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帮助广大新课程实验区的科学教师深刻理解和把握河北人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材,本文着重分析了本年级教材的特点,即运用统一概念整合教材内容、增强活动的综合性、加强内容的应用性等。建议科学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抓住统一概念这条主线,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7/08-0110-04
自2002年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教材进入我省实验区后,广大科学教师通过参加教材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本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基本掌握了科学新课程教材的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高年级教学,尤其是六年级的教学往往不好把握,笔者在近几年的听课、座谈等调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往往出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到位。为帮助广大科学教师深刻理解和把握河北人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材,现将教材的特点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六年级教材特点
1.运用“结构与系统”统一概念整合教材内容。
河北人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四组统一概念的运用,每一组统一概念,统领着一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这与其他版本的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四组统一概念是:性质与功能(三年级)、运动与变化(四年级)、作用与平衡(五年级)、结构与系统(六年级)。期望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性质与功能,所有物体都在运动变化着、相互作用着,物体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平衡,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在以前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所以,要从内容上准确地把握好六年级教材,首先就要从分析六年级的这一组统一概念入手,进而逐步深入理解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组统一概念本身的解释:结构是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结构与系统的关系是:系统是通过结构将要素联系在一起的。系统是有一定结构层次的。系统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协同工作的,尽管每个成员或每层结构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但都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六年级教材用“结构与系统”这样一组统一概念来统领课程标准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方面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六年级教材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各个教学要素,教材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为这个系统服务的。
六年级教材的目标,围绕这一组统一概念而确定。在探究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从结构和系统的角度去研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中有关生物多样性、能量与能源、太阳等内容,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在充分体验科学的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猜想预测能力,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和能力、设计与制作能力、建立科学模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重点培养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系统中发现的各种现象,系统成员中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事物的发展;体验感受系统结构和谐、对称的美。
在科学知识方面:六年级每一册的科学知识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按照一定的结构,由不同要素(单元)组成。以六年级下册为例,我们看到整册教材就是一个大的系统,每个单元又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又是密切联系的,统整在宇宙这个大系统中。如图:
2.应用性的内容增多,给学生空间更大。
本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非常重视体现科学技术的应用,到六年级这个特色更加明显。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是应用性的内容,几乎每一课都有应用的活动。但六年级的应用内容和前几个年级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应用内容大多是别人如何应用,古人怎样应用、现代社会如何应用,而且教材呈现了很多应用的案例。例如“磁的应用”、“风的利用”、“摩擦力的应用”等。但六年级教材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说明应用。例如:电磁铁的用途,教材只是指出:“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做很多事情。你还知道哪些装置用到了电磁铁?”这样的呈现方式,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体会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再例如六下在学习了人体中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系统之后,教材设计了一个“调查新技术在医疗中的作用”活动,教材只是从方法上给予提示,而很少呈现应用的案例,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搜集,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由于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综合活动内容增加,强化综合探究能力的训练。
本套教材的一大特色是活动的综合性,到了六年级,这种特点更是得到加强。同以往各个年级相比,综合活动的数量明显增加,几乎每一课都有综合活动,且综合活动的开展不仅要用到本课、本年级所获得的能力,还要把前三年所学都利用起来,才能完成一个综合活动,对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活动都是新的挑战。例如:六年级上能量单元,植物与能量一课,教材设计了“保护绿色植物”活动,这样的活动在三年级就出现过,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绿色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等等。六年级再出现这样的活动,其目的和意义要远远高于三年级,要求学生能够理性的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论证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尤其是能从能量和物质转化的角度来分析和论证。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意识到绿色植物对于地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在活动中自然形成保护绿色植物的责任和意识。从这一点上也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是说教,是通过让学生亲历一个个类似这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
本年级教材综合活动的加强还体现在专题活动数量的增加,几乎每个单元最后都有一个专题研究活动。专题研究活动只在高年级才开始进行,五年级两个学期加起来仅有四个专题活动,而仅在六年级上学期专题活动就有四个。专题研究活动是本套教材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内容,尤其是在六年级需要应用前三个年级所训练的各种能力来完成。且本年级的专题研究活动由于有以前研究的基础,每个活动只给出研究导向、参考选题、研究建议。只给出了方法的提示,而对于怎样研究、研究过程如何进行不再提供范例。例如“能源问题的研究”,这样大的一个题目,教材只提供了获取资料的途径、整理资料的方法、结果呈现形式的要求。一些具体的研究细节、过程,就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以前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基础来完成。所以对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要求更高了,自然给学生的自主空间也就更大。
4.学习内容大多离学生较远,突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整套教材的内容安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是由近及远,到六年级教材安排的内容,绝大部分相对离学生较远。例如细菌、病毒、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生态系统、宇宙空间等等,这些内容虽然有的并不陌生,但由于活动的可操作性不强,往往要采用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形式,使活动的趣味性明显降低。教材为帮助学生理解,设计了大量的制作模型活动,尽量使那些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能够通过模型直接观察到。例如细菌的繁殖一课,细菌虽然无时无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但肉眼难以发现。教材设计了连续对折报纸的活动,再配合计算,来模拟细菌繁殖的数量和速度,力图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细菌繁殖的速度和数量都非常惊人。在“太阳系的奥秘”一课,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太阳系的结构,教材设计了“建立太阳系模型”活动,力图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对太阳系的结构、太阳系的庞大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并能学会建立科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5.自主探究的内容增强,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在探究能力培养方面,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由于有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到六年级,教材更多的设计了自主探究的内容。大部分的探究活动,教材仅仅提出一些问题、给出一些方法的提示,更多的是让学生自行制定活动计划、自行设计实验、自主收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例如六年级上 “食物发霉”活动,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能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特点,及食物发霉的环境条件。活动从观察发霉的食物开始,到猜想发霉的条件,实验设计、得出结论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论点,到最后讨论防止发霉的方法。教材仅仅给了任务要求、活动环节提示,自始至终没给现成东西,甚至没有一张图片提示,所有环节完全靠学生自行逐步完成。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充分的放手,大胆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力图为今后中学的理科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建议
针对六年级这些不同以往各年级的特点,笔者认为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意:
1.抓住统一概念这个纲。
抓住“结构与系统”这组概念,就抓住了六年级教材的本质,它是本年级教材的灵魂。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践,要实现教材的目标,教师的头脑中要时时有这个概念,才不致于在教学时出现偏差。进行六年级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统一概念,在小学科学学习结束时,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内化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所以教师领会教材时,对每一个活动的理解,要透过活动现象看本质,要看到教材设计的看似热闹的活动目的是什么?例如六年级下“小行为、大环境”一课,教材呈现了对环境有影响的几个情景,让学生分析,当你见到这样的情景,你该怎样做?活动本身看似非常简单,甚至有的教师也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怎么到了六年级了,还让学生搞这种小儿科的活动?”教师产生这样疑问的根源,就在于没有从结构与系统的角度整体看待教材。假如教学只是停留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那么教学任务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和三年级教学就没有多大的区别。六年级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总结和提升。针对此课教学活动,还要使学生的认识能上升到: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为了不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就应该适应系统、并自觉维护这个系统的平衡。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环境,也是为了人类本身的安全。
2.掌握全套教材的整体结构。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全套教材内容按照一定的结构层层递进,六年级教材建立在前三个年级的教材基础之上,所以,全面认识全套教材是把握六年级教材的关键。六年级教学也应在前三个年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科学的认知过程应该是:新的信息输入之后和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如图)。
所以,要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新课所运用到的、以前所学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六年级的教学,这一点可能对于专职教师来讲不是问题,但对于兼职科学教师来讲尤为重要,特别是六年级才开始兼职教科学的教师任务很重,需要结合六年级教材,把前面三个年级的教材通读,充分了解学生在进行六年级学习时,需要用到哪些前面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例如:进行“鸟喙与取食”活动的教学设计时,首先了解活动的三维目标是什么,我们了解到本活动目标之一是:意识到生物身体的结构、功能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的破坏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存。要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到,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动物运动会”一课,已经了解到动物的身体结构不同,其运动方式也就不同。学生也按照不同标准给动物进行过分类。五年级“动物的食物”一课也有一个“捕食的帮手”活动,通过那个活动,学生了解到动物的身体结构是如何帮助动物获取食物的,动物的身体结构不同,食性也不同。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由于具有这样的身体结构,适应环境,所以它们生存了下来,并与周围的环境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些都是六年级进行本活动的基础,可以在活动之前,引导学生先回忆以前这些内容,以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3.重视运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形式。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探究的形式从自主获取信息的现成程度分,可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这两种探究形式基本的教学过程是相同的,都是从获取事实(设置问题情境)开始——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的是在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环节。发现式探究是在实验、观察中直接获取信息,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而接受式探究是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间接获取信息,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
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种植、饲养、调查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低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大多采用这样的探究学习方式,也被教师们普遍所接受。由于这种探究方式大多提供了学生直接可动手操作的材料,能很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所以,往往许多公开课、示范课多采用这种方式,使得一部分科学教师以为只有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探究式,从而忽视了探究的另一种形式——接受式探究学习。
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
如,六上进行“蔚蓝色的宝库”一课的学习,绝大多数海洋资源的信息学生不可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得,要靠教师提供信息途径,例如网站、可阅读的书籍等,由学生主动阅读、分析现有资料获得。由于这种活动形式是让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现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但这种接受式探究是主动接受,不是被动的灌输,是探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学生主动的需求。
由于六年级的学习内容大多不易观察和操作,例如细菌和病毒,宇宙与航天技术。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教材内容,需要使用接受式探究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4.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使用教学模型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使抽象的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和正确使用教学模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使之变为共同参与学习进程的多维动态方式,突破了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六年级的学习内容大多离学生较远,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更多的利用实验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开展。例如“浩瀚的宇宙”一课,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银河系和宇宙的组成、大小,认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学生不易完整的观察到,教师就可以利用模型和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比如,利用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银河系和宇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可以利用银河系的模型来帮助学生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对“为什么在地球上看银河系是一条亮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猜测,然后可以观看有关银河系形状的录像资料,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想象;然后,教师再出示模型,让学生观察、模拟、想象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银河系会看到不同的形状。通过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就能够想象到银河系的形状,并且能够说出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了。
5.注意对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指导。
六年级教材更多地涉及到了应用性的内容和自主探究的内容,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但这时不要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帮助,例如专题研究活动,是集应用性和自主性为一体的活动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但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毕竟有限,活动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如果在“放”的时候忽视了设计方法和过程的跟踪指导,有时会使探究“误入歧途”或半途而废,影响今后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兴趣。所以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要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7/08-0110-04
自2002年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教材进入我省实验区后,广大科学教师通过参加教材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本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基本掌握了科学新课程教材的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高年级教学,尤其是六年级的教学往往不好把握,笔者在近几年的听课、座谈等调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往往出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到位。为帮助广大科学教师深刻理解和把握河北人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材,现将教材的特点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六年级教材特点
1.运用“结构与系统”统一概念整合教材内容。
河北人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四组统一概念的运用,每一组统一概念,统领着一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这与其他版本的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四组统一概念是:性质与功能(三年级)、运动与变化(四年级)、作用与平衡(五年级)、结构与系统(六年级)。期望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性质与功能,所有物体都在运动变化着、相互作用着,物体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平衡,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在以前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所以,要从内容上准确地把握好六年级教材,首先就要从分析六年级的这一组统一概念入手,进而逐步深入理解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组统一概念本身的解释:结构是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结构与系统的关系是:系统是通过结构将要素联系在一起的。系统是有一定结构层次的。系统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协同工作的,尽管每个成员或每层结构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但都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六年级教材用“结构与系统”这样一组统一概念来统领课程标准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方面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六年级教材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各个教学要素,教材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为这个系统服务的。
六年级教材的目标,围绕这一组统一概念而确定。在探究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从结构和系统的角度去研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中有关生物多样性、能量与能源、太阳等内容,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在充分体验科学的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猜想预测能力,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和能力、设计与制作能力、建立科学模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重点培养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系统中发现的各种现象,系统成员中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事物的发展;体验感受系统结构和谐、对称的美。
在科学知识方面:六年级每一册的科学知识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按照一定的结构,由不同要素(单元)组成。以六年级下册为例,我们看到整册教材就是一个大的系统,每个单元又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又是密切联系的,统整在宇宙这个大系统中。如图:
2.应用性的内容增多,给学生空间更大。
本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非常重视体现科学技术的应用,到六年级这个特色更加明显。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是应用性的内容,几乎每一课都有应用的活动。但六年级的应用内容和前几个年级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应用内容大多是别人如何应用,古人怎样应用、现代社会如何应用,而且教材呈现了很多应用的案例。例如“磁的应用”、“风的利用”、“摩擦力的应用”等。但六年级教材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说明应用。例如:电磁铁的用途,教材只是指出:“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做很多事情。你还知道哪些装置用到了电磁铁?”这样的呈现方式,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体会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再例如六下在学习了人体中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系统之后,教材设计了一个“调查新技术在医疗中的作用”活动,教材只是从方法上给予提示,而很少呈现应用的案例,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搜集,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由于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综合活动内容增加,强化综合探究能力的训练。
本套教材的一大特色是活动的综合性,到了六年级,这种特点更是得到加强。同以往各个年级相比,综合活动的数量明显增加,几乎每一课都有综合活动,且综合活动的开展不仅要用到本课、本年级所获得的能力,还要把前三年所学都利用起来,才能完成一个综合活动,对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活动都是新的挑战。例如:六年级上能量单元,植物与能量一课,教材设计了“保护绿色植物”活动,这样的活动在三年级就出现过,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绿色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等等。六年级再出现这样的活动,其目的和意义要远远高于三年级,要求学生能够理性的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论证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尤其是能从能量和物质转化的角度来分析和论证。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意识到绿色植物对于地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在活动中自然形成保护绿色植物的责任和意识。从这一点上也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是说教,是通过让学生亲历一个个类似这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
本年级教材综合活动的加强还体现在专题活动数量的增加,几乎每个单元最后都有一个专题研究活动。专题研究活动只在高年级才开始进行,五年级两个学期加起来仅有四个专题活动,而仅在六年级上学期专题活动就有四个。专题研究活动是本套教材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内容,尤其是在六年级需要应用前三个年级所训练的各种能力来完成。且本年级的专题研究活动由于有以前研究的基础,每个活动只给出研究导向、参考选题、研究建议。只给出了方法的提示,而对于怎样研究、研究过程如何进行不再提供范例。例如“能源问题的研究”,这样大的一个题目,教材只提供了获取资料的途径、整理资料的方法、结果呈现形式的要求。一些具体的研究细节、过程,就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以前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基础来完成。所以对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要求更高了,自然给学生的自主空间也就更大。
4.学习内容大多离学生较远,突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整套教材的内容安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是由近及远,到六年级教材安排的内容,绝大部分相对离学生较远。例如细菌、病毒、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生态系统、宇宙空间等等,这些内容虽然有的并不陌生,但由于活动的可操作性不强,往往要采用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形式,使活动的趣味性明显降低。教材为帮助学生理解,设计了大量的制作模型活动,尽量使那些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能够通过模型直接观察到。例如细菌的繁殖一课,细菌虽然无时无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但肉眼难以发现。教材设计了连续对折报纸的活动,再配合计算,来模拟细菌繁殖的数量和速度,力图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细菌繁殖的速度和数量都非常惊人。在“太阳系的奥秘”一课,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太阳系的结构,教材设计了“建立太阳系模型”活动,力图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对太阳系的结构、太阳系的庞大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并能学会建立科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5.自主探究的内容增强,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在探究能力培养方面,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由于有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到六年级,教材更多的设计了自主探究的内容。大部分的探究活动,教材仅仅提出一些问题、给出一些方法的提示,更多的是让学生自行制定活动计划、自行设计实验、自主收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例如六年级上 “食物发霉”活动,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能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特点,及食物发霉的环境条件。活动从观察发霉的食物开始,到猜想发霉的条件,实验设计、得出结论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论点,到最后讨论防止发霉的方法。教材仅仅给了任务要求、活动环节提示,自始至终没给现成东西,甚至没有一张图片提示,所有环节完全靠学生自行逐步完成。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充分的放手,大胆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力图为今后中学的理科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建议
针对六年级这些不同以往各年级的特点,笔者认为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意:
1.抓住统一概念这个纲。
抓住“结构与系统”这组概念,就抓住了六年级教材的本质,它是本年级教材的灵魂。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践,要实现教材的目标,教师的头脑中要时时有这个概念,才不致于在教学时出现偏差。进行六年级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统一概念,在小学科学学习结束时,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内化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所以教师领会教材时,对每一个活动的理解,要透过活动现象看本质,要看到教材设计的看似热闹的活动目的是什么?例如六年级下“小行为、大环境”一课,教材呈现了对环境有影响的几个情景,让学生分析,当你见到这样的情景,你该怎样做?活动本身看似非常简单,甚至有的教师也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怎么到了六年级了,还让学生搞这种小儿科的活动?”教师产生这样疑问的根源,就在于没有从结构与系统的角度整体看待教材。假如教学只是停留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那么教学任务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和三年级教学就没有多大的区别。六年级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总结和提升。针对此课教学活动,还要使学生的认识能上升到: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为了不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就应该适应系统、并自觉维护这个系统的平衡。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环境,也是为了人类本身的安全。
2.掌握全套教材的整体结构。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全套教材内容按照一定的结构层层递进,六年级教材建立在前三个年级的教材基础之上,所以,全面认识全套教材是把握六年级教材的关键。六年级教学也应在前三个年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科学的认知过程应该是:新的信息输入之后和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如图)。
所以,要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新课所运用到的、以前所学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六年级的教学,这一点可能对于专职教师来讲不是问题,但对于兼职科学教师来讲尤为重要,特别是六年级才开始兼职教科学的教师任务很重,需要结合六年级教材,把前面三个年级的教材通读,充分了解学生在进行六年级学习时,需要用到哪些前面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例如:进行“鸟喙与取食”活动的教学设计时,首先了解活动的三维目标是什么,我们了解到本活动目标之一是:意识到生物身体的结构、功能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的破坏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存。要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到,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动物运动会”一课,已经了解到动物的身体结构不同,其运动方式也就不同。学生也按照不同标准给动物进行过分类。五年级“动物的食物”一课也有一个“捕食的帮手”活动,通过那个活动,学生了解到动物的身体结构是如何帮助动物获取食物的,动物的身体结构不同,食性也不同。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由于具有这样的身体结构,适应环境,所以它们生存了下来,并与周围的环境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些都是六年级进行本活动的基础,可以在活动之前,引导学生先回忆以前这些内容,以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3.重视运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形式。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探究的形式从自主获取信息的现成程度分,可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这两种探究形式基本的教学过程是相同的,都是从获取事实(设置问题情境)开始——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的是在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环节。发现式探究是在实验、观察中直接获取信息,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而接受式探究是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间接获取信息,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
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种植、饲养、调查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低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大多采用这样的探究学习方式,也被教师们普遍所接受。由于这种探究方式大多提供了学生直接可动手操作的材料,能很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所以,往往许多公开课、示范课多采用这种方式,使得一部分科学教师以为只有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探究式,从而忽视了探究的另一种形式——接受式探究学习。
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
如,六上进行“蔚蓝色的宝库”一课的学习,绝大多数海洋资源的信息学生不可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得,要靠教师提供信息途径,例如网站、可阅读的书籍等,由学生主动阅读、分析现有资料获得。由于这种活动形式是让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现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但这种接受式探究是主动接受,不是被动的灌输,是探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学生主动的需求。
由于六年级的学习内容大多不易观察和操作,例如细菌和病毒,宇宙与航天技术。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教材内容,需要使用接受式探究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4.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使用教学模型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使抽象的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和正确使用教学模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使之变为共同参与学习进程的多维动态方式,突破了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六年级的学习内容大多离学生较远,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更多的利用实验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开展。例如“浩瀚的宇宙”一课,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银河系和宇宙的组成、大小,认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学生不易完整的观察到,教师就可以利用模型和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比如,利用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银河系和宇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可以利用银河系的模型来帮助学生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对“为什么在地球上看银河系是一条亮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猜测,然后可以观看有关银河系形状的录像资料,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想象;然后,教师再出示模型,让学生观察、模拟、想象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银河系会看到不同的形状。通过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就能够想象到银河系的形状,并且能够说出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了。
5.注意对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指导。
六年级教材更多地涉及到了应用性的内容和自主探究的内容,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但这时不要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帮助,例如专题研究活动,是集应用性和自主性为一体的活动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但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毕竟有限,活动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如果在“放”的时候忽视了设计方法和过程的跟踪指导,有时会使探究“误入歧途”或半途而废,影响今后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兴趣。所以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要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