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火花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理解能力,就是思维的火花。实际上,是对语文的接触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非纯理性的自我认知。大而言之,是阅读者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小而言之,是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领悟能力和感受能力。它是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它包含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平时我们常常把语文基本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事实上恰恰忽略了一种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靠理解,比较文章异同靠理解,感受语言文句靠理解,体味内容情感靠悟性,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靠理解。理解,可以明理、会意、解疑、审美、创造,它是“听、说、读、写”的深层发展。可见,语文的魅力在悟性,语文的发展在理解。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理解能力呢?
  一、发现直觉思维的优势
  从思维学观点看,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之一。人们在学习时依靠视觉、听觉和智慧活动能够突然产生的生机盎然的发现,就是“顿悟”,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火花的闪现。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自己去浏览文章,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有个总体的感觉,把握基本信息,默读、诵读、涵泳、揣摩,通过直觉去领悟课文的神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反复吟诵、用心感受,调动其直觉思维,方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从而促成他们的“顿悟”。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有三处具体的描写,而每一处都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就能产生一系列的直觉形象:第一处描写中有“剥蚀了的琉璃、消褪了的朱红、坍圮了的段段高墙、散落了的玉砌雕栏、苍幽的老柏树、野草荒藤”;第二处描写中有“蜂儿、蚂蚁、瓢虫、蝉”小昆虫;第三处描写中有“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伫立的古柏、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等”,把这些形象连缀起来,就能理解史铁生写地坛实际上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他要告诉读者: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通过诵读,学生能自己悟到文学的真谛,这比教师的直接讲解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
  二、诱导中培养体悟能力
  语文理解力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聪明”式的内容理解,教师在讲析课文时应适时引导,要求学生抓第一感觉和印象最深的内容,而这些往往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核心,然后再围绕中心找表现手法和角度,当然必须以结合课文语境为前提,若能准确把握相应的语境,就能有较高较深的理解。理解重在“悟”,因此,培养“理解”更多地要依靠每个人自身的体会、感受、心得。读书中“悟”的程度是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乃至性格、趣味分不开的。面对一篇篇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审美情趣、文学修养来理解作品,甚至还可以补充、丰富作品内涵。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时点拨,引经据典,贯连中外,做到开合自如。
  其一,可抓住文眼点拨。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阅读时应告诉学生:作为朱自清这一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宁静”》)。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带动文章的整体阅读。
  其二,在理解的关键处点拨。如杨绛的《老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看似可怕的文字,实则写得形神兼备,它突出了老王的忠厚善良,作者要读者关注的是一个劳动者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这样就更能突出老王的品格光辉。点拨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老王产生敬仰和赞美之情,尤其让学生理会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作为“底层”人物的老王只注意别人的苦难,尽自己的一切去关照、帮助别人,这样的高尚品质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叶圣陶先生在《至陈其欣》信中说:“指点文章的脉络,提示作者的用心,旧时有所谓‘评点’一派,做得好的对于读者很有帮助。”教师的适时点拨,能有助于学生溯本求源,促使读者与作者间的感情沟通,得到审美愉悦,促成“悟”的产生。
  三、析疑中提升鉴赏水平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照可以区分正误、优劣、雅俗,可以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如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和杨绛的《老王》,两篇同是叙事散文,反映的鞋匠格斯拉和人力车夫老王都属社会底层人物,且两人都因其生活的特定时代而越发体现出人格的光彩,但作家所处的背景、国籍、写作风格都不相同,比较后使学生把握文学创作的时代性、地域性和作家作品的个性差异。
  学有疑,疑能创。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决,是有效方法之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靠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一份试卷、一个答案,是不会有疑也不能求得真知。要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领悟,就不能有“十个唢呐一个腔,十个教师一个样”的僵化局面。那么,疑从何来?一来自勇气。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不迷信教参,不迷信答案。二来自习惯。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读书设疑的良好习惯。
  其实,理解力本身就是一种素质,它既属于能力,也属于品质,是个性心理品质的一种。而作为思维工具的语文,在培养理解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所具有的多元性的功能,如广博的知识、复杂的情感、驰骋的想象、丰富的语言等,都为理解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乐清市虹桥镇一中)
其他文献
在新的教学理念支撑下,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总结研究探索,初步摸索出“四步阅读教学法”,此方法能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交往互动,学习气氛民主、和谐,融洽,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扫出障碍,了解梗概   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入,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学习的兴奋点,学生急
新课标实施以来,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注意:语言品味不能泛化,要明确化;不能僵化,应生活化;不能公式化,而要个性化。“真情实感”是写作的源泉,要善于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采用半命题或者自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把写作当成兴趣和爱好。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贯彻新课标的教
针对软式飞艇在飞行过程中的振动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法研究某型飞艇主气囊的动态特性。通过ANSYS建立主气囊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计算低阶固有频率和分析主振型,然后给出各
由于动态图像各帧散焦程度不同,提出应用散焦测距原理提取脉搏波形的方法。由于图像的矩在图像分割前后具有不变性,基于此原理采用矩保持法求取与散焦图像弥散圆半径成比例的量值。依据散焦测深公式求出反映脉搏跳动强度变化的数据,提取脉搏波形。
韩愈在《师说》里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摆在为师的首位。我想:这里的"道"无外乎就是方向、方法、道理和道德。也就是说作为老师,给学生讲清人生的方向、做人的方
事例:笑笑的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中国人。笑笑出生在美国,有美国国籍。笑笑5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把他送到中国,让他和姥姥姥爷在天津住上一年的时间,接受一下中国文化的熏陶。
介绍的波束形成算法通过正交调制法实现单频载波信号的任意相移,并采用Hilbert滤波器实现了90°移相器。讨论了在平面离散均匀间隔圆阵上实现多路波束形成的方法,并详细说
分组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材料等,有目的地制定相应的适合学生的量化标准,使学生在一定条件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我在实践中采用量化教学,源于我所授课两个班级中一个班级:由于学生在上课中积极性不高,月考成绩同比另一个班级优秀率尚可,但平均分、及格率低将近5个百分点。为寻找原因,我将这个班级月考成绩和入学成绩做了对比,发现入学成绩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基
在室内静三轴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究土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并设计强夯模型试验,研究土在不同压力下的渗透系数和土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
设S是图G的一个边子集,若G-S不连通且每个分支的阶至少为k,则称S为G的一个k-限制边割。若G有k-限制连割,G的最小k-限制边割的边数称为G的k阶限制边连通度,记为λk(G).记ξk(G)=min{|[X,^