学术研讨的示范。教师上传了必要的文本,主要是关于两本小说的代表性论文。在论文中,教师用红字标识出论据和论证方法,包括关于作品的基本的社会背景材料,对作品主题的分析等。基于此,教师向学生展示了研究讨论的基本方法和必要论证。为了使学生明确讨论步骤,教师上传了大学生辩论赛的精华视频。此外,还通过超链接方式提供学术网站,这些网站拥有关于两部作品的诸多资料,便于学生自主寻找支持论据。通过网络平台上教师所作的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展示,学生观摩学术讨论的基本形式,获得了观察的经验,使学术讨论由抽象变得直观。
网络平台完成示范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探索两部作品的异同。不同于传统的课下讨论,该课程选取了微信移动网络软件作为小组讨论的平台。根据抽样调查,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均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软件,运用微信辅助教学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微信在传送、共享资源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微信客户端采取的是“一对多”的信息传播范式,能够有效集合学生,将相关资料传递至每一个学生的客户端。微信软件的这种传播模式具有突破时空限制、信息量大的优势,学生采用微信所搜集的资源比较丰富。两组学生在自己所属的微信群内,发布搜集到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材料,其他学生亦能通过转发、收藏等功能分享这些资料,拓展了信息的影响力,整合可用于学习的资源。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学生运用移动互联网,搜集、共享了大量学术资源。不仅通过超星电子书等网络书库搜集了《中国家族制度史》《福克纳评论集》等重要理论书籍,还通过中国知网、Google学术等网络期刊库整理了研究这两本小说的论文。此外,还有反映家族生活的视频,如:人类家庭形成史的纪录片、影视剧《源氏物语》中的皇族家宴片段。同时,微信具有支持多人语音聊天的技术,即支持音频、视频的即时双向传输,因此,同一微信群的同学能够互相发送音频、视频进行网络线上讨论。学生充分利用微信的这一功能,便捷地与其他组员交流观点,加强观点互动。最终,学生利用微信软件使用移动互联网,主动搜集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材料,从中提炼论据,锻炼了分析资料、整合资源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亦不断提高。 在课堂上,两组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各自举出书籍、图像等各项论据,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则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将问题讨论得更加深广,亦纠正学生的一些理解偏差。最终,教师并未就《布登勃洛克一家》与《源氏物语》的异同给出确定的答案,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民主、科学的讨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兼容并蓄的人文胸怀。同时,学习小组互助搜集资料进行讨论,也培养了学生进行团队学习的能力。组织讨论,需要协调各方因素,包括资料的整理优化、讨论的角色分工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强化。科学研究需要团队协作精神,这类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将来投入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四)课后:反馈和拓展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该门精品课的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评论区功能,完成课后评价与交流,以及时补充和拓展课程相关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首先,精品课程平台设置了评论区,学生可以发表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讨论,赞同或者反对其他学生关于课程的意见。学生也可以发起主题讨论,就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教师能够及时、清晰地收集学生意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模式,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比如,讲授艾略特诗歌《荒原》之后,许多学生在评论区表示,该诗歌主要对神话进行了改写和反讽以表示西方精神世界的失落,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以现代手法改写神话的艺术手法。教师查看这一反馈,在下一周的文学读书会上安排放映电影《地域三王》。这部电影的结构和人物呼应希腊史诗《奥德赛》,但又以现代手法改写了史诗。电影相对于诗歌显得更加生动、立体,易于理解,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视听感受,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改写神话的艺术方式。
其次,平台向学生开放上传资料的通道,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根据感兴趣的外国文化问题,进一步搜集资料,并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上传至平台,供其他学生阅览。比如,一些学生具备阅读俄语的语言能力,又对俄国文学作品很有兴趣,便通过俄语网站搜集了关于俄国文学文化的原文资料,将网络超链接和经过授权的电子版书籍上传至平台。也有部分同学通过摄影素材库,搜集、上传关于外国风貌的摄影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外国的自然风貌和社会风俗。网络平台的搭建,强化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资源输入的角色,变化为主动探索并输出资源的学习主体。这促使学生主动研究外国文学与文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国际交流能力。
此外,教师还注重使用移动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外国文艺作品,促使学生进一步欣赏和探索艺术。这种移动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近年来,随着网络发展,APP软件功能日渐强大,覆盖的领域亦从娱乐、购物这类产业扩大到文学经典、艺术评论等严肃领域。鉴于移动网络和APP的普及,以及移动电子设备的便携性,这类技术能够不断提供多种资源,具备将学习深入日常生活和进行持续学习的可能性。该精品课利用网络平台,推荐优秀的文艺类APP,引导學生自己欣赏外国文艺作品。教师在平台上推荐的APP大致有如下几类:首先是阅读软件,包括豆瓣读书、每日一读等图书阅读软件,喜马拉雅等有声读物。还有丰富的其他艺术门类软件,包括The Orchestra、中国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等音乐软件,亦有西方美术鉴赏、美的历程等美术软件。此外还有国外影视类APP,如:IMDB、Legit。基于移动设备的即时沟通和信息交流功能,教师为学生的课下日常生活时间构建了“第二课堂”,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这类软件能够帮助学生保持从多种角度欣赏文艺作品的习惯,通过日常生活化的艺术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并激发其研究世界艺术的兴趣。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网络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渠道,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具备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逐步在不同学科推广。我们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结合外国文学的审美特征,灵活运用网络提供的各类媒介材料,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营造出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对外国文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该门精品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是教育创新的成功案例。网络技术在文学教育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应当在此领域继续推广应用。
关键词:网络;外国文学;研究性学习;精品课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程内容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与真实情景体验,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主动吸收课程内容。它突破单方面向学生输入书本知识的局限,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课程内容、积极获取和应用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不断普及,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资源。网络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亦兴起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该教学方法主要以网络为教学技术手段,采用学习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类材料解释教材,提倡学生运用网络搜集各类资源主动探索问题,达到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的目的。网络技术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网络具有提供海量资源的优势,能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类教学材料,为探索问题储备必要的资源。网络具有开放性,任何主体均能利用互联网自由地搜集所需的资源,这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便捷渠道。网络还具有交流便捷的优点,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即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学生亦能够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积极的反馈,学生之间也能够便利地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
二、外国文学课程网络平台的搭建
顺应时代需求,不同学科的教学均开始应用网络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国内外专家均指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先进的趋势,符合教育和文学的规律,信息技术在外国语言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作用。这种网络教学发展的趋势,是由外国文学课程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外国文学课程具有信息量大且复杂的特点。外国文学是高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文学、新闻等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开设于本科阶段,教学时间共120学时,至少需讲授一学年。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需系统介绍外国文学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该课程涵盖的信息量较大,教学内容也较为丰富。它包括数百个国家的作品,涉及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涵盖雨果、莎士比亚等数百位世界著名作家,涉及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因此,外国文学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规划、系统安排。受课堂时间限制,对外国文学文化介绍通常较为简短,无法全面深入。网络课件和平台能够承载海量的信息,教师能够将课程的全部内容上传或存储至网络系统,合理安排教学,突破时间限制,也使学生得以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广博的外国文学知识。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灌输外国文学知识,而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鉴赏外国文艺作品的能力,既了解外国文学的基本常识,又能够初步掌握优秀作品的思想、艺术特征。这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外国文艺作品的探索兴趣。针对外国文学课程的特征,若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大量的文本解释,则教师讲授这门课程难度较大,学生也难以完全理解课程内容,难以完成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外国文学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材料以及信息渠道,促进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地理解外国文学与文化。网络恰好提供一个资源丰富而开放的平台,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类外国文学材料,积极体验外国文化情景,培养探索外国文学与文化的能力。网络亦提供了一个互动便捷的平台,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辨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在观点碰撞中锻炼学生的研究思维。
例如,为了促进教学,四川大学搭建了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平台系统。针对课堂教学,为每间教室配备互联网设备,利用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备,建立了融合图像、声音、视频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引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打造“四川大学课程中心”“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等网络教学管理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便捷地上传或下载课程所需的各项资料,在线浏览课程教学视频,学生还可以通过留言板功能对课程进行评价、反馈。此外,教师还为学生搭建了博客、微信、QQ等网络移动平台,用以帮助同学们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互动交流。全方位网络平台构建完成之后,在外国文学课堂上,该校教师针对外国文学的特点以及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积极而灵活地采用多种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网络的外国文学研究性学习过程
(一)课前:利用平台资源,完善教学准备
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包括审美心理体验、伦理文化、道德倾向,还蕴藏着整体的人文智慧与价值,包括对社会的认识,人性的启蒙与体验等。理解文学作品,需要了解作品相应的文化背景,减少基于文化差异的误解。而外国文学涉及诸多国家的文学作品,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的外国文化知识较多,按照传统模式,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简单的文字资料,学生容易产生理解障碍。多媒体、网络等技术产生之后,外国语言文学教育领域出现结合多媒体网络环境构建研究性课堂模式的趋势,该模式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为基础,结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外语课程教学要求,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背景,为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打下坚实基础。有关专家进行的教學实验也表明,基于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文学与绘画在艺术特征上有互相阐发的功能。文学以文字为载体,是间接的、不确定的;而绘画以线条、色彩为载体,是形象的、确定的。但是,文学与绘画都需要通过想象来构造意境,因此,两者是互补的。文字是对绘画的补充说明,丰富画作的内容;绘画使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意境鲜明、突出。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文学与绘画的相互阐发作用,使用经典的绘画作品,帮助学生获得关于外国作品的直观视觉体验,加深对于外国文学的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诞生了《堂吉诃德》《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的基本特征——人本主义精神,即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神为中心。仅通过教师对文本的讲解,这些作品仍显得抽象、间接,学生难以完全体会人本主义的内涵。因此,教师选取了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来讲解审美观念的变化,帮助学生探索文艺复兴的革新意义。教师告知学生将展示一系列名画,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作品中人的形象和风貌。首先向学生展示的是中世纪名画,如《善良的牧人》《光轮中的基督》等等。紧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包括《蒙娜丽莎》《阿尔诺非尼夫妇像》等。完成展示之后,教师请同学们讨论这两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变化。经过对图画的观察比较,学生初步领悟了两组作品的基本差异,即中世纪作品主要描绘天国的宏伟与光辉,而人的现实世界被描绘地渺小、苍白;而文艺复兴时期对现实世界的人进行细致的刻画,人显得生动、富有光彩。通过两组画作的直接对比,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根据教师的提问自主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直观地理解以人为中心的抽象观念。学生带着对人本主义的基本印象阅读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将拉近与作品的审美距离,能够对作品写实风格进行深入诠释。
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发达,学生接触了大量电影,并且对电影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电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以剧本为基础,与叙事文学有诸多共通之处。相对于文本,电影具有活动的图像,能够更形象地表现叙事性文学作品。因此,许多经典文学名著都有相应的电影,以英国戏剧《哈姆雷特》为例。它在人物塑造、台词等方面均与中国戏曲有较大差异。教师在课堂上放映了由劳伦斯·奥利弗导演的经典电影版本。该版本真实地还原了原著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对话,综合运用文字、演员表演等手段营造出英国古典戏剧的整体氛围。这种审美体验并非仅仅对剧本进行阅读而可获得的。放映之后,教师从中节选出数个经典片段,請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重新表演这些片段。仅作为观众观看,这类异国作品未必能够深入内心,而作为主体去表现作品,则能使心灵与外国作品的灵魂进行沟通。学生在课堂之下组织排练,需要准确理解台词,分析文本的深层意义,更要揣摩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发掘文学作品内涵的审美能力,亦增强了参与艺术创作的自信心。
整体来说,这门精品课程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音乐、绘画、影视等媒介,启发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并且,教师在资料的选择上,坚持知识与趣味统一的教学原则。在信息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极个别学校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出现偏差,呈现娱乐化的趋势。在课堂上,教师仅选取一些流行的影视资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但是,却使得文学课堂缺乏深度,不能完成经典传承的文化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不少文学教育专家指出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文学教育,应当坚持文学性、学科性的原则,全面深入地推进文学教育改革。“外国文学”课程选取的资料基本都来自严肃的、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如经典歌剧、优秀绘画作品。这种资料选取方法,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展示经典艺术作品以及与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三)课中:基于移动网络,开展互动研讨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不断发展,出现了移动互联网。人们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利用微信、QQ等网络软件,便捷地获取互联网资源。通过移动互联网,学生可以即时获取文本、图像、视频等大量资源,得到超越课堂的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搜集课程有关的资源,拓宽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师生互动,使课堂重点由教转向学。我们在讲授外国文学的过程中,采用移动网络,选取学生较感兴趣的以及有理论价值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了多堂精彩的讨论课,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以《布登勃洛克一家》一课为例。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德国旧式资产阶级的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的历史,透过家庭的变迁达到批判社会历史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联想到日本的《源氏物语》,产生了初步的比较思想。一部分学生认为两本家族小说相似性较多,一部分则认为差异较大。学生的想法体现了积极参与教学的一面,但是,这些观点主要来自对作品的主观印象,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因此,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和移动软件组织讨论课,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为了避免学术讨论变成随意聊天,在讨论课之前,教师在网络平台做出学术研讨的示范。教师上传了必要的文本,主要是关于两本小说的代表性论文。在论文中,教师用红字标识出论据和论证方法,包括关于作品的基本的社会背景材料,对作品主题的分析等。基于此,教师向学生展示了研究讨论的基本方法和必要论证。为了使学生明确讨论步骤,教师上传了大学生辩论赛的精华视频。此外,还通过超链接方式提供学术网站,这些网站拥有关于两部作品的诸多资料,便于学生自主寻找支持论据。通过网络平台上教师所作的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展示,学生观摩学术讨论的基本形式,获得了观察的经验,使学术讨论由抽象变得直观。
网络平台完成示范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探索两部作品的异同。不同于传统的课下讨论,该课程选取了微信移动网络软件作为小组讨论的平台。根据抽样调查,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均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软件,运用微信辅助教学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微信在传送、共享资源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微信客户端采取的是“一对多”的信息传播范式,能够有效集合学生,将相关资料传递至每一个学生的客户端。微信软件的这种传播模式具有突破时空限制、信息量大的优势,学生采用微信所搜集的资源比较丰富。两组学生在自己所属的微信群内,发布搜集到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材料,其他学生亦能通过转发、收藏等功能分享这些资料,拓展了信息的影响力,整合可用于学习的资源。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学生运用移动互联网,搜集、共享了大量学术资源。不仅通过超星电子书等网络书库搜集了《中国家族制度史》《福克纳评论集》等重要理论书籍,还通过中国知网、Google学术等网络期刊库整理了研究这两本小说的论文。此外,还有反映家族生活的视频,如:人类家庭形成史的纪录片、影视剧《源氏物语》中的皇族家宴片段。同时,微信具有支持多人语音聊天的技术,即支持音频、视频的即时双向传输,因此,同一微信群的同学能够互相发送音频、视频进行网络线上讨论。学生充分利用微信的这一功能,便捷地与其他组员交流观点,加强观点互动。最终,学生利用微信软件使用移动互联网,主动搜集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材料,从中提炼论据,锻炼了分析资料、整合资源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亦不断提高。 在课堂上,两组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各自举出书籍、图像等各项论据,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则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将问题讨论得更加深广,亦纠正学生的一些理解偏差。最终,教师并未就《布登勃洛克一家》与《源氏物语》的异同给出确定的答案,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民主、科学的讨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兼容并蓄的人文胸怀。同时,学习小组互助搜集资料进行讨论,也培养了学生进行团队学习的能力。组织讨论,需要协调各方因素,包括资料的整理优化、讨论的角色分工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强化。科学研究需要团队协作精神,这类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将来投入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四)课后:反馈和拓展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该门精品课的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评论区功能,完成课后评价与交流,以及时补充和拓展课程相关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首先,精品课程平台设置了评论区,学生可以发表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讨论,赞同或者反对其他学生关于课程的意见。学生也可以发起主题讨论,就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教师能够及时、清晰地收集学生意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模式,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比如,讲授艾略特诗歌《荒原》之后,许多学生在评论区表示,该诗歌主要对神话进行了改写和反讽以表示西方精神世界的失落,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以现代手法改写神话的艺术手法。教师查看这一反馈,在下一周的文学读书会上安排放映电影《地域三王》。这部电影的结构和人物呼应希腊史诗《奥德赛》,但又以现代手法改写了史诗。电影相对于诗歌显得更加生动、立体,易于理解,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视听感受,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改写神话的艺术方式。
其次,平台向学生开放上传资料的通道,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根据感兴趣的外国文化问题,进一步搜集资料,并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上传至平台,供其他学生阅览。比如,一些学生具备阅读俄语的语言能力,又对俄国文学作品很有兴趣,便通过俄语网站搜集了关于俄国文学文化的原文资料,将网络超链接和经过授权的电子版书籍上传至平台。也有部分同学通过摄影素材库,搜集、上传关于外国风貌的摄影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外国的自然风貌和社会风俗。网络平台的搭建,强化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资源输入的角色,变化为主动探索并输出资源的学习主体。这促使学生主动研究外国文学与文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国际交流能力。
此外,教师还注重使用移动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外国文艺作品,促使学生进一步欣赏和探索艺术。这种移动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近年来,随着网络发展,APP软件功能日渐强大,覆盖的领域亦从娱乐、购物这类产业扩大到文学经典、艺术评论等严肃领域。鉴于移动网络和APP的普及,以及移动电子设备的便携性,这类技术能够不断提供多种资源,具备将学习深入日常生活和进行持续学习的可能性。该精品课利用网络平台,推荐优秀的文艺类APP,引导學生自己欣赏外国文艺作品。教师在平台上推荐的APP大致有如下几类:首先是阅读软件,包括豆瓣读书、每日一读等图书阅读软件,喜马拉雅等有声读物。还有丰富的其他艺术门类软件,包括The Orchestra、中国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等音乐软件,亦有西方美术鉴赏、美的历程等美术软件。此外还有国外影视类APP,如:IMDB、Legit。基于移动设备的即时沟通和信息交流功能,教师为学生的课下日常生活时间构建了“第二课堂”,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这类软件能够帮助学生保持从多种角度欣赏文艺作品的习惯,通过日常生活化的艺术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并激发其研究世界艺术的兴趣。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网络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渠道,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具备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逐步在不同学科推广。我们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结合外国文学的审美特征,灵活运用网络提供的各类媒介材料,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营造出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对外国文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该门精品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是教育创新的成功案例。网络技术在文学教育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应当在此领域继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